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内心情感的反映,是他们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方式,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还不成熟,所画出来的儿童画也是千奇百怪,有些作品甚至于对于某些家长、老师看来是“丑陋”的。然而,我们应该在了解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尊重儿童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蹲下来,从他们的视野看这个世界;和他们进行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也走进他们的绘画世界,再对其作品进行适当地评价。本文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心理状态,了解现如今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现状,分析其利弊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探索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并且能够在尊重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给予评价的一些建议,希望成人的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以及评价儿童美术作品,进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画;评价;绘画心理;儿童美术教育
一、解读儿童画
儿童画是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儿童普遍喜爱的一种爱好,是儿童使用笔、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构图、设色等手段,将其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表现出具体、生动、可视的艺术形象的美术活动。此外,儿童画是力求让儿童能够在宽松、自由、欢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并且能够用美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也不能以专业美术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美术作品。当然,儿童美术作品也具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他们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发现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們眼中的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尽管他们的有些作品与生活相悖甚至近乎于荒唐离奇,却充斥着强大的想象力,还带有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
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首先应当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根据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所论述的,我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2-4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涂鸦没有明确的绘画构思和目的,也没有题材的分类,他们喜欢画画也只是完全是喜欢,没有任何构图与构思,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也就自然使他们画出的线条自由、杂乱、不成形,但他们在进行涂鸦这一过程中,情绪得到了宣泄,心理得到了满足,最重要的是获得了乐趣。因此在这一时期,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应该干扰儿童的涂鸦,更都应当充分发挥想象对他们的涂鸦进行肯定与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用一些他们知道的故事来启发他们的思想,发散他们的思维。幼儿起初的涂鸦是手臂的重复摆动画出的一堆重叠的波形线,然后发展为用手臂旋转画出的弧线或圆形线,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认为是幼儿“冲动性表现”,是“游戏”,称为“涂鸦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发现它、遵循它、利用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二)形象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已具备初步的绘画构思,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绘画,会将圈圈的涂鸦来表现头等,但这个时期,他们画出的作品更多的是感情关系。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不一样,其绘画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也能够读出不同的意义。例如让他们画妈妈,他们通常会把妈妈画成红红的嘴巴,长长的头发,漂亮的裙子,估计还要画上提一只装着菜的篮子,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妈妈会经常去菜市场买菜。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他们画的“妈妈”一点也不像“妈妈”,头发画得太长了,嘴巴太红了,眼睛太小了......但这就是孩子们眼中妈妈的形象,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此外从他们的画面位置也能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画面很大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可能由于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画面太小则可以看出儿童的自我评价很低、胆怯、害羞甚至是有拘谨的倾向,他们的心理承受量较低。因此,想要分析儿童的心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色彩或者造型等某一方面来看,应该考虑到画面中的各种因素,全面分析其心理从而做出适当的评价。
二、儿童画评价的现状
(一)现如今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现状及分析
其实儿童绘画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充满稚气、笨拙、甚至是可爱,这种稚拙常表现为绘画的夸张、省略等。之前看到的案例中聪聪画的狮子“头发”虽然凌乱,但他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因为他的画面有着自己的想法,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的狮子,这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事情,而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却一再否定,她认为只要是整洁的,按照她总结的狮子特征来画就是好的作品,却对于那些脏的、乱的,哪怕真正出自孩子内心想法的作品就是不好的,一味的只是以自己的眼光和评判标准来评价孩子们的作品。针对这样的案例,我认为教师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首先应该积极肯定儿童的新奇想法,对于他们独特的创作构思也应该及时地给予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创作热情。其实,这种类似的评价现象在我们现如今生活的这个社会并不在少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儿童画的评价存在哪些误区。
(二)儿童画的评价误区
儿童画自由、随性、不受拘束,有些还带着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想法,充满童心和稚气。然而,对于大人们,尤其是未经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家长们,对于评价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还存在一些误区。
1.误区一:以整不整洁、乱不乱作为评价作品美丑的尺度
前文我们也分析了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儿童受到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肌肉运动,因此画出的线条也大多是歪歪扭扭,线条有粗有细,色彩更是杂乱,不受拘束,看起来很脏,很乱,不符合成人的审美。但这也正是儿童画的本质所在。他们的作品是天真的,是单纯的,是发自内心而不加任何修饰的。也许他们的美术作品不成熟,达不到成人所欣赏认可的“境界”,但也正是这种不成熟才是儿童画的可贵之处。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他们的思维、阅历的发展和增加,他们身上的这些稚气会慢慢逝去,而产生的作品也不再富有生气,一如现已成人的我们,无论怎样刻意地模仿儿童绘画也画不出那种稚嫩,那种纯粹和那种干净。因此我们不能像前文案例三中的教师一样,以作品的整洁度来评价孩子们作品的好坏,而扼杀了孩子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误区二:以像不像来评价作品的好坏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听到这样或那样的话语“你画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你画的是你自己吗?一点也不像啊?你看你把胳膊画的那么长......”......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意无意对孩子们的作品做出这样的评价。其实,儿童由于生理特征的关系和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做不到面面俱到,也无法分析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他们的作品在造型上也常常不按照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把头画的很大,头上的眼睛也很大。至于某些部位的夸张可能与他们平时的观察有关,或是某一部位给他们的印象最为深刻。此时的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能很好地协调肌肉的运动,自然也无法控制自己笔下的线条。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所谓的“像不像”来评价他们作品的好坏,虽然他们的作品在造型上虽达不到所谓的“似”,但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的达到“神似”。
3.误区三:对儿童的作品只看其表面,不深入了解其作品
在面对孩子们的作品时,我们往往只停留在他们作品的最表层,而从不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想法,常常会因为孩子们画的不合理而对其进行责备。“雨水是蓝色的吗?”、“你怎么把车的轮子画成方形的呢?”、“还有你的鱼怎么长着翅膀呢?它在飞吗?鱼怎么可能会长翅膀呀......”等等一系列的质疑与否定。其实,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他们内心想法与情感的表达,我们应该学会与孩子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真正意义上去了解他们的作品,然后在适当地对其作出评价。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大概叙述的是这样:在一次美术活动课上,有位小朋友把鱼画上了翅膀,教师就过去好奇地问:这鱼怎么在天上飞呀?那位小朋友见老师态度温和,便回答:“因为最近老是下雨,很多地方发大水了,我希望这些鱼儿都能长上翅膀,把这些雨水都吸到肚子里去......”试问如果那位教师当时觉得这位小朋友画的不合理就否定他的作品或是对他进行训斥,或许她就失去了这次与儿童的交流,也就不会了解这位儿童的内心想法了。这个世界是神奇的,孩子们的世界也是这样,他们的想法总是千奇百怪,匪夷所思......或许正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才使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精彩,也才会让你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画......因此,不要以“对或错”、“合理不合理”来看待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吧,有时的“将错就错”,也许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儿童画评价的建议
儿童画是一门纯真的艺术,它的稚拙,它的率真,它的纯粹,它的可爱......它所有的一切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它是不合理中的合理,是不真实中的真实,是不美中少有的美......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的作品也应当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我们不应当以成人的审美来看待和评价他们的创作,更不应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嘲讽和抨击。
(一)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儿童画
儿童不具备成人成熟的生理和心理,他们的思想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奇幻的,或许有些不能被成人所接受,但其想法往往很新奇,很有新意,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促使他们完成一幅幅令我们匪夷所思的作品,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想法恰恰是我们成人所缺少的部分。我们不应该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一如一句广告词:“假如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因此,不要高高在上以一副成人的口气说他们不行,说他们的作品一塌糊涂,试着蹲下来吧,拉近自己与孩子们的距离,试试从他们的视野看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来解读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奇幻世界。
(二)让孩子发现自己
在评价孩子们的作品之前,请仔细想一想我们评价他们作品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评价他們作品的意义又在于什么?是为了显示儿童的优点、弱点吗?还是为了认识儿童的成长、经验和情感?亦或是去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其实,在我看来,整个的绘画过程往往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即便孩子们活动结束后的作品是“丑陋”的,在成人眼中是不精美的,是不令人满意的,但是他却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对美术也产生了极大地热情和兴趣,那么那件“丑陋”的作品虽毫无美感可言,但此时却充满了意义,因为在美术活动中,原本限制他成长的感情困扰被抛开了,并且在创作中他找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获得了乐趣,这种改变比完成任何作品都更有意义。
(三)解放头脑,自由翱翔
绘画学习是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孩子们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作为成人的我们不能以成规来限制他们的想象自由和绘画自由。记得江苏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美术课上的小男孩”,大概讲述的是这样: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第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让他们画花儿,没等老师说完小男孩就拿着各种颜色的蜡笔在画纸上画了各种颜色的花朵,可就在他画得正高兴时,老师却提出要教他们怎么画花,“红红的花朵,绿色的茎......”,小男孩比较喜欢自己画的花,可迫于无奈,只能在纸的背面画上那“红红的花,绿色的茎......”,渐渐地,他习惯了等,学会了看,学会了仿效老师......有一天他转学到另一座城市,同样地还是一节美术课,只是完全不同的老师,老师短发,一身运动服,她让同学们画一幅心中最美的图画,别的小朋友都在动手,只有小男孩在等啊等,老师走到他身边问他:“你不想画吗?”小男孩说;“我很喜欢,可您还没说画什么呢?”老师说:“画什么都可以,你不画出来,老师怎么知道你心中最美的图画是什么呢?。”“怎么画都可以吗?”“怎么画都可以。”说完,小男孩拿着各种颜色的蜡笔画着他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花丛中还有着这位美丽的女老师......
孩子是自由的,他们的思想和绘画也应当是自由的,是不受拘束的。成人的我们不应该只凭一己之见就以所谓的“手把手来教”他们画画。儿童是天生的画家,他们未经雕琢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所谓的刻意的“教”看似是在让他们有步骤,有系统地画,实质上是扼杀了他们的想象,摧毁了他们的创作,对于他们的伤害是一种毁灭性的。因此,解放我们的头脑,也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吧,他们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的框架,不是程式化的绘画,放开他们的手脚,像放风筝一样,隐隐的牵着他们,给他们适当地指导,让他们尽情地翱翔在绘画的天空吧,那里有他们心中的蓝天白云。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03):87-93,43-44.
[2]吴丽云.到童画无忌——走出儿童绘画评价的误区[J].科技风,2011(05):159-160.
作者简介:张潇(1993.06)女,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关键词:儿童画;评价;绘画心理;儿童美术教育
一、解读儿童画
儿童画是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儿童普遍喜爱的一种爱好,是儿童使用笔、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构图、设色等手段,将其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表现出具体、生动、可视的艺术形象的美术活动。此外,儿童画是力求让儿童能够在宽松、自由、欢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并且能够用美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也不能以专业美术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美术作品。当然,儿童美术作品也具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他们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发现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們眼中的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尽管他们的有些作品与生活相悖甚至近乎于荒唐离奇,却充斥着强大的想象力,还带有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
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首先应当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根据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所论述的,我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2-4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涂鸦没有明确的绘画构思和目的,也没有题材的分类,他们喜欢画画也只是完全是喜欢,没有任何构图与构思,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也就自然使他们画出的线条自由、杂乱、不成形,但他们在进行涂鸦这一过程中,情绪得到了宣泄,心理得到了满足,最重要的是获得了乐趣。因此在这一时期,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应该干扰儿童的涂鸦,更都应当充分发挥想象对他们的涂鸦进行肯定与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用一些他们知道的故事来启发他们的思想,发散他们的思维。幼儿起初的涂鸦是手臂的重复摆动画出的一堆重叠的波形线,然后发展为用手臂旋转画出的弧线或圆形线,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认为是幼儿“冲动性表现”,是“游戏”,称为“涂鸦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发现它、遵循它、利用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二)形象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已具备初步的绘画构思,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绘画,会将圈圈的涂鸦来表现头等,但这个时期,他们画出的作品更多的是感情关系。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不一样,其绘画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也能够读出不同的意义。例如让他们画妈妈,他们通常会把妈妈画成红红的嘴巴,长长的头发,漂亮的裙子,估计还要画上提一只装着菜的篮子,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妈妈会经常去菜市场买菜。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他们画的“妈妈”一点也不像“妈妈”,头发画得太长了,嘴巴太红了,眼睛太小了......但这就是孩子们眼中妈妈的形象,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此外从他们的画面位置也能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画面很大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可能由于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画面太小则可以看出儿童的自我评价很低、胆怯、害羞甚至是有拘谨的倾向,他们的心理承受量较低。因此,想要分析儿童的心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色彩或者造型等某一方面来看,应该考虑到画面中的各种因素,全面分析其心理从而做出适当的评价。
二、儿童画评价的现状
(一)现如今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现状及分析
其实儿童绘画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充满稚气、笨拙、甚至是可爱,这种稚拙常表现为绘画的夸张、省略等。之前看到的案例中聪聪画的狮子“头发”虽然凌乱,但他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因为他的画面有着自己的想法,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的狮子,这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事情,而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却一再否定,她认为只要是整洁的,按照她总结的狮子特征来画就是好的作品,却对于那些脏的、乱的,哪怕真正出自孩子内心想法的作品就是不好的,一味的只是以自己的眼光和评判标准来评价孩子们的作品。针对这样的案例,我认为教师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首先应该积极肯定儿童的新奇想法,对于他们独特的创作构思也应该及时地给予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创作热情。其实,这种类似的评价现象在我们现如今生活的这个社会并不在少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儿童画的评价存在哪些误区。
(二)儿童画的评价误区
儿童画自由、随性、不受拘束,有些还带着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想法,充满童心和稚气。然而,对于大人们,尤其是未经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家长们,对于评价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还存在一些误区。
1.误区一:以整不整洁、乱不乱作为评价作品美丑的尺度
前文我们也分析了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儿童受到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肌肉运动,因此画出的线条也大多是歪歪扭扭,线条有粗有细,色彩更是杂乱,不受拘束,看起来很脏,很乱,不符合成人的审美。但这也正是儿童画的本质所在。他们的作品是天真的,是单纯的,是发自内心而不加任何修饰的。也许他们的美术作品不成熟,达不到成人所欣赏认可的“境界”,但也正是这种不成熟才是儿童画的可贵之处。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他们的思维、阅历的发展和增加,他们身上的这些稚气会慢慢逝去,而产生的作品也不再富有生气,一如现已成人的我们,无论怎样刻意地模仿儿童绘画也画不出那种稚嫩,那种纯粹和那种干净。因此我们不能像前文案例三中的教师一样,以作品的整洁度来评价孩子们作品的好坏,而扼杀了孩子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误区二:以像不像来评价作品的好坏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听到这样或那样的话语“你画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你画的是你自己吗?一点也不像啊?你看你把胳膊画的那么长......”......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意无意对孩子们的作品做出这样的评价。其实,儿童由于生理特征的关系和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做不到面面俱到,也无法分析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他们的作品在造型上也常常不按照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把头画的很大,头上的眼睛也很大。至于某些部位的夸张可能与他们平时的观察有关,或是某一部位给他们的印象最为深刻。此时的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能很好地协调肌肉的运动,自然也无法控制自己笔下的线条。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所谓的“像不像”来评价他们作品的好坏,虽然他们的作品在造型上虽达不到所谓的“似”,但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的达到“神似”。
3.误区三:对儿童的作品只看其表面,不深入了解其作品
在面对孩子们的作品时,我们往往只停留在他们作品的最表层,而从不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想法,常常会因为孩子们画的不合理而对其进行责备。“雨水是蓝色的吗?”、“你怎么把车的轮子画成方形的呢?”、“还有你的鱼怎么长着翅膀呢?它在飞吗?鱼怎么可能会长翅膀呀......”等等一系列的质疑与否定。其实,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他们内心想法与情感的表达,我们应该学会与孩子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真正意义上去了解他们的作品,然后在适当地对其作出评价。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大概叙述的是这样:在一次美术活动课上,有位小朋友把鱼画上了翅膀,教师就过去好奇地问:这鱼怎么在天上飞呀?那位小朋友见老师态度温和,便回答:“因为最近老是下雨,很多地方发大水了,我希望这些鱼儿都能长上翅膀,把这些雨水都吸到肚子里去......”试问如果那位教师当时觉得这位小朋友画的不合理就否定他的作品或是对他进行训斥,或许她就失去了这次与儿童的交流,也就不会了解这位儿童的内心想法了。这个世界是神奇的,孩子们的世界也是这样,他们的想法总是千奇百怪,匪夷所思......或许正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才使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精彩,也才会让你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画......因此,不要以“对或错”、“合理不合理”来看待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吧,有时的“将错就错”,也许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儿童画评价的建议
儿童画是一门纯真的艺术,它的稚拙,它的率真,它的纯粹,它的可爱......它所有的一切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它是不合理中的合理,是不真实中的真实,是不美中少有的美......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的作品也应当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我们不应当以成人的审美来看待和评价他们的创作,更不应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嘲讽和抨击。
(一)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儿童画
儿童不具备成人成熟的生理和心理,他们的思想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奇幻的,或许有些不能被成人所接受,但其想法往往很新奇,很有新意,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促使他们完成一幅幅令我们匪夷所思的作品,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想法恰恰是我们成人所缺少的部分。我们不应该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一如一句广告词:“假如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因此,不要高高在上以一副成人的口气说他们不行,说他们的作品一塌糊涂,试着蹲下来吧,拉近自己与孩子们的距离,试试从他们的视野看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来解读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奇幻世界。
(二)让孩子发现自己
在评价孩子们的作品之前,请仔细想一想我们评价他们作品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评价他們作品的意义又在于什么?是为了显示儿童的优点、弱点吗?还是为了认识儿童的成长、经验和情感?亦或是去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其实,在我看来,整个的绘画过程往往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即便孩子们活动结束后的作品是“丑陋”的,在成人眼中是不精美的,是不令人满意的,但是他却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对美术也产生了极大地热情和兴趣,那么那件“丑陋”的作品虽毫无美感可言,但此时却充满了意义,因为在美术活动中,原本限制他成长的感情困扰被抛开了,并且在创作中他找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获得了乐趣,这种改变比完成任何作品都更有意义。
(三)解放头脑,自由翱翔
绘画学习是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孩子们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作为成人的我们不能以成规来限制他们的想象自由和绘画自由。记得江苏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美术课上的小男孩”,大概讲述的是这样: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第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让他们画花儿,没等老师说完小男孩就拿着各种颜色的蜡笔在画纸上画了各种颜色的花朵,可就在他画得正高兴时,老师却提出要教他们怎么画花,“红红的花朵,绿色的茎......”,小男孩比较喜欢自己画的花,可迫于无奈,只能在纸的背面画上那“红红的花,绿色的茎......”,渐渐地,他习惯了等,学会了看,学会了仿效老师......有一天他转学到另一座城市,同样地还是一节美术课,只是完全不同的老师,老师短发,一身运动服,她让同学们画一幅心中最美的图画,别的小朋友都在动手,只有小男孩在等啊等,老师走到他身边问他:“你不想画吗?”小男孩说;“我很喜欢,可您还没说画什么呢?”老师说:“画什么都可以,你不画出来,老师怎么知道你心中最美的图画是什么呢?。”“怎么画都可以吗?”“怎么画都可以。”说完,小男孩拿着各种颜色的蜡笔画着他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花丛中还有着这位美丽的女老师......
孩子是自由的,他们的思想和绘画也应当是自由的,是不受拘束的。成人的我们不应该只凭一己之见就以所谓的“手把手来教”他们画画。儿童是天生的画家,他们未经雕琢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所谓的刻意的“教”看似是在让他们有步骤,有系统地画,实质上是扼杀了他们的想象,摧毁了他们的创作,对于他们的伤害是一种毁灭性的。因此,解放我们的头脑,也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吧,他们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的框架,不是程式化的绘画,放开他们的手脚,像放风筝一样,隐隐的牵着他们,给他们适当地指导,让他们尽情地翱翔在绘画的天空吧,那里有他们心中的蓝天白云。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03):87-93,43-44.
[2]吴丽云.到童画无忌——走出儿童绘画评价的误区[J].科技风,2011(05):159-160.
作者简介:张潇(1993.06)女,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