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其發展迅猛的态势,因此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2004 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等4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以来,到现在已有近百所大学争先恐后的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致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1]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基于此,我结合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依托以业界精英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十分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充实建立了由国家一级作曲行军同志、杜德鱼教授、惠向红讲师、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智兴同志、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刘艺伟同志、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海平同志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借重他们从事文化企业工作的丰富经验,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乃至我省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代理服务非常紧缺,遂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凝练,努力培养具备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知识、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理论水平、产业管理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灵活开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文化行政管理机关、影视演艺公司、网络传播公司、新闻出版集团、文化传播公司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化经纪代理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模块,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本专业以培养“懂艺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为目标,并为此设计了“艺术类+管理类+专业方向类”三大课程模块。其中艺术类课程模块包括艺术学概论、美学原理、乐理视唱、艺术鉴赏、音乐作品鉴赏与评论、舞蹈作品鉴赏与评论、中国书画作品鉴定与评论、摄影艺术等课程。管理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2]同时设计了以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经纪人为培养方向的专业方向类课程模块,依托校内4个实验室和5个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2013年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首先着重建设《经济法》课程。《经济法》课程小组由杜德鱼教授担任组长、由朱彦副教授、讲师原朝阳、惠向红、金艳艳、晋瑾组成。经过努力,2013年,《经济法》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经济法》课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2014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该课程展示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带动了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教师芦丽莉在讲授《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时,创造性地设置了模拟招聘情景,由学生分组分别充当招聘方、应聘方等角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三、根据课程内容, 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
(一)通过改革,使课程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结合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本专业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角度入手,实行能够体现课程特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展示学生个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价办法。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广泛运用市场调查,案例分析,活动策划,课堂讨论、网络互动、现场操作、作品展示、大作业、小测验、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完善和丰富课程考核方式。例如,在《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我们没有简单的采取考试这一考核方式,而是通过提交文化市场调查报告的方式完成考核。对于有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按“理论”、“实验/实践”学时分配比例,通过考试和实验/实践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二)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 封闭程度较强,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密切;以书本为中心, 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应用程度较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以传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素质培养和创新重视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的问题,我们积极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出了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的文化活动策划能力得到锻炼,也为了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我校联合陕西民族乐团于2015年4月组织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開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大型音画颂歌《孝行三秦》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创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模式该活动开展后得到了《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合理安排专业实习,严格论文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校内模拟实习,随课程按实践教学大纲进行;第二类为专业实习,按培养方案在第7学期集中到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
(一)校内模拟实习认真扎实,卓有成效
本专业建有文化产业管理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演播室,供学生进行校内模拟实习。我校校内模拟实习均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均有实验大纲,并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填写实验报告,作为学生的考核依据。
(二)专业实习由学校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自主联系单位进行实习
根据专业实践需要,本专业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阳光城集团陕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外建立了5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习过程与结果来看,所有实习的计划、师资配备、硬件支持、学生管理都比较合理,实习效果良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严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严格按照《西安外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工作条例》组织实施,由专业制定实施计划、成立论文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开设讲座为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并为每位学生安排讲师以上指导老师。由每位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综述研究、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与开题报告,进行阶段检查,撰写并修订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J].专业学科定位探析创新,2011,(5)
[2]惠向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J].民办教育研究2013,(5)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其發展迅猛的态势,因此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2004 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传媒大学等4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以来,到现在已有近百所大学争先恐后的开设了该专业。然而该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致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均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1]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基于此,我结合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依托以业界精英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十分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充实建立了由国家一级作曲行军同志、杜德鱼教授、惠向红讲师、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智兴同志、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刘艺伟同志、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海平同志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借重他们从事文化企业工作的丰富经验,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乃至我省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和文化经纪代理服务非常紧缺,遂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凝练,努力培养具备较高综合文化素质、熟练掌握文化行政管理知识、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文化政策和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理论水平、产业管理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以及灵活开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文化行政管理机关、影视演艺公司、网络传播公司、新闻出版集团、文化传播公司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产业经营、文化经纪代理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模块,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本专业以培养“懂艺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为目标,并为此设计了“艺术类+管理类+专业方向类”三大课程模块。其中艺术类课程模块包括艺术学概论、美学原理、乐理视唱、艺术鉴赏、音乐作品鉴赏与评论、舞蹈作品鉴赏与评论、中国书画作品鉴定与评论、摄影艺术等课程。管理类课程模块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2]同时设计了以文化企业管理和文化经纪人为培养方向的专业方向类课程模块,依托校内4个实验室和5个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扎实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2013年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首先着重建设《经济法》课程。《经济法》课程小组由杜德鱼教授担任组长、由朱彦副教授、讲师原朝阳、惠向红、金艳艳、晋瑾组成。经过努力,2013年,《经济法》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经济法》课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2014年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该课程展示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带动了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如教师芦丽莉在讲授《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时,创造性地设置了模拟招聘情景,由学生分组分别充当招聘方、应聘方等角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三、根据课程内容, 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
(一)通过改革,使课程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结合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本专业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的角度入手,实行能够体现课程特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展示学生个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价办法。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广泛运用市场调查,案例分析,活动策划,课堂讨论、网络互动、现场操作、作品展示、大作业、小测验、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完善和丰富课程考核方式。例如,在《文化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我们没有简单的采取考试这一考核方式,而是通过提交文化市场调查报告的方式完成考核。对于有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按“理论”、“实验/实践”学时分配比例,通过考试和实验/实践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二)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 封闭程度较强,与现实社会联系不够密切;以书本为中心, 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应用程度较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以传授为中心,课堂照本宣科,不能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素质培养和创新重视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的问题,我们积极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出了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的文化活动策划能力得到锻炼,也为了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我校联合陕西民族乐团于2015年4月组织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開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大型音画颂歌《孝行三秦》孝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创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模式该活动开展后得到了《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合理安排专业实习,严格论文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校内模拟实习,随课程按实践教学大纲进行;第二类为专业实习,按培养方案在第7学期集中到实习单位实习。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
(一)校内模拟实习认真扎实,卓有成效
本专业建有文化产业管理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演播室,供学生进行校内模拟实习。我校校内模拟实习均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均有实验大纲,并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填写实验报告,作为学生的考核依据。
(二)专业实习由学校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或由学生自主联系单位进行实习
根据专业实践需要,本专业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陕西民族音乐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阳光城集团陕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艺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领头羊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外建立了5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实习过程与结果来看,所有实习的计划、师资配备、硬件支持、学生管理都比较合理,实习效果良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三)严格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8学期进行,严格按照《西安外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工作条例》组织实施,由专业制定实施计划、成立论文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开设讲座为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并为每位学生安排讲师以上指导老师。由每位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综述研究、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与开题报告,进行阶段检查,撰写并修订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J].专业学科定位探析创新,2011,(5)
[2]惠向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J].民办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