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腊元村,地处湖南最南端的宜章县。出县城往南约60公里,中国传统古村落——腊元村坐落在青山绿岱、山环水抱之中。漫步在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腊元村青石巷中,依稀能感受到曾经的繁盛与岁月的沧桑,仿佛能闻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忠勇为国的精神血脉
宜章是湖南名副其实的“南大门”,素为“楚粤孔道”、兵家必争之地,与广东的乐昌、阳山、乳源、连州等接壤,史书记载“湘南边陲,楚尾粤头,进可制韶关,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势险要之当防”。
宜章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成就了腊元古村落。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因匪患明朝廷调茶陵卫官兵前来清剿,并驻防筑宜章黄沙堡、栗源堡、笆篱堡。腊元村陈氏先祖陈闻中千户(明代官职),奉调由茶陵率军至宜章笆篱堡戊边。十年功成,封四品军功都尉。明永乐二年(1404)迁徙腊元,繁衍生息。当时,官军圈地为营,建堡(军营)屯田,自行开垦,以三分士兵戍卫,七分士兵农耕,战时征讨,闲时耕田,自给自足。根据明代例律,军官采取世袭制,父职子袭,官兵亦军亦民。从那时起,匪盗不再猖獗,一片安居乐业景象。
随着朝代更替,清朝腊元先祖不再世袭为官,回归一介庶民,族人改尚武为崇文。清朝时期,族人加强了与广东各地经济交往,在长期交流互学融合下,腊元人逐渐形成既有勇敢尚武、胆大霸气的湖湘文化精神,又兼有岭南人开放包容、淳朴重义的气质,集中体现了腊元人家国天下的忠勇情怀,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
腊元村现保留古宗祠1座、古井4口、包公庙1栋、古民居建筑200余栋,均为康乾时期建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村落内墙与墙相连,四面八方都是巷道,巷巷相似又道道不同,外人进入就像走入迷宫,很难找到出口。每条小巷,都有防盗巷门,古时村落周边有丈余高的围墙,村前有瞭望台,进村的路口装有栅门以防匪盗,具有高度的防御性。攻防兼备,抱团群居,体现攻防理念、军人思维。
腊元人沿袭了先祖军人的血性精神,尚武崇文、家国情怀深深培植于族人心中。陈子英,腊元村人,国民党军少将,抗日壮士,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他常常双手持快慢机驳壳枪,赤膊背负大刀,冲杀在阵前硝烟中,目光如炬,声如雷吼。在一次与日军激战中,营长阵亡,他即代营长,在最后一战中,指挥全营四天未下火线,阵地九次失而复得,全营几乎死伤殆尽,他腿中两弹,手术时没麻药,他任医生挖肉取弹,血肉模糊未吭一声。宋希濂军长当面誉称他“猛张飞”,后又参加滇缅远征军作战,八年抗战立下汗马功劳。
乐善和睦的家教风尚
腊元村是一座陈姓族人聚居的血缘古村落,村落整体以宗祠、神庙为中心布局,以达到聚族而居,维持血脉联系、家风礼仪的目的。
宗祠,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风家教的体现,昭示着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和宗族文化的传承。腊元陈氏宗祠上厅悬挂“雍睦堂”,为翰林院编修、进士刘荛慧所提,并撰文告诫:“睦族之道,宗祠其首务也。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堂构日新,人文蔚起。”
宗祠中厅最显著位置的雕花斜棚上,“乐善家风”大字十分显眼。在腊元村,“观做人、乐善好施、善良诚信”的家风盛行。清乾隆癸卯年间,族人陈应元,借本银280余两给近村刘才远,多年未还,当时可说是一笔很大款项,但陈应元不催不逼,信其有钱了会还。后其他债主将刘才远诉至县衙,叫上债主陈应元参加。刘才远禀告县太爷:“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清苦,现已无米下锅,请县太爷、债主爷开恩详查。”陈应元听其所禀,见其贫寒,体谅其难,顿生恻隐之心,当即回复县太爷:“既如此,本人债务自愿免其偿还!”当即退约了债。县正堂特赠“慷慨仗义”之匾,悬挂陈氏宗祠,以彰之德。陈名宦,精通医术,开设“寿世堂”诊所,医术好、品德高,凡属贫困者就医均免费拿药,并在家中常备斗笠等雨具,如遇雨天,赠伤患者雨具回家。陈名宦之乐善之举,远近传扬。
腊元陈家村落左侧,建有包公庙,还建有开化庵。兴建伊始,得到族人的积极响应,捐款捐物、投工投劳,一呼百应,很快建成。包公庙,教化族人爱国、仗义、讲正气;开化庵,育教族人助人为乐、行善好施。正是这种优良家风引领下,民居内多有德善格言,如“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两字;遵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端”等,和睦、乐善、勤劳、智慧,一直成为这里良好家风传统。
耕读传家的儒家文化
一走进腊元村,文化是最突出的特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四处弥漫。每家每户的门额浮雕、精短格言,昭示和弘扬崇尚儒学、耕读传家的族旨,形成了独特的“门文化”,体现了腊元族人耕读传家、修身养性的精神世界。
腊元“门文化”内容很丰富,门匾、斗栱、木雕、石雕构思精巧,有影壁门头、砖门头、木门头、屋顶门头等,每户都刻有自己喜欢的精短格言,绘以山石花草。例如:“和为贵”“福曜临”“寿如山”“谦受益”“忠厚传世”“耕读传家”等道德礼仪,还有“人文蔚起”“青屋藏书”“浑金璞玉”“奎璧联辉”“彤云环绕”“春华秋实”“星占多贤”等传家文化,字体有的古朴苍劲、有的行云流水,十分精致。
此外,许多人家的窗、额枋、梁柱、石坎等都有精美的雕琢,栩栩如生、精美细致,内容体现了忠、孝、仁、义和福、禄、寿、禧,展现了湘南工匠的精湛技艺。诗词、楹联也有许多佳作。诸如“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仰谢安”“不羡莺迁超旧迹,伫看凤起壮新居”“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的诗联,特别有一家对联写的是:“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真正体现了腊元人崇文的風气。
腊元人喜欢琴棋书画的生活,生活中文艺气息浓厚。1952年,他们请来了祁剧师傅,组建了祁剧班子,掀起了戏剧文化小高潮,村里的这个剧团远近闻名。时至今日,每逢重大节日和乡亲们的红白喜事,就是剧团大显身手的时候。在小巷里,常常有人哼上几段戏文。
夜幕降临,古民居在星光和路灯照射下,别样地充满乡愁;会唱祁剧的老人亮嗓哼曲,来上几段祁剧唱腔;孩子们会在村广场嬉闹玩耍、骑车溜冰,那么恬静、幸福、安康。
忠勇为国的精神血脉
宜章是湖南名副其实的“南大门”,素为“楚粤孔道”、兵家必争之地,与广东的乐昌、阳山、乳源、连州等接壤,史书记载“湘南边陲,楚尾粤头,进可制韶关,退可蔽衡湘,固南北之咽喉,势险要之当防”。
宜章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成就了腊元古村落。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因匪患明朝廷调茶陵卫官兵前来清剿,并驻防筑宜章黄沙堡、栗源堡、笆篱堡。腊元村陈氏先祖陈闻中千户(明代官职),奉调由茶陵率军至宜章笆篱堡戊边。十年功成,封四品军功都尉。明永乐二年(1404)迁徙腊元,繁衍生息。当时,官军圈地为营,建堡(军营)屯田,自行开垦,以三分士兵戍卫,七分士兵农耕,战时征讨,闲时耕田,自给自足。根据明代例律,军官采取世袭制,父职子袭,官兵亦军亦民。从那时起,匪盗不再猖獗,一片安居乐业景象。
随着朝代更替,清朝腊元先祖不再世袭为官,回归一介庶民,族人改尚武为崇文。清朝时期,族人加强了与广东各地经济交往,在长期交流互学融合下,腊元人逐渐形成既有勇敢尚武、胆大霸气的湖湘文化精神,又兼有岭南人开放包容、淳朴重义的气质,集中体现了腊元人家国天下的忠勇情怀,诠释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
腊元村现保留古宗祠1座、古井4口、包公庙1栋、古民居建筑200余栋,均为康乾时期建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村落内墙与墙相连,四面八方都是巷道,巷巷相似又道道不同,外人进入就像走入迷宫,很难找到出口。每条小巷,都有防盗巷门,古时村落周边有丈余高的围墙,村前有瞭望台,进村的路口装有栅门以防匪盗,具有高度的防御性。攻防兼备,抱团群居,体现攻防理念、军人思维。
腊元人沿袭了先祖军人的血性精神,尚武崇文、家国情怀深深培植于族人心中。陈子英,腊元村人,国民党军少将,抗日壮士,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他常常双手持快慢机驳壳枪,赤膊背负大刀,冲杀在阵前硝烟中,目光如炬,声如雷吼。在一次与日军激战中,营长阵亡,他即代营长,在最后一战中,指挥全营四天未下火线,阵地九次失而复得,全营几乎死伤殆尽,他腿中两弹,手术时没麻药,他任医生挖肉取弹,血肉模糊未吭一声。宋希濂军长当面誉称他“猛张飞”,后又参加滇缅远征军作战,八年抗战立下汗马功劳。
乐善和睦的家教风尚
腊元村是一座陈姓族人聚居的血缘古村落,村落整体以宗祠、神庙为中心布局,以达到聚族而居,维持血脉联系、家风礼仪的目的。
宗祠,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风家教的体现,昭示着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和宗族文化的传承。腊元陈氏宗祠上厅悬挂“雍睦堂”,为翰林院编修、进士刘荛慧所提,并撰文告诫:“睦族之道,宗祠其首务也。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堂构日新,人文蔚起。”
宗祠中厅最显著位置的雕花斜棚上,“乐善家风”大字十分显眼。在腊元村,“观做人、乐善好施、善良诚信”的家风盛行。清乾隆癸卯年间,族人陈应元,借本银280余两给近村刘才远,多年未还,当时可说是一笔很大款项,但陈应元不催不逼,信其有钱了会还。后其他债主将刘才远诉至县衙,叫上债主陈应元参加。刘才远禀告县太爷:“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清苦,现已无米下锅,请县太爷、债主爷开恩详查。”陈应元听其所禀,见其贫寒,体谅其难,顿生恻隐之心,当即回复县太爷:“既如此,本人债务自愿免其偿还!”当即退约了债。县正堂特赠“慷慨仗义”之匾,悬挂陈氏宗祠,以彰之德。陈名宦,精通医术,开设“寿世堂”诊所,医术好、品德高,凡属贫困者就医均免费拿药,并在家中常备斗笠等雨具,如遇雨天,赠伤患者雨具回家。陈名宦之乐善之举,远近传扬。
腊元陈家村落左侧,建有包公庙,还建有开化庵。兴建伊始,得到族人的积极响应,捐款捐物、投工投劳,一呼百应,很快建成。包公庙,教化族人爱国、仗义、讲正气;开化庵,育教族人助人为乐、行善好施。正是这种优良家风引领下,民居内多有德善格言,如“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两字;遵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端”等,和睦、乐善、勤劳、智慧,一直成为这里良好家风传统。
耕读传家的儒家文化
一走进腊元村,文化是最突出的特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四处弥漫。每家每户的门额浮雕、精短格言,昭示和弘扬崇尚儒学、耕读传家的族旨,形成了独特的“门文化”,体现了腊元族人耕读传家、修身养性的精神世界。
腊元“门文化”内容很丰富,门匾、斗栱、木雕、石雕构思精巧,有影壁门头、砖门头、木门头、屋顶门头等,每户都刻有自己喜欢的精短格言,绘以山石花草。例如:“和为贵”“福曜临”“寿如山”“谦受益”“忠厚传世”“耕读传家”等道德礼仪,还有“人文蔚起”“青屋藏书”“浑金璞玉”“奎璧联辉”“彤云环绕”“春华秋实”“星占多贤”等传家文化,字体有的古朴苍劲、有的行云流水,十分精致。
此外,许多人家的窗、额枋、梁柱、石坎等都有精美的雕琢,栩栩如生、精美细致,内容体现了忠、孝、仁、义和福、禄、寿、禧,展现了湘南工匠的精湛技艺。诗词、楹联也有许多佳作。诸如“敦行孝友师张仲,培养芝兰仰谢安”“不羡莺迁超旧迹,伫看凤起壮新居”“半榻松风披北苑,一帘花雨读南华”的诗联,特别有一家对联写的是:“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真正体现了腊元人崇文的風气。
腊元人喜欢琴棋书画的生活,生活中文艺气息浓厚。1952年,他们请来了祁剧师傅,组建了祁剧班子,掀起了戏剧文化小高潮,村里的这个剧团远近闻名。时至今日,每逢重大节日和乡亲们的红白喜事,就是剧团大显身手的时候。在小巷里,常常有人哼上几段戏文。
夜幕降临,古民居在星光和路灯照射下,别样地充满乡愁;会唱祁剧的老人亮嗓哼曲,来上几段祁剧唱腔;孩子们会在村广场嬉闹玩耍、骑车溜冰,那么恬静、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