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墨盒赏析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暮春的一天,寒假刚从云南返回北京中国大学的梁相(字丽亭)同学,毕业在即,想买件礼物送给自己的亲哥哥梁翰(字西林),于是就到琉璃厂买了一12.5cm见方、高4.0cm的大素墨盒回校。雅好书法篆刻的梁同学首先在盒上部写上哥哥的名和字印文,一是阳文铲刻“梁翰之印”,另一是阴文随形深刻“西林”,以示哥哥私有专用。回想自己从1926年受鼎哥资助来北京上大学,由于路途遥远,只在今年冬回老家探亲,在北平这五年里,梁同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提笔在盒面右下位置赋诗一首:“五年书剑一还家,手足重亲情倍余,风笛一声人万里,空留离恨滞天涯。”接着梁同学用细笔继续书写着上北平读书、与亲人相聚分离、思念家人的真挚情感文字:“丙寅春余,奉鼎哥命负笈京华,以宏深造,途经香港与林哥晤谈七日登轮北上,韶光易度,忽忽五年于兹矣,今春回滇于越中东京复与林哥邂逅,相遇到蒙,又与鼎哥把晤,旋偕鼎哥大侄抵昆海,骨肉重亲弥添情怀,不数日余因上痒卒业,考期在即,忍痛言别,自是雁行又复分飞矣,爰草七绝一章,并赘数语,以志之,时在庚午莫春,丽亭记于京师中国大学”;最后梁同学写下落款内容,上款是,“西林胞兄储墨”,下款是,“胞弟相制邮自都门”,最后落款两小印文分别是“梁”“相”两字。墨盒书写完后,梁同学将墨盒交由琉璃厂良工刻好,邮寄给在远方的西林哥哥。
  此盒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有篆刻、诗文、叙事、详实的落款等内容组成,并且由梁相在中国大学亲自书写的亲笔墨盒。二是以盒当书信首见,从落款“制邮”两字可以看出此盒是由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的梁相寄给他的同胞哥哥梁翰(梁翰在云南或香港),墨盒诗文内容充满作者梁相思念家乡亲人的真情实感。设想一下当梁翰打开包裹、欣赏阅读墨盒内容时,对弟弟这份手足亲情真实流露,应该感同身受,怆然垂泪吧。三是中国大学的历史与影响本身少见。该校由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学校初名国民大学,国民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租得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后为中国大学附属中学校址,现已改建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由政府提供开办经费,1913年4月正式开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学校迁入西单二龙坑郑王府(后为新皮库胡同乙12号)新址。1949年3月,中国大学因生员缺乏及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教授及学生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所遗校舍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办公场所,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场所,前后共历36年,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一些国民党军界要员都曾任职,从其历届校董、校长的名单里可以看出这所大学在当时的地位。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曾担任该校的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担任总董事,宋教仁、黄兴、何其巩曾为校长。像中国大学这样,以国家的名字来命名、由众多政府要员来操办的学校,在世界上恐怕也比较少见。四是文字揭示了民国期间由云南到北京交通路途的遥远与不便,从叙事内容部分可知,1926年梁同学经过香港坐海輪去的北京,1930年经越南北部进入云南红河的蒙自市,最后回到昆海,即昆明。这一去一回的路线,虽描述不够完整,但也可以推测出完整的路径,梁相同学由昆明通过滇越铁路到达越南的海防市,改乘海轮到香港中转,然后再乘船沿海岸线北上天津,再由天津乘坐火车最后到达北京。
  以盒当信,邮寄远方的亲人,虽不是名家,但手足亲情,溢于盒外。
其他文献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功夫,《艺术中国》已创刊十周年了。  自创刊就诚邀我做顾问的《艺术中国》,由于办刊经费不足,所以,我是当没有顾问费的“义务顾问”。我对此予以理解。  为适应新时代需要,湖南省文化馆在上级鼎力支持下,创办《艺术中国》,是非常正确的决策。《艺术中国》自创刊以来,坚持唱响主旋律,为主流文艺鼓与呼,也兼顾多样化,在艺术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艺术中国》办刊坚持立足
期刊
“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看到墙壁上的那幅丹青,便隐约看到一个秀丽的女子躬身在画室里轻扬画笔。秀发披在肩上,画笔下色彩斑斓,画布上有一片青翠的树林,氤氲着雾气,远方的天空辽阔深远。她,便是中国女子画会会员、长沙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晖。人如其名,“晖”,总是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她不张扬,在绘画的世界里进行着灵魂的漫溯。  王晖,自小便受艺术的濡染,书香门第在当时的乡村殊为难得。
期刊
徐悲鸿“空降”北平  1935年2月9日,北平《世界日报》在颇为显著的版面位置上,刊发了一篇题为“平市艺术界昨欢迎徐悲鸿”的报道。这篇报道向市民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著名画家、时任中央大学艺术主任的徐悲鸿(1895—1953),当月月初突然“空降”北平,后天(2月11日)又将离开北平,返归南京了。徐氏此行为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当时稍稍对中国美术有点了解与兴趣的市民,自当关注与热议一番。现将此篇报道
期刊
许峰,1980生于贵州江口,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品参加青涩创想——2009大学生提名展、旋转木马——第三届中国新锐绘画展、首届当代艺术weibo大展、新星星艺术节、东方好画家——新锐提名展、同行同至——批判性传统主义青年艺术展、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抚摸郑州”公共艺术展、独来同往——80、90后全国青年美术家提名展、Kiyoshi art space
期刊
王德育,1943年生于四川蓬溪河边场(今属大英),号得鱼,颜其室曰空名堂、抱朴斋。供职于成都铁路局。幼承家学,萌于堂馆。早年书画兼习,1980年师从蜀中著名书法篆刻家苏园先生,潜心研习书法篆刻。其书法植根传统,汲纳诸家;其印作远绍秦汉、出入古今。历任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金石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铁路局书画协会副主席、
期刊
霍春阳  1946年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内森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和平  194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画院院长、福州市政协书画院院长、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
期刊
【引言】2017年5月,“独来·同往——80、90后全国青年美术家五四提名展”在湖南省画院展出,这次展览通过对80、90后青年美术家作品的集中展现,来呈现他们各自独特而清晰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从而更好地展现这一代人的精神轨迹,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的忧虑与思考,展示青年一代美术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推陈出新,探讨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下延续之必要。同时,不同画种、不同风格、不同主旨的作品汇聚在一起,互相碰撞和
期刊
湖南師范大学美术学院莫高翔工笔花鸟画研究室研究生作品选
期刊
土家族,湖南永顺人,1987年毕业于怀化师专,1993年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函授本科毕业。现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湘西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7月赴法国进行艺术考察,并与蒙特利夏尔市美协画家进行艺术交流活动,还在卢瓦尔河谷写生半月。2015年春季在油画院进修学习,受到龙力游、朱春林、李蓝铭、黄圣贤等导师指导。学习期间在北京印象画社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2016年春季在湘西州吉首市举
期刊
我是一个不善于考证的人,却有缘得到了一方需要考证的盒子。刚好,前段日子看了一本书叫《去趟民国》。于是,擦去这方墨盒上的历史尘埃,搭乘这趟穿越时空的列车,去领略风云激荡的民国时光。  这首诗是谁的?  “笔退须弥一塚攒,海波为墨血磨干。欧风墨雨随君手,洗尽文明众脑肝。”墨盒面上的这首诗,显然不是人们熟悉的古文名篇,而是个性极强、充满革命气息的檄文式作品。查阅资料得知,这是一代禅师黄宗仰写于1902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