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情境 欲望 新颖 兴趣 评价 信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求之者。”《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大家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这时我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像这样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引入课题,可以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形式新颖,增强兴趣
新颖的形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往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如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或者利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通过对圆的剪、拼,形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但學生对于推导过程中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两种颜色各表示两个半圆,然后再把两个半圆再平均分成八个扇形,用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十六等分、三十二等分、六十四等分……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直观地感受到等分得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此外,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小组口答,全班抢答比赛,并给优胜者奖励,男女生比赛等方式。
三、积极评价,强化信心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和创设各种有利时机,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中最初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甚至强烈的情感,如满意、高兴、自豪等,这些情感会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激起新的学习动机,从而出现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其中,教师要特别为成绩较差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比如,课堂提问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降低问题难度,多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这些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回答出来。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提高。教师如果使用统一的练习题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吃不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即对中下等生只要求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要求,做好基本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既让他们做好基本题又要做好思考题。这样分层的练习和作业,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边学习边实践,努力做到把自尊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选择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使数学教学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侯京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情境 欲望 新颖 兴趣 评价 信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求之者。”《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境,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大家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这时我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像这样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引入课题,可以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形式新颖,增强兴趣
新颖的形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往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如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或者利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通过对圆的剪、拼,形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但學生对于推导过程中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两种颜色各表示两个半圆,然后再把两个半圆再平均分成八个扇形,用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十六等分、三十二等分、六十四等分……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直观地感受到等分得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此外,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小组口答,全班抢答比赛,并给优胜者奖励,男女生比赛等方式。
三、积极评价,强化信心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及时捕捉和创设各种有利时机,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学习中最初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甚至强烈的情感,如满意、高兴、自豪等,这些情感会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激起新的学习动机,从而出现学习的良性循环。学生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其中,教师要特别为成绩较差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比如,课堂提问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降低问题难度,多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这些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回答出来。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提高。教师如果使用统一的练习题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吃不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即对中下等生只要求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要求,做好基本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既让他们做好基本题又要做好思考题。这样分层的练习和作业,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边学习边实践,努力做到把自尊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选择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使数学教学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使学生尽情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侯京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