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福州市6所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探析大学生就业成本与就业状况间的联系。据调查:毕业生求职费用中花销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服装、化妆品等包装费,培训费、考试材料费,应聘的差旅费;就业成本的高低与毕业生能否就业无直接关联;毕业生充电费支出的收益相对较高;超五成毕业生对就业成本无规划意识,收益未达预期。最后从政府、高校及毕业生三个角度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政府需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构筑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高校需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需增强成本意识,减少盲目求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本;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05-02
受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大学生们不得不付更出多的努力,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支付了越来越高的就业成本[1]。广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由四部分组成:政府为组建人才市场而发生的成本;用人单位因组织招聘而支付的成本;高校因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而产生的成本;学生为实现就业而投入的成本。狭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即指在校大学生从找寻工作开始到该搜寻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包含信息搜寻费、个人营销费、充电费及应聘的差旅费等[2]。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就业成本来展开调查研究。节节攀升的就业成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成本不仅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资本浪费,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着力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分析就业成本的投入情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福建医科大学,共六所福建省福州市高校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开始找工作到2012年6月20日为实现就业所投入的费用情况(因为毕业生6月25日左右离校,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故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日)。为有效地保证样本的广泛代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各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共发放1200份问卷。在调查样本中,已就业毕业生791人,未就业毕业347人,升学、出国以及创业的毕业生51人,由于这部分毕业生暂时不存在求职的问题,故在本研究中视为一类无效样本。在有效样本中,省外生源毕业生有468,人占41.12%;省内生源毕业生670人,占58.87%。问卷回收率99.08%,有效率95.71%,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一)就业成本的总量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就业成本的总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偏态特征。39.2%的受访者为实现就业所支付的各种费用总和在500元以下,而就业成本在2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仅占总体的9.1%。因而,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天价就业成本其实并不具普遍意义。但是就业成本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当今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呈增长趋势,付出高额就业成本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必然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物价上涨关系紧密。但是现今社会,高额就业成本支付比例的增多,与当代毕业生父母的高期望心态也是密不可分的。近8成受调查者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让自己唯一的孩子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在求职的时候,有条件的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谋得一份好的工作,而这无形中也拉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据此次调查统计,2012年福建省内生源的大学毕业生人均支付1096.2元的就业成本,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则人均支付1499.84元的就业成本。超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求职让大学生们在各方面的花费相较于平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查中有14.68%的受访者的经济来源于奖学金,有18.95%受访学生靠做兼职赚取求职费用,而依靠家庭支持求职费用的学生仍占到总体的一半以上。因此,虽然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费用支出的绝大部分仍然需要依靠其家庭来共同承担。调查中,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在求职期间曾因求职开销大,不好意思向家长要钱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高校和毕业生家长要关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境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学生平稳度过毕业求职期。
(二)就业成本的结构分析
据调查,毕业生求职费用中花销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1)服装、化妆品等包装费;(2)培训费、考试材料费;(3)应聘的差旅费。这说明如今的毕业生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给应聘的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已经开始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自己求职的外在形象有了一定的重视。深入调查发现,对参加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参与英语和计算机相关培训的毕业生最多,占到总量的39.2%;选择面试礼仪和面试技巧培训的占28.91%;选择求职考试(如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技巧培训的占21%;选择专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如心理咨询师证、营养师证、教师资格证等)的占19%;选择驾照等其他培训的占8.5%。其中,有超过10%的受访者参加了多种培训。大比例的培训费和考试材料费的支出,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需要通过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求职硬件水平来促进就业。而名目繁多的培训项目的崛起,也暗示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微妙联系。在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的产生。就业成本中应聘的差旅费的大比例支出,可能与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半径日益扩大有着密切的关联。 已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支出最大的一类是充电费,占到总量的42.17%;而未就业毕业生支出最大的一类是个人营销费,占到总量的42.78%。不难推断,就业顺利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看重自己的硬件能力和综合素质,未就业毕业生则相对更关注于自己的求职形象。这也足以说明,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促进就业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对求职外在形象过多投入的毕业生的求职效果不一定理想。
据调查,已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为1210.3元,低于未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1380.5元。由此可推断,就业成本的高低与学生能否顺利求职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毕业生们试图通过提高对就业的成本投入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的做法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三)就业成本的收益分析
在此次问卷中,有一项“就业成本的收益是否达到预期”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33.67%的受访者选择“超出预期”,有13.93%的受访者选择“基本达到预期”,有52.4%的受访者表示“未达到预期”。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们的求职花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这个现象与激烈竞争下毕业生的盲目焦躁的求职心态有着必然的关联。焦躁的求职心态,容易使毕业生在求职上重复付出或者盲目投入,这必然降低了就业成本的回报率。因此,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形成良好的求职观念,在保证就业率的前提下,正确的投资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本的回报率。
三、降低就业成本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降低并不是一蹴即至的,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过程。从长远看,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从政府角度出发,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措施。如福建省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的实施方案,均明确提出代偿助学贷款及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提供相关选拔考试加分奖励等。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可以有效地化解沿海地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山区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力地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供给过剩的状况[3]。其次,还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福建省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的开放互动,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对称共享。加大在线笔试、电话面试、网络视频招聘等的力度,提高就业效率,减少求职中差旅费及纸质材料制作费用的支出。
从高校角度出发,首先,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定期及时调整、改革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毕业生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可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求职的成功率,减少多次择业的成本。其次,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高校可以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就业指导教师专职队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境况,构建全程化、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还可以结合形式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们详细解读国家与地方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合理地调整就业计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增强成本意识,减少盲目求职。大学生在求职初期,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求职费用做一个科学的基本规划。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挑战,要冷静思考,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避免封闭应对、不规划成本支出、盲目求职。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竞争力。大学生们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营销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争当知识型与应用型复合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提高求职的成功率[4]。
参考文献:
〔1〕陈啸,邵一江,董承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5-36.
〔2〕史永江,张静芳,金福春,刘晓艳,孟祥宇,邢克智.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88-290.
〔3〕王克建,胡碧玉.大学生就业成本探析[J].绿色经济,2005(10):93-95.
〔4〕徐聿淼.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成本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3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本;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05-02
受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大学生们不得不付更出多的努力,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支付了越来越高的就业成本[1]。广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由四部分组成:政府为组建人才市场而发生的成本;用人单位因组织招聘而支付的成本;高校因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而产生的成本;学生为实现就业而投入的成本。狭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即指在校大学生从找寻工作开始到该搜寻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包含信息搜寻费、个人营销费、充电费及应聘的差旅费等[2]。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就业成本来展开调查研究。节节攀升的就业成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成本不仅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资本浪费,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着力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分析就业成本的投入情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福建医科大学,共六所福建省福州市高校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开始找工作到2012年6月20日为实现就业所投入的费用情况(因为毕业生6月25日左右离校,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故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日)。为有效地保证样本的广泛代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各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共发放1200份问卷。在调查样本中,已就业毕业生791人,未就业毕业347人,升学、出国以及创业的毕业生51人,由于这部分毕业生暂时不存在求职的问题,故在本研究中视为一类无效样本。在有效样本中,省外生源毕业生有468,人占41.12%;省内生源毕业生670人,占58.87%。问卷回收率99.08%,有效率95.71%,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一)就业成本的总量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就业成本的总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偏态特征。39.2%的受访者为实现就业所支付的各种费用总和在500元以下,而就业成本在2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仅占总体的9.1%。因而,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天价就业成本其实并不具普遍意义。但是就业成本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当今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呈增长趋势,付出高额就业成本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必然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物价上涨关系紧密。但是现今社会,高额就业成本支付比例的增多,与当代毕业生父母的高期望心态也是密不可分的。近8成受调查者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让自己唯一的孩子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在求职的时候,有条件的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谋得一份好的工作,而这无形中也拉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据此次调查统计,2012年福建省内生源的大学毕业生人均支付1096.2元的就业成本,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则人均支付1499.84元的就业成本。超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求职让大学生们在各方面的花费相较于平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查中有14.68%的受访者的经济来源于奖学金,有18.95%受访学生靠做兼职赚取求职费用,而依靠家庭支持求职费用的学生仍占到总体的一半以上。因此,虽然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费用支出的绝大部分仍然需要依靠其家庭来共同承担。调查中,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在求职期间曾因求职开销大,不好意思向家长要钱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高校和毕业生家长要关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境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学生平稳度过毕业求职期。
(二)就业成本的结构分析
据调查,毕业生求职费用中花销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1)服装、化妆品等包装费;(2)培训费、考试材料费;(3)应聘的差旅费。这说明如今的毕业生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给应聘的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已经开始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自己求职的外在形象有了一定的重视。深入调查发现,对参加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参与英语和计算机相关培训的毕业生最多,占到总量的39.2%;选择面试礼仪和面试技巧培训的占28.91%;选择求职考试(如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技巧培训的占21%;选择专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如心理咨询师证、营养师证、教师资格证等)的占19%;选择驾照等其他培训的占8.5%。其中,有超过10%的受访者参加了多种培训。大比例的培训费和考试材料费的支出,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需要通过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求职硬件水平来促进就业。而名目繁多的培训项目的崛起,也暗示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微妙联系。在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的产生。就业成本中应聘的差旅费的大比例支出,可能与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半径日益扩大有着密切的关联。 已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支出最大的一类是充电费,占到总量的42.17%;而未就业毕业生支出最大的一类是个人营销费,占到总量的42.78%。不难推断,就业顺利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看重自己的硬件能力和综合素质,未就业毕业生则相对更关注于自己的求职形象。这也足以说明,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促进就业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对求职外在形象过多投入的毕业生的求职效果不一定理想。
据调查,已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为1210.3元,低于未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1380.5元。由此可推断,就业成本的高低与学生能否顺利求职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毕业生们试图通过提高对就业的成本投入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的做法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三)就业成本的收益分析
在此次问卷中,有一项“就业成本的收益是否达到预期”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33.67%的受访者选择“超出预期”,有13.93%的受访者选择“基本达到预期”,有52.4%的受访者表示“未达到预期”。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们的求职花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这个现象与激烈竞争下毕业生的盲目焦躁的求职心态有着必然的关联。焦躁的求职心态,容易使毕业生在求职上重复付出或者盲目投入,这必然降低了就业成本的回报率。因此,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形成良好的求职观念,在保证就业率的前提下,正确的投资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本的回报率。
三、降低就业成本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降低并不是一蹴即至的,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过程。从长远看,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从政府角度出发,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措施。如福建省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的实施方案,均明确提出代偿助学贷款及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提供相关选拔考试加分奖励等。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可以有效地化解沿海地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山区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力地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供给过剩的状况[3]。其次,还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福建省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的开放互动,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对称共享。加大在线笔试、电话面试、网络视频招聘等的力度,提高就业效率,减少求职中差旅费及纸质材料制作费用的支出。
从高校角度出发,首先,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定期及时调整、改革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毕业生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可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求职的成功率,减少多次择业的成本。其次,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高校可以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就业指导教师专职队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境况,构建全程化、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还可以结合形式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们详细解读国家与地方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合理地调整就业计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增强成本意识,减少盲目求职。大学生在求职初期,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求职费用做一个科学的基本规划。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挑战,要冷静思考,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避免封闭应对、不规划成本支出、盲目求职。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竞争力。大学生们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营销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争当知识型与应用型复合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提高求职的成功率[4]。
参考文献:
〔1〕陈啸,邵一江,董承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5-36.
〔2〕史永江,张静芳,金福春,刘晓艳,孟祥宇,邢克智.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88-290.
〔3〕王克建,胡碧玉.大学生就业成本探析[J].绿色经济,2005(10):93-95.
〔4〕徐聿淼.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成本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31.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