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
第一次见到宋襄公是在公元前642年,我们一般叫周襄王十年,自从孔子的《春秋》风光无两之后,很多人也把那年称为鲁僖公十八年。那时大家也不叫他宋襄公,当然也没人敢直呼他兹甫,只是尊称他为宋公。
农历五月,齐鲁大地,骄阳似火。绵延数里的车马盾矛簇拥着宋襄公的华丽冠盖,那是在伐齐得胜的归途。宋襄公看似无喜无悲,手中的拳头却攥得很紧。
志得意满肯定是少不了的,带头大哥齐桓公深情嘱托,务必要帮助世子公子昭登上大位。作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最得力的助手,宋襄公不惜诉诸武力灭了公子无亏,顺利送公子昭上位,了却夙愿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他隐隐有接班齐桓公的念想。
惆怅失落也是必定有的。齐桓公一世英名,纵横天下几十年,号令中原,莫有不从,那是何等的威风。但是晚年耽于享乐,用人不慎,最后饿死成白骨了,都无人收殓,这已无法用晚景凄凉来形容了。曾经苦心经营的无敌霸主齐国,民生凋敝,饿殍遍野。
突然一阵嘈杂声打破了沉思,迅速有人来报说发现了一群麋鹿。宋襄公从车内拂帘而出,英气逼人的脸上汗珠晶莹,腰间玉佩叮当作响。只见远处草场和森林交接之处,数十只麋鹿撒腿狂奔,如同铺开了一道灰雾之路。宋襄公本能地挥手叫停队伍。
在中原,有两件事,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个是追问鼎的重量;一个是追逐鹿的方向。要不然,就会被诸侯打成筛子。
但只是刹那之后,宋襄公硬生生地把手停住了,轻描淡写地说:“打几只就成了。嗯,打几只鹿应该是无妨的,再说,齐桓公他老人家也走了。那个周襄王,别提了。”
那是宋襄公的高光时刻。那时的宋襄公是满怀尊王攘夷理想的,他当然不会料到自己将成为千古笑柄,更不会想到被后人斥为蠢猪。
再见
再次见到宋襄公已是三年后的秋天,黄叶满地,西风萧杀。
正在登坛主持会盟的宋襄公意气风发,比之前精神了不少。这是他筹谋已久的盛会,也是通达人生巅峰的捷径。为了萦绕心中的那几头麋鹿,必须拼一把。
最初,宋襄公从小国开始,与曹、邾、鄫试探会盟,但是东道主曹国不识好歹,礼数不周,鄫国居然迟到,会议不欢而散。他逐渐意识到,没有大国的点头,小国绝对不会发表意见。
不屈不挠的宋襄公继而邀请强国齐、楚协商,算是会盟的筹备会。齐孝公是宋襄公带着队伍开进去拥立的,当然给面子。楚成王虽为蛮夷,似乎也挺讲道理。于是促成了这次盛会。
这次齐孝公的缺席当然是美中不足,但会盟仍然圆满。台上宋襄公慷慨激昂,台下楚成王正襟危坐,陈、蔡、许、曹、郑各国国君却目光迷离。
宋襄公表示,要继承齐桓公衣钵,尊王安民,息兵罢战,与天下同享太平之福。各国君主端坐不语,连衣襟都纹丝不动。只有楚成王歪着头问:“君言甚善,只不知盟主之位今属何人啊?”
宋襄公稍觉氛围不对,筹备会上的一致意见难道不算数的?但也只能答道:“有功论功,无功论爵,更有何言?”
对于这点,宋襄公还是信心满满的。楚国南蛮,抢地盘打架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周朝天下的功勋,那是乏善可陈的了。要论爵,宋是前朝商都之后,显赫公国,姜子牙的齐国、周公旦的鲁国都只有侯爵。楚国更是不值一提,当年跟着武王打过酱油,封个子爵让他到南蛮之地自生自灭,没想到现在蹦跶得不得了了。
楚成王似乎沉思了一会儿道:“如此甚好。”宋襄公刚把心放下,楚成王又道:“敝国忝居王爵,已经五世,承蒙宋公厚爱,寡人却之不恭啊。”
宋襄公脑袋“嗡”的一声,怒目圆睁,憋出一句话道:“你那是僭号!是假王!怎么能和我这个正宗的公爵相比!”
楚成王漫不经心整理着指甲里的污垢,头也不抬道:“哦?假的?那你来函频频相邀,邀请的不是楚成王吗?”
宋襄公突然觉得,和楚成王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却无法真正沟通,于是目光扫过众位国君。这些国君可都代表着华夏正宗礼义之邦,一定能秉持公道。
楚成王也转过身来,随意地摊开双手道:“好啊,在座诸公所推何人,寡人愿闻高论。”
五位国君交换了一下眼神,齐刷刷地起身向楚成王行礼。楚成王哈哈大笑。
楚成王连看都没看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的宋襄公。在楚成王的角度,他也很难理解宋襄公:你一个公爵了不起吗?也不就是武王给前朝的一些面子吗?陈、蔡等国哪怕对你这个公爵有一分敬意,但对我却有十分的惧意。光在我楚成王手里,就已经痛殴他们好几遍了,还不服?
楚成王其实有点开始同情宋襄公,因为只有他知道,这位迂腐的宋襄公的厄运才刚刚开始。埋伏已久的一支彪悍的楚军奔袭而至,刚刚还在讲坛上感受冰火两重天的宋襄公,已成了阶下之囚,头发散乱,神情委顿。
最后一面
那是最后一次见到宋襄公,在泓水之畔,宋公正领兵迎战。时间过了一年多,但宋襄公仿佛老了二十岁。
当年公子目夷指挥有度,楚成王兵临商丘却无功而返,最后将宋襄公羞辱一番后放了。宋襄公无颜回家,远遁他国,最后公子目夷把他接了回来。
宋襄公当然痛恨楚成王这个南蛮,但是更恨中原这帮伪君子。这帮家伙平时满口仁义道德,似乎与蛮夷不共戴天,一旦南蛮楚成王站在他们面前,他们立即战战兢兢,毕恭毕敬。
宋襄公先要伐郑,出口惡气。当年齐桓公和自己带队将郑国从楚国的魔掌中解放出来,到如今郑国却恬不知耻地跑到楚国去朝拜,决不能忍!以楚国的出身,虽然平时没事会找个小弟来练手,但是外人欺负小弟时,他们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于是楚国伐宋、围魏救赵并不是很稀罕的戏码,春秋后期每年都在上演。宋襄公只能班师回国,准备迎战,淮河支流泓水是个不错的决战地点。
战前,宋国新司马公孙固说:“楚国强大,要不我们媾和算了。”宋襄公不从,也许是那几只鹿还在心中奔腾,齐桓公也在照耀着他前进。区区南蛮都无法搞定,何以称霸中原。 楚军渡河速度很慢,登岸的队伍三三两两。公孙固说:“要不我们先打他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凛然拒绝:“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楚军渡河完毕,开始乱哄哄地布阵。公孙固说:“要不我们趁他们脚跟未稳先冲杀一番?”宋襄公果断反驳:“君子不鼓不成列!”
待虎狼之师楚军整束完毕,气势威猛,宋军无不悚然。随后击鼓开战,场面不再像宋公说的那样有君子之风了,宋全军覆没,只剩宋襄公等少数几骑奔逃而出。
自此之后再也没见过宋襄公,据说当时中箭重伤,而后抑郁而薨。
时代变了
宋襄公是个有操守、有理想的好君王,他恪守周礼,哪怕面临巨大诱惑也不动摇,坚持理想,为了尊王攘夷这一目标不计个人得失。但是他失败了,败得很惨,甚至有点可恨、可笑。就连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都会忍不住跑出来嘲笑他一番。原因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不自知。
周虽遥远,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对中华民族国民性影响最大的朝代之一。周代的农耕文化,朴素唯物的哲学思想,敬天法祖、礼乐治国的天下观,都成为民族的印记。
武王统一中原之时,由于交通通信等手段制约,根本无法维持庞大的中央帝国。同时期的欧洲也只有希腊城邦,横扫天下的亚历山大要到七百年后才出现,而且帝国顷刻分崩离析,真正稳定强大的罗马帝国,要在八百年后才形成规模。
“总设计师”——武王之弟周公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并付诸实施,使中央帝国得以维持。一是分封,诸侯拱卫中央,同姓诸侯多为兄弟子侄,异姓诸侯多为甥舅;二是礼治,尊卑亲疏,均需遵守一套完备繁复的礼仪,尤其是祭祀、战争、喜事、丧事。也因此,家国一体,国事就是家事,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反对法治,尤其反对法律条文公开化,因为本是温情脉脉的家事,何必要诉诸铁面无私的法律。天下大事,无不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中和谐解决。
但是时代变了,核心在于周王室的式微。
周王是天下共主,也是秩序的维护者。王室衰落到无力征伐忤逆,那么诸侯的各种僭越之举开始层出不穷,原本看似稳定的天下格局随之瓦解。权威倒地之后,束缚在诸侯身上的礼的约束也就名存实亡,华夏开始进入讲丛林法则、比拳头大小的时代。
宋襄公卻迷恋爵位的正当性、迷恋战争礼仪,不败才怪。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的理念固然有号召力,但是强大的国力才是最核心的支撑。楚成王横行天下,凭的就是他的虎狼之师。没有强大力量的支撑,任何和谐的秩序格局,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第一次见到宋襄公是在公元前642年,我们一般叫周襄王十年,自从孔子的《春秋》风光无两之后,很多人也把那年称为鲁僖公十八年。那时大家也不叫他宋襄公,当然也没人敢直呼他兹甫,只是尊称他为宋公。
农历五月,齐鲁大地,骄阳似火。绵延数里的车马盾矛簇拥着宋襄公的华丽冠盖,那是在伐齐得胜的归途。宋襄公看似无喜无悲,手中的拳头却攥得很紧。
志得意满肯定是少不了的,带头大哥齐桓公深情嘱托,务必要帮助世子公子昭登上大位。作为春秋霸主齐桓公最得力的助手,宋襄公不惜诉诸武力灭了公子无亏,顺利送公子昭上位,了却夙愿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让他隐隐有接班齐桓公的念想。
惆怅失落也是必定有的。齐桓公一世英名,纵横天下几十年,号令中原,莫有不从,那是何等的威风。但是晚年耽于享乐,用人不慎,最后饿死成白骨了,都无人收殓,这已无法用晚景凄凉来形容了。曾经苦心经营的无敌霸主齐国,民生凋敝,饿殍遍野。
突然一阵嘈杂声打破了沉思,迅速有人来报说发现了一群麋鹿。宋襄公从车内拂帘而出,英气逼人的脸上汗珠晶莹,腰间玉佩叮当作响。只见远处草场和森林交接之处,数十只麋鹿撒腿狂奔,如同铺开了一道灰雾之路。宋襄公本能地挥手叫停队伍。
在中原,有两件事,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个是追问鼎的重量;一个是追逐鹿的方向。要不然,就会被诸侯打成筛子。
但只是刹那之后,宋襄公硬生生地把手停住了,轻描淡写地说:“打几只就成了。嗯,打几只鹿应该是无妨的,再说,齐桓公他老人家也走了。那个周襄王,别提了。”
那是宋襄公的高光时刻。那时的宋襄公是满怀尊王攘夷理想的,他当然不会料到自己将成为千古笑柄,更不会想到被后人斥为蠢猪。
再见
再次见到宋襄公已是三年后的秋天,黄叶满地,西风萧杀。
正在登坛主持会盟的宋襄公意气风发,比之前精神了不少。这是他筹谋已久的盛会,也是通达人生巅峰的捷径。为了萦绕心中的那几头麋鹿,必须拼一把。
最初,宋襄公从小国开始,与曹、邾、鄫试探会盟,但是东道主曹国不识好歹,礼数不周,鄫国居然迟到,会议不欢而散。他逐渐意识到,没有大国的点头,小国绝对不会发表意见。
不屈不挠的宋襄公继而邀请强国齐、楚协商,算是会盟的筹备会。齐孝公是宋襄公带着队伍开进去拥立的,当然给面子。楚成王虽为蛮夷,似乎也挺讲道理。于是促成了这次盛会。
这次齐孝公的缺席当然是美中不足,但会盟仍然圆满。台上宋襄公慷慨激昂,台下楚成王正襟危坐,陈、蔡、许、曹、郑各国国君却目光迷离。
宋襄公表示,要继承齐桓公衣钵,尊王安民,息兵罢战,与天下同享太平之福。各国君主端坐不语,连衣襟都纹丝不动。只有楚成王歪着头问:“君言甚善,只不知盟主之位今属何人啊?”
宋襄公稍觉氛围不对,筹备会上的一致意见难道不算数的?但也只能答道:“有功论功,无功论爵,更有何言?”
对于这点,宋襄公还是信心满满的。楚国南蛮,抢地盘打架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周朝天下的功勋,那是乏善可陈的了。要论爵,宋是前朝商都之后,显赫公国,姜子牙的齐国、周公旦的鲁国都只有侯爵。楚国更是不值一提,当年跟着武王打过酱油,封个子爵让他到南蛮之地自生自灭,没想到现在蹦跶得不得了了。
楚成王似乎沉思了一会儿道:“如此甚好。”宋襄公刚把心放下,楚成王又道:“敝国忝居王爵,已经五世,承蒙宋公厚爱,寡人却之不恭啊。”
宋襄公脑袋“嗡”的一声,怒目圆睁,憋出一句话道:“你那是僭号!是假王!怎么能和我这个正宗的公爵相比!”
楚成王漫不经心整理着指甲里的污垢,头也不抬道:“哦?假的?那你来函频频相邀,邀请的不是楚成王吗?”
宋襄公突然觉得,和楚成王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却无法真正沟通,于是目光扫过众位国君。这些国君可都代表着华夏正宗礼义之邦,一定能秉持公道。
楚成王也转过身来,随意地摊开双手道:“好啊,在座诸公所推何人,寡人愿闻高论。”
五位国君交换了一下眼神,齐刷刷地起身向楚成王行礼。楚成王哈哈大笑。
楚成王连看都没看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的宋襄公。在楚成王的角度,他也很难理解宋襄公:你一个公爵了不起吗?也不就是武王给前朝的一些面子吗?陈、蔡等国哪怕对你这个公爵有一分敬意,但对我却有十分的惧意。光在我楚成王手里,就已经痛殴他们好几遍了,还不服?
楚成王其实有点开始同情宋襄公,因为只有他知道,这位迂腐的宋襄公的厄运才刚刚开始。埋伏已久的一支彪悍的楚军奔袭而至,刚刚还在讲坛上感受冰火两重天的宋襄公,已成了阶下之囚,头发散乱,神情委顿。
最后一面
那是最后一次见到宋襄公,在泓水之畔,宋公正领兵迎战。时间过了一年多,但宋襄公仿佛老了二十岁。
当年公子目夷指挥有度,楚成王兵临商丘却无功而返,最后将宋襄公羞辱一番后放了。宋襄公无颜回家,远遁他国,最后公子目夷把他接了回来。
宋襄公当然痛恨楚成王这个南蛮,但是更恨中原这帮伪君子。这帮家伙平时满口仁义道德,似乎与蛮夷不共戴天,一旦南蛮楚成王站在他们面前,他们立即战战兢兢,毕恭毕敬。
宋襄公先要伐郑,出口惡气。当年齐桓公和自己带队将郑国从楚国的魔掌中解放出来,到如今郑国却恬不知耻地跑到楚国去朝拜,决不能忍!以楚国的出身,虽然平时没事会找个小弟来练手,但是外人欺负小弟时,他们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于是楚国伐宋、围魏救赵并不是很稀罕的戏码,春秋后期每年都在上演。宋襄公只能班师回国,准备迎战,淮河支流泓水是个不错的决战地点。
战前,宋国新司马公孙固说:“楚国强大,要不我们媾和算了。”宋襄公不从,也许是那几只鹿还在心中奔腾,齐桓公也在照耀着他前进。区区南蛮都无法搞定,何以称霸中原。 楚军渡河速度很慢,登岸的队伍三三两两。公孙固说:“要不我们先打他个措手不及?”宋襄公凛然拒绝:“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楚军渡河完毕,开始乱哄哄地布阵。公孙固说:“要不我们趁他们脚跟未稳先冲杀一番?”宋襄公果断反驳:“君子不鼓不成列!”
待虎狼之师楚军整束完毕,气势威猛,宋军无不悚然。随后击鼓开战,场面不再像宋公说的那样有君子之风了,宋全军覆没,只剩宋襄公等少数几骑奔逃而出。
自此之后再也没见过宋襄公,据说当时中箭重伤,而后抑郁而薨。
时代变了
宋襄公是个有操守、有理想的好君王,他恪守周礼,哪怕面临巨大诱惑也不动摇,坚持理想,为了尊王攘夷这一目标不计个人得失。但是他失败了,败得很惨,甚至有点可恨、可笑。就连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都会忍不住跑出来嘲笑他一番。原因就在于时代变了,而他不自知。
周虽遥远,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对中华民族国民性影响最大的朝代之一。周代的农耕文化,朴素唯物的哲学思想,敬天法祖、礼乐治国的天下观,都成为民族的印记。
武王统一中原之时,由于交通通信等手段制约,根本无法维持庞大的中央帝国。同时期的欧洲也只有希腊城邦,横扫天下的亚历山大要到七百年后才出现,而且帝国顷刻分崩离析,真正稳定强大的罗马帝国,要在八百年后才形成规模。
“总设计师”——武王之弟周公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并付诸实施,使中央帝国得以维持。一是分封,诸侯拱卫中央,同姓诸侯多为兄弟子侄,异姓诸侯多为甥舅;二是礼治,尊卑亲疏,均需遵守一套完备繁复的礼仪,尤其是祭祀、战争、喜事、丧事。也因此,家国一体,国事就是家事,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反对法治,尤其反对法律条文公开化,因为本是温情脉脉的家事,何必要诉诸铁面无私的法律。天下大事,无不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中和谐解决。
但是时代变了,核心在于周王室的式微。
周王是天下共主,也是秩序的维护者。王室衰落到无力征伐忤逆,那么诸侯的各种僭越之举开始层出不穷,原本看似稳定的天下格局随之瓦解。权威倒地之后,束缚在诸侯身上的礼的约束也就名存实亡,华夏开始进入讲丛林法则、比拳头大小的时代。
宋襄公卻迷恋爵位的正当性、迷恋战争礼仪,不败才怪。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的理念固然有号召力,但是强大的国力才是最核心的支撑。楚成王横行天下,凭的就是他的虎狼之师。没有强大力量的支撑,任何和谐的秩序格局,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