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节内容为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三节,由于概念抽象构成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本文通过相似情境的类比,科学方法的探究和迁移,帮助学生形成了对电场强度概念的准确理解,并进一步强化体会物理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电场强度;情境;类比;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65-4
1 教材分析
《电场》这一章教材试图从力和能两个角度来描述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是本章描述电场性质的开始,同时,为后续相关物理量的建立奠定基础。教材试图从力的特性入手,通过比值定义法建立对电场强度的概念的定义。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有较多的逻辑缺陷。例如:教材中强调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电量q的比值大小与试探电荷无关,但为何这个比值就一定与电场有关?再者,为何一定要用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电量q的比值而不能是其他?这些困惑都让学生对电场强度的概念的准确理解构成了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构成了本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向。
2 学情分析
电场之前,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类似的磁场。但是,初中对磁场的描述多从形象、定性的角度进行阐述。高中《电场》这一章则不同,一方面对形象化的描绘磁感线的方法进行了继承,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场性质物理量的建立,更加科学、准确地完善了对场的认识。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电场并没有直接的接触。所以,直接讨论电场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为此,本文以“风场”作为类比引入,学生有切身感受,形象贴切。随后,通过对“风场强度”定义的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采用比值定义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而通过对该方法的迁移和关系的类比,形成对电场强度概念定义的真正理解和突破。随后,点电荷的场强依旧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易把对该公式的理解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形成混淆。这里同样采取情境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对火堆周围辐射热强度的经验感受,对点电荷的场强特征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推导,通过结果进行验证并形成准确理解。
3 教学重、难点
1)电场强度的定义和理解
2)点电荷场强的理解和应用
4 学习目标分析
4.1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知道场和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2)理解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方向。
3)能推导、理解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并简单应用。
4)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
4.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类比,让学生体验到事物间的相似性。
2)让学生经历电场强度定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迁移意识。
4.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魔术原理的猜想,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认识观。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
3)让学生由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电场的特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5 教学策略
5.1 教学方法
1)魔术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铺垫“场”的概念。
2)创设类比情境,探究科学方法。
3)学法: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
5.2 教学资源
魔术视频,“电场强度”PPT。
6 教学过程
6.1 魔术引入,渗透科学思想
观看视频,魔术——“隔山打牛”。
教师:同学们都相信科学,这个表演当然不是特异功能,而是魔术。换句话说,一个物体能否真的跨越空间,直接对另外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呢?
生:不能。
教师:很好!其实,我们的物理大师也有相同的思想。
引出“电场”概念。
学生分析A、B电荷间的作用过程(图1)。
教师补充,并把电场与实物做对比,总结场的特征。
图1 A、B电荷间的作用
【设计意图】:以魔术视频作为课堂引入,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渗透了正确的科学认识观。同时,也为场概念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6.2 建构“电场强度”概念
6.2.1 研究电场的方法:试探电荷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窗外,外面正在刮风,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树叶在飘动。
教师引导1:很好!风和电场一样都看不见,我们姑且也给它取个类似的名字叫“风场”。树叶飘动显然是受到风场对它的力的作用,进而体现了风的存在。
教师引导2:电场也看不见,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个看不见的电场呢?
生:在电场中放入一个电荷,通过它的受力来研究它。
教师:由于这个电荷是用来检验这个电场的,我们把它叫做“检验电荷”或“试探电荷”。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当一个事物我们无法直接研究时,可寻找另一个与之关联的事物,间接地研究这个事物的特征,如同“声东”其实“击西”。
教师提问:由于是检验电荷,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用它来检验电场中不同位置的特征,同时,这个检验电荷又不能影响原来电场的分布,你觉得这个检验电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讨论得出:电荷要足够小,这样研究的就是某一点的场强;同时,电量要小,这样不影响到原来电场的分布。
【设计意图】:如何对看不见的场进行研究,教师没有直接从电场对电荷的静电力开始,而是从学生熟悉的风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通过事物间的关联由一方研究另一方的科学方法。然后,自然地把这种方法迁移到电场上,这样就解决了为何引入试探电荷的问题,同时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由于有之前风中树叶的铺垫,随后试探电荷的引入就较亲切自然。通过对试探电荷要求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测量对象与研究对象之间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而了解理想模型的建立依据与过程。
6.2.2 “风场强度”概念的建立与定义
教师:风有强弱,我们经常用风是几级来描述。那么,电场完全相同,也有强弱,我们用“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E。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电场中不同点的强弱呢?
生:用检验电荷所受的力来判断。
教师: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物体在风中受到风力,通过风力可以判断风的强弱。
教师引导1:这位同学提到似乎可以用风力来直接表示风的强弱,你觉得有问题吗?
生:不可以!因为一个面积很大的物体在风较弱时受到的风力,可能比一个面积较小的物体在风较强时所受的风力还大。
教师引导2:换句话说,一个物体所受的风力除了与风的强弱有关,还与物体的面积(迎风面积)有关。
师板书:F=kSD。
这里:k是比例系数,S是迎风面积,D是风的强度。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这里的比例系数k取1。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用两个物体来检验风场中两个不同位置处风的强弱,你觉得这两个物体应该有什么要求?
生:两物体的迎风面积要一样。
师板书:A、B两物体,S同,F大则D大。
教师提问:如果两个物体迎风面积S不同,又该如何比较两个位置D 的大小呢?
教师呈现表格,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表1。
表1 D与F、S的关系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可取风力F与迎风面积S的比值,
A物体: = =20 N/m2;
B物体: = =30 N/m2。
所以:B物体处的风强大于A物体处的风强。
学生解释比值的含义及这样操作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由于风力F与风强D、迎风面积S都有关,在研究D与F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2)采用比值定义法可得到相同迎风面积下的风力,从而比较风强大小。
【设计意图】:电场强度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比较电场强度必须选取同样的标准,而比值定义法实现了对变量的控制,这正是比值定义法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是理解电场强度定义的关键。由于从事物的特征、对方法的运用上“风场”与电场具有很大的共性,同时,学生对风有切身的体会,以“风场”作类比,通过对“风场强度”定义的讨论赢得了后续对电场强度的难点的突破。
6.2.3 “电场强度”定义的建立
教师:基于前面的经验,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场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电场强度E和电荷的电量q。
教师提问:1)这里的E、q与之前讨论风力中的哪些物理量有对应关系?
2)如何定义电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表2。
表2 风场与电场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1)检验电荷电量q与迎风面积S对应,电场强度E与风强D对应。
2)可用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E的大小,E= 。
教师补充电场强度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风场强度”的探究,再过渡到电场强度就非常容易,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和教师点拨可以很快完成。这样既完成了电场强度概念的准确建构,同时也实现了方法的迁移。
6.3 点电荷的场强
6.3.1 建立图景,猜想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同学们野炊时会点火堆烧烤、取暖,在火堆的周围你会感觉到火堆产生的热浪,你觉得这里火堆辐射热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火堆的大小和离火堆的远近。
教师:很好!刚才的经验给你什么启示?
生:点电荷Q产生的场强与点电荷Q的大小及离点电荷的距离r有关(图2)。
图2 点电荷的场强
6.3.2 自主证明,验证比较
教师:这是同学们的猜测,请你利用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证明。
学生自主推导公式:
E= = = 。
(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7页)
学生上黑板展示,教师点评,学生完成表3。
表3 电场强度
【设计意图】:点电荷场强的教学可看做是对电场强度定义的应用和巩固,教师同样以学生有切身经验的火堆为例,先让学生从事物之间共性的角度去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推导。这样,一方面对猜想进行了验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点电荷场强公式的准确理解。
6.4 电场线的特征
教师:初中我们学过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强弱与方向,这里类似也可用电场线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强弱与方向。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应章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电场线的基本特征并分析点电荷、等量同种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线的分布情况。
7 板书设计
(一)电场
1.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
2.电场与磁场互相联系,统称为电磁场。
(二)电场强度
1.电场强度: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电量q的比值。
2.公式:E=。
3.单位:N/C或V/m ,即1 N/C=1 V/m。
4.电场强度是矢量,物理学规定,场强方向与放在该点的正电荷受力方向一致,与放在该点的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
(三)点电荷的电场
1.公式:E=。
2.场强叠加原理。
(四)电场线
8 教学反思和评价
关于场的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中只有对于磁场及磁感线的相关描述。电场虽与磁场类似,但电场强度是学生第一次从物理量的角度来准确描述场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同时,由于场的不可见性,以及课本本身表述逻辑的缺陷,造成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困难。
本节课从类比中突破,在方法中迁移,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通过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明.“电场强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分析[J].物理教师,2009,(6):26.
[2]张大昌.物理(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建廉.关于“磁感应强度”的教学案例及评析[]J.物理教师,2013,(4):31.
(栏目编辑 邓 磊)
关键词:电场强度;情境;类比;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2-0065-4
1 教材分析
《电场》这一章教材试图从力和能两个角度来描述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是本章描述电场性质的开始,同时,为后续相关物理量的建立奠定基础。教材试图从力的特性入手,通过比值定义法建立对电场强度的概念的定义。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有较多的逻辑缺陷。例如:教材中强调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电量q的比值大小与试探电荷无关,但为何这个比值就一定与电场有关?再者,为何一定要用电场力F与试探电荷电量q的比值而不能是其他?这些困惑都让学生对电场强度的概念的准确理解构成了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构成了本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向。
2 学情分析
电场之前,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类似的磁场。但是,初中对磁场的描述多从形象、定性的角度进行阐述。高中《电场》这一章则不同,一方面对形象化的描绘磁感线的方法进行了继承,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场性质物理量的建立,更加科学、准确地完善了对场的认识。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电场并没有直接的接触。所以,直接讨论电场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为此,本文以“风场”作为类比引入,学生有切身感受,形象贴切。随后,通过对“风场强度”定义的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采用比值定义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而通过对该方法的迁移和关系的类比,形成对电场强度概念定义的真正理解和突破。随后,点电荷的场强依旧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易把对该公式的理解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形成混淆。这里同样采取情境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对火堆周围辐射热强度的经验感受,对点电荷的场强特征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推导,通过结果进行验证并形成准确理解。
3 教学重、难点
1)电场强度的定义和理解
2)点电荷场强的理解和应用
4 学习目标分析
4.1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知道场和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2)理解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方向。
3)能推导、理解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并简单应用。
4)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
4.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类比,让学生体验到事物间的相似性。
2)让学生经历电场强度定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迁移意识。
4.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魔术原理的猜想,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认识观。
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
3)让学生由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电场的特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5 教学策略
5.1 教学方法
1)魔术视频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铺垫“场”的概念。
2)创设类比情境,探究科学方法。
3)学法: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
5.2 教学资源
魔术视频,“电场强度”PPT。
6 教学过程
6.1 魔术引入,渗透科学思想
观看视频,魔术——“隔山打牛”。
教师:同学们都相信科学,这个表演当然不是特异功能,而是魔术。换句话说,一个物体能否真的跨越空间,直接对另外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呢?
生:不能。
教师:很好!其实,我们的物理大师也有相同的思想。
引出“电场”概念。
学生分析A、B电荷间的作用过程(图1)。
教师补充,并把电场与实物做对比,总结场的特征。
图1 A、B电荷间的作用
【设计意图】:以魔术视频作为课堂引入,一方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渗透了正确的科学认识观。同时,也为场概念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6.2 建构“电场强度”概念
6.2.1 研究电场的方法:试探电荷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窗外,外面正在刮风,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树叶在飘动。
教师引导1:很好!风和电场一样都看不见,我们姑且也给它取个类似的名字叫“风场”。树叶飘动显然是受到风场对它的力的作用,进而体现了风的存在。
教师引导2:电场也看不见,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个看不见的电场呢?
生:在电场中放入一个电荷,通过它的受力来研究它。
教师:由于这个电荷是用来检验这个电场的,我们把它叫做“检验电荷”或“试探电荷”。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当一个事物我们无法直接研究时,可寻找另一个与之关联的事物,间接地研究这个事物的特征,如同“声东”其实“击西”。
教师提问:由于是检验电荷,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用它来检验电场中不同位置的特征,同时,这个检验电荷又不能影响原来电场的分布,你觉得这个检验电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生讨论得出:电荷要足够小,这样研究的就是某一点的场强;同时,电量要小,这样不影响到原来电场的分布。
【设计意图】:如何对看不见的场进行研究,教师没有直接从电场对电荷的静电力开始,而是从学生熟悉的风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通过事物间的关联由一方研究另一方的科学方法。然后,自然地把这种方法迁移到电场上,这样就解决了为何引入试探电荷的问题,同时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由于有之前风中树叶的铺垫,随后试探电荷的引入就较亲切自然。通过对试探电荷要求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测量对象与研究对象之间需要满足的条件,进而了解理想模型的建立依据与过程。
6.2.2 “风场强度”概念的建立与定义
教师:风有强弱,我们经常用风是几级来描述。那么,电场完全相同,也有强弱,我们用“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E。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电场中不同点的强弱呢?
生:用检验电荷所受的力来判断。
教师: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物体在风中受到风力,通过风力可以判断风的强弱。
教师引导1:这位同学提到似乎可以用风力来直接表示风的强弱,你觉得有问题吗?
生:不可以!因为一个面积很大的物体在风较弱时受到的风力,可能比一个面积较小的物体在风较强时所受的风力还大。
教师引导2:换句话说,一个物体所受的风力除了与风的强弱有关,还与物体的面积(迎风面积)有关。
师板书:F=kSD。
这里:k是比例系数,S是迎风面积,D是风的强度。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这里的比例系数k取1。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用两个物体来检验风场中两个不同位置处风的强弱,你觉得这两个物体应该有什么要求?
生:两物体的迎风面积要一样。
师板书:A、B两物体,S同,F大则D大。
教师提问:如果两个物体迎风面积S不同,又该如何比较两个位置D 的大小呢?
教师呈现表格,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表1。
表1 D与F、S的关系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可取风力F与迎风面积S的比值,
A物体: = =20 N/m2;
B物体: = =30 N/m2。
所以:B物体处的风强大于A物体处的风强。
学生解释比值的含义及这样操作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由于风力F与风强D、迎风面积S都有关,在研究D与F关系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2)采用比值定义法可得到相同迎风面积下的风力,从而比较风强大小。
【设计意图】:电场强度的定义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比较电场强度必须选取同样的标准,而比值定义法实现了对变量的控制,这正是比值定义法存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是理解电场强度定义的关键。由于从事物的特征、对方法的运用上“风场”与电场具有很大的共性,同时,学生对风有切身的体会,以“风场”作类比,通过对“风场强度”定义的讨论赢得了后续对电场强度的难点的突破。
6.2.3 “电场强度”定义的建立
教师:基于前面的经验,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场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电场强度E和电荷的电量q。
教师提问:1)这里的E、q与之前讨论风力中的哪些物理量有对应关系?
2)如何定义电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表2。
表2 风场与电场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1)检验电荷电量q与迎风面积S对应,电场强度E与风强D对应。
2)可用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E的大小,E= 。
教师补充电场强度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风场强度”的探究,再过渡到电场强度就非常容易,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和教师点拨可以很快完成。这样既完成了电场强度概念的准确建构,同时也实现了方法的迁移。
6.3 点电荷的场强
6.3.1 建立图景,猜想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同学们野炊时会点火堆烧烤、取暖,在火堆的周围你会感觉到火堆产生的热浪,你觉得这里火堆辐射热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火堆的大小和离火堆的远近。
教师:很好!刚才的经验给你什么启示?
生:点电荷Q产生的场强与点电荷Q的大小及离点电荷的距离r有关(图2)。
图2 点电荷的场强
6.3.2 自主证明,验证比较
教师:这是同学们的猜测,请你利用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证明。
学生自主推导公式:
E= = = 。
(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7页)
学生上黑板展示,教师点评,学生完成表3。
表3 电场强度
【设计意图】:点电荷场强的教学可看做是对电场强度定义的应用和巩固,教师同样以学生有切身经验的火堆为例,先让学生从事物之间共性的角度去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推导。这样,一方面对猜想进行了验证,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点电荷场强公式的准确理解。
6.4 电场线的特征
教师:初中我们学过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强弱与方向,这里类似也可用电场线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强弱与方向。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应章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电场线的基本特征并分析点电荷、等量同种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线的分布情况。
7 板书设计
(一)电场
1.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
2.电场与磁场互相联系,统称为电磁场。
(二)电场强度
1.电场强度: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电量q的比值。
2.公式:E=。
3.单位:N/C或V/m ,即1 N/C=1 V/m。
4.电场强度是矢量,物理学规定,场强方向与放在该点的正电荷受力方向一致,与放在该点的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
(三)点电荷的电场
1.公式:E=。
2.场强叠加原理。
(四)电场线
8 教学反思和评价
关于场的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中只有对于磁场及磁感线的相关描述。电场虽与磁场类似,但电场强度是学生第一次从物理量的角度来准确描述场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同时,由于场的不可见性,以及课本本身表述逻辑的缺陷,造成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困难。
本节课从类比中突破,在方法中迁移,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通过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文明.“电场强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分析[J].物理教师,2009,(6):26.
[2]张大昌.物理(选修3-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朱建廉.关于“磁感应强度”的教学案例及评析[]J.物理教师,2013,(4):31.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