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偌大的教室,空空荡荡。
我站在讲台上,面向黑板凝重地写下“现代诗阅读鉴赏”几个大字。粉笔划过毛玻璃的声音细微而清晰,除此周围没有任何声音,我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略显沉重的呼吸。教室里飘荡着消毒水的味道,它们像诗歌中的字符,从艾青、闻一多、卞之琳、梁小斌、舒婷、海子……的笔下飘出来,弥漫在我的周围。我在心里默念着那些忧郁而愤激的句子,仿佛进行一场一个人的宏大诗歌朗诵会。
是啊,若不是如此,这个季节,一场名为“春天的旋律”的大型诗歌朗诵会,将在楼下的广场上举行——六千名师生,衣着鲜丽,参加每年一届的校园诗歌节,从2012年与《诗刊》合作“春天送你一首诗”启幕以来,今年是第九届了,俨然已成盛典。四月的鲜花开满校园,樱花欲放,海棠喷薄,三角梅露出漂亮的花瓣……数千名师生聚集在一起,“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真是惠风和畅,足以畅怀也!
然而,此时此刻,这一切都成了回忆。校园里已经三个多月没有朗朗书声了,空荡荡的校园,桌凳兀自寂寞,教学楼寂然无声,花园里繁花依旧,只是没有了捧书吟咏的青春身影。脚下的泥土上,花瓣落了一地,见不到捡拾花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女略带忧伤的眼神。池塘中的水车独自转着,时间一秒一秒流逝,仿佛在呼唤那些熟悉身影尽快归来。一切都在等待,花在等待,草在等待,树在等待,校园在等待。
我走下讲台,回头看那几个字,竟然有了镌刻的效果。试卷上有一道题,印的是辛迪的诗歌《刈禾女之歌》——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姊妹们/我是原野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
一缕清香从窗外飘进来,窗前的贴梗海棠花期正浓,有蜜蜂在盘旋,从窗子飞进来。我摘下口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没有了几层布的阻隔,呼吸竟然如此顺畅,而且,花香也闻到了,空气中微甜的味道也闻到了。揭开口罩,自由呼吸,这曾经是多么简单、轻松的权利,可如今,竟来得如此艰难——当自由失去,当日常成为仪式,当束缚成为习惯……呼吸,也成为莫大的享受。
人人皆知,这是一场战役。只不过,这场战争,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人类这个物种之间的厮杀,而成为病毒与整个人类的战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习惯了相互厮杀的人类,在这次疫情面前,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多么需要团结的整体。“人类命运与共”,像一道必答题,摆在了每个人面前。“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世界像一个庞大的机器在运转,由蒸汽机到电动化……人类像是踌躇满志的指挥家,高唱凯歌,摧枯拉朽,日进千里;然而,一枚未知的小小病毒突然侵犯,渐渐繁殖、发作,庞然大物的人类开始发热、疼痛甚至面临部分肌体死亡的厄境。“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同样,“任何国家都不是一座孤岛”,截至今日,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了“新冠病毒病例”,全球一百多万人确诊感染,八万余生命悄然陨落……天地为之变色,大地呜咽,江河泣泪,而这一切貌似还在朝着更危险的境地发展着。
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以意料之外的方式猝然发生、猝然打响,我们每一个人,瞬间都站到了前线,成为“战士”,白衣天使、戎装子弟、基层干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自然也是如此,在这空荡荡的“教室战场”,打响“教育”保卫战。
随着疫情向好,根据地域的安排,毕业班的老师回到单位办公、上网课,为学生返校做好充分的准备。
今早起床,简单洗漱,早餐,戴口罩,出门。那条通往学校的熟悉小路,一转眼,竟然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踏上了。
躲在小楼里,禁闭肉身,开始的时候是新年的第一天,鞭炮响起来,我穿上新衣,喊醒孩子们。本来准备驱车奔赴三百公里外的故乡,那个鲁西南平原上的黄河岸边的小村庄,但电视、手机里传来的信息让人不安——由武汉封城已开始蔓延成各地“封村”。通往故乡的道路已经“切割”断了,不得不放弃了返乡的计划,并很快释然下来——我历来并不看好肉身,禁闭在小区的五楼,但精神依然可以“荡思八荒”“神游万仞”,这不正是“等等灵魂”“弥补灵魂”的好机会吗?只要家人无恙,连线的视频可以让人天涯变咫尺,还有什么不安心的?我登上阁楼的书房“洗月斋”,那是我的“圣殿”,那里有数千册图书,有稿纸和笔墨。“吾心安处是书房”,我坐下来,放眼看去,书房里仿佛坐满了古今中外的圣贤、哲人、文豪,我与他们作揖打恭,一一问候,找出一本书来,准备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求教。然而,然而——并不然,几分钟之后,肉身便开始不能安坐,心情逐步变得焦躁起来,我忍不住打开手机,点开消息,也忍不住不断地下楼,去观看来自电视和电脑的网络消息……坐立不安的情绪随着日子越来越严重,那些变红的区域的颜色,像战士的鲜血,那些不断增长的数字,像一枚枚子弹,搅得人“迫于呼吸”。
我挂着耳麦,拿着手机在教室里边走边讲。一张张课桌,寂静无声。后面黑板上写着高考倒计时,时间停留在120天上。钟表依旧在“啪嗒,啪嗒”地走着,每一分,每一秒,像河流一样依旧流失。直播间里,学生隐身在那条线后面,他们可以看到我,听到我的声音,我看不到他们。我自己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经过课桌折射,又返回来,余音袅袅。
網课开始之后,我这个“技术盲”不得不变成“网络主播”。看不见的网络,从我的阁楼出发,信息的末端,联结着58个曾经面对面授课学习的少男少女,只不过,不是那种“耳提面命”的教学;不是那种随时踱步跟前俯身交流几句的教学;不是我板书在黑板上,一枚枚汉字传达出汉语文化的直观和庄重。
学校门口大变了模样,关闭的大门中间是一个铺了“地毯”的通道,“地毯”上每隔两米都有指示标志,老师有序排队进入,先消毒,再测温,继而入校,按照指示线箭头,单向进入教学区,教学楼门口再消毒、测温,进入办公室后,通风,消毒……全身防疫服“武装”的单位服务人员分布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教室已经变成30人单人单桌,进门依然是消毒、测温……走过通道,触目惊心;进入教室,已非易事。推门而进,教室里空无一人,一股悲凉之感缓缓升起,禁不住让人百感交集。
下课了,我关闭电脑,走出教室,轻轻带上门,回办公室准备“批改”网上作业。
朗朗书声,被世界按下了暂停键,而窗子外,阻击“战斗”正激烈;
漫漫无声,口罩遮蔽下的教育,更需要教会人类反思,尽快结束这场“战役”。
一切都是必然,而一切又都在努力下改变。
我站在讲台上,面向黑板凝重地写下“现代诗阅读鉴赏”几个大字。粉笔划过毛玻璃的声音细微而清晰,除此周围没有任何声音,我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略显沉重的呼吸。教室里飘荡着消毒水的味道,它们像诗歌中的字符,从艾青、闻一多、卞之琳、梁小斌、舒婷、海子……的笔下飘出来,弥漫在我的周围。我在心里默念着那些忧郁而愤激的句子,仿佛进行一场一个人的宏大诗歌朗诵会。
是啊,若不是如此,这个季节,一场名为“春天的旋律”的大型诗歌朗诵会,将在楼下的广场上举行——六千名师生,衣着鲜丽,参加每年一届的校园诗歌节,从2012年与《诗刊》合作“春天送你一首诗”启幕以来,今年是第九届了,俨然已成盛典。四月的鲜花开满校园,樱花欲放,海棠喷薄,三角梅露出漂亮的花瓣……数千名师生聚集在一起,“曲水流觞”“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真是惠风和畅,足以畅怀也!
然而,此时此刻,这一切都成了回忆。校园里已经三个多月没有朗朗书声了,空荡荡的校园,桌凳兀自寂寞,教学楼寂然无声,花园里繁花依旧,只是没有了捧书吟咏的青春身影。脚下的泥土上,花瓣落了一地,见不到捡拾花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女略带忧伤的眼神。池塘中的水车独自转着,时间一秒一秒流逝,仿佛在呼唤那些熟悉身影尽快归来。一切都在等待,花在等待,草在等待,树在等待,校园在等待。
我走下讲台,回头看那几个字,竟然有了镌刻的效果。试卷上有一道题,印的是辛迪的诗歌《刈禾女之歌》——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姊妹们/我是原野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
一缕清香从窗外飘进来,窗前的贴梗海棠花期正浓,有蜜蜂在盘旋,从窗子飞进来。我摘下口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没有了几层布的阻隔,呼吸竟然如此顺畅,而且,花香也闻到了,空气中微甜的味道也闻到了。揭开口罩,自由呼吸,这曾经是多么简单、轻松的权利,可如今,竟来得如此艰难——当自由失去,当日常成为仪式,当束缚成为习惯……呼吸,也成为莫大的享受。
人人皆知,这是一场战役。只不过,这场战争,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人类这个物种之间的厮杀,而成为病毒与整个人类的战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习惯了相互厮杀的人类,在这次疫情面前,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多么需要团结的整体。“人类命运与共”,像一道必答题,摆在了每个人面前。“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世界像一个庞大的机器在运转,由蒸汽机到电动化……人类像是踌躇满志的指挥家,高唱凯歌,摧枯拉朽,日进千里;然而,一枚未知的小小病毒突然侵犯,渐渐繁殖、发作,庞然大物的人类开始发热、疼痛甚至面临部分肌体死亡的厄境。“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同样,“任何国家都不是一座孤岛”,截至今日,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了“新冠病毒病例”,全球一百多万人确诊感染,八万余生命悄然陨落……天地为之变色,大地呜咽,江河泣泪,而这一切貌似还在朝着更危险的境地发展着。
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以意料之外的方式猝然发生、猝然打响,我们每一个人,瞬间都站到了前线,成为“战士”,白衣天使、戎装子弟、基层干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自然也是如此,在这空荡荡的“教室战场”,打响“教育”保卫战。
随着疫情向好,根据地域的安排,毕业班的老师回到单位办公、上网课,为学生返校做好充分的准备。
今早起床,简单洗漱,早餐,戴口罩,出门。那条通往学校的熟悉小路,一转眼,竟然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踏上了。
躲在小楼里,禁闭肉身,开始的时候是新年的第一天,鞭炮响起来,我穿上新衣,喊醒孩子们。本来准备驱车奔赴三百公里外的故乡,那个鲁西南平原上的黄河岸边的小村庄,但电视、手机里传来的信息让人不安——由武汉封城已开始蔓延成各地“封村”。通往故乡的道路已经“切割”断了,不得不放弃了返乡的计划,并很快释然下来——我历来并不看好肉身,禁闭在小区的五楼,但精神依然可以“荡思八荒”“神游万仞”,这不正是“等等灵魂”“弥补灵魂”的好机会吗?只要家人无恙,连线的视频可以让人天涯变咫尺,还有什么不安心的?我登上阁楼的书房“洗月斋”,那是我的“圣殿”,那里有数千册图书,有稿纸和笔墨。“吾心安处是书房”,我坐下来,放眼看去,书房里仿佛坐满了古今中外的圣贤、哲人、文豪,我与他们作揖打恭,一一问候,找出一本书来,准备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求教。然而,然而——并不然,几分钟之后,肉身便开始不能安坐,心情逐步变得焦躁起来,我忍不住打开手机,点开消息,也忍不住不断地下楼,去观看来自电视和电脑的网络消息……坐立不安的情绪随着日子越来越严重,那些变红的区域的颜色,像战士的鲜血,那些不断增长的数字,像一枚枚子弹,搅得人“迫于呼吸”。
我挂着耳麦,拿着手机在教室里边走边讲。一张张课桌,寂静无声。后面黑板上写着高考倒计时,时间停留在120天上。钟表依旧在“啪嗒,啪嗒”地走着,每一分,每一秒,像河流一样依旧流失。直播间里,学生隐身在那条线后面,他们可以看到我,听到我的声音,我看不到他们。我自己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经过课桌折射,又返回来,余音袅袅。
網课开始之后,我这个“技术盲”不得不变成“网络主播”。看不见的网络,从我的阁楼出发,信息的末端,联结着58个曾经面对面授课学习的少男少女,只不过,不是那种“耳提面命”的教学;不是那种随时踱步跟前俯身交流几句的教学;不是我板书在黑板上,一枚枚汉字传达出汉语文化的直观和庄重。
学校门口大变了模样,关闭的大门中间是一个铺了“地毯”的通道,“地毯”上每隔两米都有指示标志,老师有序排队进入,先消毒,再测温,继而入校,按照指示线箭头,单向进入教学区,教学楼门口再消毒、测温,进入办公室后,通风,消毒……全身防疫服“武装”的单位服务人员分布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教室已经变成30人单人单桌,进门依然是消毒、测温……走过通道,触目惊心;进入教室,已非易事。推门而进,教室里空无一人,一股悲凉之感缓缓升起,禁不住让人百感交集。
下课了,我关闭电脑,走出教室,轻轻带上门,回办公室准备“批改”网上作业。
朗朗书声,被世界按下了暂停键,而窗子外,阻击“战斗”正激烈;
漫漫无声,口罩遮蔽下的教育,更需要教会人类反思,尽快结束这场“战役”。
一切都是必然,而一切又都在努力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