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卑是一种由于过多地否定自己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现象。自卑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及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自卑心理若处理得不好,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重视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引导,增强其自信心。而要成功转化自卑学生,则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卑心理;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小星是三(1)班的一位女同学,她成绩处于班级下游,且性格内向,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时,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老师的提问也总是低着头小声回答,脸蛋涨得通红。下课时,除了上洗手间之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周末,也爱自己一个人待着,不参与同学间的活动。
案例中的小星其实就是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自卑,其实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体验过自卑。而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合理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卑感形成主要包括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和性格自卑感三个因素。要实现自卑学生的有效转化,需要在认真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对自卑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
一、学生形成自卑感的成因分析
自卑是一种由于过多地否定自己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现象,它表现为胆怯、懦弱、急躁、易怒等。自卑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及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极快,双职工家庭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之一。由于父母均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很多父母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完全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动辄打骂,从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压抑,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其次,现代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诉求,也导致很多小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而当学生未能满足家长的期待时,便易于产生自卑感,否定、怀疑自己,随之导致学生产生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
(二)学校因素
学校内“重智轻德”的传统观念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表现为: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在口号上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工作上没有落到实处。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普遍化现象的产生。同时,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若不能正确指导并评价学生,也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师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对待学生的依据,如偏爱优等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疏于重视、吝于表扬。这样会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失落感,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否定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越来越不自信,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区别对待优生和劣生,也会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交往障碍,害怕表现自己,加深情感障碍程度。
(三)个人因素
小学阶段区别于幼儿及幼儿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小学生处于由孩童向成人转化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渐强,渴望获得他人认同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加,若自己的行为达不到自己或者他人的期望,便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心理,以致无法正确评价自己、夸大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感。其次,有些学生的个性较为内向,害怕表达自己,在同学交往、班级活动中处于“弱势”,若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也容易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二、转化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有效策略
自卑心理若处理得不好,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重视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的引导,增强其自信心。而要成功转化自卑学生,则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
(一)提高对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视程度
从思想上提高对于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视程度,是做好自卑学生转化工作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要转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自卑心理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预防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号召,并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保障教育的力度,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只有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使其正确地评价学生和引导学生;才能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其迅速掌握应对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实现自卑学生的转化。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意识,只有家长对于自卑心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协助者,最终才能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设师生平等、生生互助的和谐校园环境
教师要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平等、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来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摆脱“唯分数论”的教育观的影响,不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对待学生的标准;要善于感受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理问题;接纳学生的言行,包容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其产生心理落差。对于已经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为其创造展现闪光点的舞台,以增强其自信心。
创建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班集体,通过同伴间的关心转化自卑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的内心较为敏感,和谐友爱的同学关系能够减少外部环境对其的“刺激”。即当自卑学生面临失败时,没有遭到同学的嘲笑、挖苦,他们便能够更加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失败。同时,和谐友爱的班级环境也意味着班级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中,这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因此更能使自卑学生达到认知上的平衡,不因某一次失败而盲目否定自己。
(三)善用赏识教育、运用多元评价,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它充满着人情味和生命力;能够让所有学生快乐成长;要求教育者学会赏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赏识教育认为,所有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发掘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实现其健康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形成了自卑心理,于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习惯性否定自己,并由此形成交流障碍。教师在面对自卑学生时,要善于找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更新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从而走出认识误区,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要运用多元评价,不以分数定成败。例如,可以使用档案袋评价法,让存在自卑倾向的学生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比一次,通过小组评、教师评及自评,把自己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发现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其加强自信心。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会有安全感和自信,并且性格活泼开朗,能主動关心他人;反之,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常起纠纷,家长性格暴躁,那么孩子便会经常感到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形成孤僻、胆小等自卑心理。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家长要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既不过高要求孩子也不盲目地打击孩子。不盲目攀比,教育孩子要用平常心对待学习成绩以及周围的突发状况。只有在这样开明、和谐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从而摆脱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盲目否定自己等不健康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仲刚.亦谈小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教育策略[J].科技信息,2013(02).
[2]胡金华.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卑心理;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小星是三(1)班的一位女同学,她成绩处于班级下游,且性格内向,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不苟言笑。上课时,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老师的提问也总是低着头小声回答,脸蛋涨得通红。下课时,除了上洗手间之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周末,也爱自己一个人待着,不参与同学间的活动。
案例中的小星其实就是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自卑,其实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体验过自卑。而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合理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卑感形成主要包括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和性格自卑感三个因素。要实现自卑学生的有效转化,需要在认真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对自卑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
一、学生形成自卑感的成因分析
自卑是一种由于过多地否定自己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的心理现象,它表现为胆怯、懦弱、急躁、易怒等。自卑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及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极快,双职工家庭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之一。由于父母均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很多父母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完全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动辄打骂,从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压抑,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其次,现代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诉求,也导致很多小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而当学生未能满足家长的期待时,便易于产生自卑感,否定、怀疑自己,随之导致学生产生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
(二)学校因素
学校内“重智轻德”的传统观念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表现为: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在口号上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工作上没有落到实处。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普遍化现象的产生。同时,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若不能正确指导并评价学生,也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教师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对待学生的依据,如偏爱优等生,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疏于重视、吝于表扬。这样会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失落感,长此以往,他们便会否定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越来越不自信,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区别对待优生和劣生,也会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交往障碍,害怕表现自己,加深情感障碍程度。
(三)个人因素
小学阶段区别于幼儿及幼儿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存在着认知上的矛盾。小学生处于由孩童向成人转化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独立意识渐强,渴望获得他人认同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加,若自己的行为达不到自己或者他人的期望,便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失望心理,以致无法正确评价自己、夸大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感。其次,有些学生的个性较为内向,害怕表达自己,在同学交往、班级活动中处于“弱势”,若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也容易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二、转化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有效策略
自卑心理若处理得不好,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重视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的引导,增强其自信心。而要成功转化自卑学生,则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
(一)提高对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视程度
从思想上提高对于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视程度,是做好自卑学生转化工作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及家长要转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自卑心理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预防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号召,并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保障教育的力度,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只有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使其正确地评价学生和引导学生;才能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其迅速掌握应对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实现自卑学生的转化。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意识,只有家长对于自卑心理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协助者,最终才能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设师生平等、生生互助的和谐校园环境
教师要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平等、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来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摆脱“唯分数论”的教育观的影响,不以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对待学生的标准;要善于感受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理问题;接纳学生的言行,包容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其产生心理落差。对于已经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为其创造展现闪光点的舞台,以增强其自信心。
创建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班集体,通过同伴间的关心转化自卑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的内心较为敏感,和谐友爱的同学关系能够减少外部环境对其的“刺激”。即当自卑学生面临失败时,没有遭到同学的嘲笑、挖苦,他们便能够更加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失败。同时,和谐友爱的班级环境也意味着班级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中,这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因此更能使自卑学生达到认知上的平衡,不因某一次失败而盲目否定自己。
(三)善用赏识教育、运用多元评价,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它充满着人情味和生命力;能够让所有学生快乐成长;要求教育者学会赏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赏识教育认为,所有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发掘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实现其健康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形成了自卑心理,于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习惯性否定自己,并由此形成交流障碍。教师在面对自卑学生时,要善于找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更新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从而走出认识误区,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要运用多元评价,不以分数定成败。例如,可以使用档案袋评价法,让存在自卑倾向的学生建立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比一次,通过小组评、教师评及自评,把自己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发现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其加强自信心。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会有安全感和自信,并且性格活泼开朗,能主動关心他人;反之,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常起纠纷,家长性格暴躁,那么孩子便会经常感到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形成孤僻、胆小等自卑心理。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家长要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既不过高要求孩子也不盲目地打击孩子。不盲目攀比,教育孩子要用平常心对待学习成绩以及周围的突发状况。只有在这样开明、和谐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从而摆脱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盲目否定自己等不健康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仲刚.亦谈小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教育策略[J].科技信息,2013(02).
[2]胡金华.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