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学构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要求。本设计就以“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诗歌为教学切入点,形成方案A。
  鉴赏诗歌从诗歌意象入手,将会找到一把通往诗人情感大门的钥匙。本设计以“意象”为切入点,用诵读基本规律带动诗歌意象的品析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形成方案B。
  方案A
  [教学目标]
  1.感受闻一多先生特定历史时期复杂深沉的爱国情感,激发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进一步了解闻一多留学的经历,了解《发现》的写作背景,通过因果关系把握诗歌情感的解读方法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闻一多:愤怒的诗人。
  
  二、走进闻一多
  
  (一)激趣
  1.初读全诗,初步感受诗人的愤怒。2.诗人又是如何泄愤的?
  (二)质疑
  1.怒什么?引导学生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直抒胸臆的语句。
  2.为何怒?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留学经历、诗人回国前后的创作和该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来加深对愤怒的理解。
  (1)寻求温暖却遭遇黑暗
  回国前诗人心中的中华:如花般灿烂。(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留美期间写的《洗衣歌》和《忆菊》)
  回国后诗人眼中的中国:如一滩死水。(引导学生阅读回国后创作的《死水》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2)激切期望到沉痛失望
  激切热烈如罡风火把;沉痛失望如“悬崖”上的“噩梦”。
  (3)爱与恨的交织
  期望愈深,失望越痛,但诗人仍不甘心,恨追问无果,爱永藏心间。
  3.如何怒?
  (1)对比:用鞭着罡风、擎着火把表现即将回国的激切、期望。用噩梦挂着悬崖表现回国后的悲伤、绝望。
  (2)直抒胸臆:他问天、逼风、擂地,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苦求索,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总问不出什么消息,抒发诗人巨大的悲痛和深广的忧愤之情。
  (三)悟情
  再读诗歌,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闻一多的《发现》?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愤怒源于大爱:愤怒是表象,大爱是根本。
  
  三、走出闻一多
  
  郭沫若、闻一多和艾青并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三大爱国主义诗人,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1.郭沫若:激昂。代表作《女神》
  2.闻一多:深沉。代表作《死水》
  3.艾青:忧郁。代表作《北方》
  三诗人的爱国诗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三诗人有各自的思想情感方式,因此他们的爱国诗所反映的内容各有侧重,即使是同一题材的内容也各有其不同的着眼点与意蕴。
  方案B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发现》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复杂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表达愁之醇、痛、遥、久。
  二、文本研习:品析诗中的意象
  (一)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寻找诗中出现的意象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1.朗读指导:本文在意象的选择和动词的使用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来。
  意象选择:“罡风”、“火”、“悬崖”、“青天”、“大地”、“赤胸”等。
  动词的使用:“迸”、“鞭”、“擎”、“追问”、“逼迫”、“擂”等。
  2.谈谈感受: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整首诗,感受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所传达出的情绪。
  感情基调:激烈、愤怒。
  (二)再读诗歌,读懂诗人
  在发现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1.“发现”了什么?
  第一重发现:“这不是我的中华”。用“挂着悬崖”的“噩梦”表达面对黑暗的现实时绝望、悲伤、愤慨的心情。第二重发现:“你在我心里”。用“呕出”的“一颗心”来表达对祖国爱的深切,爱的永恒。
  2.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
  穿插诗人的留美经历和创作的社会背景。
  ①回国前的情绪:用“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表达归心似箭的热切期待。②在忧愤中寻觅追求:用“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拳头擂大地”等行为意象表达诗人在失望和愤怒中依然执着忠贞。
  (三)移情入境,读出自己
  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发现》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请说说本诗最打动你的地方。
  举例:“噩梦挂着县崖”的恐怖与绝望
  “擎着一把火”的热情等等。
  三、比较阅读:用意象解读
  从意象的角度,比较闻一多《发现》、艾青《北方》和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的异同。
  相同:对祖国深沉的爱
  不同:《发现》,“罡风”、“火”、“悬崖”、“青天”等,阔大,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与诗中所蕴涵的激烈情绪相配合。《北方》,“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等,具有北方的地域特点,与低沉、悲悯的感情相配合。《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大都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灾难深重历史的反思,对充满希望的今天的讴歌。
  
  赵春红,语文教师,现居浙江长兴。本文编校:洪鸣
其他文献
农业银行601288  从资产质量各项指标来看,年末不良贷款率1.59%,环比下降1bp,基本持平;年末关注率2.74%,较年中下降36bps;逾期率1.70%,较年中下降13bps;不良/逾期90天以上贷款154%,较年中上升16个百分点;下半年不良生成率0.85%,同比上升23bps。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公司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大了不良确认和处置力度(也因此导致了资产减值损失/平均资产的上升),资产
语文全方位体现人格。它是所有学科中最体现个性的学科,它所充满的都是一个个个体(别体或自体)的独特体验。它通过个性体验认知并展现世界最丰富的个别性,虽然它也能够认知共性;因此,语文最具有独体性。这是“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的根本原因。所谓以语文方式学习语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要尊重独体性。就是尊重语文的自我品味、个体体验、独体表达,突出以语言文字为起点,同时又以语言文字为落脚点。这一点极有利于学生学好语
从《论语》的对话教学到当今的问题教学模式,从过去的满堂知识灌输到现今的师生问题共同探究,我们喜悦地看到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老师坚决摒弃“满堂灌”,积极实践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师生集体探究共同设置的问题串,让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从始至终,张弛有度,高效多益,充分体现主导性;还可以让老师做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做老师,仔细讲给老师听,保证主体性。学生的主人意识
1,摘橘子的母亲    秋风在橘园里穿行,  忙碌着丈量树与树的距离。  摘橘子的母亲,  把一个个黄橙橙的笑容装进背篓。  橘园很宁静,  天很高。  阳光很灿烂。  橘子们很惬意地享受着母亲的爱抚。  橘子熟了,  像母亲一个个长大的儿女。  母亲很高兴,  她兴奋地在橘树上演奏,  节拍很欢快,  动作很艺术,  皱脸上洋溢着秋收的满足。  一个个橘子进入母亲的视线,  滚落在母亲的怀里, 
《阿Q正传》这篇小说,约二万五千字。一般安排六个课时教完,主要落实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通过分析阿Q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品味小说表面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了教好这篇文章,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有效的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避免泛泛而读,我就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行了如下的课堂提问设计。  1.第一章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作
孙犁的《荷花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事。但是作品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即使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也安排在清香四溢、明媚如画的荷花淀里进行),而是通过水乡芦花飘飞、荷花飘香的多彩的唯美画面,烘托出主人公美好的性格和心理,展现出一幅清秀美丽的画卷。作者没有花大笔墨描写战争,而是用安静恬美代替枪炮轰鸣,用荷花清香代替硝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足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大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以身示范,教师多读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益于学生学习,我和其他语文教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提出了“整体感知、精点品悟”这一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对这一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这一教学模式应从整体结构入手,掌握四个步骤。多数教师在讲授
新课标倡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应该承认,新课标的确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对被定性为僵化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力反拨中,在进行全新的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中,一些声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将教学目标立在前方,引导学生朝着目标行进。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这个工作及定位之后的有效实施,需要依据文体特点的准确把握,依靠文本的准确解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以致用”。“致用”中极为重要的两条是读懂和表达。不同文体的教学对于这两条的要求不尽相同。  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解说事物事理。这一文体的教学侧重于表达,因为作者写作时总是力求明白地把事物或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