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很多高中生对语文缺乏应有的重视,成绩难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生动有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现实问题。将音乐融入语文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课堂因为有音乐,才有了绘声绘色的效果;因为有音乐,才有了心灵的相通和激情的迸发。
【关键词】语文 音乐 语文教学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一页页地翻阅,沁人的书香迎面而来。一篇篇文言文抑扬顿挫,散发着古韵幽香;唐诗宋词的韵律如雨珠敲瓦,充满诗意;现当代的名家散文文辞优美,让心灵熏陶渐染……
毋庸置疑,语文是优美的。但不知何时开始,语文教学似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学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重视程度不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日趋下降,考试也是吃老本,成绩难以提高。这种现象在高中尤其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如果单靠教师和黑板来完成,未免显得枯燥乏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文本不是僵硬的符号,它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心灵,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有生命的。文本与音乐本身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是美的,音乐也是美的,将音乐作为助手,将其美的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两种美的事物完美融合,定是一种别样的境界。
一、以音乐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走好这一步,对于整个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好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听者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用音乐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静下心来,享受音乐之美,并专注于语文。
曾经在校初中部听过一节观摩课,上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不得志、又逢中秋佳节之时、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而作。词的立意和构思,奇逸飘渺,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忧郁、思念、神秘、祝福、旷达多种元素相互交融,使词极具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这些似乎颇有些困难。为了上好这节课,这位老师用梅艳芳的VCD专辑《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水调歌头》的诠解音乐,导入课堂,学生一边欣赏那曼妙舞姿,一边学唱那荡气回肠的歌词,如梦的蓝色背景中的明月诗意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到了词的意境中去了,效果极好。
二、配乐朗诵,激发情感
中央电视台曾经出过一套电视诗歌散文,其中有一个系列叫《2005,毕业了》,里面用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朋友》《今天我们要走了》等背景音乐,让人欣赏时随着电视中的画面或忧郁、或伤感、或留恋,从而真正走入电视中人物的世界。在这里,音乐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将我们内心的情感都激发出来,也为彼此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何尝不能如此呢?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但长时间枯燥地朗读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倦。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情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可以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美感。在教学实践中,配乐朗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对提高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辅助解读,促进理解
一位老师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敬佩之心,也能让学生对贝多芬的不幸以及他不屈从于命运的倔强性格产生一些理解。但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始终不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贝多芬的崇高和伟大。究其原因,便是学生对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及其“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未能进一步理解。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我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强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一个个热血沸腾,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热情奔放、催人奋进、富有感染力的《命运交响曲》就像命运之神在不断敲打大家的心灵,这种效果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好的音乐不仅能调动情绪,也能打动心灵,好的音乐更像一位知己,在不言中让我们深刻理解人生与生活。
四、以音乐作结,韵味无穷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么简单。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临近结课时,学生已经完全走进了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予以点拨:是谁在背后给予史铁生默默而伟大无私的爱呢?从而将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然后不经意间引用满文军的歌曲《懂你》中的歌词“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来作点拨。最后请学生自主推荐一位唱歌比较好的同学领唱,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情感教育的效果得以最大化。可见,用音乐妙助结尾,可以为课堂创设高潮,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另一个高度,而且学生的思想也会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在多媒体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音乐不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唯一方式,但在新课标理念下,音乐绝对是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有效手段。
我相信,有了音乐的“加盟”,魅力的语文一定更富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语文 音乐 语文教学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一页页地翻阅,沁人的书香迎面而来。一篇篇文言文抑扬顿挫,散发着古韵幽香;唐诗宋词的韵律如雨珠敲瓦,充满诗意;现当代的名家散文文辞优美,让心灵熏陶渐染……
毋庸置疑,语文是优美的。但不知何时开始,语文教学似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学生对语文提不起兴趣,重视程度不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日趋下降,考试也是吃老本,成绩难以提高。这种现象在高中尤其突出。传统的语文教学如果单靠教师和黑板来完成,未免显得枯燥乏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文本不是僵硬的符号,它承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心灵,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有生命的。文本与音乐本身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是美的,音乐也是美的,将音乐作为助手,将其美的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两种美的事物完美融合,定是一种别样的境界。
一、以音乐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走好这一步,对于整个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好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听者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用音乐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静下心来,享受音乐之美,并专注于语文。
曾经在校初中部听过一节观摩课,上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在不得志、又逢中秋佳节之时、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而作。词的立意和构思,奇逸飘渺,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忧郁、思念、神秘、祝福、旷达多种元素相互交融,使词极具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这些似乎颇有些困难。为了上好这节课,这位老师用梅艳芳的VCD专辑《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水调歌头》的诠解音乐,导入课堂,学生一边欣赏那曼妙舞姿,一边学唱那荡气回肠的歌词,如梦的蓝色背景中的明月诗意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到了词的意境中去了,效果极好。
二、配乐朗诵,激发情感
中央电视台曾经出过一套电视诗歌散文,其中有一个系列叫《2005,毕业了》,里面用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朋友》《今天我们要走了》等背景音乐,让人欣赏时随着电视中的画面或忧郁、或伤感、或留恋,从而真正走入电视中人物的世界。在这里,音乐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将我们内心的情感都激发出来,也为彼此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何尝不能如此呢?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但长时间枯燥地朗读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倦。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情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可以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美感。在教学实践中,配乐朗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把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对提高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辅助解读,促进理解
一位老师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巨大的成就自然能激起学生的敬佩之心,也能让学生对贝多芬的不幸以及他不屈从于命运的倔强性格产生一些理解。但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始终不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贝多芬的崇高和伟大。究其原因,便是学生对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及其“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未能进一步理解。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我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强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一个个热血沸腾,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热情奔放、催人奋进、富有感染力的《命运交响曲》就像命运之神在不断敲打大家的心灵,这种效果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好的音乐不仅能调动情绪,也能打动心灵,好的音乐更像一位知己,在不言中让我们深刻理解人生与生活。
四、以音乐作结,韵味无穷
课堂的结尾是一门艺术,而不只是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么简单。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临近结课时,学生已经完全走进了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予以点拨:是谁在背后给予史铁生默默而伟大无私的爱呢?从而将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然后不经意间引用满文军的歌曲《懂你》中的歌词“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来作点拨。最后请学生自主推荐一位唱歌比较好的同学领唱,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情感教育的效果得以最大化。可见,用音乐妙助结尾,可以为课堂创设高潮,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另一个高度,而且学生的思想也会在音乐声中得到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在多媒体资料异常丰富的今天,音乐不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唯一方式,但在新课标理念下,音乐绝对是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有效手段。
我相信,有了音乐的“加盟”,魅力的语文一定更富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