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新的世界,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不仅是技术,也是文化。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形态,那是工程技术研究的领域;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网络已经引起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探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及网络文化和思想理论教育的关联,更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谨从几个侧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虚拟世界的出现和特征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我们可以称做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由于有了电子通讯而带来的新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称做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主要是以物质构成为特征,而虚拟世界主要是以信息构成为特征。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基础性特征。
首先是时空观的完全改变。现实世界的时空是不可逆的,由物质、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的现实事件是绝对不可重复和再现的;虚拟世界中的时空是可逆的,可以任意倒置,反复使用,没有什么顾及。最接近教育的例子是课堂教学,现实世界的教学永远不可再现,许许多多的教师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教学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可是网络教学则完全是另一个概念,它不但可以随意反复使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使时空停顿或者倒转。虚拟世界失去了许多真实感,至少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感情互动在虚拟世界中极大程度地消失了。
第二是兩个世界构成的物质是不同的。现实世界主要是由有形物质构成的,物质占有空间和时间,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性;虚拟世界则主要是由信息构成的,信息不占有空间,所以任何信息原则上可以重复占有信息空间,可以叠加,可以相互影响,同时,它产生、传递、获取、消失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极为迅速,也可以无限期地存在。这种特征很容易造成我们从传统习惯上的疑虑:现实世界是真的,虚拟世界是假的。
第三是交往方式完全不同。现实世界人与自然的交往基本上是直接的,人与人的交往也基本上是直接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基本上是间接的,我们通过日益完善的上网工具进入网络世界,而网络的所有软件已经把我们改造成了隐蔽的虚拟人物,在这张巨大的网里,现实与影像相互混淆,现实世界仿佛已经了结,甚至于“人”也是不存在的,文化极度丰富和膨胀起来,这种爆炸式的膨胀已经表现出死亡的迹象。人与现实世界相交往中的情感,人和自然之间保持的亲和力,在虚拟世界已经开始成为了最基本的难题。
二、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非常重要
虚拟不等于现实,但又能为现实服务。我们常说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而创新离不开思维方式的优化,其中想象就是重要因素。创新始于新问题的提出,而其解决方式可以是理论或实践的。理论上的解决主要表现为针对新问题提出新假设,这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借助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思维插上想象的劲翼自由翱翔。在占有大量知识信息的基础上,按全新的意识和最优化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或匹配,以形成突破传统或现有思维框架和范型的新假设、新学说和新观点,从而推动实践的创新。
但是虚拟也容易产生幻觉。网络虚拟空间往往会造成上网者的网上认知及其行为出现偏差,甚至有些行为失去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处在身心发育发展尚不稳定状态中的青少年人群,认知虚幻症以及种种心理问题值得引起足够的警惕并有效防范。青少年上网者的认知和思维虽然能够通过网络神游于五洲四海,但他们的躯体直接接触的感性的现实空间又往往非常地有限和局促,一般缺乏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实践锻炼,城市中的青少年更是在快餐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因此,过度沉缅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情景,一味地按照电脑的思维逻辑待人处世和做事,在现实世界中反而问题多多,会出现诸如思维的平面化、浅表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敏感虚弱化以及心理的孤独和封闭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张等现象。
网络引发的负面效应切不可低估。例如网络化的全球化、国际化特征,将加剧文化垃圾的跨地域、跨国界传播,容易导致某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将加剧数字化人的形成,诱导对现实有抵触的一些社会成员滋生非人性化倾向;网络的匿名化特征,将加剧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扩散等。加强网络规范建设和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区分网络世界的善恶,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使他们的心理不受侵害,这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三、回归现实生活的德育课教学改革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以后,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虚拟世界让他的理想、欲望得到满足,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扮演领军人物,而他在现实世界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挫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越加沉迷。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使人们辩证地把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加强上网者的道德自律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在接触现代科技工具的实践中趋利避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要善于利用电脑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学习成才,同时更需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实践锻炼成长,关心集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向人民群众学习。人的头脑可以“天马行空”,但其双脚必须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把符合客观规律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因此,德育课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力求课程的生活化。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德育课课程生活化之要旨。德育课教学应当超越课堂,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德育课本就内容而言,缺乏色彩,缺少变化,而现实世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世界,中学生已将其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因此,我们要打破课堂的空间限制,引入课外相关知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某类问题,要求学生学会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课堂,写进自己的人生考卷,把生命内在欲求转化为一种生命表现——精神产品,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2)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整合,它源于前人的个体体验,学生与之有较大的时代差异。如果脱离了学生实际,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参与因素,生搬硬套前人的知识经验,不但不能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价值,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应该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而体验是最好的形式。学生的体验是在其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体验现实生活、体验现实社会,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让学生作为生命体去体验,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融。
(3)让学生超越课堂。超越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二是外联,让学生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请社会名流讲课,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三是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鼓励学生收听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沙龙,使学生感觉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做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地结合。
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走向现实社会。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德育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虚拟世界的出现和特征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我们可以称做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由于有了电子通讯而带来的新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称做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主要是以物质构成为特征,而虚拟世界主要是以信息构成为特征。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基础性特征。
首先是时空观的完全改变。现实世界的时空是不可逆的,由物质、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的现实事件是绝对不可重复和再现的;虚拟世界中的时空是可逆的,可以任意倒置,反复使用,没有什么顾及。最接近教育的例子是课堂教学,现实世界的教学永远不可再现,许许多多的教师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教学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可是网络教学则完全是另一个概念,它不但可以随意反复使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使时空停顿或者倒转。虚拟世界失去了许多真实感,至少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感情互动在虚拟世界中极大程度地消失了。
第二是兩个世界构成的物质是不同的。现实世界主要是由有形物质构成的,物质占有空间和时间,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性;虚拟世界则主要是由信息构成的,信息不占有空间,所以任何信息原则上可以重复占有信息空间,可以叠加,可以相互影响,同时,它产生、传递、获取、消失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极为迅速,也可以无限期地存在。这种特征很容易造成我们从传统习惯上的疑虑:现实世界是真的,虚拟世界是假的。
第三是交往方式完全不同。现实世界人与自然的交往基本上是直接的,人与人的交往也基本上是直接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交往基本上是间接的,我们通过日益完善的上网工具进入网络世界,而网络的所有软件已经把我们改造成了隐蔽的虚拟人物,在这张巨大的网里,现实与影像相互混淆,现实世界仿佛已经了结,甚至于“人”也是不存在的,文化极度丰富和膨胀起来,这种爆炸式的膨胀已经表现出死亡的迹象。人与现实世界相交往中的情感,人和自然之间保持的亲和力,在虚拟世界已经开始成为了最基本的难题。
二、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非常重要
虚拟不等于现实,但又能为现实服务。我们常说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而创新离不开思维方式的优化,其中想象就是重要因素。创新始于新问题的提出,而其解决方式可以是理论或实践的。理论上的解决主要表现为针对新问题提出新假设,这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借助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思维插上想象的劲翼自由翱翔。在占有大量知识信息的基础上,按全新的意识和最优化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组合或匹配,以形成突破传统或现有思维框架和范型的新假设、新学说和新观点,从而推动实践的创新。
但是虚拟也容易产生幻觉。网络虚拟空间往往会造成上网者的网上认知及其行为出现偏差,甚至有些行为失去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处在身心发育发展尚不稳定状态中的青少年人群,认知虚幻症以及种种心理问题值得引起足够的警惕并有效防范。青少年上网者的认知和思维虽然能够通过网络神游于五洲四海,但他们的躯体直接接触的感性的现实空间又往往非常地有限和局促,一般缺乏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实践锻炼,城市中的青少年更是在快餐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因此,过度沉缅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情景,一味地按照电脑的思维逻辑待人处世和做事,在现实世界中反而问题多多,会出现诸如思维的平面化、浅表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敏感虚弱化以及心理的孤独和封闭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和紧张等现象。
网络引发的负面效应切不可低估。例如网络化的全球化、国际化特征,将加剧文化垃圾的跨地域、跨国界传播,容易导致某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将加剧数字化人的形成,诱导对现实有抵触的一些社会成员滋生非人性化倾向;网络的匿名化特征,将加剧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扩散等。加强网络规范建设和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区分网络世界的善恶,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使他们的心理不受侵害,这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三、回归现实生活的德育课教学改革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以后,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虚拟世界让他的理想、欲望得到满足,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扮演领军人物,而他在现实世界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挫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会越加沉迷。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使人们辩证地把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加强上网者的道德自律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在接触现代科技工具的实践中趋利避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仅要善于利用电脑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学习成才,同时更需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实践锻炼成长,关心集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向人民群众学习。人的头脑可以“天马行空”,但其双脚必须站在坚实的大地上。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创新,才有可能不断地把符合客观规律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因此,德育课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力求课程的生活化。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德育课课程生活化之要旨。德育课教学应当超越课堂,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德育课本就内容而言,缺乏色彩,缺少变化,而现实世界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世界,中学生已将其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因此,我们要打破课堂的空间限制,引入课外相关知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某类问题,要求学生学会调查、搜索、加工、处理应用相关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课堂,写进自己的人生考卷,把生命内在欲求转化为一种生命表现——精神产品,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2)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整合,它源于前人的个体体验,学生与之有较大的时代差异。如果脱离了学生实际,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参与因素,生搬硬套前人的知识经验,不但不能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价值,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应该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而体验是最好的形式。学生的体验是在其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体验现实生活、体验现实社会,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让学生作为生命体去体验,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融。
(3)让学生超越课堂。超越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尽可能地为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二是外联,让学生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请社会名流讲课,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三是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比,鼓励学生收听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组织时事沙龙,使学生感觉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做到政治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机地结合。
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现实生活,关注科学,走向现实社会。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德育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