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去发现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动教学法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认识
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教学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基本特征,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
二、让学生在活动的教学中乐于自主探究
1.活动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分析信息,如在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分析信息,发现关联,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2.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學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创设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认为,人们所需的数学可以分为三种水平。一是作为文化的数学,二是作为应用的数学,三是作为理论的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更偏重第一种水平,即作为文化的数学,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更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
4.在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 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设计交流活动,加强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学会与人合作并能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获得的结果等,并且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多提供让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动口。[3]
总之,活动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爱上数学。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数学的本身不是抽象的,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应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型教育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能力;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弊端,让数学课妙趣横生,体现数学的特点,让学生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在活动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活动有效、有趣。
参考文献:
[1]胡国举. 浅谈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2013(11).
[2]饶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 都市家教月刊, 2012(8):208-208.
[3]许海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实践活动[J]. 内蒙古教育, 2016(17):74-74.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365100)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认识
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教学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基本特征,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
二、让学生在活动的教学中乐于自主探究
1.活动式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才能准确地分析信息,如在讲授两个信息的问题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分析信息,发现关联,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2.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學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创设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认为,人们所需的数学可以分为三种水平。一是作为文化的数学,二是作为应用的数学,三是作为理论的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更偏重第一种水平,即作为文化的数学,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更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
4.在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 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设计交流活动,加强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学会与人合作并能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获得的结果等,并且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多提供让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动口。[3]
总之,活动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活动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更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爱上数学。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数学的本身不是抽象的,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应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型教育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能力;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弊端,让数学课妙趣横生,体现数学的特点,让学生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在活动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活动有效、有趣。
参考文献:
[1]胡国举. 浅谈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2013(11).
[2]饶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 都市家教月刊, 2012(8):208-208.
[3]许海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实践活动[J]. 内蒙古教育, 2016(17):74-74.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3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