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含有钴元素的涂料着色,并于外层覆盖以透明釉,再以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本品为元代青花云龙纹罐,高18.5cm。从品象上看,此罐胎色不够洁白,胎质疏松并有细小的气孔,这表明当时在制作过程中,胎泥淘炼得还不够细腻;罐底部没有施釉,使胎体露在外面,由此可以看到罐底为砂底,并且出现有粘沙和铁质斑点。胎土内的铁质在罐底部露胎的部位经过烧制,郁结后呈现出氧化铁的红色,我们俗称它为“火石红”。本品除青花部分的钴料以外,其余部分所施的釉为枢府釉(又称“卵白釉”),釉面深厚,不透亮且比较光润。
元青花器物一般纹饰布局繁密,层次丰富,结构严谨。本品就是一个很好的离子,它的纹饰构图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在器物的肩部,为连枝花纹;第二层在器物的腹部,也是罐的主题纹饰,图案为云龙纹;第三层纹饰在器物的底部,以仰莲花瓣纹做装饰带,这个时期每个莲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本品为朵云纹,外边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莲花瓣间不相连,还留有一定的空隙。
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下这只瓷罐上的龙。龙是大自然中并不存在的怪异动物,是古人们想象中能上天入地的神兽,象征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各个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特点,本品上所绘的龙纹就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有双角,张口,露齿,吐舌,双眼眈视,细长颈,四腿瘦劲,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元史》中明确记载在民间禁用五爪龙),分张有力,肘毛、尾鬣(指某些兽类,如马、狮子等颈部的长毛,此处指龙尾部的长毛)皆呈火焰状。从整体造型上看,这条龙非常威武有力,气势非凡。
本品无款识——这也是这一时期瓷器的普遍特点之一。元青花瓷器留下款识的几乎见不到。款识这种标志是到了明清两朝才逐渐在陶瓷制作中成为风尚。
总体上说,本品具有强烈的元代风格特征,器物胎体厚重,纹饰绘画用笔酣畅有力,笔触整体不碎,清晰可见,有顿有挫。具有一定的收藏鉴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