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一定误区。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完善长效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 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加强对他们思想观念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紧贴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按照思想教育的规律,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1)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对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广大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更加坚定。
(2)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随着素质教育在高校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多数高校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一些丑恶现象能够积极抵制和批判,“大学生应走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前列”等观点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引领的作用。
(3)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并将其与自己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国事活动中,在抗击汶川、玉树特大自然灾害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们胸怀祖国、敢于担当、拼搏奉献,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当代大学生的务实进取意识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许多大学生自觉响应政府的号召,奔赴西部,走向基层,进社区、下村庄,以村官代表张广秀为典型的一大批高校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弄潮儿”。
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推动者,是党和国家未来建设的希望。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一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不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认识不到位,未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加入共产党看做是为就业增添筹码而不是一种终生的政治追求,存在一定的投机取巧和功利主义的思想。
(2)一些大学生价值观趋向物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物化,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喜欢在物质方面盲目攀比,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受各种不良思潮影响,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存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淡化了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永不停止的精神追求。
(3)个别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我要求过低;注重个人前途,缺乏社会理想;关注自我价值,漠视社会价值,虽然他们并不是不承担社会责任,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极少数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失范,如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行凶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误区,是由新形势下大学生受到的多重影响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西方文化思潮的浸染。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达,信息的全球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前所未有,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不断地异化、排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淡化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而尚未完全形成的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特别是我国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等热点问题,使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迷茫和混乱,再加上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生活压力过大,所以当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住房、事业方面等遭遇挫折时,对个人前途产生困惑时,转向崇尚自我,主体意识就容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3.教育环境的缺失。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阶段接受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存在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在教育方法上形式单调、缺乏有效的载体等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上,尽管多数家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社会生活却往往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教导子女,这种倾向很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成长环境的制约。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加之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制约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参与,造成成长环境单一狭窄,缺乏对国家建设的切身感受,生活历练不足,对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等缺乏理性的思考,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象最深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间接性、有效性,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以及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突出强调教育载体这一要素,借助于丰富的载体将隐含的教育内容传递渗透给教育客体,使当代大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教育。这正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可以达到显性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高校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生动鲜活的富有感召力的教育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要求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特别是要抓好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通过新媒体发布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有效抵制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浸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
3.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认识,这与当代大学生感性化、个性化和现实化的心理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之间有一道鸿沟,而生活实践正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才能够真正感召人、打动人,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需求,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可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亲身感受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要抓好专业实习、志愿者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勤奋进取和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4.完善长效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打造立体教育网络模式,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要形成合力,实现大学生教育价值观教育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实际,科学制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个性化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运用对话、体验等教育理念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把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之中,关注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与就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不断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阚和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2]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刘秀伦,侯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
[4]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科学家,2010,(11).
[5]戴树根.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求索,2004,(3).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 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尤其是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加强对他们思想观念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紧贴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按照思想教育的规律,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1)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对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广大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更加坚定。
(2)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随着素质教育在高校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多数高校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一些丑恶现象能够积极抵制和批判,“大学生应走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前列”等观点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引领的作用。
(3)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并将其与自己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国事活动中,在抗击汶川、玉树特大自然灾害和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们胸怀祖国、敢于担当、拼搏奉献,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当代大学生的务实进取意识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许多大学生自觉响应政府的号召,奔赴西部,走向基层,进社区、下村庄,以村官代表张广秀为典型的一大批高校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弄潮儿”。
事实证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推动者,是党和国家未来建设的希望。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一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不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认识不到位,未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加入共产党看做是为就业增添筹码而不是一种终生的政治追求,存在一定的投机取巧和功利主义的思想。
(2)一些大学生价值观趋向物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物化,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喜欢在物质方面盲目攀比,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受各种不良思潮影响,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存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淡化了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永不停止的精神追求。
(3)个别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我要求过低;注重个人前途,缺乏社会理想;关注自我价值,漠视社会价值,虽然他们并不是不承担社会责任,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极少数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失范,如大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行凶案,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误区,是由新形势下大学生受到的多重影响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西方文化思潮的浸染。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达,信息的全球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前所未有,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不断地异化、排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淡化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而尚未完全形成的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特别是我国的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等热点问题,使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迷茫和混乱,再加上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生活压力过大,所以当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住房、事业方面等遭遇挫折时,对个人前途产生困惑时,转向崇尚自我,主体意识就容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
3.教育环境的缺失。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阶段接受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存在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在教育方法上形式单调、缺乏有效的载体等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上,尽管多数家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社会生活却往往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教导子女,这种倾向很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成长环境的制约。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加之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制约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参与,造成成长环境单一狭窄,缺乏对国家建设的切身感受,生活历练不足,对社会制度、道德规范等缺乏理性的思考,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象最深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间接性、有效性,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以及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突出强调教育载体这一要素,借助于丰富的载体将隐含的教育内容传递渗透给教育客体,使当代大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教育。这正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它可以达到显性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高校文化建设通过营造生动鲜活的富有感召力的教育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要求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特别是要抓好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通过新媒体发布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有效抵制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浸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
3.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认识,这与当代大学生感性化、个性化和现实化的心理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之间有一道鸿沟,而生活实践正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才能够真正感召人、打动人,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需求,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可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亲身感受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要抓好专业实习、志愿者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勤奋进取和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4.完善长效教育机制,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打造立体教育网络模式,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要形成合力,实现大学生教育价值观教育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要根据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实际,科学制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个性化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运用对话、体验等教育理念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把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之中,关注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与就业,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不断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阚和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2]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刘秀伦,侯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
[4]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科学家,2010,(11).
[5]戴树根.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求索,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