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碳约束下从多个维度构建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采用漂移度的动态组合评价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由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可知组合评价法比单一评价方法更为合理。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梯形分布;从时间维度的演变可以分为四类:上升型以天津、吉林为典型代表,海南、福建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江苏、浙江、广西呈现平稳趋势,其他省份具有上下波动特征。
关键词: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组合评价;漂移度
1. 引言
建筑业是高排放、高耗能的行业之一,在未来低碳约束下,建筑业要想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降低其碳排放以提高行业的竞争优势。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发布的《G20低碳竞争力》报告中界定低碳竞争力是在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各国为其居民提供物质财富的能力。借此概念把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定义为在节能减排约束下建筑业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Deng.F(2012)[1]基于波特的竞争力评价模型选取了评价建筑业竞争力的34个指标,然后根据中国建筑业的实际数据提取出关键的核心指标。汪文雄等(2008)[2]对2006年中国31个省市的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区域建筑业竞争力分布呈现从东到西部呈现梯形递减的特点。胡瑞华等(2009)[3]构建带有PCA权重约束锥的PCA-DEA模型,对我国28个省市2007年度的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评价。
相对于建筑业竞争力的研究,对低碳竞争力研究相对较少。陈静等(2012)[4]基于传统理想解法和灰色理论,建立灰理想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对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陆菊春等(2012)[5]构建了在权重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基于区间数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对2009年湖北、云南、陕西、广东四省建筑业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现有文献在研究内容上对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研究涉及较少,在方法大多采用单一评价方法。基于此本文以2005-2014年各省市建筑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熵值法、TOPSIS法、优势度法的评价基础上,采用漂移度的动态组合评价法来衡量各区域的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客观事实。本文的另一特色就是采用多维度的面板数据对各省市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以动态时序反应各省市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演变态势。
2. 基于漂移度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模型
2.1单一动态评价法
2.1.1基于熵值法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评价
熵值法根据各指标的熵值确定指标的权重,熵值可以反映指标的信息价值,某指标各对象值的差异程度越大熵越小,该指标的信息价值越大,在评价中重要性越大,则权重也越大;反之越小。指标j的权重为:
各省市的低碳竞争力评价值等于每个指标的权重乘以指标标准化值的和。
2.1.2 基于TOPSIS法的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评价
由熵权和指标规范化值得到加权规范化矩阵,并确定正、负理想解。计算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0,1] ,C值越大,表明第i个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水平,即低碳竞争力越强。
2.1.3 基于优势度法的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评价
计算两两评价对象的优势度,建立优势度矩阵。优势度计算方法参考陆菊春(2015)文献,按照下述公式计算优势度矩阵V的排序向量 v=(v1,v2,…,vm)。并根据排序向量v的分量大小确定对象优劣排序结果。即vi值越大,对象越优,低碳竞争力越强。
2.2 基于漂移度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
根据方法权重得到各个评价对象在各年份的组合评价值。
3.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省相关统计年鉴,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根据面板数据计算得到个指标熵权,由指标的熵权可知造成各省市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低碳研发投入,其次是劳动力和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
3.2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采用熵值法、TOPSIS和优势度的方法对30个省份1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三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采用漂移度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综合三种方法的优点,部分代表省市評价结果如表1所示。
3.3组合评价结果有效性验证
为验证组合评价结果优于熵值法、TOPSIS法和优势度法所得到的结果,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计算一种方法与其他三种方法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平均值越高说明此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一致性越高,得到的结果越合理,四种方法所得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组合评价结果优于单一动态评价方法。
3.4 评价结果分析
(1)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演变态势分析
由表3组合评价结果可知,东部地区江苏、浙江、上海低碳竞争力最强,占据前三名。广西、甘肃、宁夏排名最后,低碳竞争力最低。根据各省市的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值可以将其分为五类,如表3所示,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分布沿海地区最强,中部省份次之,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
(2)时间序列的动态演变态势分析
从各省份2005-2014年的排名来看,各省市低碳竞争力的变动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类: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呈现上下波动趋势、呈现平稳趋势。
① 天津、吉林、陕西在十年的时间里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排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相对于其他省市它们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潜力,这与它们在低碳上的投入和适应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 海南、福建、宁夏等省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它们的低碳竞争力增长速度落后于其他省市。
③ 排名趋势变动明显的除了上升和下降趋势外,还有些省份的排名呈现波动情况,例如:湖北、北京等。
④ 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低碳竞争力在10年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基本占据前4名,这几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其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低碳环保意识较其他省市都有显著的差异。广西、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低碳竞争力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地区环境影响,这些省市的经济发展结构在十年中并无重大调整,总体低碳竞争水平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4.结论
(1)影响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是低碳研发投入,其次是劳动力、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
(2)由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可知,基于漂移度的动态组合评价结果比单一评价结果等级相关系数更高,评价结果更合理。
(3)2005-2014年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的总体分布呈现由东部沿海省份向西部内陆省份递减的趋势,区域低碳竞争力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关联。
(4)时间维度上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演变趋势分为四类:天津、吉林、陕西建筑业低碳竞争力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福建、海南、宁夏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则呈现不断下降趋势;部分省市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排名稳定在较高水平(江苏、浙江等)或较低水平(广西、贵州等),江苏、浙江等省市的低碳技术、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余省市低碳竞争力呈现上下波动趋势。
参考文献:
[1]Deng F, Liu G, Jin Z. Factors formula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12, 29(4): 435-445.
[2]汪文雄,李启明. 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02:329-337.
[3]胡瑞華,王雪青,刘炳胜. 基于PCA-DEA模型的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0-92.
[4]陈静,程东祥,诸大建. 基于灰理想关联分析的中国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J]. 资源科学,2012,09:1726-1733.
[5]陆菊春,史遥. 基于优势度的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2015,06:79-83.
作者简介:
陈健(1995-03-),男,湖北随州,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
关键词: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组合评价;漂移度
1. 引言
建筑业是高排放、高耗能的行业之一,在未来低碳约束下,建筑业要想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降低其碳排放以提高行业的竞争优势。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发布的《G20低碳竞争力》报告中界定低碳竞争力是在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各国为其居民提供物质财富的能力。借此概念把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定义为在节能减排约束下建筑业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Deng.F(2012)[1]基于波特的竞争力评价模型选取了评价建筑业竞争力的34个指标,然后根据中国建筑业的实际数据提取出关键的核心指标。汪文雄等(2008)[2]对2006年中国31个省市的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区域建筑业竞争力分布呈现从东到西部呈现梯形递减的特点。胡瑞华等(2009)[3]构建带有PCA权重约束锥的PCA-DEA模型,对我国28个省市2007年度的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序评价。
相对于建筑业竞争力的研究,对低碳竞争力研究相对较少。陈静等(2012)[4]基于传统理想解法和灰色理论,建立灰理想关联分析评价模型,对2007年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城市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陆菊春等(2012)[5]构建了在权重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基于区间数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对2009年湖北、云南、陕西、广东四省建筑业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现有文献在研究内容上对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研究涉及较少,在方法大多采用单一评价方法。基于此本文以2005-2014年各省市建筑业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熵值法、TOPSIS法、优势度法的评价基础上,采用漂移度的动态组合评价法来衡量各区域的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客观事实。本文的另一特色就是采用多维度的面板数据对各省市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以动态时序反应各省市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演变态势。
2. 基于漂移度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模型
2.1单一动态评价法
2.1.1基于熵值法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评价
熵值法根据各指标的熵值确定指标的权重,熵值可以反映指标的信息价值,某指标各对象值的差异程度越大熵越小,该指标的信息价值越大,在评价中重要性越大,则权重也越大;反之越小。指标j的权重为:
各省市的低碳竞争力评价值等于每个指标的权重乘以指标标准化值的和。
2.1.2 基于TOPSIS法的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评价
由熵权和指标规范化值得到加权规范化矩阵,并确定正、负理想解。计算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0,1] ,C值越大,表明第i个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水平,即低碳竞争力越强。
2.1.3 基于优势度法的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动态评价
计算两两评价对象的优势度,建立优势度矩阵。优势度计算方法参考陆菊春(2015)文献,按照下述公式计算优势度矩阵V的排序向量 v=(v1,v2,…,vm)。并根据排序向量v的分量大小确定对象优劣排序结果。即vi值越大,对象越优,低碳竞争力越强。
2.2 基于漂移度的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
根据方法权重得到各个评价对象在各年份的组合评价值。
3.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及各省相关统计年鉴,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根据面板数据计算得到个指标熵权,由指标的熵权可知造成各省市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低碳研发投入,其次是劳动力和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
3.2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采用熵值法、TOPSIS和优势度的方法对30个省份1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三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存在不一致性。因此,采用漂移度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综合三种方法的优点,部分代表省市評价结果如表1所示。
3.3组合评价结果有效性验证
为验证组合评价结果优于熵值法、TOPSIS法和优势度法所得到的结果,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计算一种方法与其他三种方法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平均值越高说明此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一致性越高,得到的结果越合理,四种方法所得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组合评价结果优于单一动态评价方法。
3.4 评价结果分析
(1)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演变态势分析
由表3组合评价结果可知,东部地区江苏、浙江、上海低碳竞争力最强,占据前三名。广西、甘肃、宁夏排名最后,低碳竞争力最低。根据各省市的低碳竞争力组合评价值可以将其分为五类,如表3所示,建筑业低碳竞争力的分布沿海地区最强,中部省份次之,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
(2)时间序列的动态演变态势分析
从各省份2005-2014年的排名来看,各省市低碳竞争力的变动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类: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呈现上下波动趋势、呈现平稳趋势。
① 天津、吉林、陕西在十年的时间里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排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相对于其他省市它们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潜力,这与它们在低碳上的投入和适应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 海南、福建、宁夏等省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它们的低碳竞争力增长速度落后于其他省市。
③ 排名趋势变动明显的除了上升和下降趋势外,还有些省份的排名呈现波动情况,例如:湖北、北京等。
④ 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低碳竞争力在10年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基本占据前4名,这几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其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低碳环保意识较其他省市都有显著的差异。广西、贵州、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低碳竞争力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受地区环境影响,这些省市的经济发展结构在十年中并无重大调整,总体低碳竞争水平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4.结论
(1)影响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是低碳研发投入,其次是劳动力、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
(2)由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可知,基于漂移度的动态组合评价结果比单一评价结果等级相关系数更高,评价结果更合理。
(3)2005-2014年中国区域低碳竞争力的总体分布呈现由东部沿海省份向西部内陆省份递减的趋势,区域低碳竞争力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关联。
(4)时间维度上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演变趋势分为四类:天津、吉林、陕西建筑业低碳竞争力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福建、海南、宁夏建筑业低碳竞争力则呈现不断下降趋势;部分省市建筑业低碳竞争力排名稳定在较高水平(江苏、浙江等)或较低水平(广西、贵州等),江苏、浙江等省市的低碳技术、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余省市低碳竞争力呈现上下波动趋势。
参考文献:
[1]Deng F, Liu G, Jin Z. Factors formula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12, 29(4): 435-445.
[2]汪文雄,李启明. 基于因子与聚类分析的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02:329-337.
[3]胡瑞華,王雪青,刘炳胜. 基于PCA-DEA模型的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0-92.
[4]陈静,程东祥,诸大建. 基于灰理想关联分析的中国城市低碳竞争力评价[J]. 资源科学,2012,09:1726-1733.
[5]陆菊春,史遥. 基于优势度的区域建筑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2015,06:79-83.
作者简介:
陈健(1995-03-),男,湖北随州,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