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不相适应的弊端,要办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真正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一种教育。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基本原则、课程结构和实施、课程评价、改革教学模式入手,全面推进中职课程改革。
【关键词】中职课程;改革;措施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传统产业正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出现,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教学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有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偏难偏多,与实践脱节,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生应当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切实改变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加快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随着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与现有的课程模式不相适应,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社会适应、动手操作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又努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坚持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课程改革要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二、中职课程结构和实施
1.加快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
2.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精心选择公共课程的内容,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实习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适合职业教育需要的公共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精简传统教学门类,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以跨学科的方式重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原则上每个专业确定4门左右核心技能,开设6门核心课程,努力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服务。按照需要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转化为可付诸教学实习的项目群,从而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根据不同专业每个专业设计9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其中55个左右为必修,35个左右为选修。
3.科学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吸收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专业教师参与新课程方案研究和开发。在新课程方案中,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所占课时应达到4:6。切实处理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培训的关系,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扩大知识面与强化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关系。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新课程专题培训,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等多种培训形式,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和组织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既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用性,又反映技术的实用性、针对性,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逐步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推行学分制。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选修制度、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激励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要,掌握劳动就业或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5.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和社会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态度、意志、情感的养成,形成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合力。
6.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积极开发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改革教学模式
1.突破文化课统考的束缚,确立文化课过关模式
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使得本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加厌学。丰富了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实施以情感态度、平日作业、成长过程、测验等多方面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制度,使单调的专业内容与开放的职业技术相结合,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树立大课程观,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知识内容。一是与活动整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兴趣小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与实践整合。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企业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与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假日等时间进行网上阅读,查阅资料,并开展书摘、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
2.打破传统的试卷评价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考核。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实施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法。每个项目的评价内容由平日、实训报告、实操考核组成。这样的评定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提高师资水平推动课程改革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学历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提升、校本培训、外派培训等内涵;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等内容,组织开发校本教材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最终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的实现,实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达到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4.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夯实师生的基本技能
课程改革需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环境布置做到实用性、经济性相结合,使学生能感受现代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的教学基本上以实训基地为主,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和投资效益,积极推进生产性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5.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是促进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是对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评价平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不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中,采用“双向合作”模式,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作技能提高指导,另一方面让学生到企业实岗锻炼,感受生产流程、企业文化、职业氛围,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层面上了解教学质量,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从而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依据。
四、对课程进行评价
1.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方式上,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评价主体上,吸收专家、学生参加,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按照有利于选拔人才、实施能力培养和有利于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形成正确导向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实行分级管理。省级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负责规划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和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地方教育局和职教教研机构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和管理,职业学校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3.中等职业教育新课改的教材实行统筹安排。教材要根据新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编写;经中职学校实验后,在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新教材的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职业教育教学用书目录,按照规定程序自主选择教学用书。
4.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确定实施课程改革的专业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通用性强、面广量大的专业由省级重点开发;二是有明显区域特点的专业由地方开发;三是一些极具个性的专业由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省级重点选择网络维护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商务、环境工程等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工作。确立课程研发流程,遵循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的基本程序研发专业课程。主要流程企业完成人才需求报告、培养目标定位、完成职业岗位群能力核心技能分析、完成职业能力标准分析和教学项目的体系构建、确定核心技能课程和教学项目、完成课程标准、教学项目总体设计和教材的编写。
5.制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明确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技能考核等内容,以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以课程改革课题为载体,促进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课题引领下,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实际,开发校本教材,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开发专业课校本教材和讲义,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通过环境宣传和多形式的活动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隋学圃,颜玉风.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1.
[2]谭移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1996,10.
[3]邓红珍.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6,7.
[4]黄崇本.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征[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1998,1.
作者简介:
陈灿芬,男,湖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阿丽,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关键词】中职课程;改革;措施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传统产业正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出现,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教学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有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偏难偏多,与实践脱节,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生应当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切实改变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加快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随着高中段教育的全面普及,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与现有的课程模式不相适应,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社会适应、动手操作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充分考虑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又努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坚持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课程改革要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二、中职课程结构和实施
1.加快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的设计为专业课程改革重点的改革思路。
2.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精心选择公共课程的内容,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实习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适合职业教育需要的公共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核心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精简传统教学门类,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以跨学科的方式重新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原则上每个专业确定4门左右核心技能,开设6门核心课程,努力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服务。按照需要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转化为可付诸教学实习的项目群,从而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根据不同专业每个专业设计90个左右的教学项目,其中55个左右为必修,35个左右为选修。
3.科学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吸收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专业教师参与新课程方案研究和开发。在新课程方案中,通用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训练所占课时应达到4:6。切实处理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强化技能培训的关系,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扩大知识面与强化职业岗位针对性的关系。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新课程专题培训,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等多种培训形式,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和组织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既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用性,又反映技术的实用性、针对性,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逐步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推行学分制。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选修制度、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激励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要,掌握劳动就业或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5.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和社会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态度、意志、情感的养成,形成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合力。
6.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积极开发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改革教学模式
1.突破文化课统考的束缚,确立文化课过关模式
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使得本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加厌学。丰富了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实施以情感态度、平日作业、成长过程、测验等多方面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制度,使单调的专业内容与开放的职业技术相结合,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树立大课程观,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知识内容。一是与活动整合。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兴趣小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与实践整合。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企业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与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假日等时间进行网上阅读,查阅资料,并开展书摘、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
2.打破传统的试卷评价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考核。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实施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法。每个项目的评价内容由平日、实训报告、实操考核组成。这样的评定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3.提高师资水平推动课程改革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学历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提升、校本培训、外派培训等内涵;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等内容,组织开发校本教材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最终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的实现,实施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制度,达到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4.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夯实师生的基本技能
课程改革需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环境布置做到实用性、经济性相结合,使学生能感受现代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的教学基本上以实训基地为主,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和投资效益,积极推进生产性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5.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是促进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是对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评价平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不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中,采用“双向合作”模式,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作技能提高指导,另一方面让学生到企业实岗锻炼,感受生产流程、企业文化、职业氛围,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层面上了解教学质量,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从而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依据。
四、对课程进行评价
1.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方式上,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评价主体上,吸收专家、学生参加,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按照有利于选拔人才、实施能力培养和有利于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形成正确导向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实行分级管理。省级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负责规划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和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地方教育局和职教教研机构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和管理,职业学校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3.中等职业教育新课改的教材实行统筹安排。教材要根据新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进行编写;经中职学校实验后,在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新教材的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职业教育教学用书目录,按照规定程序自主选择教学用书。
4.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确定实施课程改革的专业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通用性强、面广量大的专业由省级重点开发;二是有明显区域特点的专业由地方开发;三是一些极具个性的专业由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省级重点选择网络维护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子商务、环境工程等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工作。确立课程研发流程,遵循行业领域、工作岗位领域、课程领域的基本程序研发专业课程。主要流程企业完成人才需求报告、培养目标定位、完成职业岗位群能力核心技能分析、完成职业能力标准分析和教学项目的体系构建、确定核心技能课程和教学项目、完成课程标准、教学项目总体设计和教材的编写。
5.制定教学指导方案。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明确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技能考核等内容,以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以课程改革课题为载体,促进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课题引领下,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实际,开发校本教材,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开发专业课校本教材和讲义,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通过环境宣传和多形式的活动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隋学圃,颜玉风.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1.
[2]谭移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1996,10.
[3]邓红珍.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6,7.
[4]黄崇本.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征[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1998,1.
作者简介:
陈灿芬,男,湖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阿丽,湖南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