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丛素娥说:“山里的孩子很上进,每每看着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实在割舍不了对他们的牵挂,也推脱不了身上的这份责任。我哪怕燃烧成灰烬,能照亮他们的前程,我都无怨无悔!”
黄土岭镇,距辽宁省大石桥市市区50多公里,这里虽然山清水秀,农民的生活却不富裕。多少年来,走出大山成为了这里年青人奋斗的方向。
1979年前,18岁的丛素娥考上大学,成为黄土岭镇山沟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四年后,她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一晃24年过去了,她将上千名学子送出了大山。她像一块燃烧的煤,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梦想。
不让一个山里孩子辍学
1983年7月,大学毕业的丛素娥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城里过安逸稳定的生活,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清苦的教师,这个两难选择让她陷入了矛盾的旋涡。
她本身可以留在城里和城市人一样生活,可她永远忘不了每次寒暑假回家,看到的母校缺少优秀好教师的窘境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于是,她暗下决心:就让自己做山里孩子的铺路石吧!
丛素娥回乡执教的想法刚一出口,马上招来全家人的坚决反对。父亲严厉地说:“你究竟哪根筋有问题呀,别人家的大学生毕业都去北京、上海,你可好,还要回山沟里来,别人的唾沫都能把你淹死……”家里的反对,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
到黄土岭中学报到后,丛素娥被安排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凭着对三尺讲台和山区孩子的一腔热情,她认真备课,一有空闲时间就和学生们交流。学生们听她的讲课,就像听故事。课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年年都是年组第一,学生的升学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因为黄土岭中学地处山区,农民生活条件差,辍学生是让老师最头痛的事。为了不让班里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丛素娥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一天,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苗苗没来上学,也没请假,放学后,丛素娥走了20多里山路,一路打听来到李苗苗家。跨入门槛的瞬间,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大冬天窗户敞开着,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坐在坑上冷得发抖。
这户农民家里共9口人,有七个孩子,年龄稍大的李苗苗不仅要帮父母做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李苗苗父亲说:“一家人吃饭都是问题,哪有钱再让闺女上学!”最后丛素娥承诺找学校领导协商学费减免,或者帮她垫付学费,他仍然不同意。
回到家,丛素娥辗转难眠,“孩子不能回到学校上学,耽误的是一辈子。”次日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她踩着湿滑的雪路又去了李苗苗家。从一条冰冻的河面走过时,因为着急重重地摔了一跤,脚被扭伤。
李苗苗父亲大清早,刚打开房门,看到丛老师喘着粗气、一瘸一拐地走过来,这位憨厚的汉子眼睛潮湿了:“苗苗,你跟丛老师回学校吧,为了老师你也要好好读书。”
学生李雪父亲车祸死亡后,她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无力继续读书。丛老师主动承担了李雪的全部读书费用,并且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三年后,当李雪接到高中录取通知时,激动的一头扑在了丛素娥的怀里,哽咽着说:“你就是我的妈妈。”
那时,丛素娥的月收入只有300多元,又要资助两名学生,生活有多艰难可想而知。一次,丈夫的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丛素娥将两个孩子的故事讲给了这位客人,几天后,这位客人经过实地考察后,当即决定资助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从两名增加到七名。随后,丛素娥又从亲戚、朋友中寻找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如今,20多名被资助的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的正在读高中和大学。
拼搏十年走出困境
受经济条件制约,10年前,黄土岭镇初级中学举步维艰。当时因镇财政十分困难,教师一连八九个月领不到工资。新建的教学楼因拖欠工程款,没有门窗,楼道也没修整。学生挤在破旧的平房教室里迟迟进不了楼。整个教师队伍人心涣散,一些教师为生活所迫,到矿里干起了杂活。
时任学校团委书记的丛素娥看在心里,痛在心上,盼望着学校的状况得到及时扭转。她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没给学生耽误一节课,学生们深受感动。
1998年3月,经过多次民主选举,全体教师一致推举她为学校校长。受命于危难之时,丛素娥深知要克服眼下的困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上任的第一件事,首先是解决教师因拖欠工资所面临的生活难题。她从自己经商的几位哥哥那里借来5万元,垫付了拖欠60多名教师的部分工资。
解决拖欠工资之后,丛素娥又用自己家仅有的一点积蓄,用来看望家庭经济困难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回到学校安心教书。她在教师会上承诺:“学校老师谁遇到困难,我都会给大伙想办法。”当了解到老教师项家悦家里有4个孩子,三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已无心回到学校上课时,丛素娥拿出2000元交到项老师手上:“钱算是我借你的,等你孩子毕业工作有能力时再还……”在丛素娥的劝说下,项老师回到了学校。有一次,王志刚老师的儿子半夜得急性阑尾炎需要住院手术。接到他的求助电话,丛素娥二话没说,马上找自己亲戚借钱,连夜赶了50多公里路将钱送到医院。
为了周济困难教师,她背着丈夫从别人手中花一分多的利息贷了2万元。最多时,老师们向她个人借款8万余元,直到现在老师们还欠她3万余元。
学校没有食堂,长时间又没有发工资,不少教师中午连饭都不吃,有的从家里带饭。“老师连饭都吃不饱怎么能教好学呢?”建好了食堂,可是学校财力有限,只能每天补助就餐教师1元钱,丛素娥又自掏腰包加补了1元。
对于妻子的做法,丛素娥的丈夫魏安军起初非常不满:“别的老师、校长都挣钱攒钱,你可好,看不到往家里拿钱,反而还倒贴钱。”为了让丈夫理解支持自己工作,利用空闲时间,她拽着丈夫到山区的学生家家访。看到妻子对大山里孩子的深厚感情,丈夫终于理解了她。从此以后他主动承担起家务,支持妻子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眼瞅着教学楼的主体建起来,学生又搬不进去,如何解决工程欠款?为了早日让学生搬进教学楼,丛素娥先后几次南下大连,北上沈阳、长春等地向校友的“化缘”。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丛素娥先后拜访了300多名从黄土岭镇中学毕业的有实力的校友,筹集资金60余万元,将工程欠款如数还上。在拜访校友的日子里,她起早贪黑,困了就在车上打盹,饿了吃一口面包,喝一口矿泉水。从没向学校报销过一张车票,一张招待费条子。
为了省钱,丛素娥带领老师、学生安装玻璃,粉刷墙壁,铺种草坪和栽种树木。学校平整操场需要大量小石子,她找到有大货车的二哥,让他帮拉了150多车石子到学校,丛素娥以学校没钱为借口,将4万余元料钱和5万余元的运输费“赖”掉,二哥哭笑不得:“你怎么也是一校之长,家里没人粘你光,反倒被你变着法子揩油。”
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很快焕然一新,老师们看到了希望,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
1998年,在大石桥市举办的书法美术展上,学校6名学生选送的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学校获市“先进集体”称号,实现了学校获市级嘉奖“零”的突破。同年底,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黄土岭镇中学一举夺得营口市“继续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
黄土岭镇中学开创了农村教育的新局面,重点高中升学率也节节攀升,一年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建校前期25年的总和。学校的发展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2003年,该校输送的学苗张贺信考取了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家乡教育的复苏,使山里世代靠土里刨食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一些在外地学校念书的孩子开始回流。
2000年,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更新了学生们的桌椅和教师办公设施,而后又建起了现代化的“三室”。年底,学校被评为省标准化农村中学。2004年,黄土岭中学成为大石桥市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把学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正当丛素娥满怀信心与希望带领全体师生再攀新高时,2000年暑假,丛素娥的母亲患病住进了鞍山医院,可是一直忙于工作的丛素娥始终没有抽出时间前去探望。她给母亲打去电话,说等自己放了暑假就到医院陪她。
7月21日,忙完学校的一摊工作后,疲惫不堪的丛素娥忙着收拾起行李,准备下午睡个好觉,第二天一早就去鞍山探望母亲。刚睡下不久,她却接到丈夫在大连遭遇严重车祸的电话。
丛素娥风风火火赶往大连,看到病床上昏迷不醒的丈夫,她一遍遍呼唤丈夫的名字,累了就趴在床沿睡一会儿。整整20天,丈夫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发现下肢已经完全没有了知觉。当听到医生说丈夫腰部以下截瘫,终身不能行走的消息时,丛素娥差点崩溃。
祸不单行。8月20日,丛素娥在大连又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妈,女儿还没来得及看你,你怎么不等等女儿呀,命运为何对我这样不公呀?”跪在母亲的灵柩前,丛素娥哭得晕了过去。
送走了母亲,8月24日是老师们返校的时间,大多数老师猜测校长家里接二连三出了这么多大事,不能再回学校了。早晨,60多名返校的教师站在教学楼前,眼睛望着大门的方向,不到8时,丛素娥憔悴的身影出现在学校门口,一个月没见面,原来120斤体重的她只剩下80斤,一些老师差点未能把她认出来。
“当校长那天起,我就立誓‘办好贫困山区的学校,当好群众满意的校长’,现在学校刚刚有些起色,就是大山压在我的肩上,我也不会搁下你们和可爱的孩子们。”教师会议上,一些老师忍不住哭出声来。
后来,丈夫转院到北京治疗,丛素娥雇人在医院护理。每个周五下班后,她坐火车赶往北京探望丈夫,周日晚再坐火车返回。火车到达大石桥的时间是周一凌晨4点,她直接赶往学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年,却从未因护理丈夫而耽误一天学校的工作。
后来,丛素娥的丈夫又陆续到沈阳、鞍山等地治疗,她又这样来来回回地跑了两年。人们赞叹说她是女强人,可很少有人知道,残疾丈夫一度自暴自弃,为了拯救他的精神,她不知流了多少泪水。她一周要在学校值两宿班,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不但不理解,有时说些不中听的话,给她脸色看。为了安慰病中的丈夫,她推掉工作外一切应酬,每晚要为丈夫做一两个小时的按摩。
2002年,大石桥市教育局领导找她谈话,准备把她调回市里一所中学继续担任校长职务,解决她两地奔波之苦。丛素娥犹豫了,她知道家里丈夫和孩子太需要她的关爱,她知道这个家多么需要自己,但想到山里的几百个孩子,她实在难以割舍那份牵挂,她的心已与大山里的孩子融为了一体,她最终选择了留下。因为工作调动的事,丈夫生气几个月没和她说话。
此后两年,组织、教育部门又两次提议将丛素娥调回市里,可她仍旧婉言谢绝。得知实情后,一些学生家长纷纷赶来,把自家的鸡蛋和蔬菜送到校长办公室。一位家长说:“丛校长,我们也知道你家的事,可我们也打心眼里不愿意你走,孩子都指望你,将来好有出息呀!”
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丛素娥苦心钻研教育管理书籍,继续学习深造,向营口市各重点中学取经。先后于一中、三高结成城乡手拉手帮扶对子。几年来,这些城里的学校先后为这所山乡中学投入30多万元款项和物资。结合学校的实际,她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调以法治校,严格按规章办事,突出以德兴校,注重人格魅力影响师生。
在她的带动下,老师们都早来晚走,在课堂教学改进上下功夫。有的老师患了重感冒,就在办公室挂点滴,拔下针头就去给学生上课;有的老师为挽留一名后进学生,一学期跋山涉水家访十多次……
今年5月,省教育厅到学校检查“双高”普九工作,一位副厅长看到这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花园式学校,以及这只精神饱满的教师队伍,连连称赞说:“真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山区,还能看到如此正规的学校,太不容易了!”让山里孩子能和城里孩子拥有同样的教学环境,享受同样的教育,是丛素娥从当校长那天起,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弹指一挥间,丛素娥已在黄土岭镇中学工作24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学校的管理者,她都没有忘记自己甘当“铺路石”的青春誓言,看到更多的大山孩子学到文化、走出大山,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丛素娥先后获得了“营口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营口市农村优秀校长”、“大石桥市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度感动营口十大人物”、“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选为营口市人大代表。
黄土岭镇,距辽宁省大石桥市市区50多公里,这里虽然山清水秀,农民的生活却不富裕。多少年来,走出大山成为了这里年青人奋斗的方向。
1979年前,18岁的丛素娥考上大学,成为黄土岭镇山沟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四年后,她回到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一晃24年过去了,她将上千名学子送出了大山。她像一块燃烧的煤,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梦想。
不让一个山里孩子辍学
1983年7月,大学毕业的丛素娥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留在城里过安逸稳定的生活,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清苦的教师,这个两难选择让她陷入了矛盾的旋涡。
她本身可以留在城里和城市人一样生活,可她永远忘不了每次寒暑假回家,看到的母校缺少优秀好教师的窘境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于是,她暗下决心:就让自己做山里孩子的铺路石吧!
丛素娥回乡执教的想法刚一出口,马上招来全家人的坚决反对。父亲严厉地说:“你究竟哪根筋有问题呀,别人家的大学生毕业都去北京、上海,你可好,还要回山沟里来,别人的唾沫都能把你淹死……”家里的反对,并没有动摇她的决心。
到黄土岭中学报到后,丛素娥被安排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凭着对三尺讲台和山区孩子的一腔热情,她认真备课,一有空闲时间就和学生们交流。学生们听她的讲课,就像听故事。课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年年都是年组第一,学生的升学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因为黄土岭中学地处山区,农民生活条件差,辍学生是让老师最头痛的事。为了不让班里的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丛素娥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
一天,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苗苗没来上学,也没请假,放学后,丛素娥走了20多里山路,一路打听来到李苗苗家。跨入门槛的瞬间,她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大冬天窗户敞开着,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坐在坑上冷得发抖。
这户农民家里共9口人,有七个孩子,年龄稍大的李苗苗不仅要帮父母做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李苗苗父亲说:“一家人吃饭都是问题,哪有钱再让闺女上学!”最后丛素娥承诺找学校领导协商学费减免,或者帮她垫付学费,他仍然不同意。
回到家,丛素娥辗转难眠,“孩子不能回到学校上学,耽误的是一辈子。”次日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她踩着湿滑的雪路又去了李苗苗家。从一条冰冻的河面走过时,因为着急重重地摔了一跤,脚被扭伤。
李苗苗父亲大清早,刚打开房门,看到丛老师喘着粗气、一瘸一拐地走过来,这位憨厚的汉子眼睛潮湿了:“苗苗,你跟丛老师回学校吧,为了老师你也要好好读书。”
学生李雪父亲车祸死亡后,她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无力继续读书。丛老师主动承担了李雪的全部读书费用,并且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三年后,当李雪接到高中录取通知时,激动的一头扑在了丛素娥的怀里,哽咽着说:“你就是我的妈妈。”
那时,丛素娥的月收入只有300多元,又要资助两名学生,生活有多艰难可想而知。一次,丈夫的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丛素娥将两个孩子的故事讲给了这位客人,几天后,这位客人经过实地考察后,当即决定资助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从两名增加到七名。随后,丛素娥又从亲戚、朋友中寻找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如今,20多名被资助的学生,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的正在读高中和大学。
拼搏十年走出困境
受经济条件制约,10年前,黄土岭镇初级中学举步维艰。当时因镇财政十分困难,教师一连八九个月领不到工资。新建的教学楼因拖欠工程款,没有门窗,楼道也没修整。学生挤在破旧的平房教室里迟迟进不了楼。整个教师队伍人心涣散,一些教师为生活所迫,到矿里干起了杂活。
时任学校团委书记的丛素娥看在心里,痛在心上,盼望着学校的状况得到及时扭转。她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没给学生耽误一节课,学生们深受感动。
1998年3月,经过多次民主选举,全体教师一致推举她为学校校长。受命于危难之时,丛素娥深知要克服眼下的困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上任的第一件事,首先是解决教师因拖欠工资所面临的生活难题。她从自己经商的几位哥哥那里借来5万元,垫付了拖欠60多名教师的部分工资。
解决拖欠工资之后,丛素娥又用自己家仅有的一点积蓄,用来看望家庭经济困难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回到学校安心教书。她在教师会上承诺:“学校老师谁遇到困难,我都会给大伙想办法。”当了解到老教师项家悦家里有4个孩子,三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已无心回到学校上课时,丛素娥拿出2000元交到项老师手上:“钱算是我借你的,等你孩子毕业工作有能力时再还……”在丛素娥的劝说下,项老师回到了学校。有一次,王志刚老师的儿子半夜得急性阑尾炎需要住院手术。接到他的求助电话,丛素娥二话没说,马上找自己亲戚借钱,连夜赶了50多公里路将钱送到医院。
为了周济困难教师,她背着丈夫从别人手中花一分多的利息贷了2万元。最多时,老师们向她个人借款8万余元,直到现在老师们还欠她3万余元。
学校没有食堂,长时间又没有发工资,不少教师中午连饭都不吃,有的从家里带饭。“老师连饭都吃不饱怎么能教好学呢?”建好了食堂,可是学校财力有限,只能每天补助就餐教师1元钱,丛素娥又自掏腰包加补了1元。
对于妻子的做法,丛素娥的丈夫魏安军起初非常不满:“别的老师、校长都挣钱攒钱,你可好,看不到往家里拿钱,反而还倒贴钱。”为了让丈夫理解支持自己工作,利用空闲时间,她拽着丈夫到山区的学生家家访。看到妻子对大山里孩子的深厚感情,丈夫终于理解了她。从此以后他主动承担起家务,支持妻子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眼瞅着教学楼的主体建起来,学生又搬不进去,如何解决工程欠款?为了早日让学生搬进教学楼,丛素娥先后几次南下大连,北上沈阳、长春等地向校友的“化缘”。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丛素娥先后拜访了300多名从黄土岭镇中学毕业的有实力的校友,筹集资金60余万元,将工程欠款如数还上。在拜访校友的日子里,她起早贪黑,困了就在车上打盹,饿了吃一口面包,喝一口矿泉水。从没向学校报销过一张车票,一张招待费条子。
为了省钱,丛素娥带领老师、学生安装玻璃,粉刷墙壁,铺种草坪和栽种树木。学校平整操场需要大量小石子,她找到有大货车的二哥,让他帮拉了150多车石子到学校,丛素娥以学校没钱为借口,将4万余元料钱和5万余元的运输费“赖”掉,二哥哭笑不得:“你怎么也是一校之长,家里没人粘你光,反倒被你变着法子揩油。”
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很快焕然一新,老师们看到了希望,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
1998年,在大石桥市举办的书法美术展上,学校6名学生选送的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学校获市“先进集体”称号,实现了学校获市级嘉奖“零”的突破。同年底,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黄土岭镇中学一举夺得营口市“继续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
黄土岭镇中学开创了农村教育的新局面,重点高中升学率也节节攀升,一年考取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建校前期25年的总和。学校的发展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2003年,该校输送的学苗张贺信考取了国家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家乡教育的复苏,使山里世代靠土里刨食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一些在外地学校念书的孩子开始回流。
2000年,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更新了学生们的桌椅和教师办公设施,而后又建起了现代化的“三室”。年底,学校被评为省标准化农村中学。2004年,黄土岭中学成为大石桥市唯一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把学校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正当丛素娥满怀信心与希望带领全体师生再攀新高时,2000年暑假,丛素娥的母亲患病住进了鞍山医院,可是一直忙于工作的丛素娥始终没有抽出时间前去探望。她给母亲打去电话,说等自己放了暑假就到医院陪她。
7月21日,忙完学校的一摊工作后,疲惫不堪的丛素娥忙着收拾起行李,准备下午睡个好觉,第二天一早就去鞍山探望母亲。刚睡下不久,她却接到丈夫在大连遭遇严重车祸的电话。
丛素娥风风火火赶往大连,看到病床上昏迷不醒的丈夫,她一遍遍呼唤丈夫的名字,累了就趴在床沿睡一会儿。整整20天,丈夫才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发现下肢已经完全没有了知觉。当听到医生说丈夫腰部以下截瘫,终身不能行走的消息时,丛素娥差点崩溃。
祸不单行。8月20日,丛素娥在大连又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妈,女儿还没来得及看你,你怎么不等等女儿呀,命运为何对我这样不公呀?”跪在母亲的灵柩前,丛素娥哭得晕了过去。
送走了母亲,8月24日是老师们返校的时间,大多数老师猜测校长家里接二连三出了这么多大事,不能再回学校了。早晨,60多名返校的教师站在教学楼前,眼睛望着大门的方向,不到8时,丛素娥憔悴的身影出现在学校门口,一个月没见面,原来120斤体重的她只剩下80斤,一些老师差点未能把她认出来。
“当校长那天起,我就立誓‘办好贫困山区的学校,当好群众满意的校长’,现在学校刚刚有些起色,就是大山压在我的肩上,我也不会搁下你们和可爱的孩子们。”教师会议上,一些老师忍不住哭出声来。
后来,丈夫转院到北京治疗,丛素娥雇人在医院护理。每个周五下班后,她坐火车赶往北京探望丈夫,周日晚再坐火车返回。火车到达大石桥的时间是周一凌晨4点,她直接赶往学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年,却从未因护理丈夫而耽误一天学校的工作。
后来,丛素娥的丈夫又陆续到沈阳、鞍山等地治疗,她又这样来来回回地跑了两年。人们赞叹说她是女强人,可很少有人知道,残疾丈夫一度自暴自弃,为了拯救他的精神,她不知流了多少泪水。她一周要在学校值两宿班,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不但不理解,有时说些不中听的话,给她脸色看。为了安慰病中的丈夫,她推掉工作外一切应酬,每晚要为丈夫做一两个小时的按摩。
2002年,大石桥市教育局领导找她谈话,准备把她调回市里一所中学继续担任校长职务,解决她两地奔波之苦。丛素娥犹豫了,她知道家里丈夫和孩子太需要她的关爱,她知道这个家多么需要自己,但想到山里的几百个孩子,她实在难以割舍那份牵挂,她的心已与大山里的孩子融为了一体,她最终选择了留下。因为工作调动的事,丈夫生气几个月没和她说话。
此后两年,组织、教育部门又两次提议将丛素娥调回市里,可她仍旧婉言谢绝。得知实情后,一些学生家长纷纷赶来,把自家的鸡蛋和蔬菜送到校长办公室。一位家长说:“丛校长,我们也知道你家的事,可我们也打心眼里不愿意你走,孩子都指望你,将来好有出息呀!”
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丛素娥苦心钻研教育管理书籍,继续学习深造,向营口市各重点中学取经。先后于一中、三高结成城乡手拉手帮扶对子。几年来,这些城里的学校先后为这所山乡中学投入30多万元款项和物资。结合学校的实际,她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调以法治校,严格按规章办事,突出以德兴校,注重人格魅力影响师生。
在她的带动下,老师们都早来晚走,在课堂教学改进上下功夫。有的老师患了重感冒,就在办公室挂点滴,拔下针头就去给学生上课;有的老师为挽留一名后进学生,一学期跋山涉水家访十多次……
今年5月,省教育厅到学校检查“双高”普九工作,一位副厅长看到这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花园式学校,以及这只精神饱满的教师队伍,连连称赞说:“真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山区,还能看到如此正规的学校,太不容易了!”让山里孩子能和城里孩子拥有同样的教学环境,享受同样的教育,是丛素娥从当校长那天起,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弹指一挥间,丛素娥已在黄土岭镇中学工作24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学校的管理者,她都没有忘记自己甘当“铺路石”的青春誓言,看到更多的大山孩子学到文化、走出大山,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丛素娥先后获得了“营口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营口市农村优秀校长”、“大石桥市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度感动营口十大人物”、“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3年被选为营口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