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醉心于手工艺品创作,一个破碎的蛋壳、一块破布、一根秸秆、一个知了壳都能成为一件精巧的艺术品。
71岁的朱慧卿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退休职工。上世纪90年代,儿女上大学后,朱慧卿有了空闲时间。一个破碎的蛋壳、一块破布、一根秸秆、一个知了壳甚至一个废弃的易拉罐,在朱慧卿手中能变化出十二生肖脸谱、猴子迎亲队伍、穆桂英挂帅、宝黛共读西厢等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工艺品。
被戏称“捡破烂的”
朱慧卿下班回家的路上喜欢捡东西,别人丢弃的易拉罐、包装彩带等,她都要下车捡起来装进车筐,一位同事不解地说:“你家经济条件也不差,捡这些东西做什么?”朱慧卿笑而不语。时间长了,同事笑称朱慧卿是拾破烂的。
有一年元旦,单位开联欢会,朱慧卿用包提来一堆她做的艺术品,一一分发给大家做新年礼物,看着那些美轮美奂、可爱的脸谱、存钱罐、蛋壳画、秸秆画等小玩意儿,大家惊喜得赞不绝口。
朱慧卿擅长制作秸秆画,做画之前,她要先在板子上描画出小猫的形状,用手指甲将麦秸秆一截一截地撕下来,再用胶水一层一层地粘在画好的模型上,她制作出的秸秆画十分逼真,灵动的小猫仿佛要跳出草丛一样。
平常人的眼里,手工作品就是简简单单地剪一剪、画一画,但对于朱慧卿而言,手工作品既不是随意模仿,也不是胡乱“创新”。在她家里,有一座一米四高的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蓝色的花紋、金色的装饰,瓶身圆润,熠熠生辉,瓶身上画有“牡丹花开”和“和谐有余”。
不为人知的是,从打底胎到装饰,这幅纸塑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花费了两年四个月。朱慧卿制作好底胎后,用报纸一层一层地糊上去,最后在外面画上图案。制作完成后,花瓶竟重达12公斤,制作原料多是报纸、废纸箱、香烟盒、生了虫的糯米粉等等废旧材料。
20年前收藏激发灵感
朱慧卿最喜欢的是捏泥塑,在她家的书架上,摆放着一组具有黄土高原粗犷民风的人物雕塑:坐在小板凳上解开衣襟喂奶的母亲,其中一个孩子躺在母亲的胳膊上吸着母乳,一个趴在背上;双手交叉在后背、佝楼着腰的老人,正微笑怜惜地注视着在母亲襁褓中熟睡的重孙;背着书包,穿着棉袍,戴着帽子张开嘴唱歌的一群小学生。刚从地里归来挎着一篮玉米、满脸洋溢着丰收喜悦之情的老两口……
在朱慧卿多年的泥塑经验中,泥巴作为原料适合雕出黄土高原朴素原始的民俗人物。老人头部和眼部的皱纹、胡须,小学生张开嘴唱歌时露出的舌头,口角微扬、眼角下弯、满脸微笑露出残牙的老头老太,泥塑人物或颌首,或低头,或大笑,或沉默,一颦一笑,栩栩如生。
朱慧卿珍藏着一坨用白色塑料袋密封扎好的泥巴,这袋泥巴她已经保存了20多年。那是1990年,朱慧卿一家住在科学岛,周边是一个大水库。有一次,湖水干涸,有人将湖底的泥巴翻到岸边,朱慧卿路过时,被那些看上去质地很好的泥巴吸引住了,她用手捏捏泥巴,细腻柔软,同普通泥巴不一样,就用袋子装了一块回来,然后用塑料袋包装好,珍藏了起来。
去年大扫除,朱慧卿在阳台花架下发现了那袋风干的泥巴,打开一看,泥巴虽然已风干变硬,但依然保存完好,更让她吃惊的是,那块泥巴竟然没有出现裂痕。朱慧卿凭经验知道,这是一块难得的泥塑材料。
朱慧卿将这块泥巴放在水里,让它饱吸了水分后软化,一组精美的雕塑便从她的手里完成了。
友人慕名拜师
在工艺品的创作上,朱慧卿始终秉持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为了做出京剧《锁麟囊》中的各色人物,她特地到安徽省京剧院请救,考察剧中人物的服饰特点,然后在自己的艺术品中还原出来,力求做到真实;为了做出宝物金瓯永固的缩小版,她翻遍资料,最终用葫芦仿制成功。朱慧卿计划创作出148个脸谱,为了让每个脸谱都不同,她总是将蛋壳、画笔放在身边,只要看到脸谱图样,就立刻画出来。
朱慧卿的老伴李光茂也酷爱艺术,老两口提倡环保,志同道合。退休后,他们共同创作,互相切磋,力求艺术品臻于完美。20多年来,朱慧卿夫妇创作了上千件艺术品,家中俨然成为一个手工艺术作品展览馆,前来参观的亲友络绎不绝。
2008年元旦前,一位来自英国的国际友人由朋友陪伴着来到朱慧卿家,这位友人十分喜欢中国的手工艺品,一到朱家,英国朋友被琳琅满目又精致无比的艺术品惊呆了,对那些做工精巧、收藏价值颇高的艺术品赞不绝口,并提出想买几件,朱慧卿表示不要钱,大大方方地送给了他。
想不到的是,一周后,那位英国友人带着他的妻子、妹妹、弟媳来到朱慧卿家里,请求拜师学艺,朱慧卿爽快地答应了,在她耐心指导下,几个英国弟子创作出了像模像样的中国结、戏曲脸谱等工艺品。
朱慧卿对手工的热爱,感染了许许多多老年朋友,很多朋友上门拜师学艺,朱慧卿来者不拒。中科院合肥分院、安徽大学、合肥市的三所老年大学聘请她为手工艺教师,朱慧卿的徒弟上至8旬老人,下至4岁孩童,可谓桃李满合肥。
朱慧卿在工艺品方面的成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央视《夕阳红》栏目曾播出她醉心于手工艺品创作的事迹,应出版社的邀请,朱慧卿还出了作品集。2016年,合肥市妇联主办低碳环保作品展,朱慧卿携最新作品麦秆画《清明上河图》参展,这幅麦秆画用了3个月时间完成,长1.2米,宽0.8米,作品一亮相,就成了注目的焦点。
因为夫妻恩爱,有着共同的爱好,朱慧卿的家庭还被评为合肥市最美家庭。如今,朱慧卿每周在小区老年大学教大家学手工,酷爱养花的老伴将自家的阳台打造成“空中小花园”,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鲜花繁茂。闲暇的时候,老两口联手创作手工艺品,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
(责编:辛娅)
71岁的朱慧卿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退休职工。上世纪90年代,儿女上大学后,朱慧卿有了空闲时间。一个破碎的蛋壳、一块破布、一根秸秆、一个知了壳甚至一个废弃的易拉罐,在朱慧卿手中能变化出十二生肖脸谱、猴子迎亲队伍、穆桂英挂帅、宝黛共读西厢等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工艺品。
被戏称“捡破烂的”
朱慧卿下班回家的路上喜欢捡东西,别人丢弃的易拉罐、包装彩带等,她都要下车捡起来装进车筐,一位同事不解地说:“你家经济条件也不差,捡这些东西做什么?”朱慧卿笑而不语。时间长了,同事笑称朱慧卿是拾破烂的。
有一年元旦,单位开联欢会,朱慧卿用包提来一堆她做的艺术品,一一分发给大家做新年礼物,看着那些美轮美奂、可爱的脸谱、存钱罐、蛋壳画、秸秆画等小玩意儿,大家惊喜得赞不绝口。
朱慧卿擅长制作秸秆画,做画之前,她要先在板子上描画出小猫的形状,用手指甲将麦秸秆一截一截地撕下来,再用胶水一层一层地粘在画好的模型上,她制作出的秸秆画十分逼真,灵动的小猫仿佛要跳出草丛一样。
平常人的眼里,手工作品就是简简单单地剪一剪、画一画,但对于朱慧卿而言,手工作品既不是随意模仿,也不是胡乱“创新”。在她家里,有一座一米四高的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蓝色的花紋、金色的装饰,瓶身圆润,熠熠生辉,瓶身上画有“牡丹花开”和“和谐有余”。
不为人知的是,从打底胎到装饰,这幅纸塑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花费了两年四个月。朱慧卿制作好底胎后,用报纸一层一层地糊上去,最后在外面画上图案。制作完成后,花瓶竟重达12公斤,制作原料多是报纸、废纸箱、香烟盒、生了虫的糯米粉等等废旧材料。
20年前收藏激发灵感
朱慧卿最喜欢的是捏泥塑,在她家的书架上,摆放着一组具有黄土高原粗犷民风的人物雕塑:坐在小板凳上解开衣襟喂奶的母亲,其中一个孩子躺在母亲的胳膊上吸着母乳,一个趴在背上;双手交叉在后背、佝楼着腰的老人,正微笑怜惜地注视着在母亲襁褓中熟睡的重孙;背着书包,穿着棉袍,戴着帽子张开嘴唱歌的一群小学生。刚从地里归来挎着一篮玉米、满脸洋溢着丰收喜悦之情的老两口……
在朱慧卿多年的泥塑经验中,泥巴作为原料适合雕出黄土高原朴素原始的民俗人物。老人头部和眼部的皱纹、胡须,小学生张开嘴唱歌时露出的舌头,口角微扬、眼角下弯、满脸微笑露出残牙的老头老太,泥塑人物或颌首,或低头,或大笑,或沉默,一颦一笑,栩栩如生。
朱慧卿珍藏着一坨用白色塑料袋密封扎好的泥巴,这袋泥巴她已经保存了20多年。那是1990年,朱慧卿一家住在科学岛,周边是一个大水库。有一次,湖水干涸,有人将湖底的泥巴翻到岸边,朱慧卿路过时,被那些看上去质地很好的泥巴吸引住了,她用手捏捏泥巴,细腻柔软,同普通泥巴不一样,就用袋子装了一块回来,然后用塑料袋包装好,珍藏了起来。
去年大扫除,朱慧卿在阳台花架下发现了那袋风干的泥巴,打开一看,泥巴虽然已风干变硬,但依然保存完好,更让她吃惊的是,那块泥巴竟然没有出现裂痕。朱慧卿凭经验知道,这是一块难得的泥塑材料。
朱慧卿将这块泥巴放在水里,让它饱吸了水分后软化,一组精美的雕塑便从她的手里完成了。
友人慕名拜师
在工艺品的创作上,朱慧卿始终秉持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为了做出京剧《锁麟囊》中的各色人物,她特地到安徽省京剧院请救,考察剧中人物的服饰特点,然后在自己的艺术品中还原出来,力求做到真实;为了做出宝物金瓯永固的缩小版,她翻遍资料,最终用葫芦仿制成功。朱慧卿计划创作出148个脸谱,为了让每个脸谱都不同,她总是将蛋壳、画笔放在身边,只要看到脸谱图样,就立刻画出来。
朱慧卿的老伴李光茂也酷爱艺术,老两口提倡环保,志同道合。退休后,他们共同创作,互相切磋,力求艺术品臻于完美。20多年来,朱慧卿夫妇创作了上千件艺术品,家中俨然成为一个手工艺术作品展览馆,前来参观的亲友络绎不绝。
2008年元旦前,一位来自英国的国际友人由朋友陪伴着来到朱慧卿家,这位友人十分喜欢中国的手工艺品,一到朱家,英国朋友被琳琅满目又精致无比的艺术品惊呆了,对那些做工精巧、收藏价值颇高的艺术品赞不绝口,并提出想买几件,朱慧卿表示不要钱,大大方方地送给了他。
想不到的是,一周后,那位英国友人带着他的妻子、妹妹、弟媳来到朱慧卿家里,请求拜师学艺,朱慧卿爽快地答应了,在她耐心指导下,几个英国弟子创作出了像模像样的中国结、戏曲脸谱等工艺品。
朱慧卿对手工的热爱,感染了许许多多老年朋友,很多朋友上门拜师学艺,朱慧卿来者不拒。中科院合肥分院、安徽大学、合肥市的三所老年大学聘请她为手工艺教师,朱慧卿的徒弟上至8旬老人,下至4岁孩童,可谓桃李满合肥。
朱慧卿在工艺品方面的成就引起外界的注意,央视《夕阳红》栏目曾播出她醉心于手工艺品创作的事迹,应出版社的邀请,朱慧卿还出了作品集。2016年,合肥市妇联主办低碳环保作品展,朱慧卿携最新作品麦秆画《清明上河图》参展,这幅麦秆画用了3个月时间完成,长1.2米,宽0.8米,作品一亮相,就成了注目的焦点。
因为夫妻恩爱,有着共同的爱好,朱慧卿的家庭还被评为合肥市最美家庭。如今,朱慧卿每周在小区老年大学教大家学手工,酷爱养花的老伴将自家的阳台打造成“空中小花园”,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鲜花繁茂。闲暇的时候,老两口联手创作手工艺品,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