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古以降无数人为之深切感动。李白的《将进酒》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与诗人以夸张、排比、设问、用典、隐喻等修辞手法建构的一系列修辞文本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些修辞文本的建构,不仅强烈地凸显了诗人强烈的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忧愁,也生动地再现了诗人豪放任性的人格形象。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 文本建构 修辞心理 人格形象
一、引 言
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有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见,在中唐时代,李白与杜甫就被认为是唐代诗坛上两颗璀璨耀眼的“双子星”。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这跟其诗歌所具有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其咏酒名诗《将进酒》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引得中国历代无数文人为之掉头苦吟的名篇,其实跟其诗所展现的浪漫主义风格有关。
“将进酒”即“请饮酒”之意,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李白之所以用汉乐府《将进酒》曲调创作,是因为李白与好友岑勋应邀到元丹丘家里做客饮酒,于推杯交盏、把酒言欢之中,一时触动了愁思,于是情不自禁地借酒抒发人生感慨,将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怨愁之情以及遭谗言而被赐金放还,从此仕途无望、政治理想破灭的满腔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仔细研读李白《将进酒》,不难发现,全诗所要表达的题旨其实就是一个字:“愁”。为了写出愁的深切与深重,为了能够博得人们的同情与情感共鸣,诗人围绕这个“愁”字,以夸张、排比、设问、用典、譬喻等修辞手法建构了一系列修辞文本,由此将其个人之愁放大延伸,成为天下所有失意读书人的共情。也正因为如此,《将进酒》才会引发千古以降无数读书人的情感共鸣,并为其诗人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悲愤之情掬一把同情的泪。这就是《将进酒》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修辞文本建构成功的表现。
自古以来,读《将进酒》而生发感慨的人不计其数,对《将进酒》发表评论的人也不计其数。这些评论虽然各有其是,但多是出于个人的情感体悟。真正从《将进酒》的文字表达本体入手进行分析的,则非常少见。从中国知网检索的数据来看,从修辞文本建构和修辞心理去解读的更是寥若晨星。基于此,本文将着重从《将进酒》的修辞文本建构这一角度切入,以此分析其独特的魅力形成之原因,并由此探讨修辞文本建构对彰显诗人人格形象的作用。
二、以夸张直抒胸臆,展飘逸豪放“万古愁”
只要读过李白的《将进酒》,就有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建构的夸张修辞文本非常多。夸张是一种“说写表达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而故意违背客观事实和逻辑,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张皇夸大”a的修辞手法。以夸张手法建构的修辞文本,“在表达上有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或意旨的效果;在接受上有强化接受者注意而引发其与表达者的思想或情感的共鸣和沟通的独特效果”b。
《将进酒》全诗共有二十八个单句(包括呼告的独词句),其中属于以夸张手法建构的夸张修辞文本就有七个。一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极力夸张黄河源头之远与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这为后文写自己的“万古愁”蓄势增能。因为这种凌空起势的夸张,可以给接受者以一个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为后文写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愤激之情作铺垫,经由客观的黄河之水与主观的情感之愁形成对比,以此相互映衬,突出所要表达的主旨,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怨愤,让接受者不觉得那么突兀,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二是“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极力夸张头发变白之快。不过,这里的夸张不是直接夸张,而是间接夸张,是通过头发“朝如青丝”与“暮成雪”的形象对比,让接受者感知到诗人大志难伸、时不我待的深重忧愁,以此赢得接受者的深切同情与情感共鳴。三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极力夸张其对金钱的洒脱心态(“千金”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大的数目,表示极多、极大的概念),以此与后文对主人“烹羊宰牛且为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劝说作逻辑语义上的铺垫,从而彰显自己豪放脱俗的人格形象。四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极力夸张饮酒之多。因为“三百杯”不可能是实指,而只是诗人以超乎现实的数量来反衬突显其忧愁之深,使接受者了解到没有“三百杯”之酒,无法浇灭其心中的这万古之愁,以此引发接受者的情感共鸣,博得他们的同情。五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是极力夸张尽情饮酒的欢乐之情,这也是间接夸张,是通过陈思王曹植饮宴的典故来极力渲染饮酒之乐,同时婉转达意,将自己暗比才高八斗的曹植,以此凸显其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怨愤之情。六是“五花马、千金裘”,是极力夸张马与裘的珍贵,以此与随后一句“呼儿将出换美酒”形成对比,凸显自己重酒轻钱的“风神洒落”之心态,再次彰显了自己豪放脱俗的人格形象。七是“与尔同销万古愁”,是最终交代饮酒原因之句,也是极力夸张的点题之句,毫不掩饰地将其无比深重的忧愁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可谓是“马屁股上放鞭炮,最后的一击”,以期给接受者以一个永世难忘的印象。
事实上,正是因为诗人以夸张手法建构了上述七个夸张修辞文本,不仅以言过其实的表达起到了“发蕴而飞滞”的作用,有效强化了接受者的语意印象,而且让接受者经由悖情逆理的表达唤醒接受者的理性思考,从而深切体会到诗人悖情逆理的夸张修辞行为背后的心灵痛楚与愁苦心境。
三、用典蕴含隐喻,抒“伏采潜发”之愤情
在中国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以用典手法建构修辞文本乃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也是作品借此提升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诗歌因为篇幅的限制,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就为用典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c的一种修辞手法。以用典手法建构的修辞文本,“在表达上可以使表达者的达意传情显得婉约含蓄;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在文本意义的表达与接受者的接受之间制造了‘距离’,使接受者只能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中的典故进行咀嚼、消化后才能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这虽然给接受者的接受带来一定的障碍,但接受者一旦经过努力破除了接受困阻,便会自然获得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与欣赏中的美感享受”d。正因为如此,诗歌中以用典手法建构修辞文本的情况非常普遍。
关键词:李白 《将进酒》 文本建构 修辞心理 人格形象
一、引 言
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有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见,在中唐时代,李白与杜甫就被认为是唐代诗坛上两颗璀璨耀眼的“双子星”。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这跟其诗歌所具有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其咏酒名诗《将进酒》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引得中国历代无数文人为之掉头苦吟的名篇,其实跟其诗所展现的浪漫主义风格有关。
“将进酒”即“请饮酒”之意,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李白之所以用汉乐府《将进酒》曲调创作,是因为李白与好友岑勋应邀到元丹丘家里做客饮酒,于推杯交盏、把酒言欢之中,一时触动了愁思,于是情不自禁地借酒抒发人生感慨,将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怨愁之情以及遭谗言而被赐金放还,从此仕途无望、政治理想破灭的满腔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仔细研读李白《将进酒》,不难发现,全诗所要表达的题旨其实就是一个字:“愁”。为了写出愁的深切与深重,为了能够博得人们的同情与情感共鸣,诗人围绕这个“愁”字,以夸张、排比、设问、用典、譬喻等修辞手法建构了一系列修辞文本,由此将其个人之愁放大延伸,成为天下所有失意读书人的共情。也正因为如此,《将进酒》才会引发千古以降无数读书人的情感共鸣,并为其诗人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悲愤之情掬一把同情的泪。这就是《将进酒》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修辞文本建构成功的表现。
自古以来,读《将进酒》而生发感慨的人不计其数,对《将进酒》发表评论的人也不计其数。这些评论虽然各有其是,但多是出于个人的情感体悟。真正从《将进酒》的文字表达本体入手进行分析的,则非常少见。从中国知网检索的数据来看,从修辞文本建构和修辞心理去解读的更是寥若晨星。基于此,本文将着重从《将进酒》的修辞文本建构这一角度切入,以此分析其独特的魅力形成之原因,并由此探讨修辞文本建构对彰显诗人人格形象的作用。
二、以夸张直抒胸臆,展飘逸豪放“万古愁”
只要读过李白的《将进酒》,就有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建构的夸张修辞文本非常多。夸张是一种“说写表达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而故意违背客观事实和逻辑,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张皇夸大”a的修辞手法。以夸张手法建构的修辞文本,“在表达上有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或意旨的效果;在接受上有强化接受者注意而引发其与表达者的思想或情感的共鸣和沟通的独特效果”b。
《将进酒》全诗共有二十八个单句(包括呼告的独词句),其中属于以夸张手法建构的夸张修辞文本就有七个。一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极力夸张黄河源头之远与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这为后文写自己的“万古愁”蓄势增能。因为这种凌空起势的夸张,可以给接受者以一个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心理冲击,从而为后文写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愤激之情作铺垫,经由客观的黄河之水与主观的情感之愁形成对比,以此相互映衬,突出所要表达的主旨,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怨愤,让接受者不觉得那么突兀,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二是“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极力夸张头发变白之快。不过,这里的夸张不是直接夸张,而是间接夸张,是通过头发“朝如青丝”与“暮成雪”的形象对比,让接受者感知到诗人大志难伸、时不我待的深重忧愁,以此赢得接受者的深切同情与情感共鳴。三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极力夸张其对金钱的洒脱心态(“千金”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大的数目,表示极多、极大的概念),以此与后文对主人“烹羊宰牛且为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劝说作逻辑语义上的铺垫,从而彰显自己豪放脱俗的人格形象。四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极力夸张饮酒之多。因为“三百杯”不可能是实指,而只是诗人以超乎现实的数量来反衬突显其忧愁之深,使接受者了解到没有“三百杯”之酒,无法浇灭其心中的这万古之愁,以此引发接受者的情感共鸣,博得他们的同情。五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是极力夸张尽情饮酒的欢乐之情,这也是间接夸张,是通过陈思王曹植饮宴的典故来极力渲染饮酒之乐,同时婉转达意,将自己暗比才高八斗的曹植,以此凸显其怀才不遇、大志难伸的怨愤之情。六是“五花马、千金裘”,是极力夸张马与裘的珍贵,以此与随后一句“呼儿将出换美酒”形成对比,凸显自己重酒轻钱的“风神洒落”之心态,再次彰显了自己豪放脱俗的人格形象。七是“与尔同销万古愁”,是最终交代饮酒原因之句,也是极力夸张的点题之句,毫不掩饰地将其无比深重的忧愁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可谓是“马屁股上放鞭炮,最后的一击”,以期给接受者以一个永世难忘的印象。
事实上,正是因为诗人以夸张手法建构了上述七个夸张修辞文本,不仅以言过其实的表达起到了“发蕴而飞滞”的作用,有效强化了接受者的语意印象,而且让接受者经由悖情逆理的表达唤醒接受者的理性思考,从而深切体会到诗人悖情逆理的夸张修辞行为背后的心灵痛楚与愁苦心境。
三、用典蕴含隐喻,抒“伏采潜发”之愤情
在中国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以用典手法建构修辞文本乃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也是作品借此提升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手段。诗歌因为篇幅的限制,要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就为用典手法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c的一种修辞手法。以用典手法建构的修辞文本,“在表达上可以使表达者的达意传情显得婉约含蓄;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在文本意义的表达与接受者的接受之间制造了‘距离’,使接受者只能通过对表达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中的典故进行咀嚼、消化后才能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这虽然给接受者的接受带来一定的障碍,但接受者一旦经过努力破除了接受困阻,便会自然获得一种文本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与欣赏中的美感享受”d。正因为如此,诗歌中以用典手法建构修辞文本的情况非常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