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277例恶性肿瘤患者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粪便厌氧培养和粪便常规检测,并对艰难梭菌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277例肿瘤腹泻患者中,共检出艰难梭菌毒素阳性者41例(14.8%),其中艰难梭菌毒素检测和艰难梭菌培养同时阳性
【机 构】
:
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朱宇、王力、冯莎娜、郑翠玲、王景智、韩晓红),内科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王帅、杜春霞、冯云、李丹、石远凯),100021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间277例恶性肿瘤患者腹泻的粪便标本,进行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粪便厌氧培养和粪便常规检测,并对艰难梭菌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277例肿瘤腹泻患者中,共检出艰难梭菌毒素阳性者41例(14.8%),其中艰难梭菌毒素检测和艰难梭菌培养同时阳性11例,占26.8%(11/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抗生素、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低蛋白血症和全血白细胞水平与肿瘤患者CDAD的发生均无关(均P>0.05);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接受放疗、粪便潜血阳性和粪便白细胞镜检阳性与CDAD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化疗和粪便潜血阳性是肿瘤患者发生CDA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接受化疗、粪便潜血阳性是肿瘤患者发生CDA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定期对接受化疗和粪便潜血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粪便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和厌氧培养,预防CDAD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癌患者血清中人附睾蛋白4(HE4)的水平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信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治疗前血清中HE4和CA125的水平,分析治疗前血清HE4和CA125的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12例卵巢上皮癌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E4水平为26.9~ 3253.5 pmol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诊断的P-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对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突触素(Syn)和嗜铬粒蛋白A(Cg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肿瘤是否具有神经内分泌性质,按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第4版P-NENs的诊断标准,以组织学核分裂象计数和Ki67增殖活性确定肿瘤的分级
目的 探讨阴式筋膜外子宫颈切除术保守性治疗Ⅰ a1期宫颈鳞癌及不适于行宫颈锥切术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大面积CINⅢ(阴道镜下病变面积≥3/4)、CINⅡ~Ⅲ锥切术后或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复发、病变残存或切缘阳性、经LEEP并活检后病理诊断的宫颈鳞癌Ⅰ a1期(除外脉管受累)、CINⅢ合并阴道上段上皮内瘤变(VAIN),且要求保留子宫和(或)生育功能的
骨巨细胞瘤多侵犯长骨末端,以膝关节周围为主,约5% 的骨巨细胞瘤发生于扁骨,以骨盆和骶骨多见.骶骨骨巨细胞瘤因局部解剖关系复杂、术中出血量大,治疗极为困难.既往有研究显示,对于骶骨骨巨细胞瘤行反复选择性动脉栓塞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4].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我们采用反复选择性动脉栓塞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7例骶骨高位骨巨细胞瘤患者,经长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关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19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的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1%和66.7%,就诊时患者的远处转移率为16.0%,3、5、10年累积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7.
目的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并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4 50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情况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 506例乳腺癌患者中,TNBC 1886例(13.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型1958例(13.5%),Luminal A型72
目的 探讨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 (ADAM17) mRNA和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ADAM17 mRNA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食管鳞癌及其对应的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ADAM17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
目的 评价内镜下氩离子热凝固术(APC)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远期效果.方法 1994年至2005年间,采用APC治疗171例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随访观察其长期生存情况.168例(98.2%)接受了多次内镜复查,平均每例2.8次.随访率为100%.结果 癌前病变者160例,随访5年,死于非癌疾病11例,发展为食管鳞癌5例(死亡2例,行食管切除术3例),无癌生存144例.癌前病变者经APC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290例NSCLC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290例NSCLC患者中,D-二聚体正常(≤0.3μg/ml)和升高(>0.3μg/m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54.0和46.2个月(P<0.05).Ⅰ~Ⅱ期、ⅢA期、ⅢB期和Ⅳ期患者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