集合教师优质科研实验资源开发本科教学新实验项目探索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验项目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本校教师优质的科研资源,通过转化、利用、补充等手段逐渐更新实验项目,并通过管理制度保障该转化机制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使实验项目既具有普遍性,又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先进性,以达到提高培养学生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研资源;实验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12204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而专业实验室正是该能力培养的基本场所,其在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大学生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来源于设备、制度、实验项目设计三大因素,其中:设备是基本,制度是保证,实验项目设计是关键。实验项目的设计和更新首先要保证专业的最基本要求,其次要凸显现代测试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最后要突出本校专业的特色。要做到突出本校专业的特色,必须利用教师的优质科研资源,把项目研究过程中相关的实验转化成实验教学项目,打破科研与教学壁垒。从而,既能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了解本校教师的优势研究方向,增进对专业的了解与热爱;又能保证新实验项目源源不断地推出,拓展实验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验项目设计中,各高校除了常规经典实验大同小异,其他实验项目都在接近工程实际和结合本校优势研究方向上下功夫,挖潜力,力争突出特色。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近几年也做了相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对新增实验的要求
  针对指导性或提升性本科教学实验项目,我们的要求是:有特色,有基础,有先进性,有提升空间,但又适合于本科生完成。
  第一,做到“有特色”。若新开教学实验项目是我校教师优质的科研成果或特色的研究方向,那么把该项目转换成本科生的实验,既能反映学科较前沿的知识或实验技术,又能展现我校教学实验项目的特色。
  第二,做到“有基础”。同样若新开教学实验项目来源于我校教师优质的科研成果或特色的研究方向,则教师在这方面就会有较好的知识储备,设备和场地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新实验的开出就会比较顺利,成功率就会高。
  第三,做到“先进性”。新开教学实验项目也可以是当前工程中的先进做法或发展趋势,从而紧跟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避免使用落后设备和实验去教育学生的现象。
  第四,做到“有提升的空间”。这就要求新开教学实验项目内容可随着仪器的更新、场地的改善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按照以上思路,这几年我们对一批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项目以及有鲜明特色的科研项目进行了转化,对于这些项目在研究过程中留下的实验模型和设备可利用的就利用,不够的或没有的就通过投入进行补充和建设。同时先进、特色的新实验项目的开出需要经过一定的孵化过程,我们的思路是:从优质的教师科研资源中寻找项目,首先利用教师的实验模型和设备,把这个过程作为孵化期,等条件成熟后再转化为面向所有学生的常规实验。其教学实验项目转化的基本路线如图1。
  二、新增的实验项目
  上述新教学实验的设置要求对每个专业方向都一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主要开出了如下新实验。
  (一)结构工程方面新增实验
  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开设了以下3个实验。
  (1)钢框架减震实验。对于架设在振动台上的钢框架,学生可通过改变钢框架的刚度或质量测试其动力特性,由此可以明白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其本身的刚度和质量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安装不同的减震装置如TLD、TMD和阻尼器,测试刚架在相同的激励下的动力响应,了解各种装置的减振效果,如图2所示。
  (2)结构损伤智能检测实验。学生可采用基于压电导纳的结构损伤检测技术对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梁的损伤以及钢框架节点螺栓松动进行检测,也可利用该技术检测混凝土的固化过程,预测混凝土的龄期强度。
  (3)橡胶铅芯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实验。学生可用大型压剪试验机对橡胶铅芯隔震支座进行静力的和拟动力的测试,由测试数据计算得到支座的竖向刚度、屈服剪力、阻尼比、等效水平刚度等力学参数,并对结构隔震原理有所了解。
  (二)岩土工程方面新增实验
  依托优秀的科研成果和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实验基地,购置了静力触探设备、清醒动力触探设备、基桩高低应变动测仪、声测仪、地脉动及波速试验传感器等设备,还有模型桩12根、地梁1根、深井1口、钻孔2口、高应变锤击演示系统1套。给学生陆续开出了: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演示实验、基桩高低应变检测实验、声波透射法检测实验、声波测厚实验、波速试验、地脉动试验、瞬态面波试验、地连墙检测实验、管线测试、钢筋笼探测等系列实验,如图3所示。
  (三)道路桥梁方面新增实验
  (1)依托实验室原有的悬索桥模型,并结合教师的研究特色,对原实验模型的主缆、吊索和主塔的线型、塔高及索鞍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加装了全部主缆和吊索的力传感器,以满足悬索桥梁静态试验要求。开出了索结构桥梁静态力学性能和动力响应综合实验,如图4。该实验由学生自行计算、加载、测试采集和结果分析,提高了学生对桥梁静、动态力学性能的感性认识。
  (2)道路工程实验室根据教师的特色研究方向购买了“微机控制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试验系统”,新开出了沥青混合料小梁弯曲的力学性能测试实验,使原有的沥青路面实验提高了一个平台,同时也给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平台,如图5所示。
  (四)工程管理方面新增实验
  根据教师的研究特色,开出了如下实验。
  (1)BIM建模与施工组织模拟仿真实验。由于目前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行业最受关注和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笔者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开设了BIM建模及施工组织虚拟实验,具体内容包括: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结构、机电综合建模方法实验、基于4D的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模拟仿真实验,以及基于4D的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模拟仿真实验等。为此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17台BIM建模台式工作站、3台BIM建模便携工作站),使学生获得复杂工程建模、虚拟施工等面向工程建设全过程、满足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图6(a)所示。   (2)3D打印自动建造实验。由于当前3D打印自动建造技术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行业新兴建设生产方式,也是建筑行业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和IT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我们开设了3D打印自动建造技术的实验,具体内容包括:3D打印自动建造设计方法实验、3D打印自动建造材料实验、3D打印自动建造演示实验等,使学生获得3D打印自动建造技术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图6(b)所示。
  (3)土木工程施工安全行为综合培训实验。利用信息技术监控、分析和改善人的安全行为的研究和应用是目前数字化工地安全管理的研究热点。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等课程构建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行为综合培训系统,具体包括:基于可视化安全培训系统的施工现场工人行为安全培训、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施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以及基于可视化安全培训系统的施工现场行为培训数据分析等。以上内容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安全行为识别、分析、培训与管理等面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满足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的安全行为管理能力的培养,如图6(c)所示。
  (五)建筑建材方面新增实验
  根据教师在水泥混凝土自收缩体积变形和混凝土无损检测方面的研究基础,购置了水泥混凝土体积变形仪和混凝土超声波仪各4台,开出了不同水灰比水泥浆体自收缩的实验、超声波测试混凝土强度实验,如图7所示。其中水泥混凝土自收缩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水灰比水泥浆体的抗压强度和自收缩的关系,超声波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混凝土强度与超声波传播速度的关系。
  三、转化机制的建立
  (1)新实验的申请与审批制度。新开实验必须向学院实验教学委员会申报,说明新开实验项目的来源、目的与意义、已有条件,以及还需投入的设备、经费与学生由此获得的能力培养等,经学院实验教学委员会审批同意后立项建设。
  (2)新开实验的孵化期制度。经学院实验教学委员会审批同意立项的新开实验项目列入学院当年的建设项目,学院把这些项目的建设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相关实验室负责做好科研实验资源的转化工作,将其细化成可操作的本科生实验教学项目,并补充好配套设备,然后先作为由学生选做的研究性实验开出。
  (3)新开实验的准入制度。当新开出实验项目的设备、场地条件以及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都具备后,由相关课程和实验室向学院实验教学委员会提出申请,获批准后,将相关实验纳入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并开始正式实施。
  (4)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制度。对在学院内立项的新实验项目进行年终考核,其一要检查新实验项目开出后的效果和学生评价,以保证新开出项目能按时按质落实到位;其二对按时按质完成的项目计入业绩工作量,以认可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劳动和付出。
  四、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运行,该项工作已从学院管理的层面上常态化、制度化和可操作化,同时使我们开出的专业实验项目在全国同行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独特性和先进性;既能用先进实验设备与手段教育学生,让他们尽快接受新实验技术的训练,见识新实验、新设备,又能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我院教师的科研特色。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 文辅相. 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要: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比重较大。随着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暖通空调系统运行中“人”的素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育高素质的公用设备运行管理人才,南京工业大学从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课程群建设与教学体系重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工程训练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教学改革,通过工程教育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为建筑可持续运行,实现真正“绿色”“节能”提
期刊
摘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造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重要平台。文章提出概念设计、优化分析、模型制作是结构设计竞赛的三个重要方面,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常用结构分析软件的特点,提出MIDAS是指导大学生进行结构模型优化分析的一个很好工具。以湖南省大学生第四届结构竞赛为背景,总结了MIDAS建模分析基本流程及其关键要点,供模型比选、结构优化设计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
期刊
为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构建了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武汉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确定等级。实证研究显示: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指明了努力方向。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
期刊
摘要: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教学状况以及学生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及课程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该课程以建筑结构材料为教学重点,侧重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引入相关先进材料的介绍;采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加强教学互动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
期刊
摘要:顺应工程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企业的需要,文章提出了“大样图”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大样图”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模型比赛等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着力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大样图;教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TU96+1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加入高等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进入国际化实质阶段。重庆大学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项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既是对土建类本科生大学四年核心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人才竞争和团队精神实战能力的考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依据《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构建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包含“举证—验证”评价流程、“过程—成果
期刊
摘要:水力学是土建、水利类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科教育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本科生后期学习涉及水力学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至关重要。文章针对提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力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认为采用多元教学模式,例如自主互动、“粉笔+黑板”板书教学与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其将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相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期刊
摘要:为达到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的目标,对桥梁工程系列课程提出“容错、启发、贯通”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课本及规范中的错误,实现专业知识的容错;其次,启发学生建立工程热点问题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联系,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最后,通过设计跨课程复合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专业知识。  关键词:桥梁工程;土木工程师;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多方位的教学环节、全过程的考核方法,在教师自己做到“讲得好”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让学生“学得好”,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结构力学;能力培养;考核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10404  结构力学课程是研究杆系结构
期刊
摘要:本科生实验室导师制作为一种将导师制与实验室开放制度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2014级开始,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培养模式之中,实验室导师制作为本科生导师制框架下的一个子项目。文章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实验室导师制为例,介绍了导师制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探讨了实验室导师制的意义,阐明了实验室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并对实验室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