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思想品德备考的“六招”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l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招术、套路和秘诀,都需要融会贯通、顿悟内化。所谓“学习技法,而又抛弃技法,练习功法,而又活用功法,练一技,修百艺,而成于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从中招思想品德备考的角度看,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六招”:宏观扫描,微观聚焦;紧跟形势,把握热点;围绕生活,凸现主题;分析题型,方法科学;课标定位,精选典题;点面结合,突出主干。
  第一招:宏观扫描,微观聚焦。
  教师不管制定什么样的复习方案,都要树立整体思维,学会通盘考虑。单纯地从教材来看,内容繁杂,课程的基本观点、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都散落在教材的不同单元、章节和框目之中。如果在备考中还是以教材单元、章节、框目为单位进行复习,不仅延长了复习周期,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反而使学生产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背一背课本,记一记知识点;平时学不学一个样,平时听不听无所谓;考前集中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思想误区。因此,在中招备考中,教师要科学规划,把握全局,把备考复习变为学生知识上的重新建构、能力上的重要突破、情感上的全面升华。最终,备考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发展、人生规划、精神成长和生活追求进行理性的导航、科学的定位和积极的驱动。
  从微观聚焦而言,教师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来说,可把课本的知识体系重新打破并进行重组,敢于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用课标来过滤和梳理需要掌握的内容,站在课标的高度来审视和处理教材,跳出教材的框架来重构复习体系,把细碎的知识、分散的观点、核心的内容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经脉进行梳理,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为纬度进行梳理。只有细化学科的备考方案,把具体的、微观的、可操作的复习提纲整理出来,我们的备考才会有的放矢。另外,一些教辅中也存在现成的备考方案和提纲,对此我们不应照搬,而应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正确的分析,走自己的备考之路。
  第二招:紧跟形势,把握热点。
  思想品德课程有四大特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就决定了课程本身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也决定了我们的备考要紧跟形势,与社会生活合拍,与时政热点接轨,让知识指导生活。
  在备考中,我们要把握好时事政治,梳理好重大热点,把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活事例与课程要求结合起来,把命题素材与学生成长结合起来,把典型载体与核心内容结合起来,把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师除了整理知识纲要之外,还要提高对时政内容和生活素材的敏锐性,积累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积,结合相关主干知识,学会设计创新型试题,精编精选试题,以提高训练效度、增强复习实效。
  第三招:围绕生活,凸现主题。
  在备考时,我们要按照“回归品德,回归生活”的要求,贯彻“考试即生活,课堂即生活”的理念,时时围绕生活主题,处处体现生活内容。
  在备考中,提高对生活内容的关注度,关注社会重要热点,凸现时代重大主题,用“生活”主线贯穿复习备考的全过程,用“生活化”的试题贯穿训练的全过程,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
  对于生活主题,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真实性与抽象性的关系,积极性与消极性的关系,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关系,热点与冰点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等。总之,既要符合中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又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招:分析题型,方法科学。
  纵观近几年河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不难发现:题型相对稳定,设计科学规范,要求简明扼要,从题型定位到试题命制,从素材选择到评分细则设计,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要正确分析题型,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
  在解答客观题即选择题时,我们要明确命题者意图,全面把握题干,正确判断题肢,准确作出选择。常见的解题方法有排误法等。
  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我们可以把概括题和简答题归为一类,因为两者尽管题型不一样,但解题的方法大同小异。概括题强调从众多角度中选择出最佳的角度来概括材料的意思,解题时可以用教材中的中心句和关键句,也可以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简答题侧重围绕题意,从多角度来解答问题,解答时可按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答案。
  辨析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注重考查主干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答时既要说出是什么,又要说出为什么;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我们可以把观察与思考题、活动与探索题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属于较复杂的主观性试题,解题方法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观察与思考题中强调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成份较多,而活动与探索题中强调是什么和怎么办的成份较多。在解题时,我们要仔细阅读材料,正确把握问题,发散思维,准确链接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思考、回答问题。
  第五招:课标定位,精选典题。
  最有效的备考依据就是课程标准,解读并细化课程标准,使内容缩减、知识成网,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复习纲要,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负担。
  每年在备考中都会遇到大量的试题,其中大多是粗制滥造的试题,具有原创性、新颖性的精品试题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精选典型的、原创性强的试题,提高训练的含金量和有效性。
  第六招:点面结合,突出主干。
  开始复习时,我们要注重系统性和网络化,像做“压缩饼干”一样,把散落在教材不同章节中的核心观点和主干知识梳理出来。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梳理核心观点和主干知识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罗列的要少,提炼的要精;把教材变薄,把内容浓缩;把思路理清,把问题讲明。
其他文献
“市长”和商业市场以控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大型商业设施建设的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俗称大店法)2008年或将出台。一石激起干层浪。在上海商业地产市场尤其是大型购物中心市
本文在回顾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三个阶段基础上,考察了"文化人"管理模式在当代的兴起,表现及其内在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的企业管理原则向"文化人"范式的转向的必要性,并探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地理学科“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教学研究价值。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适应新课改,积极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就很有必要。开展地理
一、古为今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历史知识的价值    历史知识一般是过去的知识,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历史无用,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淡薄。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众所周知,我国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历史知识丰富多彩,与现实紧密相连。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古为今用,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作用。如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重要的时代,其政治、文化、思想、人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在学
伴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育评价理念冲撞着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评价观。新形势下新的历史评价手段的确立,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最复杂、最深刻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评价究竟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手段呢?作为一种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发表一些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在历史新课程的学习中注重过程性评价    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促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它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优
2004年11月1日.为切实贯彻百联集团业态整合的决策部署,原四大集团所属的12家物业管理企业在“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百联”旗帜的引领下,拆除围墙.打破壁垒.实施联合重组.拉开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