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用传统的拔针方法,观察组用新的拔针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的程度和无痛患者所占的比例。结果:传统拔针方法的无痛率72%,新拔针方法的无痛率92%,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拔针法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出血、减轻血管损伤、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无痛拔针 人文关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11
输液后拔针方法不当,不仅使患者疼痛,增加其紧张、恐惧心理,而且可能造成皮下瘀血,增加再次静脉穿刺的难度,给患者尤其是小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此,在输液完毕时“无痛性”拔针和拔针后“无瘀血”,这虽无很强的技术性,但却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和重视。特别是长期静脉输液的患拔针后易形成皮下瘀血,影响血管清晰度,给下次输液造成困难。通过对200例静脉输液患者分别应用新旧拔针法后的临床观察,引起我们的注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随机抽取莱阳市高格庄卫生院的静脉输液患者200例,男120例,女80例,均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年龄20~40岁。患者均为绝对清醒患者,两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操作者固定1人,操作对象均在绝对清醒状态下均采用一次性7号无菌输液器。
传统方法(对照组):患者输液完毕,向患者解释,撕去胶布,关闭螺旋夹,沿血管方向迅速拔出针头,嘱患者按压穿刺点3~5分钟。
无痛拔针法(实验组):患者输液完毕,向患者解释,用左手示指、拇指夹一根无菌棉签,揭下胶布后,不关螺旋夹,左手拇指压住并紧绷穿刺血管下方2~3cm处的皮肤,右手关闭螺旋夹,针柄纵轴与血管纵轴方向平行,慢慢向外拔,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将患者穿刺静脉血管端输液管反折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平行于血管的方向一同按压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同时抬高穿刺肢体。
疼痛标准: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画一条10cm长的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烈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画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评分值。
统计学处理: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假设:H0:新旧两种方法疼痛率无差别;H1:新旧两种方法疼痛率有差别,显著水平α=0.05。
结 果
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拔针法引起的疼痛比较,见表1。
讨 论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医疗护理操作常规中,关于静脉穿刺问题,一般都集中在进针的技术上,争取一次成功,争取快速进针减少疼痛。
根据以上对200名患者进行拔针实验,选择的观察对象是随机选择的相同疾病、同年龄段的操作对象,对新旧两法的临床观察,无痛拔针的无痛率92%,而传统拔针法的疼痛率28%,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输液时,针头在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传统法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使针柄紧贴血管壁,血管壁也被压瘪,增加了皮下组织的阻力,向外拔针时,针头的锐利面就会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拔针时产生疼痛的原因是穿刺针对血管壁和真皮的直接创伤,由于静脉壁和真皮内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当受到的刺激越强时疼痛越明显。也就是说拔针时,按压的力度越大,疼痛越剧烈。而本法拔针,先慢后快,将漂浮状态的针头慢慢向外拔,针柄与血管纵轴平行,且绷紧穿刺血管下方的皮肤,均可减少皮下组织的阻力,血管壁不受损伤,也是不引起疼痛的原因。且棉球沿血管走行方向同时按压静脉血管穿刺点和皮肤穿刺点,增大了按压面积,这种双穿刺点按压起到了真正的止血作用;另外压迫穿刺血管下皮肤瞬间阻止血液循环,减少出血,抬高穿刺肢体,血液的流动方向取决于血管梯度,流入远端血管血液明显减少,还可减少出血;不立即关闭输液器调节开关,使针头内压力高于血管内压力,而不致回血,减少了护理人员被血液污染的概率,保护静脉,对长期输液的患者有更重要的意义。体现了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质量。
本文着重强调无痛拔针技术的新进展,通过改变拔针的方向、拔针的速度及拔针和按压的顺序及按压的方法,减少拔针过程中的疼痛、减少瘀血及拔针后的出血。大大减轻了血管损伤,很好地保护了患者血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对静脉穿刺的紧张心理,对提高治疗疾病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法与传统法比较,患者疼痛感及皮下瘀血现象明显降低、出血明显减少,采用新法拔针按压,对于提高护士再次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体现人文关怀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海.无痛拔针法在静脉输液中的体会.全科护理,2008,6(36):72.
2 肖俊英.妇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指标的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5(7):197.
3 万珍兰.介绍一种无痛拔针法.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3(12):269.
4 马雨慧,等.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临床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16):273.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无痛拔针 人文关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11
输液后拔针方法不当,不仅使患者疼痛,增加其紧张、恐惧心理,而且可能造成皮下瘀血,增加再次静脉穿刺的难度,给患者尤其是小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此,在输液完毕时“无痛性”拔针和拔针后“无瘀血”,这虽无很强的技术性,但却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和重视。特别是长期静脉输液的患拔针后易形成皮下瘀血,影响血管清晰度,给下次输液造成困难。通过对200例静脉输液患者分别应用新旧拔针法后的临床观察,引起我们的注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随机抽取莱阳市高格庄卫生院的静脉输液患者200例,男120例,女80例,均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年龄20~40岁。患者均为绝对清醒患者,两组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操作者固定1人,操作对象均在绝对清醒状态下均采用一次性7号无菌输液器。
传统方法(对照组):患者输液完毕,向患者解释,撕去胶布,关闭螺旋夹,沿血管方向迅速拔出针头,嘱患者按压穿刺点3~5分钟。
无痛拔针法(实验组):患者输液完毕,向患者解释,用左手示指、拇指夹一根无菌棉签,揭下胶布后,不关螺旋夹,左手拇指压住并紧绷穿刺血管下方2~3cm处的皮肤,右手关闭螺旋夹,针柄纵轴与血管纵轴方向平行,慢慢向外拔,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将患者穿刺静脉血管端输液管反折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平行于血管的方向一同按压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同时抬高穿刺肢体。
疼痛标准: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画一条10cm长的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烈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画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评分值。
统计学处理: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假设:H0:新旧两种方法疼痛率无差别;H1:新旧两种方法疼痛率有差别,显著水平α=0.05。
结 果
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拔针法引起的疼痛比较,见表1。
讨 论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医疗护理操作常规中,关于静脉穿刺问题,一般都集中在进针的技术上,争取一次成功,争取快速进针减少疼痛。
根据以上对200名患者进行拔针实验,选择的观察对象是随机选择的相同疾病、同年龄段的操作对象,对新旧两法的临床观察,无痛拔针的无痛率92%,而传统拔针法的疼痛率28%,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输液时,针头在血管腔中呈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传统法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使针柄紧贴血管壁,血管壁也被压瘪,增加了皮下组织的阻力,向外拔针时,针头的锐利面就会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拔针时产生疼痛的原因是穿刺针对血管壁和真皮的直接创伤,由于静脉壁和真皮内有丰富的痛觉神经末梢,当受到的刺激越强时疼痛越明显。也就是说拔针时,按压的力度越大,疼痛越剧烈。而本法拔针,先慢后快,将漂浮状态的针头慢慢向外拔,针柄与血管纵轴平行,且绷紧穿刺血管下方的皮肤,均可减少皮下组织的阻力,血管壁不受损伤,也是不引起疼痛的原因。且棉球沿血管走行方向同时按压静脉血管穿刺点和皮肤穿刺点,增大了按压面积,这种双穿刺点按压起到了真正的止血作用;另外压迫穿刺血管下皮肤瞬间阻止血液循环,减少出血,抬高穿刺肢体,血液的流动方向取决于血管梯度,流入远端血管血液明显减少,还可减少出血;不立即关闭输液器调节开关,使针头内压力高于血管内压力,而不致回血,减少了护理人员被血液污染的概率,保护静脉,对长期输液的患者有更重要的意义。体现了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质量。
本文着重强调无痛拔针技术的新进展,通过改变拔针的方向、拔针的速度及拔针和按压的顺序及按压的方法,减少拔针过程中的疼痛、减少瘀血及拔针后的出血。大大减轻了血管损伤,很好地保护了患者血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对静脉穿刺的紧张心理,对提高治疗疾病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法与传统法比较,患者疼痛感及皮下瘀血现象明显降低、出血明显减少,采用新法拔针按压,对于提高护士再次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体现人文关怀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海.无痛拔针法在静脉输液中的体会.全科护理,2008,6(36):72.
2 肖俊英.妇科患者术后疼痛评估指标的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5(7):197.
3 万珍兰.介绍一种无痛拔针法.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3(12):269.
4 马雨慧,等.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临床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1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