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走向心理成熟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多发期。本文指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则是其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 个案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38-02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走向心理成熟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多发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在学业竞争、情感困扰、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显严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则是其有效方法之一。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校初期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为了备考、迎接大学入学的选拔,大多数学生都埋头于书本、沉溺于题海之中,生活上则是由父母的全程照顾。而远离父母、进入校园后,个人的一切包括生活上的开支、日常的起居、学习和休息都要求独立自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能自立、自理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适应,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
(二)学业上的困扰
走进大学,意味着学习又从新的起跑点开始了。然而,有些学生走进大学后,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标已经实现,应该歇一歇、停一停了。因此,他们没有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学习动力,沉浸于玩乐之中。而当他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学业已经被耽搁了,由此而陷入苦恼。其次,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而有些学生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不适。此外,有的大学生在中学求学期间是班上学习的尖子,但进入大学后,他们在新的群体里却是“普通一员”,因为不能正确接受和对待,为此而陷入心理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等都不一样,因而带来了交往上的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
(四)校园恋爱的烦恼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基本上是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生理发育已经成熟,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已属正常。但这种以异性相吸为天然基础的爱慕之情是一种复杂而热烈的感情,它需要慢慢的培育。但是有些学子,一旦谈上恋爱,就会如痴如狂,任那爱情之火熊熊燃烧,不顾一切,失去理智,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心理问题。
(五)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逐渐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如果说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还比较理想化的话,那么现在他们都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未来。而当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已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大众人物,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他们显然对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而担忧和焦虑,并产生心理困扰。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学校领域所实施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有困难或问题的学生。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将采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管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四大方法进行介入。
(一)个案管理的介入
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首先借助个案管理的方法开展工作。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它奠基在个案管理者和案主(系统)之间的关系,彼此间共同发展照顾计划,以增进需要长期协助的案主之机能,并提升其支持网络,而且促进并确保连续照顾的服务范围。①根据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巴鲁和明克(BetsySVourtekisandRobertaR.Greene)的个案管理的过程理论,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我们将从如下程序对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开展个案管理工作。
第一,确定案主(受助的大学生)。开展个案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受助的大学生的确定。受助的大学生的来源有两种类型:一是自动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的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二是有心理问题但不愿意承认、也不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对此,工作者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去确认案主。了解案主的心理问题、问题的成因。
第二,建立关系。当案主确认以后,工作者需要与案主建立关系,因为良好的工作关系是有效工作的基础。怎样建立良好的关系呢?巴鲁和明克认为,个案管理者在与案主早期的互动中,借助传达对案主的关怀和工作者的能力,工作者就可以达到这种目的。②
第三,评定资源和和诊断。评定资源即是对大学生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进行评估。通过资源的评估,使大学生能认识自己的潜能,并能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在对资源进行评估以后,就要对大学生为何不能有效地获得或使用资源进行评估。
第四,制定服务计划。制定服务计划是个案管理工作过程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它要求工作者和大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向、目标、范围、途径、方法、步骤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等,并共同设计一套针对大学生的需要和个别情况的服务或治疗计划。③
第五,获取内外资源。首先,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就拥有的内在资源,包括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体力和健康状况以及家庭中的某些有助于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的特性,而这些资源对受助大学生来说,过去他们不知道其存在或忽略了它们。其次,帮助大学生获取能为其提供服务的人或机构。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定资源运用的计划。
第六,协调。协调就是工作者对助人网络进行协调,以期实现合力,共同向受助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目标而努力。
第七,当受助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之后,工作者与案主间的工作关系随之结束。
(二)个案工作的介入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我们身体有疾病的时候,我们会到医院寻求医生的治疗;当我们心理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则必须求助于心理工作者心理上的干预。学校社会个案工作是以学习、生活等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个体为工作对象,通过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个体挖掘和运用自身与外部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从而实现其健康成长和潜能充分发挥的过程。而个案工作的治疗法是个案工作用于解决案主心理问题的特殊的方法。个案工作有多种治疗法,比如有心理与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结构家庭治疗法、行为修正法、理性情绪治疗法、任务中心法、危机干预、叙事治疗法等,針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借助于这些治疗方法对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采用一对一的、面对面的辅导与治疗。每一种治疗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工作者要根据受助者的需要而做出选择。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
学校小组工作的对象虽然同个案工作一样,也是具有问题的或者需要帮助的学生,但学校小组工作所服务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在一个小组中的个人。也就是说,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的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④
小组工作介入的基本过程是:首先,把那些有相同或类式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小组,并相互介绍,互相熟悉,产生信任,敞开胸怀,共同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其次,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组员与组员之间开展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从而得到支持,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与此同时,把那些曾经有相同或类式心理问题但目前已经解决其心理困扰的大学生邀请加入到小组中来,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讲述,使求助的大学生学有榜样,更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自己问题的理解和行动的意识,以及解决自己问题的信心。最后,当小组成员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已经产生正向的改变并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的时候,小组工作即将宣告结束。为了达到巩固组员所获得的成果,可采用轻松自由的讨论分享以及联谊会等形式,让组员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总结,以期相互鼓励,提高离组后的信心。
(四)社区工作的介入
环境因素是影响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借助于社区工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所谓社区工作即是指以一定社区居民为对象,帮助社区居民认识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动员调配社区资源,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以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争取社会力量,加大校园建设的力度,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自然学习环境。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组织或人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健康向上和宽松理解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学校附近社区的联系,争取社区的支持,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协助。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争取他们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接纳和协助。总而言之,通过社区工作给学生包括有问题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注释:
贺淑曼,蔺桂瑞.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24.
BestyS.Vourlekis,RobertaR.Greene著.林武雄译.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台北:杨智文化事业出版社.2004.
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84.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8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 个案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38-02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成熟走向心理成熟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多发期。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在学业竞争、情感困扰、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显严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社会工作的介入则是其有效方法之一。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校初期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为了备考、迎接大学入学的选拔,大多数学生都埋头于书本、沉溺于题海之中,生活上则是由父母的全程照顾。而远离父母、进入校园后,个人的一切包括生活上的开支、日常的起居、学习和休息都要求独立自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能自立、自理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不适应,心理上出现抑郁、焦虑。
(二)学业上的困扰
走进大学,意味着学习又从新的起跑点开始了。然而,有些学生走进大学后,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标已经实现,应该歇一歇、停一停了。因此,他们没有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学习动力,沉浸于玩乐之中。而当他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学业已经被耽搁了,由此而陷入苦恼。其次,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而有些学生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不适。此外,有的大学生在中学求学期间是班上学习的尖子,但进入大学后,他们在新的群体里却是“普通一员”,因为不能正确接受和对待,为此而陷入心理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心理学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对人际关系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等都不一样,因而带来了交往上的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
(四)校园恋爱的烦恼
我国大学生的年龄基本上是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生理发育已经成熟,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已属正常。但这种以异性相吸为天然基础的爱慕之情是一种复杂而热烈的感情,它需要慢慢的培育。但是有些学子,一旦谈上恋爱,就会如痴如狂,任那爱情之火熊熊燃烧,不顾一切,失去理智,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形成心理问题。
(五)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逐渐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如果说他们在填报志愿时还比较理想化的话,那么现在他们都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未来。而当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已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大众人物,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他们显然对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而担忧和焦虑,并产生心理困扰。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学校领域所实施的一种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有困难或问题的学生。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将采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管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四大方法进行介入。
(一)个案管理的介入
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首先借助个案管理的方法开展工作。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人际关系的过程,它奠基在个案管理者和案主(系统)之间的关系,彼此间共同发展照顾计划,以增进需要长期协助的案主之机能,并提升其支持网络,而且促进并确保连续照顾的服务范围。①根据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巴鲁和明克(BetsySVourtekisandRobertaR.Greene)的个案管理的过程理论,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我们将从如下程序对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开展个案管理工作。
第一,确定案主(受助的大学生)。开展个案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受助的大学生的确定。受助的大学生的来源有两种类型:一是自动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的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二是有心理问题但不愿意承认、也不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对此,工作者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去确认案主。了解案主的心理问题、问题的成因。
第二,建立关系。当案主确认以后,工作者需要与案主建立关系,因为良好的工作关系是有效工作的基础。怎样建立良好的关系呢?巴鲁和明克认为,个案管理者在与案主早期的互动中,借助传达对案主的关怀和工作者的能力,工作者就可以达到这种目的。②
第三,评定资源和和诊断。评定资源即是对大学生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进行评估。通过资源的评估,使大学生能认识自己的潜能,并能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在对资源进行评估以后,就要对大学生为何不能有效地获得或使用资源进行评估。
第四,制定服务计划。制定服务计划是个案管理工作过程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它要求工作者和大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向、目标、范围、途径、方法、步骤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等,并共同设计一套针对大学生的需要和个别情况的服务或治疗计划。③
第五,获取内外资源。首先,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就拥有的内在资源,包括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体力和健康状况以及家庭中的某些有助于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的特性,而这些资源对受助大学生来说,过去他们不知道其存在或忽略了它们。其次,帮助大学生获取能为其提供服务的人或机构。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定资源运用的计划。
第六,协调。协调就是工作者对助人网络进行协调,以期实现合力,共同向受助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目标而努力。
第七,当受助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之后,工作者与案主间的工作关系随之结束。
(二)个案工作的介入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我们身体有疾病的时候,我们会到医院寻求医生的治疗;当我们心理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则必须求助于心理工作者心理上的干预。学校社会个案工作是以学习、生活等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个体为工作对象,通过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个体挖掘和运用自身与外部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从而实现其健康成长和潜能充分发挥的过程。而个案工作的治疗法是个案工作用于解决案主心理问题的特殊的方法。个案工作有多种治疗法,比如有心理与社会治疗法、人本治疗法、结构家庭治疗法、行为修正法、理性情绪治疗法、任务中心法、危机干预、叙事治疗法等,針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借助于这些治疗方法对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采用一对一的、面对面的辅导与治疗。每一种治疗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工作者要根据受助者的需要而做出选择。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
学校小组工作的对象虽然同个案工作一样,也是具有问题的或者需要帮助的学生,但学校小组工作所服务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在一个小组中的个人。也就是说,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的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④
小组工作介入的基本过程是:首先,把那些有相同或类式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小组,并相互介绍,互相熟悉,产生信任,敞开胸怀,共同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其次,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组员与组员之间开展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从而得到支持,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与此同时,把那些曾经有相同或类式心理问题但目前已经解决其心理困扰的大学生邀请加入到小组中来,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讲述,使求助的大学生学有榜样,更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自己问题的理解和行动的意识,以及解决自己问题的信心。最后,当小组成员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已经产生正向的改变并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的时候,小组工作即将宣告结束。为了达到巩固组员所获得的成果,可采用轻松自由的讨论分享以及联谊会等形式,让组员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总结,以期相互鼓励,提高离组后的信心。
(四)社区工作的介入
环境因素是影响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而借助于社区工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所谓社区工作即是指以一定社区居民为对象,帮助社区居民认识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动员调配社区资源,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以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首先,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争取社会力量,加大校园建设的力度,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自然学习环境。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组织或人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健康向上和宽松理解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学校附近社区的联系,争取社区的支持,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协助。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争取他们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接纳和协助。总而言之,通过社区工作给学生包括有问题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注释:
贺淑曼,蔺桂瑞.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24.
BestyS.Vourlekis,RobertaR.Greene著.林武雄译.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台北:杨智文化事业出版社.2004.
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84.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