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报刊登的一篇读者文章,让失散54年的好同学再次相见
“你是培芝吧?”注视了十几秒后,几位头发花白、70多岁的老人激动地握手相拥,“终于又见到你了!”10月28日在沙窝桥附近的一家餐馆,5名分别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同学欣喜重逢。而让他们得以相见的是本报第42期往事如烟版上刊登的文章《每当我唱起<天路>这首歌》——作者耿培芝回忆了1959年和解放军总医院护校的同学赴青藏高原慰问演出的经历,没想到带给她意外的惊喜,也让一直想念她的老同学圆了梦。
本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让失散了50多年的同学找到了她
10月22日,本报往事如烟版的邮箱里收到一封来信,“培芝:真的是你吗?54年了,想你的时候就拿着1959年我们在西藏的照片看,多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如果是你请马上跟我联系,想你的马友棣。如果不是耿培芝的邮箱,谢谢您千万帮我找到她。”
马友棣就是耿培芝在文章中提到的护校的一名同学。记者马上把马友棣的电话告诉了耿培芝……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分别50多年后,昔日同窗而且是曾经一起冒着生死去青藏高原慰问演出的同学再相逢,几位老人都很激动。
“得知了培芝的消息,我两天都没睡好觉。”马友棣告诉本报记者,那天是一个老同事告诉她在《北京广播电视报》往事如烟版上看到了她的名字还有照片,“后来我就问院子里谁家订了报纸,听说楼里一位邻居家有,我早上8点就去敲门找人家了。”马友棣本想借来看看,但邻居知道后把报纸送给了她。由于文章里没有耿培芝的联络方式,马友棣便向往事如烟版的邮箱了发了一封急切“寻人”的邮件……与耿培芝联系上,马友棣又赶紧把好消息告诉了同学关淑琴、安桂荣。“与培芝通电话的时候我激动得流下眼泪,哽咽着都说不出话了。”关淑琴说,她们毕业后不久,耿培芝就随爱人去了福建,当时她没有告诉大家,以后便失去了联系。
关女士几年前得了癌症,安桂荣刚刚出院,其丈夫——当年解放军总医院护校演出队的队长身患两种癌症,而马友棣则腿不好行走不便,但他们仍拖着病体与耿培芝相约见面。“我们俩对视了半天,都没敢相认。”关淑琴说。是啊,50多年了,当年一群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如今早已满头银发、儿孙绕膝,特别是耿培芝更经历了一番坎坷。
听同学们像当年一样叫着“培芝”她觉得特别亲切
“1964年我随丈夫转业到地方,30年一直生活在乡下……”基层艰苦的环境让耿培芝比同学们付出了更多,也失去了职务晋升的机会,令她产生了一些自卑的心理,所以直到退休后跟着儿子回到北京也没有与大家联系,“我常看当年去青藏高原演出的照片,同学们的名字我都记得……”
与老同学见面时,耿培芝带来了很多老照片,大家围在一起边看边回忆青春岁月的难忘经历。“当时西藏还有叛匪,我们去慰问演出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格尔木我们还宣过誓,如果出了意外就埋在当地。”青藏高原的慰问演出让同学们结下了生死友情。
“这段经历难以忘怀,在丈夫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写下了那篇文章,算是给自己和后代留下一份纪念,没想借助报纸寻找同学,更没想到马友棣他们会看到我的文章并找到我。”耿培芝坦言。但能与同学相聚,耿培芝还是特别高兴,“听着他们叫我‘培芝’,我觉得特别亲切,非常感动。”坐在餐桌旁,耿培芝向大家打听着其他同学的消息。
“这些年护校的同学基本上5年一聚,2007年大家相聚校园庆祝入校50周年,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大聚会,因为大家年岁都大了,而且很多人身体都不好。”关淑琴告诉记者。
“我们特别想念培芝,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没想到《北京广播电视报》让我们在晚年得以相见,谢谢你们帮我们找到了她!”马友棣握着记者的手不住地道谢。
“你是培芝吧?”注视了十几秒后,几位头发花白、70多岁的老人激动地握手相拥,“终于又见到你了!”10月28日在沙窝桥附近的一家餐馆,5名分别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同学欣喜重逢。而让他们得以相见的是本报第42期往事如烟版上刊登的文章《每当我唱起<天路>这首歌》——作者耿培芝回忆了1959年和解放军总医院护校的同学赴青藏高原慰问演出的经历,没想到带给她意外的惊喜,也让一直想念她的老同学圆了梦。
本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让失散了50多年的同学找到了她
10月22日,本报往事如烟版的邮箱里收到一封来信,“培芝:真的是你吗?54年了,想你的时候就拿着1959年我们在西藏的照片看,多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如果是你请马上跟我联系,想你的马友棣。如果不是耿培芝的邮箱,谢谢您千万帮我找到她。”
马友棣就是耿培芝在文章中提到的护校的一名同学。记者马上把马友棣的电话告诉了耿培芝……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分别50多年后,昔日同窗而且是曾经一起冒着生死去青藏高原慰问演出的同学再相逢,几位老人都很激动。
“得知了培芝的消息,我两天都没睡好觉。”马友棣告诉本报记者,那天是一个老同事告诉她在《北京广播电视报》往事如烟版上看到了她的名字还有照片,“后来我就问院子里谁家订了报纸,听说楼里一位邻居家有,我早上8点就去敲门找人家了。”马友棣本想借来看看,但邻居知道后把报纸送给了她。由于文章里没有耿培芝的联络方式,马友棣便向往事如烟版的邮箱了发了一封急切“寻人”的邮件……与耿培芝联系上,马友棣又赶紧把好消息告诉了同学关淑琴、安桂荣。“与培芝通电话的时候我激动得流下眼泪,哽咽着都说不出话了。”关淑琴说,她们毕业后不久,耿培芝就随爱人去了福建,当时她没有告诉大家,以后便失去了联系。
关女士几年前得了癌症,安桂荣刚刚出院,其丈夫——当年解放军总医院护校演出队的队长身患两种癌症,而马友棣则腿不好行走不便,但他们仍拖着病体与耿培芝相约见面。“我们俩对视了半天,都没敢相认。”关淑琴说。是啊,50多年了,当年一群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如今早已满头银发、儿孙绕膝,特别是耿培芝更经历了一番坎坷。
听同学们像当年一样叫着“培芝”她觉得特别亲切
“1964年我随丈夫转业到地方,30年一直生活在乡下……”基层艰苦的环境让耿培芝比同学们付出了更多,也失去了职务晋升的机会,令她产生了一些自卑的心理,所以直到退休后跟着儿子回到北京也没有与大家联系,“我常看当年去青藏高原演出的照片,同学们的名字我都记得……”
与老同学见面时,耿培芝带来了很多老照片,大家围在一起边看边回忆青春岁月的难忘经历。“当时西藏还有叛匪,我们去慰问演出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格尔木我们还宣过誓,如果出了意外就埋在当地。”青藏高原的慰问演出让同学们结下了生死友情。
“这段经历难以忘怀,在丈夫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写下了那篇文章,算是给自己和后代留下一份纪念,没想借助报纸寻找同学,更没想到马友棣他们会看到我的文章并找到我。”耿培芝坦言。但能与同学相聚,耿培芝还是特别高兴,“听着他们叫我‘培芝’,我觉得特别亲切,非常感动。”坐在餐桌旁,耿培芝向大家打听着其他同学的消息。
“这些年护校的同学基本上5年一聚,2007年大家相聚校园庆祝入校50周年,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大聚会,因为大家年岁都大了,而且很多人身体都不好。”关淑琴告诉记者。
“我们特别想念培芝,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没想到《北京广播电视报》让我们在晚年得以相见,谢谢你们帮我们找到了她!”马友棣握着记者的手不住地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