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繁华闹市中一座古刹,历经数百年风雨变幻,仅剩下一座白塔,注视着兰州古城。古刹名为白衣寺,古塔自然就是白衣寺塔了。
白衣寺塔是古城兰州为数不多的古塔。要说塔自然要从寺院说起,说起这座寺院的来历,人们依据寺院内曾发现的一通石碑《补修白衣寺塔记》推算,这座古寺当建于明初。《补修白衣寺塔记》是记述清咸丰十年(1860)人们补修白衣寺塔时所立的石碑。石碑记载说:“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数则重修。”可见白衣寺应始建于明初。
寺院因寺内大殿绘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白衣寺。想来寺院应有它自己的名字,可惜年代久远已无处可寻了。
白衣寺内最显眼的建筑就是白衣寺塔,其本名叫多子塔,名字来自于《毛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式塔、塔刹等五部分组成,总高25.70米。塔基为须弥座。须弥座分为两面三刀层,雕刻着大小二十八块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砖浮雕画。在须弥座之上喇嘛塔样式的覆钵式塔身,覆钵高6米,顶径5.1米,最大径5.85米,最小径4.8米,底径5.6米,正南向开一券顶式佛龛,龛高2.5米,宽1.2米,深1.5米,龛内原造像三尊,可惜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佛龛门廓镶砌仿木结构的门柱、额坊等门柱上写着正楷对联“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龛窟屋面上镶嵌石匾一块,镌刻阴文草书“耸瞻震旦”,落款为“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 “太华道人”是末代肃王朱识鋐的别号,此匾为崇祯四年(1631)是见证多子塔历史的实物。
末代肃王崇信道教,虽最终没能逃脱被处死的结局,但也给兰州留下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物。
白衣寺塔究竟建于何时?如今已无从知晓,不过一部分人认为,白衣寺塔建于明崇祯末年。可是也有人认为,白衣寺塔应当和寺院一起兴建,而在明末时,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不管怎样说,这座多子塔至今依旧是座令人赞叹不已的古建筑。
上世纪80年代,人们从白衣寺塔顶起出的明代文物,为我们见证了塔刹封顶时的瞬间。白衣寺塔的塔刹比较简单,由蓝色仰莲组成刹基,其上为金黄色混圆,混圆上托住了一个绿色宝瓶状的刹身。再上则是葫芦状刹顶。仰莲、混圆、刹身、刹顶都是中间空着的,它们被从塔身上穿出的一个木杆牢牢固定住。
塔刹是崇祯年间的某一天封闭的,依据发现簪铭上的字,人们认为应该是八月十日。这天塔刹封顶,虔诚的信徒们异常兴奋,肃王和王妃们捐赠不少金银首饰珍珠玛瑙以瓮函的形式放入塔刹。这便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白衣寺塔的珍宝了。
此时大明王朝已风雨飘摇,在兰州的肃王和他的妃子们只能通过虔诚之心,来为大明王朝祈祷,希望皇图永固。可惜的是,塔建成没多久,末代肃王也自身难保。1643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破兰州,起义军杀入肃王府,王府大乱,王妃、仆从四处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颜氏、赵氏二人触佛云楼内肃王诗碑而死。末代肃王朱识鋐在护卫张鼎的背负之下,从水洞中逃出,在靖远他什堡被贺锦部属所获,后被送到西安,被李自成处死。而张鼎因为救主忠心,被释放回家。也有人说,贺锦攻破兰州以后,朱识鋐藏到总兵官营内被郡人告发,后被杀于营中。
除多子塔外,白衣寺内还保存着一座大殿,这就是白衣寺大殿。这座大殿人们也叫做白衣菩萨殿,因为大殿内曾悬挂一幅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画像而得名。人们考证,这座大殿的修建时间应该比较早,究竟早到什么时候,人们依据咸丰十年的《补修白衣寺塔记》推断,白衣寺大殿应该修建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前后。当然,这也仅仅是推断年代,尚待人们进一步考证。
不仅石碑记载为人们的推断提供了依据,大殿的结构也表现了这一点,这是一座明代大木结构小式做法,整个大殿面阔四楹三间,进深达14.1米,大殿筒瓦覆顶,屋顶上是烧制的脊兽,其中有宝瓶三座,脊兽两座。大殿明柱廊檐,安着十二扇隔扇门,廊檐两侧是海棠心栏墙。所有一切都展现着它久远的年代和与众不同的来历。
岁月久远,天灾人祸不断,僧去寺毁。人们先后在明万历、崇祯,清道光、咸丰年间对寺院进行过整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人们曾对寺院进行维修,不过这次维修非常艰难,从保留下的碑刻来看,善男信女虽众多,但总的捐款并不多。可以说这次只是简单维护。到了清同治年间,有位“江南游子”来寺院游览,写了一首诗,证明寺院的破败。诗是这样写的:“大士白衣旧,空庭彩壁残。万家罗战火,一塔插云寒。风动铃声远,霞披龛影丹。梵门开八面,何济众生难。”
上世纪上半叶兰州周边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但这座塔安然无恙。1939年兰州东关发生火药库大爆炸,火药库周围部分房屋被炸毁,这次爆炸中心点离白衣寺塔非常近,幸运的古塔依旧躲过一劫。可见当时工匠的高超技术。
以前兰州有好几座古塔,白塔山有白塔,西关十字附近有木塔,永昌路附近有金塔……人们说,兰州的塔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修建,从这几座塔的方位,五行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白衣寺塔是繁华闹市区内硕果仅存的古塔。从明代至今,这座古塔经历很多次维修,才保存到现在。最大规模的维修发生在1986年到1987年间,在这次维修中,人们在塔刹发现一批明代珍宝。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市发现种类较多且质量甚佳的一批珍贵文物。
时光返回到1987年3月中旬,此刻人们正在对塔刹进行加固,当人们打开顶部琉璃球时,发现明代佛经、鎏金佛,最为惊奇的是还有一个带黑釉的坛子,打开坛子是一个个丝绸包裹,打开包裹后一批珍贵文物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大小宝石、珍珠、金银首饰、铜镜、藏文书写的丝绸以及没有墨迹的丝绸,让考古工作者振奋不已。此外,还在塔刹莲瓣内藏有白瓷供养人像,在顶端的佛龛中发现两本佛经,其中一本有“明第六代孙蠢化王发心命工刊造”字样。可以这样说,白衣寺塔出土的珍宝有数十件之多,它们各具特色,工艺高超,是明代工艺的典型代表。这些文物见证了末代肃王生活,也见证了他们虔诚之心。 白瓷供养人像,为德化瓷人物像,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整件雕塑由两个人物构成,一大一小,一主一副。主像高13.7厘米,身穿典型的明代服饰,人物端坐在山石上,衣着潇洒,神态自然从容,尽显雍容华贵,而手执如意则似乎暗示着他内心的向往和追求。整个构图自然放松,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小人物则是长髯飘洒,笑容和蔼可亲,似乎带着点职业习惯的微笑,虽然年纪比较大,但却处于仆从的位置,手里还抱着一卷书。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了年轻主人的身份。
有人认为,这件塑像的主体人物就是末代肃王,应该是按照他的形象塑造的。这尊瓷像是如何从福建而来的?他们是崇祯皇帝赏赐给末代肃王的?还是肃王派人专门从福建定做的?亦或者,是商人长途贩运而来的?这些都是个谜。无论如何,它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之间沟通的一个见证。
董其昌题写的香包。这件香包出土时质地柔软,底纹是五瓣梅,上有提系,内有香料。外形呈“凸”字形,上端的凸出部分长3.5厘米,宽4.5厘米。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4.5厘米。属明代织锦工艺。香包两面绘有纹饰,一面绘有疏枝淡梅,另一面题写的诗文是“怜君有丰节,不为岁寒摧”。款为“玄宰”,笔法秀润柔动,飘逸自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今上海松江人。其思想陈腐,为人霸道,引发当地民众愤怒,爆发“民抄董宦”事件。但其人通禅理、精于鉴藏、曾建四源堂,为晚明比较杰出的书法家,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等作品。董其昌书画作品多见,但题写香包上却寥寥,故而尺幅虽小却更显其价值。
金镙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这是一枚重达37克的簪子,大体分为簪首与簪把两部分。主体是一枚用白玉雕刻的提篮观音像。在没有现代加工手段的古代,雕刻这样一枚观音像耗费人工巨大。观音右手提篮,肩膀披巾帛,似乎踏着波涛而来。观音周围是金丝镙成的三层束腰莲花座,其上点缀着珍珠紫水晶。簪莛为银质,与金莲连为一体。有铭文“崇祯五年,肃王妃熊氏施”。这个簪子做工精细,雕法细腻传神,当为皇家大内工匠的作品。
镂空金莲玉雕送子观音银簪。簪子重点为玉雕观音,面容莹润慈祥,周围用镂空金叶镶边,加以固定。观音下为呈莲花状的宝座,莲叶上还有印压出叶脉暗纹,叶片间则缀饰以宝石、珍珠,展现了大明皇室的雍容华贵气派,也展示了明代雕饰的精湛工艺。
最有价值的是,簪把上刻有“崇祯五年八月初十日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铭文。这句铭文,不仅证明了簪子的身份,而且证实明肃王的确有个妃子姓熊。
此簪子见证一段晚明传奇。长期以来,景泰的永泰城一带流传着一段熊娘娘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崇祯年间的一天,肃王(应为末代肃王朱识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只凤凰在王府上空盘旋三圈后,向北飞去。肃王的术士说,梦的意思是王妃要在北方寻找。于是肃王派出太监护卫,拿着一面宝镜一路向北寻找王妃。他们通过龙沙古道,来到景泰的永泰城。永泰城也叫龟城,这里是明代甘肃新边的一座要塞,城内驻扎着千余人马,设有参将、游击等武将。此时永泰城刚修好不久,正是人丁兴旺之时。
“永泰城的官员得知消息后,决定在城内的隍庙里唱三天大戏,吸引周围的女子前来,以便王府人员挑选。唱戏这天,永泰城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王府的人拿着宝镜四处查探,结果大失所望。宝镜中没有显示哪位姑娘是未来的王妃。这下,可把王府的人难住了,按照术士对梦境的推算,应该就在这一带啊!到了第三天,王府的太监发现一位满脸疮疤的女子躲在柱子背后看戏。他无意中拿出宝镜一看,大吃一惊,发现一只凤凰盘旋在柱子上。太监认为,这位满脸疮疤的女子就是他们要找的王妃。可是,满脸疮疤的女子怎么能当王妃呢?肃王府的人左右为难。只好冒着危险将这位姑娘请上车,准备返回兰州交差。此时,永泰城内外一片哗然,人们都说,这样的姑娘怎么可以成为王妃娘娘呢?
车队走到半路上,轿车中的熊姑娘说,她浑身发烧要到路边的水池中洗一下,谁知这一洗,脸上的疮疤,身上的皮痂全部脱落了。这似乎有点凤凰涅槃的意思。熊姑娘大变样了,变成聪明美丽知书达礼的姑娘。这个地方至今还在,当地乡亲们称为美丽嘴子。而距离永泰城不远地方还有熊娘娘的墓。
民间故事中虚构的成分居多,真实的内容少。熊娘娘的故事中究竟哪些是真的呢?明末肃王真的有一位姓熊的妃子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末代肃王妃子鲜有记述,即便有也是寥寥数语,提及姓名的有王妃颜氏、顾氏、赵氏等人,却没有熊氏的记载。
这时,人们才发现末代肃王妃有熊氏,而且很可能是正妃。可见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并非人们虚构。后来,熊娘娘家乡的人听说熊娘娘在兰州遇难后,永泰城的乡亲们堆土为墓,以为纪念。一段晚明传奇就这样上演了。
人们认为金城八景之一的“古刹晨钟”,是指兰州城内寺院众多,清晨钟声响起,将古城笼罩在悠扬的钟声之中。但也有人认为,古刹晨钟专门指白塔寺内的钟声。因为这里处在城内,声音能传到城中的各个不同角落。
如今,白衣寺塔已经成为兰州市博物馆所在地。馆内藏文物1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40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代都有典型器物,展现了兰州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些白衣寺塔的珍宝,和那些文物一样,默默地反映着这座古城的一个个侧面。
白衣寺塔是古城兰州为数不多的古塔。要说塔自然要从寺院说起,说起这座寺院的来历,人们依据寺院内曾发现的一通石碑《补修白衣寺塔记》推算,这座古寺当建于明初。《补修白衣寺塔记》是记述清咸丰十年(1860)人们补修白衣寺塔时所立的石碑。石碑记载说:“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数则重修。”可见白衣寺应始建于明初。
寺院因寺内大殿绘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白衣寺。想来寺院应有它自己的名字,可惜年代久远已无处可寻了。
白衣寺内最显眼的建筑就是白衣寺塔,其本名叫多子塔,名字来自于《毛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塔身、楼阁式塔、塔刹等五部分组成,总高25.70米。塔基为须弥座。须弥座分为两面三刀层,雕刻着大小二十八块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砖浮雕画。在须弥座之上喇嘛塔样式的覆钵式塔身,覆钵高6米,顶径5.1米,最大径5.85米,最小径4.8米,底径5.6米,正南向开一券顶式佛龛,龛高2.5米,宽1.2米,深1.5米,龛内原造像三尊,可惜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佛龛门廓镶砌仿木结构的门柱、额坊等门柱上写着正楷对联“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龛窟屋面上镶嵌石匾一块,镌刻阴文草书“耸瞻震旦”,落款为“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 “太华道人”是末代肃王朱识鋐的别号,此匾为崇祯四年(1631)是见证多子塔历史的实物。
末代肃王崇信道教,虽最终没能逃脱被处死的结局,但也给兰州留下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物。
白衣寺塔究竟建于何时?如今已无从知晓,不过一部分人认为,白衣寺塔建于明崇祯末年。可是也有人认为,白衣寺塔应当和寺院一起兴建,而在明末时,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不管怎样说,这座多子塔至今依旧是座令人赞叹不已的古建筑。
上世纪80年代,人们从白衣寺塔顶起出的明代文物,为我们见证了塔刹封顶时的瞬间。白衣寺塔的塔刹比较简单,由蓝色仰莲组成刹基,其上为金黄色混圆,混圆上托住了一个绿色宝瓶状的刹身。再上则是葫芦状刹顶。仰莲、混圆、刹身、刹顶都是中间空着的,它们被从塔身上穿出的一个木杆牢牢固定住。
塔刹是崇祯年间的某一天封闭的,依据发现簪铭上的字,人们认为应该是八月十日。这天塔刹封顶,虔诚的信徒们异常兴奋,肃王和王妃们捐赠不少金银首饰珍珠玛瑙以瓮函的形式放入塔刹。这便是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白衣寺塔的珍宝了。
此时大明王朝已风雨飘摇,在兰州的肃王和他的妃子们只能通过虔诚之心,来为大明王朝祈祷,希望皇图永固。可惜的是,塔建成没多久,末代肃王也自身难保。1643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破兰州,起义军杀入肃王府,王府大乱,王妃、仆从四处逃散,逃到北城上的王妃颜氏、赵氏二人触佛云楼内肃王诗碑而死。末代肃王朱识鋐在护卫张鼎的背负之下,从水洞中逃出,在靖远他什堡被贺锦部属所获,后被送到西安,被李自成处死。而张鼎因为救主忠心,被释放回家。也有人说,贺锦攻破兰州以后,朱识鋐藏到总兵官营内被郡人告发,后被杀于营中。
除多子塔外,白衣寺内还保存着一座大殿,这就是白衣寺大殿。这座大殿人们也叫做白衣菩萨殿,因为大殿内曾悬挂一幅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画像而得名。人们考证,这座大殿的修建时间应该比较早,究竟早到什么时候,人们依据咸丰十年的《补修白衣寺塔记》推断,白衣寺大殿应该修建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前后。当然,这也仅仅是推断年代,尚待人们进一步考证。
不仅石碑记载为人们的推断提供了依据,大殿的结构也表现了这一点,这是一座明代大木结构小式做法,整个大殿面阔四楹三间,进深达14.1米,大殿筒瓦覆顶,屋顶上是烧制的脊兽,其中有宝瓶三座,脊兽两座。大殿明柱廊檐,安着十二扇隔扇门,廊檐两侧是海棠心栏墙。所有一切都展现着它久远的年代和与众不同的来历。
岁月久远,天灾人祸不断,僧去寺毁。人们先后在明万历、崇祯,清道光、咸丰年间对寺院进行过整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人们曾对寺院进行维修,不过这次维修非常艰难,从保留下的碑刻来看,善男信女虽众多,但总的捐款并不多。可以说这次只是简单维护。到了清同治年间,有位“江南游子”来寺院游览,写了一首诗,证明寺院的破败。诗是这样写的:“大士白衣旧,空庭彩壁残。万家罗战火,一塔插云寒。风动铃声远,霞披龛影丹。梵门开八面,何济众生难。”
上世纪上半叶兰州周边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但这座塔安然无恙。1939年兰州东关发生火药库大爆炸,火药库周围部分房屋被炸毁,这次爆炸中心点离白衣寺塔非常近,幸运的古塔依旧躲过一劫。可见当时工匠的高超技术。
以前兰州有好几座古塔,白塔山有白塔,西关十字附近有木塔,永昌路附近有金塔……人们说,兰州的塔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修建,从这几座塔的方位,五行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白衣寺塔是繁华闹市区内硕果仅存的古塔。从明代至今,这座古塔经历很多次维修,才保存到现在。最大规模的维修发生在1986年到1987年间,在这次维修中,人们在塔刹发现一批明代珍宝。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市发现种类较多且质量甚佳的一批珍贵文物。
时光返回到1987年3月中旬,此刻人们正在对塔刹进行加固,当人们打开顶部琉璃球时,发现明代佛经、鎏金佛,最为惊奇的是还有一个带黑釉的坛子,打开坛子是一个个丝绸包裹,打开包裹后一批珍贵文物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大小宝石、珍珠、金银首饰、铜镜、藏文书写的丝绸以及没有墨迹的丝绸,让考古工作者振奋不已。此外,还在塔刹莲瓣内藏有白瓷供养人像,在顶端的佛龛中发现两本佛经,其中一本有“明第六代孙蠢化王发心命工刊造”字样。可以这样说,白衣寺塔出土的珍宝有数十件之多,它们各具特色,工艺高超,是明代工艺的典型代表。这些文物见证了末代肃王生活,也见证了他们虔诚之心。 白瓷供养人像,为德化瓷人物像,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整件雕塑由两个人物构成,一大一小,一主一副。主像高13.7厘米,身穿典型的明代服饰,人物端坐在山石上,衣着潇洒,神态自然从容,尽显雍容华贵,而手执如意则似乎暗示着他内心的向往和追求。整个构图自然放松,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小人物则是长髯飘洒,笑容和蔼可亲,似乎带着点职业习惯的微笑,虽然年纪比较大,但却处于仆从的位置,手里还抱着一卷书。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了年轻主人的身份。
有人认为,这件塑像的主体人物就是末代肃王,应该是按照他的形象塑造的。这尊瓷像是如何从福建而来的?他们是崇祯皇帝赏赐给末代肃王的?还是肃王派人专门从福建定做的?亦或者,是商人长途贩运而来的?这些都是个谜。无论如何,它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之间沟通的一个见证。
董其昌题写的香包。这件香包出土时质地柔软,底纹是五瓣梅,上有提系,内有香料。外形呈“凸”字形,上端的凸出部分长3.5厘米,宽4.5厘米。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4.5厘米。属明代织锦工艺。香包两面绘有纹饰,一面绘有疏枝淡梅,另一面题写的诗文是“怜君有丰节,不为岁寒摧”。款为“玄宰”,笔法秀润柔动,飘逸自然。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今上海松江人。其思想陈腐,为人霸道,引发当地民众愤怒,爆发“民抄董宦”事件。但其人通禅理、精于鉴藏、曾建四源堂,为晚明比较杰出的书法家,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等作品。董其昌书画作品多见,但题写香包上却寥寥,故而尺幅虽小却更显其价值。
金镙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这是一枚重达37克的簪子,大体分为簪首与簪把两部分。主体是一枚用白玉雕刻的提篮观音像。在没有现代加工手段的古代,雕刻这样一枚观音像耗费人工巨大。观音右手提篮,肩膀披巾帛,似乎踏着波涛而来。观音周围是金丝镙成的三层束腰莲花座,其上点缀着珍珠紫水晶。簪莛为银质,与金莲连为一体。有铭文“崇祯五年,肃王妃熊氏施”。这个簪子做工精细,雕法细腻传神,当为皇家大内工匠的作品。
镂空金莲玉雕送子观音银簪。簪子重点为玉雕观音,面容莹润慈祥,周围用镂空金叶镶边,加以固定。观音下为呈莲花状的宝座,莲叶上还有印压出叶脉暗纹,叶片间则缀饰以宝石、珍珠,展现了大明皇室的雍容华贵气派,也展示了明代雕饰的精湛工艺。
最有价值的是,簪把上刻有“崇祯五年八月初十日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铭文。这句铭文,不仅证明了簪子的身份,而且证实明肃王的确有个妃子姓熊。
此簪子见证一段晚明传奇。长期以来,景泰的永泰城一带流传着一段熊娘娘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崇祯年间的一天,肃王(应为末代肃王朱识鋐)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只凤凰在王府上空盘旋三圈后,向北飞去。肃王的术士说,梦的意思是王妃要在北方寻找。于是肃王派出太监护卫,拿着一面宝镜一路向北寻找王妃。他们通过龙沙古道,来到景泰的永泰城。永泰城也叫龟城,这里是明代甘肃新边的一座要塞,城内驻扎着千余人马,设有参将、游击等武将。此时永泰城刚修好不久,正是人丁兴旺之时。
“永泰城的官员得知消息后,决定在城内的隍庙里唱三天大戏,吸引周围的女子前来,以便王府人员挑选。唱戏这天,永泰城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王府的人拿着宝镜四处查探,结果大失所望。宝镜中没有显示哪位姑娘是未来的王妃。这下,可把王府的人难住了,按照术士对梦境的推算,应该就在这一带啊!到了第三天,王府的太监发现一位满脸疮疤的女子躲在柱子背后看戏。他无意中拿出宝镜一看,大吃一惊,发现一只凤凰盘旋在柱子上。太监认为,这位满脸疮疤的女子就是他们要找的王妃。可是,满脸疮疤的女子怎么能当王妃呢?肃王府的人左右为难。只好冒着危险将这位姑娘请上车,准备返回兰州交差。此时,永泰城内外一片哗然,人们都说,这样的姑娘怎么可以成为王妃娘娘呢?
车队走到半路上,轿车中的熊姑娘说,她浑身发烧要到路边的水池中洗一下,谁知这一洗,脸上的疮疤,身上的皮痂全部脱落了。这似乎有点凤凰涅槃的意思。熊姑娘大变样了,变成聪明美丽知书达礼的姑娘。这个地方至今还在,当地乡亲们称为美丽嘴子。而距离永泰城不远地方还有熊娘娘的墓。
民间故事中虚构的成分居多,真实的内容少。熊娘娘的故事中究竟哪些是真的呢?明末肃王真的有一位姓熊的妃子吗?长期以来,人们对末代肃王妃子鲜有记述,即便有也是寥寥数语,提及姓名的有王妃颜氏、顾氏、赵氏等人,却没有熊氏的记载。
这时,人们才发现末代肃王妃有熊氏,而且很可能是正妃。可见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并非人们虚构。后来,熊娘娘家乡的人听说熊娘娘在兰州遇难后,永泰城的乡亲们堆土为墓,以为纪念。一段晚明传奇就这样上演了。
人们认为金城八景之一的“古刹晨钟”,是指兰州城内寺院众多,清晨钟声响起,将古城笼罩在悠扬的钟声之中。但也有人认为,古刹晨钟专门指白塔寺内的钟声。因为这里处在城内,声音能传到城中的各个不同角落。
如今,白衣寺塔已经成为兰州市博物馆所在地。馆内藏文物1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40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代都有典型器物,展现了兰州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些白衣寺塔的珍宝,和那些文物一样,默默地反映着这座古城的一个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