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副总统、诺贝尔环保奖获得者戈尔指出全球变暖带来的最首要负面结果就是极端天气的频发和海平面上升,但是高海拔区域却因此会在经济上受益,相对于近赤道地区,高海拔区域的温度上升幅度更大冰川变少提高了在北极圈地区开矿的可靠性,北极圈的冰川融化使在那里行船成为可能。目前集装箱船通过巴拿马运河穿过北极圈到达美国西海岸,这样能够大幅缩短距离。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威廉诺豪斯预计假设地球在2100年时温度上升2.4度,那么全球变暖的净现值为22.6万亿美元。据他估算,如果要达到斯特恩“全球变暖报告”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的目标,将花费27万亿美元但是只能消除价值达13万亿美元的由于变暖带来的损害,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消除1美元的环境破坏,要付出2美元的代价。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发展方式,中国的煤炭政策将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中国需要调整其发展模式,尽早进入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阶段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3,但是,却以全球平均增长速度的3信在增长,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不论以任何推算万法计算中国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中国现在的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出口主导的发展模式,二是主要能源依靠煤,外包生产将二氧化碳排放从消费地转移到生产地。2008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出口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如果保持现有态势,5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享受到出口带来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也将因其所带来的排放问题而饱受指责。
近几年的高油价带动了煤炭消耗。中国排放二氧化碳的强度将会随着油价继续攀升而加大。事实上,美国也有可能会更多采用煤炭。美国政客曾经强调美国的煤炭储备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备相当。如果美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那么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长速度还将超过目前的1.2%。工业化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增长了1/3。以2%的年增长率计算,每3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增长1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预测,二氧化碳的浓度到2050年将达到O.045%~0.055%。目前,这一数字为O.038%。
将来,中国有可能参与制定一份新的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协约,为了避免此举给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国需要在今后的5-10年里调整其发展模式。中国最有力的论据,是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自我辩护的论据将在15年后失效。因为,到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就将达到经合组织的水平。
由于中国的总人口数大干整个经合组织的人口数量,而新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机制将不以人均排放量为标准,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受二氧化碳限制的时间将不会超过15年。
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对中国来说是有益处的。化石燃料现在要昂贵不少。找到替代能源或者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可以使经济更加有效发展。中国地大物却薄,因此,必须有效发展。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的生活方式必须高效而节省。
目前的发展路径将使中国重蹈澳加美三国覆辙。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有人也许会争辩,不让中国人过上美国式生活,这是不公平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大家去努力协商,如何使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能够降低到全球平均水平。只有这种思路才有可能使世界进入双赢局面。
一个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机制应该既限制水平,也限制增长速度。排放总量低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被允许以高增长速度发展,而排放量已然很高的国家毫无疑问应该被要求减排
关于如何鼓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不少提议。有可能奏效的是碳税,就是说对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征收税费。日本和欧洲的人均石油消耗低于美国。原因是他们征收高额汽油税。碳税不仅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其收入也可以用来鼓励发展替代能源。
经济上的激励并不会次次都奏效。比如,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核能就不会获得大发展。核电厂的固定投入很高,储藏核废品也需要国家战略支持。如果不是法国政府当初大力支持核工业,现在的法国不可能如此清洁。中国也正在启动核电项目。只是20年后,核能源在所有能源中所占比重也不过几个百分点。要全面启动核电项目仍有待时日。
除了核电,在经济发展不会大幅降速前提下,中国还将采取两项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首先,中国将限制高排放的出口企业。例如,钢铁产业就是高耗煤产业。中国可以鼓励钢铁进口来取代钢铁出口政策。中国也许可以先从出口产品开始征收碳税。二氧化碳既然是由于消耗化石燃料所致,那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与中国降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能耗的目标是一致的。采取这一措施将会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其二,在修建城市时,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能有效发展和支持环保的生活方式。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的发展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好的都市化战略。国际上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城市化经验。中国是有能力建设世界上最有效也最宜居城市的。然而,目前的城市化似乎只是成了房地产开发商从中获利的运动。也许,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规范和协调都市化的发展。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威廉诺豪斯预计假设地球在2100年时温度上升2.4度,那么全球变暖的净现值为22.6万亿美元。据他估算,如果要达到斯特恩“全球变暖报告”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的目标,将花费27万亿美元但是只能消除价值达13万亿美元的由于变暖带来的损害,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消除1美元的环境破坏,要付出2美元的代价。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发展方式,中国的煤炭政策将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中国需要调整其发展模式,尽早进入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阶段中国的人均收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3,但是,却以全球平均增长速度的3信在增长,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不论以任何推算万法计算中国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中国现在的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出口主导的发展模式,二是主要能源依靠煤,外包生产将二氧化碳排放从消费地转移到生产地。2008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出口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如果保持现有态势,5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享受到出口带来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也将因其所带来的排放问题而饱受指责。
近几年的高油价带动了煤炭消耗。中国排放二氧化碳的强度将会随着油价继续攀升而加大。事实上,美国也有可能会更多采用煤炭。美国政客曾经强调美国的煤炭储备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备相当。如果美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那么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长速度还将超过目前的1.2%。工业化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增长了1/3。以2%的年增长率计算,每3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增长1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预测,二氧化碳的浓度到2050年将达到O.045%~0.055%。目前,这一数字为O.038%。
将来,中国有可能参与制定一份新的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协约,为了避免此举给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国需要在今后的5-10年里调整其发展模式。中国最有力的论据,是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自我辩护的论据将在15年后失效。因为,到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就将达到经合组织的水平。
由于中国的总人口数大干整个经合组织的人口数量,而新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机制将不以人均排放量为标准,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受二氧化碳限制的时间将不会超过15年。
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对中国来说是有益处的。化石燃料现在要昂贵不少。找到替代能源或者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可以使经济更加有效发展。中国地大物却薄,因此,必须有效发展。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的生活方式必须高效而节省。
目前的发展路径将使中国重蹈澳加美三国覆辙。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有人也许会争辩,不让中国人过上美国式生活,这是不公平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大家去努力协商,如何使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能够降低到全球平均水平。只有这种思路才有可能使世界进入双赢局面。
一个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机制应该既限制水平,也限制增长速度。排放总量低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被允许以高增长速度发展,而排放量已然很高的国家毫无疑问应该被要求减排
关于如何鼓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不少提议。有可能奏效的是碳税,就是说对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征收税费。日本和欧洲的人均石油消耗低于美国。原因是他们征收高额汽油税。碳税不仅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其收入也可以用来鼓励发展替代能源。
经济上的激励并不会次次都奏效。比如,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核能就不会获得大发展。核电厂的固定投入很高,储藏核废品也需要国家战略支持。如果不是法国政府当初大力支持核工业,现在的法国不可能如此清洁。中国也正在启动核电项目。只是20年后,核能源在所有能源中所占比重也不过几个百分点。要全面启动核电项目仍有待时日。
除了核电,在经济发展不会大幅降速前提下,中国还将采取两项措施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首先,中国将限制高排放的出口企业。例如,钢铁产业就是高耗煤产业。中国可以鼓励钢铁进口来取代钢铁出口政策。中国也许可以先从出口产品开始征收碳税。二氧化碳既然是由于消耗化石燃料所致,那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与中国降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能耗的目标是一致的。采取这一措施将会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其二,在修建城市时,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能有效发展和支持环保的生活方式。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的发展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好的都市化战略。国际上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城市化经验。中国是有能力建设世界上最有效也最宜居城市的。然而,目前的城市化似乎只是成了房地产开发商从中获利的运动。也许,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城市化发展战略来规范和协调都市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