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规律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条件不能决定交往活动的发生,却在很大程度上起促进作用。一些经典的空间现象引发了人们自然的停留交往,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它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本文试图用逻辑推理的方式给出解答。
   【关键词】公共空间;交往;逗留;停留;安全感
  
   1 交往
   1.1 定义
   交往从词源上看,来自拉丁语的Communis,起初意指共同的、通常的,现在人们一般把它理解为分享思想与感觉,交流情感、观念与信息。文章所研究的交往,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相互之间依靠感官建立起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的接触。
   1.2 原因
   在《交往与空间》中扬·盖尔提到:“在城市或居住区内有机会观察和倾听他人,也意味着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周围社会环境的一般信息和与自己工作生活有关的特殊信息。尽管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使我们了解世界动态和国家大事,然而通过与人交往,我们获得了更平凡、更切身、更重要的细节。掌握这些细节使我们有能力对时态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安全感需要[1]。”
   获得信息是交往最根本的驱动力,因为它关乎个体的存亡,这一意识甚至往往被我们自己忽略。
   2 交往的起点
   “有许多被动的看和听的接触:观察人和所正在发生的事。这种适当的、非目的性的接触形式是无所不在的、是最普遍的社交城市活动,这也是会受到城市规划的最最直接影响的接触形式。这些被动式的看与听的接触为其他方式的接触提供了背景和跳板。通过观察,听和体验其他活动,我们汇集了关于我们周围的人与社会的信息。这是一种开始[2]。”
   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余抒蔚的学位论文《交往空间——“边界效应”及其充分条件》中的观点,可对交往起点的特征作如下概括:
   2.1 无意识[3]
   交往的起点是完全自发的,随机的,它不挑选接触对象、接触时间和接触地点,它没有明确的接触目的和事先计划,可以说它是无意识的。
   2.2 非语言[3]
   交往的起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甚至触觉等接触方式,获得信息。其中部分活动发展成语言性交往。
   2.3 始于单向,但须有双向的可能
   交往的起点始于交往主体单向从交往客体获取信息,但是如果这种活动排除了客体从主体处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则不可能产生进一步的更复杂的双向交往。这就如同从监视器中观察人群,或是从高处观察街道一样,不能真正满足交往的欲望。因为通过双向交往才能最大限度也最有效率地获得交往主体所需要的“信息”。
   2.4 有赖于物质条件
   从理论观点上看,物质环境只有在一些属于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如极冷、极热),才近似于决定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把物质环境看成一种推进而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4]。
   3 交往起点的前提是逗留
   逗留指人无目的地在原地停留或慢速移动,它通常包括了慢行和停留。逗留是交往起点的前提,这是由交往起点的特征和人的知觉特点决定的:
   3.1 接收信息
   只有当人在逗留时,知觉才有可能在城市空间中获得大量信息。
   视觉是人类感知信息最主要的途径,获取的信息占总量的70%~80%,听觉占10%,触、嗅、味觉合为10%左右。对于视觉来说,人的平均步行速度为5km/h(1.39m/s),当我们以这一速度移动时,我们有时间来观察面前发生的一切,并且有时间对情况进行判断和反应。当我们需要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时,速度还要更慢。当速度更快时,我们观察与理解所看事物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当以50km/h或以上的车速行驶时,我们将失去、错过捕捉观察细部和看人的机会[2]。对于听觉来说,人的听觉本来就不发达。当人在快速移动时,受气流声的影响,人耳接收到的其他声音信息有限,且对声音来源的方向判断也不准确。
   3.2 双向可能
   通常只有当人在逗留时,才有双向交往的可能,这才符合交往起点的要求。首先逗留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为双向接收信息提供了时间机会。其次逗留保持了一定的交往距离,使双方身处同一空间,为接收信息提供了空间机会。
   如《人性化的城市》中所说:“如果以追求充满活力的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为目标的话,那么唯一的理由就是研究逗留的可能性与吸引点[2]。”
   4 逗留的重点是停留
   4.1 原因
   4.1.1 逗留活动中,停留所占的时间长、比例大。
   4.1.2 停留是慢行的理由。慢行的持续距离和时间并不长,如果可以选择,慢行通常会选择停留机会多的空间。潜意识里,行不是为了行,行是为了停。
   4.1.3 从交往的内驱动力来说,停留有更多接受信息和双向交往的可能。
   如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所说:“路人在城市里停留时间越长,意味着城市越有生命力。停留的程度和时长通常对城市生活至关重要。要创造具有社会生命力的城市,就必须让所有年龄的人都能在城市中驻足歇脚[2]。”又如C·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中所说:“街道应该让人停留,而不单像现在那样仅供人匆匆而过[5]。”
   5 停留的空间理由
   什么样的空间使人停留?从现象到本质,我们先来看四种最著名的停留空间,即“三大效应”和一个空间。
   (1)边界效应
   当人们选择停留的地方时,通常会选择空间边界地带,这个现象叫做“边界效应”,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边界地带有不少重要优点:站在边界就不会影响空间中的步行人流,而且待在那里也相当安静、谨慎。面前的空间可供观察情况;背靠建筑物,不必担心危险来自身后;而且往往在物理上和心理上也提供依靠。此外,在城市空间的边界地带,气候也较宜人,因为人在那里多少会有些遮蔽[2]。
   (2)钢琴效应
   “钢琴效应”是说在室内,客人通常会在诸如钢琴、家具、柱子处停留,以便获得依靠,由建筑学家扬·盖尔提出。当观察人们在室外空间的行为时,简·吉尔发现“无论是站着的或是坐着的人,都有一个显著的倾向,即总要靠近某一样东西——房屋外墙、柱子、家具等等[6]。”
   (3)凹进效应
   在城市建筑立面的各种元素中,“凹洞”和墙壁凹进处是最吸引人的停留地段,这就是“凹进效应”由建筑学家扬·盖尔提出。在这类凹进的地方很容易找到依靠:这种地方可背靠、可避风雨烈日,还有不错的观察视野。最主要的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人待在这里,对于外界是半隐半显的。既可以退后让人几乎完全看不见,而到了出现有意思的事情时,又可以走出来现身[2]。
   (4)灰空间
   “灰空间”,也称“泛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1934-2007)提出。灰空间是指在室内和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于内外之间的第三域,这一区域因为有顶盖,似乎可算内部空间,却又不像内部空间那样具有强烈的封闭性与私密性;它又是开敞的,可算做外部空间,却又不像外部空间那样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公共性。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
   以上四种现象的空间共同特点是:部分围合,部分开放。
   人类既需要私密性也需要相互间接触交往,过分的接触与完全没有接触,对个性的破坏力几乎同样大。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既要能退避到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环境既可支持也可阻止这些需要的实现。环境设计中的一个基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即私密性与公共性[4]。
   围合对应了私密性也就是安全感,开放对应了公共性也就是交往的可能,它们互相矛盾,此消彼长。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安全的需求位于第二层,交往的需求位于第三层,安全感的需求先于交往的需求。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停留的本质是先满足安全感,再寻求交往的可能,这就是停留的理由。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讨论。
   5.1 安全感
   女精神分析家霍妮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看不见的充满敌对的世界中。于是,儿童弱小无能却又处在这样敌对而危险的社会环境中,他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安全,便面威胁和恐怖。需求安全需要就就成为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如果儿童感到不安全,这种更不安全的恐惧就会导致儿童焦虑。霍妮将这种焦虑定义为基本焦虑。在霍妮的理论中个,基本焦虑是一个集合性名词,它指对一个被视为潜在敌对、危险的世界的一种内心虚弱和精神无助的感情[7]。
   5.1.1 安全的极限
   安全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安全与不安全的界限在哪里,似乎很难说清,但是安全的极限似乎可以预见。最不安全:身处空间中心,被围观,无法获取信息且无法做出反应。这如同《东邪西毒》中,视力不好的剑客在马贼的包围之中。最安全:消失,却可以掌握周围所有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这就像《指环王》里戴上了魔戒的人可以隐身。
   以上两种极限均是单向获得信息,抹杀了双向的可能,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视觉确实是人获得信息和被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它也是我们感官中最高度发达的。我们可以控制出声大小,制造听觉上的消失或存在,但是视觉的保护要靠“藏”。“藏起来”就是满足安全感的关键。
   5.1.2 “藏起来”与人的生理特征
   人可被视作一个六面体生物,由于其对称性,有五种方位上不同的面:正面、背面、侧面、顶面和底面。
   自从人类从树上到地面生存,开始直立行走以来,人的天敌(包括汽车)主要来自于水平向,即正面、背面和侧面,所以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也主要在这四个方位。
   相应的,人眼中的感光层的视网膜杆和视锥体主要是在水平方向上加以组织的,眼睛会清楚和准确地看到正前方和远距离的事物。而且,我们能快速移动我们的头从一侧到另一侧,使我们看到两侧的情况。我们很容易向下低头,向上抬头则难一些 [2]。
   显然,从人的物理脆弱性来看,正面是最脆弱的,背面是最坚实的,正面>侧面>背面。如果排除人交往的需要,单论安全感的满足,人“藏起来”欲望的强弱顺序是:正面>侧面>背面。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人还有交往的需求。
   5.2 交往的可能
   在人们交流信息时,7%依靠语言的文字性内容,30%通过语调和语气,60%以上依赖非口头信号,如眼神、姿势、脸部表情等。从发出信息的角度,人的发声口(鼻腔和口腔)、眼睛、面部肌肉等都集中于头部的正面。考虑到声音的传播、脖子的转动和侧脸的表情,头部的侧面也是信息的载体,但不如头部正面信息的密度和强度。肢体语言的工具(以上肢为主)主要活动范围在身前和身侧。
   从接收信息的角度,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都位于头部正面。主要触觉接收器手,其主要活动范围在身前和身侧。所以,人的交往面是以正面为主、侧面为辅。若长时间交往则还是正面。背面、顶面和底面几乎没有交往的可能。因此,从交往可能来看,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底面。
   5.3 先安全,再交往
   “藏起来”欲望的强弱顺序是:正面>侧面>背面。交往强弱的顺序是: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底面。所以,就背面来说,是需要保护但没有交往可能的,可以先“藏起来”,然后藏侧面,必要时部分隐藏正面。这就是“藏起来”的顺序。
   5.3.1 藏背面
   将人的背部藏起来是最多、最普遍的现象,这类空间条件也是最容易满足的(图1)。
  
   “边界效应”中的大部分现象属于这类。“钢琴效应”中的一部分现象也属于这类。这解释了《建筑模式语言》中对于独立柱尺寸的要求:“当柱独立时,务必使它有人体那样粗——至少有12英尺(0.3048米)粗,最好16英寸(0.4064米)[5]”,这一尺寸与成年男子肩宽相似。
   5.3.2 藏完背面,藏侧面
   这是更进一步的要求,对空间的要求更高。侧面有两个方位,所以有藏单面和藏双面多种情况(图2)。“钢琴效应”的部分现象就属于这类。“凹进效应”也属于这类情况。
  
   5.3.3 最后藏正面
   正面怎么藏?如果用实体遮掩了正面,岂不是隔绝了交往的可能?答案是利用光影(图3)。
  
   通过顶界面的围合,在主体的正面投上阴影,这对主体接收信息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对于客体来说,主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却若隐若现了,主体达到了视觉上一定程度的“隐身”。顶界面可以是建筑实体、构造物、树冠等物体,没有颜色的透明玻璃是没有效果的。这类空间的质量相对最高,人们可以通过移动,控制进入阴影的身体比例,按照心情决定交往还是仅仅观察。“边界效应”中有小部分就属于这类,“灰空间”则是这类空间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第4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
   [2][丹麦]扬·盖尔著,欧阳文等译. 人性化的城市[M].第1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3]余抒蔚. 交往空间——“边界效应”及其充分条件.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4
   [4]李道增著. 环境行为学概论[M]. 第1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5][美]C·亚历山大等著,王听度等译. 建筑模式语言[M]. 第1版.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6][德]简·吉尔,“Mennesker til Fods”. Arkitekten. 1968:No.20
   [7]张明. 揭开无意识之谜——精神分析[M]. 第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李季,硕士,在读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浙江大学(玉泉校区11舍)杭州
其他文献
【摘 要】轻型钢结构不仅屋面荷载较轻,杆件截面较薄较小,而且钢结构还具有材质均匀、应力计算准确可靠、工业化程度高、加工制造简单、运输安装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中。本文结合某轻型钢结构工业厂房实例,从柱网布置、屋面布置、柱间支撑布置、屋盖支撑布置、墙面结构布置提出了轻钢结构厂房设计布置,分析了轻钢厂房结构的构件设计和节点设计,阐述了轻钢厂房现场安装连接主要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钢结构
期刊
【摘 要】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总结和阐述了人防工程战时电源的选择原则和设计深度要求  【关键词】人防工程;战时电源;电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发展,人防工程的建设也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建设一个平时应急、战时备战的合格工程,这是目前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为了提高人防工程战时电源的可靠性,通常要求在人防工程内部设置内部电源。但由于设计水平的参差不齐,笔者在参与人防工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困扰着中国各大城市,给城市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害,并危及市民生命。城市雨洪公园的诞生为解决城市洪涝灾害指出一条通过生态景观设计来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首个国家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成为雨洪管理和城市景观湿地结合设计的优秀典范。本文在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分析中,主要偏重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努力为以后雨洪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雨洪公园:哈尔
期刊
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讲,搞好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建筑产品的施工是由多工种、多系统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建筑产品的这种系统的密集性、交叉性及最终的整体性,最主要的表现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的显著特性是"高",由于其"高"而引发出诸多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点来。  1 高层建筑的类型及施工特点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类型多为宾馆、写字楼、商场综合楼、住
期刊
【摘 要】建筑竖井强电安装是建筑安装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强电竖井更加成为输电主干道。本文从竖井强电安装的各个基础过程进行探讨,分析了安装过程中的细节步骤。  【关键词】强电;安装;竖井    虽然当前竖井强电安装中出现较大工程失误在慢慢减少,但是安装中的不规范现象以及安装不合理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工程质量下降。本文旨在通过本人工作实践经验对竖井强电安装中要点从四大方面进行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中存在薄弱层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正确、完整的计算方法,为此类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  【关键词】薄弱层;时程分析法;非线性分析法    1 什么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薄弱层  从概念设计方面考虑,高层建筑的竖向结构布置应规则、均匀,侧向刚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这样,建筑物受力明确合理,地震作用下应力分布均匀,较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
期刊
【摘 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投标和建设施工各阶段。采用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的施工造价控制模式,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与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本文分别从建设方和施工方就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成本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1 前言  目前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工程实例,主要浅谈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短肢剪力墙结构;建筑功能;结构设计    1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定义及特点  1.1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定义  短肢剪力墙仍属于剪力墙结构体系,只不过采用较短的剪力墙墙肢而已,《高规》第7.1.2 条8 款的定义: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 ~ 8 的的一种剪力墙结构
期刊
【摘 要】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介绍了我国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建筑企业主要的事故类型和施工特点,深入地分析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现状、安全隐患,进而提出了确保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现状;改进措施    1 当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  1.1 形势严峻  近几年,我国每年有十几万人死于各种安全事故,平均每天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300余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500亿元左
期刊
【摘 要】文章非常系统的分析了我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方面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消防安全对策,旨在为消防相关人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力求更好的指导消防安全工作。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 思考    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城市中随处可见高层建筑,而且,集办公、娱乐、商业等各个方面于一体的大规模、集合型高层建筑也应运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