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气候变化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宜度,气候变化导致人体与气候之间的适宜状况失衡,进而损害了健康。基于人类适应气候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且这一关系在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均显著存在。进一步检验人类适应气候的三个环节,即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对U型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认知气候环节、成果应用环节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而科技创新环节则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强化对气候变化规律的掌握能力,促进与气候适应能力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都是改善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气候变化;医疗保健支出;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20AZD076);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8-0059-07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量、气温和气象灾害等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也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①。人类是气候变化影响最为直接和敏感的群体,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②。自2000年以来,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年均高达28980起,人员伤亡年均达2945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达167.93亿元。气候变化除了造成直接人员伤亡,也影响着人类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防能力,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③。
气候变化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宜度,气候变化导致人体与气候之间的适宜状况失衡,进而损害了健康④。如人体内部始终保持着37.5℃左右的常温,气候变化导致外部气温骤升或骤降阻碍了人体内部热量与外部环境的正常交换,极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过高或过低的降水量妨碍了人体汗液的正常蒸发,进而造成风湿、皮肤龟裂等疾病,因此,气候变化增加了居民不必要的医疗保健支出。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人类开始主动学习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进行相应的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生活中以提高生活水平,即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逐渐适应气候变化。例如,为了应对严寒酷暑的天气,人类发明了暖炉、风扇、空调等设备,为了应对干燥潮湿的天气,人类发明了加湿器、抽湿器等设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进而调节了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⑤。
我们知道,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是城乡居民用于医疗和保健药品、器材、服务上的花费,是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⑥。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快速上涨,自2000年的171.09元上涨到2018年的1479.28元,年均涨幅高达42.48%,增长速度远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结构性占比方面,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水平支出的比重自2000年的5.95%上涨到2018年的7.85%,其增长幅度在八大类消费支出占比中较为突出⑦。此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⑧。
城乡居民对于健康的追求是其进行医疗保健支出的根本原因,影響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的因素中,收入因素得到了广泛的关注⑨。收入的提高能够降低支出约束条件,有利于促进居民提高消费水平。由于医疗保健属于生活必需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医疗保健需求的有效释放。低收入群体医疗保健需求受到支出约束条件的限制相对严重,因此,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更为明显⑩。2000—2018年期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幅度要比城镇居民高36.10%。与收入对应的医保支付制度也是引起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的原因{11}。按服务项目付费仍然是我国医保支付的主要方式,虽然这种支付方式较为简单便捷,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容易产生医疗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道德风险问题,进而造成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不合理的增长{12}。Delattre和 Dormont(2003)以职业医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专业知识的垄断导致大量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医疗诊断具有诱导性{13}。因此,深化医疗支付方式由按服务项目付费等后付制向按病种、人头付费等预付制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不合理增长{14}。此外,年龄因素也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的重要因素,个体步入老年阶段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抵抗力和身体协调能力逐渐下降,相应的患病概率和身体损伤风险有所提高,进而导致其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加。如Meije等(2013)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显著增加了长期护理支出,而医疗技术则强化了年龄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15}。
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与健康存在广泛联系,不少研究者在全球或地区层面研究了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如Patz等(2005)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趋势已经导致大部分地区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其中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温带地区气温变化失衡和城市热岛效应下的降水量骤升{16}。Mcmichael等(2006)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及其趋势如何影响各种健康结果的流行病学证据,发现气候变化不仅通过极端天气、降水量等直接作用于人类健康,同时还通过影响粮食产量等方式提高了饥饿流行率{17}。部分文献在更精细的尺度下研究了气候可能引发的疾病。如Tamerius等(2007)认为理解宿主、气候和疾病病原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健康风险对深度认知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基于气候变化下疾病的空气传播、啮齿动物传播、昆虫传播、水传播等维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发现气候对环境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通过空气、啮齿动物、昆虫和水等媒介传播到人体内,导致人类健康受损{18}。 由上述分析可见,气候变化通过影响人类健康而影响到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导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连年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降水量和气温两个维度来检验气候变化对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以及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对此影响的调节作用。
二、计量模型、变量定义与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计量模型
本文首先要检验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考虑到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宜度,而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量、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体机能保持正常运转,因此,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很可能存在U型关系,即当降水量、气温过低时,一定范围内降水量、气温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进而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超出一定范围内的降水量、气温的上升反而会恶化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导致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因此,我们借鉴张红星和贾彦东(2006){19}、张文彬等(2010){20}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expit=α0+α1climateit+α2 climate2it+αxcontrolsit+μi+εit(1)
式(1)中,expit表示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climateit表示气候变化,climate2it表示气候变化的二次项,controlsit表示控制变量集合,μi表示时间趋势和地区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如果回归系数α2显著为正,那么就意味着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进一步考虑到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适应气候变化,可能有利于改善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本文从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来检验人类适应气候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此,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expit=β0+β1climateit+β2moderateit+β3 climateit×moderateit+βxcontrolsit+μi+εit
expit=γ0+γ1climateit+γ2climate2it+γ3moderateit+γ4 climate2it×moderateit+γxcontrolsit+μi+εit(2)
式(2)中,moderateit分别表示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β3若显著为负,就表明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的左侧,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能够显著加强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如果γ4显著为负,就表明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右侧,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描述性统计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反映的是城镇和农村医疗保健支出的整体状态,因此本文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为测度指标。具体计算方式上,采用各地区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城镇人口权重的乘积加上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农村人口权重的乘积,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的平均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气候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降水量和气温,因此本文从降水量、气温两个维度对气候变化进行量化,采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进行测度。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能够反映出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降水的整体状况和平均冷熱特征,更能够反映出气候的微小变动,二者都是表征气候学规律的重要指标,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本文从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检验了人类适应气候所存在的调节效应。其中,认知气候反映的是个体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状况,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认知气候的测度指标,一般而言,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其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会更透彻。科技创新是指人类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后,为了适应气候所采取的技术研发活动,本文采用各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其测度指标。成果应用是指把适应气候所采取的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各种适应气候的应用成果如空调、加湿器等均离不开电力能源消耗,因此本文采用居民电力能源消耗作为其测度指标。
控制变量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支出还可能受到居民收入水平、老龄化状况、医疗资源等因素影响,为此将地区生产总值、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卫生人员数量、人口老龄化比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进一步控制了时间趋势和地区效应。表1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实证分析
(一)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首先采用式(1)来检验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表2报告了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
基于降水量维度来看,表2第(1)—(3)列分别报告了降水量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第(1)列显示rain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其二次项rain2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降水量过低时,降水量的增长能够显著降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当降水量过高时,降水量的增长能够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即降水量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第(2)列和第(3)列回归结果分别表明降水量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
基于气温维度来看,表2第(4)—(6)列分别报告了气温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第(4)列显示tem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其二次项tem2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气温过低时,气温的升高能够显著降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当气温过高时,气温的升高能够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即气温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第(5)列和第(6)列回归结果分别表明气温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见,无论基于降水量维度还是基于气温维度,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且这一U型关系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均显著存在。进一步观察第(2)列和第(3)列、第(5)列和第(6)列回归结果,发现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整体大于气候变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即在U型关系的左侧,降水量、气温的提高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的右侧,降水量、气温的提高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城镇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而言,虽然对气候认知的程度更高,但是由于较高的收入水平,导致其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多的医疗保健消费,这就使得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相对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言,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进而导致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整体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二)认知气候的调节作用
表3报告了认知气候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表3第(1)列和第(2)列、第(3)列和第(4)列分别是基于降水量、气温维度采用式(2)回归进行的相关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显示降水量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rain×edu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第(2)列显示降水量的二次项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rain2×edu回归系数在10%
水平上显著为负。第(3)列显示气温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tem×edu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第(4)列显示气温的二次项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tem2×edu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认知气候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即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左侧,认知气候能够显著加强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右侧,认知气候能够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究其原因,认知气候使得人类能够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适应气候变化,进而可以相应地增加或降低气候变化对身体健康水平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最终导致认知气候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三)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
表4报告了科技创新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表4
第(1)列和第(2)列、第(3)列和第(4)列分别是基于降水量、气温两个维度采用式(2)回归进行的相关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降水量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叉项rain×pat的回归系数和第(2)列降水量的二次项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叉项rain2×pat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第(3)列气温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乘项tem×pat的回归系数和第(4)列气温的二次项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叉项tem2×pat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未能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科技创新是人类结合对气候的认知规律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即科技创新是认知气候和成果应用的必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将新的技术或成果应用于城乡居民生活实践中,从而增加城乡居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仅是人类基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在已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成果创造,并没有直接作用于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科技创新并不能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四)成果应用的调节作用
表5报告了成果应用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表5第(1)和第(2)列、第(3)和第(4)列分别是基于降水量、气温维度采用式(2)回归进行的相关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显示降水量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rain×ele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第(2)列显示降水量的二次项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rain2×ele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第(3)列显示气温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tem×ele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第(4)列显示气温的二次项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tem2×ele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成果应用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即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左侧,成果应用能够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右侧,成果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成果应用是人类适应气候“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過程的最终环节,通过对气候规律的掌握,基于已有的研究技术研发新的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城乡居民生活中去,新的成果应用能够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适应气候的能力,进而能够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最终使得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得到一定的控制。
四、简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气候变化打破了维持人体机能的气候适宜度,引发个体患病风险,而个体为了维持自身健康水平的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疗保健支出,进而造成医疗保健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因此,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气候的两个基本因素——降水量和气温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这种U型关系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均显著存在。且在U型关系的左侧,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的右侧,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要小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同时,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逐渐适应了气候变化的特点,可能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为此,本文从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分析和检验了人类适应气候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发现人类适应气候的认知气候环节、成果应用环节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而科技创新环节则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对方式应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环境质量整体改善,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会造成医疗保健支出过度增长,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有利于改善因气候变化问题所带来的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过度增长的局面。第二,加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途径适应气候变化,其中认知气候、成果应用能够有效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强化人类对气候变化规律的掌握能力,提高人类适应气候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在科技创新环节也要做好认知气候与成果转化之间的有效过渡,以充分发挥人类适应气候的调节能力。
注释:
① 申丹娜、申丹虹、齐明利:《气候变化科学事实及其相关问题争论评述》,《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5期。
② 张庆宇、张雨龙、潘斌斌:《新时代背景下中美两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考》,《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4期。
③ 沈维萍、陈迎:《从气候变化经济学视角对地球工程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0期。
④ 郑石明、要蓉蓉、魏萌:《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工具类型及其作用——基于中央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2期。
⑤ 张丽华、韩德睿:《城市介入全球气候治理的内外动因分析——全球城市的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7期。
⑥ 唐齐鸣、项乐:《中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性研究》,《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
⑦ 徐雪、宋海涵:《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⑧ 石静、胡宏伟:《经济增长、医疗保健体系与国民健康——基于1991—2006年中国数据的分析》,《西北人口》2010年第1期。
⑨ 赵广川、马超:《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消费经济》2019年第5期。
⑩ M. Farag, A. K. Nandakumar, S. Wallack, et al.,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Health Care Spending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inance & Economics, 2012, 12(2), pp.145-162.
{11} 張鹏飞:《医疗保险对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2} 仇雨临:《中国医疗保障70年:回顾与解析》, 《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1期。
{13} E. Delattre, B. Dormont, Fixed Fees and Physician-Induced Demand: A Panel Data Study on French Physicians, Health Economics, 2003, 12(9), pp.741-754.
{14} 张鹏飞:《环境污染对医疗保险支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10期。
{15} C. D. Meijer, B. Wouterse, J. Polder, M. Koopmanschap,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Health Expenditure Growth: A Critic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2013, 10(4), pp.353-361.
{16} J. A. Patz, D. Campbell-Lendrum, T. Holloway, J. A. Foley, Impac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 Nature, 2005, 438(7066), pp.310-317.
{17} A. J. Mcmichael, R. E. Woodruff, S. Hales,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Present and Future Risks, The Lancet, 2006, 367(9513), pp.859-869.
{18} J. D. Tamerius, E. K. Wise, C. K. Uejio, A. L. McCoy, A. C. Comrie, Climate and Human Health: Synthesizing Environmental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007, 21(5), pp.601-613.
{19} 张红星、贾彦东:《Panel Data模型设定的新思路——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统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20} 张文彬、张理芃、张可云:《中国环境规制强度省际竞争形态及其演变——基于两区制空间Durbin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张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德国海德堡大学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北京,100872;高静华,德国海德堡大学社会投资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德国海德堡,69118。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关键词:气候变化;医疗保健支出;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20AZD076);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8-0059-07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量、气温和气象灾害等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也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①。人类是气候变化影响最为直接和敏感的群体,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②。自2000年以来,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年均高达28980起,人员伤亡年均达2945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达167.93亿元。气候变化除了造成直接人员伤亡,也影响着人类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预防能力,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降低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③。
气候变化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宜度,气候变化导致人体与气候之间的适宜状况失衡,进而损害了健康④。如人体内部始终保持着37.5℃左右的常温,气候变化导致外部气温骤升或骤降阻碍了人体内部热量与外部环境的正常交换,极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过高或过低的降水量妨碍了人体汗液的正常蒸发,进而造成风湿、皮肤龟裂等疾病,因此,气候变化增加了居民不必要的医疗保健支出。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人类开始主动学习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进行相应的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生活中以提高生活水平,即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逐渐适应气候变化。例如,为了应对严寒酷暑的天气,人类发明了暖炉、风扇、空调等设备,为了应对干燥潮湿的天气,人类发明了加湿器、抽湿器等设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进而调节了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⑤。
我们知道,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是城乡居民用于医疗和保健药品、器材、服务上的花费,是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⑥。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快速上涨,自2000年的171.09元上涨到2018年的1479.28元,年均涨幅高达42.48%,增长速度远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结构性占比方面,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水平支出的比重自2000年的5.95%上涨到2018年的7.85%,其增长幅度在八大类消费支出占比中较为突出⑦。此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⑧。
城乡居民对于健康的追求是其进行医疗保健支出的根本原因,影響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的因素中,收入因素得到了广泛的关注⑨。收入的提高能够降低支出约束条件,有利于促进居民提高消费水平。由于医疗保健属于生活必需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医疗保健需求的有效释放。低收入群体医疗保健需求受到支出约束条件的限制相对严重,因此,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其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更为明显⑩。2000—2018年期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幅度要比城镇居民高36.10%。与收入对应的医保支付制度也是引起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快速增长的原因{11}。按服务项目付费仍然是我国医保支付的主要方式,虽然这种支付方式较为简单便捷,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容易产生医疗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道德风险问题,进而造成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不合理的增长{12}。Delattre和 Dormont(2003)以职业医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专业知识的垄断导致大量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医疗诊断具有诱导性{13}。因此,深化医疗支付方式由按服务项目付费等后付制向按病种、人头付费等预付制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不合理增长{14}。此外,年龄因素也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的重要因素,个体步入老年阶段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抵抗力和身体协调能力逐渐下降,相应的患病概率和身体损伤风险有所提高,进而导致其医疗保健支出明显增加。如Meije等(2013)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显著增加了长期护理支出,而医疗技术则强化了年龄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15}。
人类逐渐认识到气候与健康存在广泛联系,不少研究者在全球或地区层面研究了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如Patz等(2005)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趋势已经导致大部分地区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其中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温带地区气温变化失衡和城市热岛效应下的降水量骤升{16}。Mcmichael等(2006)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及其趋势如何影响各种健康结果的流行病学证据,发现气候变化不仅通过极端天气、降水量等直接作用于人类健康,同时还通过影响粮食产量等方式提高了饥饿流行率{17}。部分文献在更精细的尺度下研究了气候可能引发的疾病。如Tamerius等(2007)认为理解宿主、气候和疾病病原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健康风险对深度认知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基于气候变化下疾病的空气传播、啮齿动物传播、昆虫传播、水传播等维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发现气候对环境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通过空气、啮齿动物、昆虫和水等媒介传播到人体内,导致人类健康受损{18}。 由上述分析可见,气候变化通过影响人类健康而影响到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导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连年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适应气候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降水量和气温两个维度来检验气候变化对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以及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对此影响的调节作用。
二、计量模型、变量定义与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计量模型
本文首先要检验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考虑到人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宜度,而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量、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体机能保持正常运转,因此,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很可能存在U型关系,即当降水量、气温过低时,一定范围内降水量、气温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进而有利于降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超出一定范围内的降水量、气温的上升反而会恶化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导致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因此,我们借鉴张红星和贾彦东(2006){19}、张文彬等(2010){20}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expit=α0+α1climateit+α2 climate2it+αxcontrolsit+μi+εit(1)
式(1)中,expit表示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climateit表示气候变化,climate2it表示气候变化的二次项,controlsit表示控制变量集合,μi表示时间趋势和地区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如果回归系数α2显著为正,那么就意味着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
进一步考虑到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适应气候变化,可能有利于改善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本文从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来检验人类适应气候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此,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如下:
expit=β0+β1climateit+β2moderateit+β3 climateit×moderateit+βxcontrolsit+μi+εit
expit=γ0+γ1climateit+γ2climate2it+γ3moderateit+γ4 climate2it×moderateit+γxcontrolsit+μi+εit(2)
式(2)中,moderateit分别表示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β3若显著为负,就表明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的左侧,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能够显著加强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如果γ4显著为负,就表明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右侧,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描述性统计
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反映的是城镇和农村医疗保健支出的整体状态,因此本文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为测度指标。具体计算方式上,采用各地区城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城镇人口权重的乘积加上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农村人口权重的乘积,数据来自历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的平均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气候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降水量和气温,因此本文从降水量、气温两个维度对气候变化进行量化,采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进行测度。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能够反映出一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内降水的整体状况和平均冷熱特征,更能够反映出气候的微小变动,二者都是表征气候学规律的重要指标,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本文从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检验了人类适应气候所存在的调节效应。其中,认知气候反映的是个体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状况,本文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认知气候的测度指标,一般而言,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其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会更透彻。科技创新是指人类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后,为了适应气候所采取的技术研发活动,本文采用各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其测度指标。成果应用是指把适应气候所采取的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各种适应气候的应用成果如空调、加湿器等均离不开电力能源消耗,因此本文采用居民电力能源消耗作为其测度指标。
控制变量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支出还可能受到居民收入水平、老龄化状况、医疗资源等因素影响,为此将地区生产总值、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卫生人员数量、人口老龄化比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进一步控制了时间趋势和地区效应。表1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实证分析
(一)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首先采用式(1)来检验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表2报告了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
基于降水量维度来看,表2第(1)—(3)列分别报告了降水量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第(1)列显示rain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其二次项rain2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降水量过低时,降水量的增长能够显著降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当降水量过高时,降水量的增长能够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即降水量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第(2)列和第(3)列回归结果分别表明降水量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
基于气温维度来看,表2第(4)—(6)列分别报告了气温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第(4)列显示tem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其二次项tem2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气温过低时,气温的升高能够显著降低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当气温过高时,气温的升高能够显著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即气温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第(5)列和第(6)列回归结果分别表明气温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见,无论基于降水量维度还是基于气温维度,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且这一U型关系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均显著存在。进一步观察第(2)列和第(3)列、第(5)列和第(6)列回归结果,发现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整体大于气候变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即在U型关系的左侧,降水量、气温的提高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的右侧,降水量、气温的提高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城镇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而言,虽然对气候认知的程度更高,但是由于较高的收入水平,导致其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多的医疗保健消费,这就使得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相对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而言,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进而导致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整体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二)认知气候的调节作用
表3报告了认知气候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表3第(1)列和第(2)列、第(3)列和第(4)列分别是基于降水量、气温维度采用式(2)回归进行的相关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显示降水量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rain×edu回归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负,第(2)列显示降水量的二次项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rain2×edu回归系数在10%
水平上显著为负。第(3)列显示气温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tem×edu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第(4)列显示气温的二次项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交叉项tem2×edu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认知气候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即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左侧,认知气候能够显著加强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右侧,认知气候能够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究其原因,认知气候使得人类能够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适应气候变化,进而可以相应地增加或降低气候变化对身体健康水平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最终导致认知气候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三)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
表4报告了科技创新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表4
第(1)列和第(2)列、第(3)列和第(4)列分别是基于降水量、气温两个维度采用式(2)回归进行的相关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降水量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叉项rain×pat的回归系数和第(2)列降水量的二次项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叉项rain2×pat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第(3)列气温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乘项tem×pat的回归系数和第(4)列气温的二次项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交叉项tem2×pat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未能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科技创新是人类结合对气候的认知规律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即科技创新是认知气候和成果应用的必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将新的技术或成果应用于城乡居民生活实践中,从而增加城乡居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是,这个过程仅是人类基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在已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成果创造,并没有直接作用于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因此,科技创新并不能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
(四)成果应用的调节作用
表5报告了成果应用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回归结果。表5第(1)和第(2)列、第(3)和第(4)列分别是基于降水量、气温维度采用式(2)回归进行的相关检验结果。其中第(1)列显示降水量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rain×ele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第(2)列显示降水量的二次项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rain2×ele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第(3)列显示气温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tem×ele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第(4)列显示气温的二次项与电力消费量的交叉项tem2×ele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表5的回归结果表明,成果应用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即在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左侧,成果应用能够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右侧,成果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成果应用是人类适应气候“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過程的最终环节,通过对气候规律的掌握,基于已有的研究技术研发新的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城乡居民生活中去,新的成果应用能够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适应气候的能力,进而能够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最终使得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得到一定的控制。
四、简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气候变化打破了维持人体机能的气候适宜度,引发个体患病风险,而个体为了维持自身健康水平的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疗保健支出,进而造成医疗保健支出的不合理增长,因此,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2004—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气候的两个基本因素——降水量和气温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这种U型关系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均显著存在。且在U型关系的左侧,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要大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负向影响;在U型关系的右侧,气候变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要小于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正向影响。同时,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途径逐渐适应了气候变化的特点,可能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为此,本文从认知气候、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三个环节分析和检验了人类适应气候是否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发现人类适应气候的认知气候环节、成果应用环节能够显著调节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影响的U型关系,而科技创新环节则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对方式应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同时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环境质量整体改善,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对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会造成医疗保健支出过度增长,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有利于改善因气候变化问题所带来的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过度增长的局面。第二,加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人类通过认知气候、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途径适应气候变化,其中认知气候、成果应用能够有效调节气候变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强化人类对气候变化规律的掌握能力,提高人类适应气候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在科技创新环节也要做好认知气候与成果转化之间的有效过渡,以充分发挥人类适应气候的调节能力。
注释:
① 申丹娜、申丹虹、齐明利:《气候变化科学事实及其相关问题争论评述》,《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5期。
② 张庆宇、张雨龙、潘斌斌:《新时代背景下中美两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思考》,《国外理论动态》2019年第4期。
③ 沈维萍、陈迎:《从气候变化经济学视角对地球工程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10期。
④ 郑石明、要蓉蓉、魏萌:《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工具类型及其作用——基于中央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2期。
⑤ 张丽华、韩德睿:《城市介入全球气候治理的内外动因分析——全球城市的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7期。
⑥ 唐齐鸣、项乐:《中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性研究》,《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
⑦ 徐雪、宋海涵:《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⑧ 石静、胡宏伟:《经济增长、医疗保健体系与国民健康——基于1991—2006年中国数据的分析》,《西北人口》2010年第1期。
⑨ 赵广川、马超:《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对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消费经济》2019年第5期。
⑩ M. Farag, A. K. Nandakumar, S. Wallack, et al.,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Health Care Spending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inance & Economics, 2012, 12(2), pp.145-162.
{11} 張鹏飞:《医疗保险对老年人身体机能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2} 仇雨临:《中国医疗保障70年:回顾与解析》, 《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1期。
{13} E. Delattre, B. Dormont, Fixed Fees and Physician-Induced Demand: A Panel Data Study on French Physicians, Health Economics, 2003, 12(9), pp.741-754.
{14} 张鹏飞:《环境污染对医疗保险支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10期。
{15} C. D. Meijer, B. Wouterse, J. Polder, M. Koopmanschap,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Health Expenditure Growth: A Critical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2013, 10(4), pp.353-361.
{16} J. A. Patz, D. Campbell-Lendrum, T. Holloway, J. A. Foley, Impac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 Nature, 2005, 438(7066), pp.310-317.
{17} A. J. Mcmichael, R. E. Woodruff, S. Hales,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Present and Future Risks, The Lancet, 2006, 367(9513), pp.859-869.
{18} J. D. Tamerius, E. K. Wise, C. K. Uejio, A. L. McCoy, A. C. Comrie, Climate and Human Health: Synthesizing Environmental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007, 21(5), pp.601-613.
{19} 张红星、贾彦东:《Panel Data模型设定的新思路——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统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20} 张文彬、张理芃、张可云:《中国环境规制强度省际竞争形态及其演变——基于两区制空间Durbin固定效应模型的分析》,《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张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德国海德堡大学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北京,100872;高静华,德国海德堡大学社会投资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德国海德堡,69118。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