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逻辑及历史经验

来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呈现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构、建设与改造并举的逻辑特征。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知发挥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顺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厘清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作用边界是意识形态建设重要的工作经验。
其他文献
地方立法经常面临在不同情境场域中的法益博弈,而这其中公序良俗与“地方知识”具有一定代表性,如何平衡不同情境中的法益冲突成为比例原则进入地方立法领域的契机。《立法法
15年前,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以平实简洁的话语传达了他的生态觉悟与生态思想。实践证明,“两山”理念抓住新时代战略转型的核心;在哲学层面,
做到"两个维护"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向全党同志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要求。因此,从中共党史视
家庭医生制度是一种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的基础手段,但目前家庭医生政策的执行实际情况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政策方面存在制度不完善、执行机构方面社区卫生服务
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中国革命文化不断发展演进,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酝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与超越,党领导下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从自身的政治意图出发虚无真实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