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上海市静脉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上海静脉产业进行SWOT分析,指出上海发展静脉产业既有优势与机遇,也具有劣势与挑战。同时,针对上海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上海市静脉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上海;静脉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027-03
静脉产业是将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物资和副产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转换为可再利用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生活中的产业,是实现各类生产生活废弃物和副产品再利用和再资源化的产业。而动脉产业是相对于静脉产业而言,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
一、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的优势
(一)经济实力雄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上海市GDP达到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上海市经济长年保持较快的增长。上海市在“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由此可见,上海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发展,更是质量的提高。
上海市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在发展静脉产业方面可以提供相应的财政的支持,比如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减免税收、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此外,还可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为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等。
(二)人才资源丰富
在2015年全国50个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上海居第2位。其中,上海在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教育等方面都居全国第2名;各类专业人员指数、创业人员指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等方面在全国都位居前列。上海市一个人才高度聚集的地方,在高级人才和熟练工人获得方面都相当的便利。并且,上海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有30所本科院校和12所“985”“211”重点高校,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上海同时放眼全球,从国际上招揽人才。
(三)科技水平先进
2015年,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上海市共有4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4%,连续十四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具体获奖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上海的科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更加有利于上海静脉产业的技术发展。
(四)动脉产业集聚为静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从利用资源种类来讲,循环经济分为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两者打破了自身价值链条的界限,向所在产业的上下游伸展,实现价值链一体化。静脉产业的资源需求源泉是动脉产业,动脉产业利用资源范围拓宽,也为静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目前,上海市动脉产业呈现块状发展模式,国家级开发区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市级及开发区有张江高科技园、宝山工业区、康桥、外高桥保税区、嘉定工业区等十几个。这些开发区(工业区)具有非常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动脉产业集聚为静脉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静脉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的劣势
(一)土地资源稀缺
截至2013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为6 340.5平方公里。上海拥有2 400万人口,其人口规模高出北京400万,然而上海土地面积仅为北京的2/5,这意味着,上海市人均用地面积仅为北京的1/3。截至2014年末,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超过全市陆域面积的40%,明显高于全球不少国际大都市。由此可见,上海作为全球经济中心,但其土地资源比较匮乏,而发展静脉产业又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撑。作为静脉产业源头,回收如生活垃圾、旧织物、固体废弃物等都需要土地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相对集中的场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促进其发展。上海土地总量锁定、增量递减、价格居高不下,很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无奈搬离市区,限制了与动脉产业发生联动效应,阻碍静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链接不足
目前,上海市相对回收产值较高的废玻璃、电子废弃物等品种较少,而以废旧家电、废塑料和废纸等的回收为主。上海仅有宝钢组建的冶炼渣回收利用企业等少数企业,从事静脉产业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一些工艺技术落后、规模小、二次污染严重的单位。
此外,上海市的静脉产业链的链接及上下游企业不足,比如有色金属、废纸类等主要出售给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工厂。如此导致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外流,这些资源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周边地区进行再造,并没有留在上海本地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再生资源回收范围较窄、本地化再利用水平不高、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产业化运作水平低导致再生资源很难通过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达到集约化规模生产。
(三)员工素质不高
废弃物回收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主要以城郊结合部为据点,走街串巷,无序流动。但由于对重要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隐患。一些回收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将废旧家电稍加修理销往农村。改装后的家电产品往往达不到国家的安全标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为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废弃物的回收补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途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成为“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实现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其为再生资源行业特别是静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并且在建设两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管理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批准建设了4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1个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试点园区和3个静脉产业类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有机地协调了“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两大共同的世界难题。符合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则,也符合国家的战略,所以,静脉产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静脉产业发展前景巨大
静脉产业随着“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意识的全面普及在我国城市中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有利的发展。静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为我国解决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创造了国民收入,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不断增长。而且国家对静脉产业也日渐重视,不断调整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步完善配套的政策。2006年之后,相继出台了大力提倡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回收等重要的政策。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利的保障和正确的导向。由此可见,静脉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三)上海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
上海是国家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其拥有的雄厚的经济基础极大地促进了静脉产业的发展。并且上海在探索发展静脉产业之路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静脉产业。在上海的钢铁、石化、造纸等动脉产业周边开始出现静脉产业,两者的结合为彼此的产业链的最优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上海在金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老港静脉产业园、新锦华集团等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相应的产业链,必将成为全国静脉产业发展的领先力量。
四、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静脉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比较落后
技术是发展静脉产业的主要动力,技术水平将是决定竞争地位的关键要素。静脉产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涉及收集、分类、加工、处理等多个环节,并且静脉产业还涉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众多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都还比较薄弱,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静脉产业要实现废弃物的市场化、资源化受到了限制,上海市的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公民废弃物循环利用意识相对淡薄
由于长期缺乏专门的针对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宣传与专业的指导,使得公众对于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意识比较缺乏,对于静脉产业的认识与理解更是远远不够,公众的参与程度很低,然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公众对于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意识的认识程度及参与程度的高低。目前,静脉产业仅仅依靠从业者的工作,使得静脉产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遥遥无期。
(三)缺乏系统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回收系统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曾是世界废弃物收集系统最发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在废弃物收集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国是市场经济,我们必须重建废弃物收集的网络系统,使其不断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建立完整的回收系统,使得静脉产业的上下游链接能够很好地联动,不断地提高回收率、循环再利用率,降低废纸等原料的外流量,走出静脉产业企业原料短缺的困境,比如走出废旧铅酸电池现代化回收利用企业和正规的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所面临的“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才能加速静脉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得静脉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缺乏有实力企业的参与
静脉产业现在还属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各国争相发展的新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静脉产业的规模已经到了6 00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相差比较远。在上海除宝钢组建的冶炼渣回收利用企业等少数的企业外,从事静脉产业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经营管理不规范,而且普遍具有工艺技术落后、二次污染等严重问题。在此现状下,很难将静脉产业做大做强。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上海发展静脉产业既有优势与机遇,也具有劣势与挑战。同时,本文针对上海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提出各种策略(见表2),对优势和机会充分利用、对优势和挑战加以监视、对劣势和机会加以改进、对劣势和挑战加以消除,以实现上海市静脉产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永有,黄燕.上海发展静脉产业的基础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2).
[2] 聂永有,胡傲,白洮.上海静脉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其支持系统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2).
[3] 刘薇,张本越.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机制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15,(11).
[4] 李蔚娅,胡微.中国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天工业大学学报,2014,(3).
[5] 郭立伟,沈满洪,魏楚.杭州发展静脉产业的SWOT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6] 陈圣涛.我国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关键词:上海;静脉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027-03
静脉产业是将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旧物资和副产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其转换为可再利用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生活中的产业,是实现各类生产生活废弃物和副产品再利用和再资源化的产业。而动脉产业是相对于静脉产业而言,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
一、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的优势
(一)经济实力雄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上海市GDP达到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上海市经济长年保持较快的增长。上海市在“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由此可见,上海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发展,更是质量的提高。
上海市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在发展静脉产业方面可以提供相应的财政的支持,比如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减免税收、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此外,还可对具有正外部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为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等。
(二)人才资源丰富
在2015年全国50个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中,上海居第2位。其中,上海在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教育等方面都居全国第2名;各类专业人员指数、创业人员指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等方面在全国都位居前列。上海市一个人才高度聚集的地方,在高级人才和熟练工人获得方面都相当的便利。并且,上海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有30所本科院校和12所“985”“211”重点高校,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上海同时放眼全球,从国际上招揽人才。
(三)科技水平先进
2015年,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上海市共有4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4%,连续十四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具体获奖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上海的科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更加有利于上海静脉产业的技术发展。
(四)动脉产业集聚为静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从利用资源种类来讲,循环经济分为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两者打破了自身价值链条的界限,向所在产业的上下游伸展,实现价值链一体化。静脉产业的资源需求源泉是动脉产业,动脉产业利用资源范围拓宽,也为静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目前,上海市动脉产业呈现块状发展模式,国家级开发区有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市级及开发区有张江高科技园、宝山工业区、康桥、外高桥保税区、嘉定工业区等十几个。这些开发区(工业区)具有非常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动脉产业集聚为静脉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静脉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的劣势
(一)土地资源稀缺
截至2013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为6 340.5平方公里。上海拥有2 400万人口,其人口规模高出北京400万,然而上海土地面积仅为北京的2/5,这意味着,上海市人均用地面积仅为北京的1/3。截至2014年末,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超过全市陆域面积的40%,明显高于全球不少国际大都市。由此可见,上海作为全球经济中心,但其土地资源比较匮乏,而发展静脉产业又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撑。作为静脉产业源头,回收如生活垃圾、旧织物、固体废弃物等都需要土地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相对集中的场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区促进其发展。上海土地总量锁定、增量递减、价格居高不下,很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无奈搬离市区,限制了与动脉产业发生联动效应,阻碍静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链接不足
目前,上海市相对回收产值较高的废玻璃、电子废弃物等品种较少,而以废旧家电、废塑料和废纸等的回收为主。上海仅有宝钢组建的冶炼渣回收利用企业等少数企业,从事静脉产业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一些工艺技术落后、规模小、二次污染严重的单位。
此外,上海市的静脉产业链的链接及上下游企业不足,比如有色金属、废纸类等主要出售给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工厂。如此导致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外流,这些资源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周边地区进行再造,并没有留在上海本地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再生资源回收范围较窄、本地化再利用水平不高、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产业化运作水平低导致再生资源很难通过规模经济利益的驱使达到集约化规模生产。
(三)员工素质不高
废弃物回收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主要以城郊结合部为据点,走街串巷,无序流动。但由于对重要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技能单一,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隐患。一些回收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将废旧家电稍加修理销往农村。改装后的家电产品往往达不到国家的安全标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为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在政府的扶持政策、废弃物的回收补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沿途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成为“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实现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其为再生资源行业特别是静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并且在建设两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管理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批准建设了4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1个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试点园区和3个静脉产业类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静脉产业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有机地协调了“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两大共同的世界难题。符合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则,也符合国家的战略,所以,静脉产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静脉产业发展前景巨大
静脉产业随着“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意识的全面普及在我国城市中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有利的发展。静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为我国解决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创造了国民收入,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不断增长。而且国家对静脉产业也日渐重视,不断调整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步完善配套的政策。2006年之后,相继出台了大力提倡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回收等重要的政策。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有利的保障和正确的导向。由此可见,静脉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三)上海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
上海是国家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其拥有的雄厚的经济基础极大地促进了静脉产业的发展。并且上海在探索发展静脉产业之路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静脉产业。在上海的钢铁、石化、造纸等动脉产业周边开始出现静脉产业,两者的结合为彼此的产业链的最优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上海在金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老港静脉产业园、新锦华集团等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相应的产业链,必将成为全国静脉产业发展的领先力量。
四、上海市发展静脉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静脉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比较落后
技术是发展静脉产业的主要动力,技术水平将是决定竞争地位的关键要素。静脉产业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涉及收集、分类、加工、处理等多个环节,并且静脉产业还涉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众多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都还比较薄弱,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静脉产业要实现废弃物的市场化、资源化受到了限制,上海市的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公民废弃物循环利用意识相对淡薄
由于长期缺乏专门的针对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宣传与专业的指导,使得公众对于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意识比较缺乏,对于静脉产业的认识与理解更是远远不够,公众的参与程度很低,然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公众对于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意识的认识程度及参与程度的高低。目前,静脉产业仅仅依靠从业者的工作,使得静脉产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遥遥无期。
(三)缺乏系统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回收系统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曾是世界废弃物收集系统最发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在废弃物收集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国是市场经济,我们必须重建废弃物收集的网络系统,使其不断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建立完整的回收系统,使得静脉产业的上下游链接能够很好地联动,不断地提高回收率、循环再利用率,降低废纸等原料的外流量,走出静脉产业企业原料短缺的困境,比如走出废旧铅酸电池现代化回收利用企业和正规的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所面临的“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才能加速静脉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得静脉产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缺乏有实力企业的参与
静脉产业现在还属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各国争相发展的新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静脉产业的规模已经到了6 00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相差比较远。在上海除宝钢组建的冶炼渣回收利用企业等少数的企业外,从事静脉产业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经营管理不规范,而且普遍具有工艺技术落后、二次污染等严重问题。在此现状下,很难将静脉产业做大做强。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上海发展静脉产业既有优势与机遇,也具有劣势与挑战。同时,本文针对上海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提出各种策略(见表2),对优势和机会充分利用、对优势和挑战加以监视、对劣势和机会加以改进、对劣势和挑战加以消除,以实现上海市静脉产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永有,黄燕.上海发展静脉产业的基础与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2).
[2] 聂永有,胡傲,白洮.上海静脉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其支持系统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2).
[3] 刘薇,张本越.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机制及其对策[J].现代商业,2015,(11).
[4] 李蔚娅,胡微.中国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天工业大学学报,2014,(3).
[5] 郭立伟,沈满洪,魏楚.杭州发展静脉产业的SWOT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6] 陈圣涛.我国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