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理想是献身国防
刘娜:在您多年从事科研的过程当中,大学对您来讲应该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您觉得大学生活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小谟: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获得国家最高奖的,意味着以后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我记得我被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录取,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有一句话一辈子都忘不了,上面写着: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我们学校是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当时学校就是这样的气氛。我想,我们学校有延安的传统,来了学校后,我觉得这是人生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小学、中学我们都是在父母监控下长大的,真正独立开始生活是从大学开始,第一站是非常重要的。我人生的第一站就是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我今后人生的目标就是献身于国防,给国防工业添砖加瓦——这就是我当时的一个理想。这个信念是非常重要的。那时候不会想到我要得什么奖,因为国防工程师是默默无闻的,是无名英雄,当时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的。
北理工在理想和追求上给了我很大的教育,我觉得母校在政治细节上跟清华大学等其他大学比,确实是不同的。参加工作以后,我们理工大学的人当官的人特别多、特别快,没有几天当了组长、当了室主任了,那些清华大学的学生还远远在后面。但是有一个问题,清华大学的人后来居上,他们的后劲很足。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校风和风格。我们在大环境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另外工科学校也给我全面的锻炼。北理工各种活动多,也比较注重集体精神,像我们就有晚自习,清华大学没有晚自习,爱上不上,我们这还要点名,不来要挨批评,所以这个集体主义也比较好。
我当时是在无线电系学的定位专业,配的教室都是一流的。学校在当时是德智体三方面发展。第一在德育上教育了我们,第二给了我们好的身体,又给了我们比较好的知识,让我们后面50年的生涯中能够做得更好。特别是我在学校学习雷达,出来还是搞雷达,一直搞到现在,这样的人很少。
大学不要死读书
甘仞初:小谟院士在学校里面不单是学习上努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很开朗、很活泼,参加很多社团活动,像京剧团啥的,我记得很清楚,小谟经常在床上拉胡琴。我们十六个人的宿舍,大家相处得很和谐。当时小谟参加京剧团还成为京剧团的台柱,那时北京理工京剧团在北京高校里面还是很有名气的。小谟还参加了摩托车队,车队是很有影响力的,甚至还拿过高校比赛第一名!小谟,你是不是也能在这方面分享一下你的经验?
王小谟:我认为学生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别死读书。我们宿舍有一些全优的学生,全5分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天天抱着书本。我呢,属于比较活泼,其实就是爱自由,经常上晚自习就溜出去了。我在摩托车队有一帮运动员,去开啊、去冲啊。活动多自然朋友也多。
甘仞初:小谟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咱们学校的光荣,更是咱们班同学的光荣。但是不论成就高低,没有学校的培养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我们班是老院长魏思文亲自抓的“试验田”,配备的是最好的老师。今天小谟拿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也应该说是这个“试验田”结出的最绚丽的果实。小谟,你现在记忆最深的老师是谁?
王小谟:有好多教师给我的印象都是很深刻的,特别是二级教授、教物理的蔡凤兴,讲着讲着就提裤子,很有特色。还有孙树本教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教课教得特别好。我刚才看了成绩单,我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只有一科是优秀就是数学,我很喜欢上他的课。他讲的一句话我印象最深刻,是在上课一年多后,他讲的课差不多结束了,孙老师跟我们说,凭借你们现在的水平完全可以往前走了。他确实把我们带进了门,在以后的科研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用到了数学,对我帮助非常大。
我最看重的两条素质
薛正辉:您是信息电子学院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北理工培养了您,您现在也在培养学生,那么在整个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您对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最看重的?
王小谟:我觉得有两条素质很重要。第一,追求的目标,道德素质。他首先要有很好的目标,我带了学校的博士生有12位,大部分都很好,有一两位不太行,主要的问题是不用功,对自己比较马虎,推一推动一动,没有把事情当作一回事把它做好。
第二是自学能力。到博士这个阶段我认为需要锻炼自学能力,给你一个题目你自己要知道怎么搞,这是最重要的。从查资料到分析资料,到提出自己的意见,首先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追求以后再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特别好的博士生,我也向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互相一讨论以后就把整个事情提高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还是第一条,一定要有追求。没追求就是想混一混,混一个博士毕业,现在也很难混。
电子信息发展得非常快,2012年电子信息总的产值是11万亿,占我们国家整个GDP的23%。这是很大的一个产业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不是中国芯。每个人都使用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的芯不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我想我们做电子信息的要不断去努力,不但要做电子信息的大国,要为做电子信息的强国而努力,这个任务落到在座各位同学身上了,希望大家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圆我们的中国梦,让我们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是产值最高,还是技术第一。希望同学们把基础打好,走好人生第一站,我想我们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是大有机会的,上个礼拜和清华教授们聊天,清华有一个政策,允许信息产业专业的学生出去打工两年,这两年如果创业上去了,就不用回来了;如果失败也不怕,学校会为你保留学籍,让你可以回来继续读书。
低潮的时候也要保持积极心态
冯拓宇:王院士,您从校园里走出来到现在,在中国电科集团大概有50多年的时间了,培养了一支又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上,请分享一下您在这50多年的历程当中是怎样一步一步去追寻您的梦想、实现您的追求的?
王小谟:我在学校5年,在中国电科工作了50年,这50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想先讲讲中国电科。我毕业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就是现在中国电科的十四所,先是国防部十院,再后来又是器械产业部研究所,现在落叶归根,就叫中国电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刘娜:在您多年从事科研的过程当中,大学对您来讲应该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您觉得大学生活给您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王小谟: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获得国家最高奖的,意味着以后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我记得我被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录取,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有一句话一辈子都忘不了,上面写着: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我们学校是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当时学校就是这样的气氛。我想,我们学校有延安的传统,来了学校后,我觉得这是人生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小学、中学我们都是在父母监控下长大的,真正独立开始生活是从大学开始,第一站是非常重要的。我人生的第一站就是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我今后人生的目标就是献身于国防,给国防工业添砖加瓦——这就是我当时的一个理想。这个信念是非常重要的。那时候不会想到我要得什么奖,因为国防工程师是默默无闻的,是无名英雄,当时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的。
北理工在理想和追求上给了我很大的教育,我觉得母校在政治细节上跟清华大学等其他大学比,确实是不同的。参加工作以后,我们理工大学的人当官的人特别多、特别快,没有几天当了组长、当了室主任了,那些清华大学的学生还远远在后面。但是有一个问题,清华大学的人后来居上,他们的后劲很足。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校风和风格。我们在大环境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另外工科学校也给我全面的锻炼。北理工各种活动多,也比较注重集体精神,像我们就有晚自习,清华大学没有晚自习,爱上不上,我们这还要点名,不来要挨批评,所以这个集体主义也比较好。
我当时是在无线电系学的定位专业,配的教室都是一流的。学校在当时是德智体三方面发展。第一在德育上教育了我们,第二给了我们好的身体,又给了我们比较好的知识,让我们后面50年的生涯中能够做得更好。特别是我在学校学习雷达,出来还是搞雷达,一直搞到现在,这样的人很少。
大学不要死读书
甘仞初:小谟院士在学校里面不单是学习上努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很开朗、很活泼,参加很多社团活动,像京剧团啥的,我记得很清楚,小谟经常在床上拉胡琴。我们十六个人的宿舍,大家相处得很和谐。当时小谟参加京剧团还成为京剧团的台柱,那时北京理工京剧团在北京高校里面还是很有名气的。小谟还参加了摩托车队,车队是很有影响力的,甚至还拿过高校比赛第一名!小谟,你是不是也能在这方面分享一下你的经验?
王小谟:我认为学生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别死读书。我们宿舍有一些全优的学生,全5分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天天抱着书本。我呢,属于比较活泼,其实就是爱自由,经常上晚自习就溜出去了。我在摩托车队有一帮运动员,去开啊、去冲啊。活动多自然朋友也多。
甘仞初:小谟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是咱们学校的光荣,更是咱们班同学的光荣。但是不论成就高低,没有学校的培养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我们班是老院长魏思文亲自抓的“试验田”,配备的是最好的老师。今天小谟拿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也应该说是这个“试验田”结出的最绚丽的果实。小谟,你现在记忆最深的老师是谁?
王小谟:有好多教师给我的印象都是很深刻的,特别是二级教授、教物理的蔡凤兴,讲着讲着就提裤子,很有特色。还有孙树本教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教课教得特别好。我刚才看了成绩单,我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只有一科是优秀就是数学,我很喜欢上他的课。他讲的一句话我印象最深刻,是在上课一年多后,他讲的课差不多结束了,孙老师跟我们说,凭借你们现在的水平完全可以往前走了。他确实把我们带进了门,在以后的科研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用到了数学,对我帮助非常大。
我最看重的两条素质
薛正辉:您是信息电子学院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北理工培养了您,您现在也在培养学生,那么在整个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您对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最看重的?
王小谟:我觉得有两条素质很重要。第一,追求的目标,道德素质。他首先要有很好的目标,我带了学校的博士生有12位,大部分都很好,有一两位不太行,主要的问题是不用功,对自己比较马虎,推一推动一动,没有把事情当作一回事把它做好。
第二是自学能力。到博士这个阶段我认为需要锻炼自学能力,给你一个题目你自己要知道怎么搞,这是最重要的。从查资料到分析资料,到提出自己的意见,首先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有追求以后再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特别好的博士生,我也向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互相一讨论以后就把整个事情提高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还是第一条,一定要有追求。没追求就是想混一混,混一个博士毕业,现在也很难混。
电子信息发展得非常快,2012年电子信息总的产值是11万亿,占我们国家整个GDP的23%。这是很大的一个产业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不是中国芯。每个人都使用计算机,但是计算机的芯不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我想我们做电子信息的要不断去努力,不但要做电子信息的大国,要为做电子信息的强国而努力,这个任务落到在座各位同学身上了,希望大家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圆我们的中国梦,让我们国家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是产值最高,还是技术第一。希望同学们把基础打好,走好人生第一站,我想我们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是大有机会的,上个礼拜和清华教授们聊天,清华有一个政策,允许信息产业专业的学生出去打工两年,这两年如果创业上去了,就不用回来了;如果失败也不怕,学校会为你保留学籍,让你可以回来继续读书。
低潮的时候也要保持积极心态
冯拓宇:王院士,您从校园里走出来到现在,在中国电科集团大概有50多年的时间了,培养了一支又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上,请分享一下您在这50多年的历程当中是怎样一步一步去追寻您的梦想、实现您的追求的?
王小谟:我在学校5年,在中国电科工作了50年,这50年是怎么走过来的?我想先讲讲中国电科。我毕业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就是现在中国电科的十四所,先是国防部十院,再后来又是器械产业部研究所,现在落叶归根,就叫中国电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