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地方性的民生新闻节目,其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以往追求现场、草根、贴近性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节目的发展。而这一出路的关键就在于将手机新媒体这一新事物与传统的民生新闻相结合,创造新的媒介经济增长点。新常态下,主持人的艺术风格、个人风采成为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常态;民生新闻;主持人培养
纵观以京、宁、湘三地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在经过多年前的辉煌后,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魅力和创新魄力。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精良专业技术和创新意识的民生新闻主持人,是突破该问题的主要路径之一。目前,该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方向不够明晰、主持人的创新意识不足,为此我们可将民生新闻类节目与新兴的手机新媒体相结合,探讨地方高校培养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思路。
一、探讨地方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思路
地方高校培养艺术人才要注意四个主要问题:其一,立足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要;其二,联系当下文化娱乐消费的时代动向;其三、培养具备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应用人才;其四、结合地方文化与新媒体要素,创新教育人才的路径和方向。
详细来讲,一者,要秉承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根本特点;二者,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培养剧本创新应用、创作实践的人才;此外,要具备基本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时代发展前瞻性。
具体对于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培养而言,要从新常态的基本表征出发,探讨其发展动态,并研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
二、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新常态下的表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地位开始收到严峻的挑战,功能和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拓展的新媒体节目,开始吞噬传统节目的空间和生命线。对电视媒体而言,发挥和挖掘自身媒介特性,更好地利用主持人这一灵魂元素、更多地制作民生类的贴地气的节目,才是其生存的王道。
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人气颇高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比如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被称为“市民的儿子”,湖南卫视的李锐在网上被评为“人气主播”,北京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成为京城百姓“最想请到家中聊天的客人”。他们的播报风格颇受观众欢迎,作为地方性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让受众主动摄取而不是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在这里他们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既是节目的品牌也是百姓的认可的自己人,他们起着影响和扩大传播效果的作用。所以在民生新闻节目的语境下研究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特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谓“播报”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对消息稿件的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语言样态”。它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各种语言样态中最鲜明、最独特、而又自成一格的语言样态。
就传统的新闻类节目而言,由于其严肃正统的特点,其主持节目、播报新闻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字正腔圆、呼吸无声、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就着重强调了庄重大气、稳健有力的播报风格,对海外播出的《中国新闻》也主要体现了其明朗快捷的播报特色。诸如此类的国家级电视台的严肃新闻节目着重体现了中国气派的新闻播音风格,这是符合我国在国际上树立国家威信要求的。而民生新闻与此类正统新闻节目则有着较明显的区别。首先,与正统新闻的文字稿件相比,民生新闻文本的最大特色就是简洁明了、口语化强。有的民生新闻主持人只有串联提纲,这就为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组织加工、语言表达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其次,民生新闻的题材具有地域性,受众也趋于本地化,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因此这一类的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采取不同于正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真正地满足当地百姓的口味需求。在这里我们从播报的组成部分,即导语与串联词等方面,以及京宁湘三地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共性与特性几方面来分析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播报特色。
三、分析民生新聞主持人风格的异动
(一)导语与串联词的播说结合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起着对新闻作简要概述,引起观看兴趣的作用;而串联词则是连接节目各个组成部分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衔接转换的作用。在民生新闻节目的播报中,为了达到亲切自然的传播效果,主持人在导语和串联词的播报中需要注意播说结合。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要尽量地贴近百姓,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一板一眼地“念”新闻,不渗入任何感情因素的“读”新闻,势必造成节目观众的厌烦、排斥和拒绝。如果增加一些日常辅助类的语句,例如口语、儿化语的运用,甚至吸收了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元素,以群众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播”与“说”结合,则会有效加大观众对新闻内容的认可度。同时正如江苏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南京航空大学艺术学博士徐浩然认为:“新闻主持人与新闻播音员最大的区别,就在与前者参与了 的主持和报道。”这样,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势必不能按部就班的播搞,而应当根据直播的要求,与新闻内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生活的语言环境相适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播说结合”起来,语言活起来,和受众心灵沟通,情感互动,使他们的视觉和欣赏通道完全畅通,同时也实现了自己播讲风格的变革。
(二)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播说结合
民生新闻节目播报中所包含的“说”成分是指这种“说”的语言既不同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也不像正统新闻播音那样强调刚性和力度,是一种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美化、提高了的口语语体风格,它摒弃了生活中口语的随意,并且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闻语言。元元、孟非、李锐在他们的节目中对于导语的播报、串联都体现这这个特色,是一种“播说结合”的方式,是一种“双方没有强制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传播活动”,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传播中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够帮人摆脱个人的孤独,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寻求心理的释放,民生新闻主持人都非常擅长运用他们的播报语言去实现人际传播中这一重要功能。 四、注意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嬗变
(一)新媒体崛起对民生新闻及其主持人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使用手机新媒体观看视频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段选择节目内容,或者选择属于个人化的私密空间进行收看,于是面向手机新媒体平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创新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手机新媒体视频做为不折不扣的个人化媒体,我们的新式的节目也应在内容、主持、艺术风格等方面体现其私密化、个性化的特点。
(二)立足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主持人风格之设计
传统的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风格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播说结合,交流感强,亲切自然。但随着这只是电视作为“第一影响力传媒”时代的特征,随着新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的崛起,电视固守本位不可取,但立足自身特点,搞好自身建设和改革的民生新闻主持人风格转变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所在。
(三)培养有新媒体意识与地方文化积淀的主持人
在民生新闻节目的播报中,为了达到亲切自然的传播效果,主持人在导语和串联词的播报中需要注意播说结合,更要具备当地的文化积淀,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传播需要。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进行互动沟通,在节目主持之外增加与受众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一系列的O2O联动模式的运作,达到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培养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通过大量地接触新鲜生活来积累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同时,结合新媒体传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相关实验探讨,利用西部地区新媒体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的相关研究结论,展开创新应用。而后,运用新媒体节目平台增加互动交流以,“协商-共鸣式解码”实现节目的最佳传播;使栏目成为受众积极参与的一个表达情感、表述生活的平台。
此外,在新常态下,将地方特色文化、生态资源融入到教学与创新开发的议题中,启发相关人才积极应用地方特资源开展创新实践。鉴此,对于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而言,立足地方现实确立自己是一名为观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专业媒介服务人员尤为重要。在新媒体的运用中,不断提升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水平与平易近人的品性,从而,逐渐完善节目的互动受传定位。依此,地方高校培养出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才能立足地方、引领试听、创造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辉煌。
项目基金: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西部地区新媒体应用科技创新团队”阶段性研究探索成果。四川文理学院2015年度“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2015GJ004Y )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刘博文,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号2012140329。
参考文献:
[1]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2]张颂.情声和谐启蒙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林兴仁.论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的理论基础[J].语言文字应用,2011(5)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常态;民生新闻;主持人培养
纵观以京、宁、湘三地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在经过多年前的辉煌后,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魅力和创新魄力。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具备精良专业技术和创新意识的民生新闻主持人,是突破该问题的主要路径之一。目前,该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方向不够明晰、主持人的创新意识不足,为此我们可将民生新闻类节目与新兴的手机新媒体相结合,探讨地方高校培养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思路。
一、探讨地方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思路
地方高校培养艺术人才要注意四个主要问题:其一,立足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要;其二,联系当下文化娱乐消费的时代动向;其三、培养具备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应用人才;其四、结合地方文化与新媒体要素,创新教育人才的路径和方向。
详细来讲,一者,要秉承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根本特点;二者,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培养剧本创新应用、创作实践的人才;此外,要具备基本的地方文化特色与时代发展前瞻性。
具体对于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培养而言,要从新常态的基本表征出发,探讨其发展动态,并研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
二、民生新闻主持人在新常态下的表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地位开始收到严峻的挑战,功能和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拓展的新媒体节目,开始吞噬传统节目的空间和生命线。对电视媒体而言,发挥和挖掘自身媒介特性,更好地利用主持人这一灵魂元素、更多地制作民生类的贴地气的节目,才是其生存的王道。
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人气颇高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比如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被称为“市民的儿子”,湖南卫视的李锐在网上被评为“人气主播”,北京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成为京城百姓“最想请到家中聊天的客人”。他们的播报风格颇受观众欢迎,作为地方性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让受众主动摄取而不是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在这里他们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既是节目的品牌也是百姓的认可的自己人,他们起着影响和扩大传播效果的作用。所以在民生新闻节目的语境下研究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特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所谓“播报”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对消息稿件的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语言样态”。它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各种语言样态中最鲜明、最独特、而又自成一格的语言样态。
就传统的新闻类节目而言,由于其严肃正统的特点,其主持节目、播报新闻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字正腔圆、呼吸无声、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就着重强调了庄重大气、稳健有力的播报风格,对海外播出的《中国新闻》也主要体现了其明朗快捷的播报特色。诸如此类的国家级电视台的严肃新闻节目着重体现了中国气派的新闻播音风格,这是符合我国在国际上树立国家威信要求的。而民生新闻与此类正统新闻节目则有着较明显的区别。首先,与正统新闻的文字稿件相比,民生新闻文本的最大特色就是简洁明了、口语化强。有的民生新闻主持人只有串联提纲,这就为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组织加工、语言表达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其次,民生新闻的题材具有地域性,受众也趋于本地化,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因此这一类的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要采取不同于正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真正地满足当地百姓的口味需求。在这里我们从播报的组成部分,即导语与串联词等方面,以及京宁湘三地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共性与特性几方面来分析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播报特色。
三、分析民生新聞主持人风格的异动
(一)导语与串联词的播说结合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起着对新闻作简要概述,引起观看兴趣的作用;而串联词则是连接节目各个组成部分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衔接转换的作用。在民生新闻节目的播报中,为了达到亲切自然的传播效果,主持人在导语和串联词的播报中需要注意播说结合。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要尽量地贴近百姓,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一板一眼地“念”新闻,不渗入任何感情因素的“读”新闻,势必造成节目观众的厌烦、排斥和拒绝。如果增加一些日常辅助类的语句,例如口语、儿化语的运用,甚至吸收了生活中的语言表达元素,以群众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播”与“说”结合,则会有效加大观众对新闻内容的认可度。同时正如江苏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南京航空大学艺术学博士徐浩然认为:“新闻主持人与新闻播音员最大的区别,就在与前者参与了 的主持和报道。”这样,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势必不能按部就班的播搞,而应当根据直播的要求,与新闻内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生活的语言环境相适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播说结合”起来,语言活起来,和受众心灵沟通,情感互动,使他们的视觉和欣赏通道完全畅通,同时也实现了自己播讲风格的变革。
(二)民生新闻节目中的播说结合
民生新闻节目播报中所包含的“说”成分是指这种“说”的语言既不同与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也不像正统新闻播音那样强调刚性和力度,是一种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美化、提高了的口语语体风格,它摒弃了生活中口语的随意,并且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闻语言。元元、孟非、李锐在他们的节目中对于导语的播报、串联都体现这这个特色,是一种“播说结合”的方式,是一种“双方没有强制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传播活动”,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传播中一个重要功能。它能够帮人摆脱个人的孤独,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寻求心理的释放,民生新闻主持人都非常擅长运用他们的播报语言去实现人际传播中这一重要功能。 四、注意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嬗变
(一)新媒体崛起对民生新闻及其主持人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使用手机新媒体观看视频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段选择节目内容,或者选择属于个人化的私密空间进行收看,于是面向手机新媒体平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创新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手机新媒体视频做为不折不扣的个人化媒体,我们的新式的节目也应在内容、主持、艺术风格等方面体现其私密化、个性化的特点。
(二)立足传统媒体的民生新闻主持人风格之设计
传统的民生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风格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播说结合,交流感强,亲切自然。但随着这只是电视作为“第一影响力传媒”时代的特征,随着新媒体传播、自媒体传播的崛起,电视固守本位不可取,但立足自身特点,搞好自身建设和改革的民生新闻主持人风格转变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所在。
(三)培养有新媒体意识与地方文化积淀的主持人
在民生新闻节目的播报中,为了达到亲切自然的传播效果,主持人在导语和串联词的播报中需要注意播说结合,更要具备当地的文化积淀,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传播需要。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进行互动沟通,在节目主持之外增加与受众的沟通和联系。通过一系列的O2O联动模式的运作,达到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培养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要通过大量地接触新鲜生活来积累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同时,结合新媒体传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相关实验探讨,利用西部地区新媒体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的相关研究结论,展开创新应用。而后,运用新媒体节目平台增加互动交流以,“协商-共鸣式解码”实现节目的最佳传播;使栏目成为受众积极参与的一个表达情感、表述生活的平台。
此外,在新常态下,将地方特色文化、生态资源融入到教学与创新开发的议题中,启发相关人才积极应用地方特资源开展创新实践。鉴此,对于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培养而言,立足地方现实确立自己是一名为观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专业媒介服务人员尤为重要。在新媒体的运用中,不断提升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水平与平易近人的品性,从而,逐渐完善节目的互动受传定位。依此,地方高校培养出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才能立足地方、引领试听、创造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辉煌。
项目基金: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西部地区新媒体应用科技创新团队”阶段性研究探索成果。四川文理学院2015年度“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2015GJ004Y )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刘博文,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号2012140329。
参考文献:
[1]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2]张颂.情声和谐启蒙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林兴仁.论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的理论基础[J].语言文字应用,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