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由“植物和我们”、“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四课组成,教材始终贯穿了一条隐线——“种植一株植物”。引导学生开展一项长期的种植物的活动。经历植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探究,学会观察。以期达到激励学生坚持长期观察,“贵在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然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种植知识,加上居住条件、家长态度等方面的因素,要完成这一目标,确实是一大难点。怎么办?如果仅由教师事前为学生准备好试验结果,到课堂上实际展示的话,就把问题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结果的验证过程,趣味性和“科学研究”的价值都会大大下降,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的目的。我校科学学科教研组重温了《科学课程标准》,一致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为了让学生长期参与观察与研究,教研组决定了教学方案,即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种植一株植物,帮助他们解决研究器材和地点,利用科学教室朝阳的窗台,既便于操作,又便于观察。于是在完成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以后,(3月13日)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将用温水浸泡过的蚕豆和黄豆的种子分别种在土壤和浅水里。我们准备了透明的容器盛一些校园花坛里的泥土,然后把浸泡过的 豆种,沿着容器壁埋在土壤中,豆种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后。目的是可以透过容器看到种子萌发和生长的过程。容器中部也种上几颗,然后用吸管滴上几十滴井水。(因为容器底部是无孔的,我们舍不得挖孔)。另外在一个小塑料花盆中也种上了一些蚕豆种,(准备为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服务);我们又仿照教材20页的内容,将黄豆种子用湿纱布贴在透明的塑料杯子里,杯底加了约一厘米的井水,几盆东西摆弄好后,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
期间,孩子们互相提醒着,轻轻地呀,别碰伤了他们。那种细心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目光、负责的精神,真让我们感到安慰。当这一切完成的时候,不管取泥的、下种的,还是淋水的孩子,都显得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有的还问:什么时候能发芽?塑料杯里没有泥,种子能生长吗?我告诉学生:注意耐心的观察,看看这些种子有什么变化。不要用手去触摸。要求学生一般每星期观察两次(利用到科学教室上课的前后),并专门注定几位同学天天观察并适时滴水。四天以后,就有同学惊喜地跑来告诉我,说是有几颗种子发“芽”了。其实,我早已观察到了,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特地又和同学一起去进行观察,并有意指导学生观察已萌发的种子部 位,提醒他们注意还有没有其他颜色,这时学生看到除了白色,还有淡绿色的东西连着,我及时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芽”其实是种子的胚根,那淡绿色的东西才是芽,学生们将信将疑,大有一种拭目以待的神态。我内心说:咱们走着瞧。
我们鼓励孩子们,耐心观察吧,在观察中你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你一定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在观察和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又一起学习了植物的根、茎、叶、花的有关知识,并又一起做了植物向光性的准备。(将发了芽的豆苗放进有孔的暗箱中)。
3月21日始,幼苗开始破土了。3月28日,1号、3号、4号、10号蚕豆苗均出土约3厘米,7号大豆出土4厘米,而8号大豆茎已出土,子叶仍在泥土,形成弯钩状。 2号、5号仍在土中萌动,9号正在破土。有些孩子按捺不住了,问题也多了:9号子叶上怎么有点些黑点呢?2号、5号为什么长得这么慢?8号怎么了啦?为什么它们都向同一方向弯着腰呢?怎么没有泥土也能在纱布里生长呢?……
孩子们终于发问了、争论了,观察也更细腻了,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发问和争论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也增长了。真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有能力方面的提高,都依赖兴趣。在发问、争论和观察中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原因,8号之所以一直弯着腰,出不了土,原来根部齐土处被小虫子咬伤了;5号之所以不出土,是因为播种时胚芽是朝下方摆的,子叶需在土壤中转一个身。直到4月4,5号终于破土而出了,暗箱中的蚕豆苗探出头来了。孩子们欣喜若狂,相互转告,迫不及待想打开暗箱看个究竟,同时也明白了豆苗都向同一方向弯腰的原因。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师它们能开花结果吗?这么小的地方挤得下吗?没有肥料怎么办?为什么暗箱中的生长节很长?于是,我们建议说:把他们移栽到花坛中去吧,看看结果到底怎样,孩子们一呼百应,小心地把它们种到花坛中,同时也种下了孩子们的希望。
写到这里,我们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就把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吧: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快乐则是知识的萌芽。
【作者单位: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江苏】
然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种植知识,加上居住条件、家长态度等方面的因素,要完成这一目标,确实是一大难点。怎么办?如果仅由教师事前为学生准备好试验结果,到课堂上实际展示的话,就把问题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结果的验证过程,趣味性和“科学研究”的价值都会大大下降,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的目的。我校科学学科教研组重温了《科学课程标准》,一致认识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也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为了让学生长期参与观察与研究,教研组决定了教学方案,即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种植一株植物,帮助他们解决研究器材和地点,利用科学教室朝阳的窗台,既便于操作,又便于观察。于是在完成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以后,(3月13日)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将用温水浸泡过的蚕豆和黄豆的种子分别种在土壤和浅水里。我们准备了透明的容器盛一些校园花坛里的泥土,然后把浸泡过的 豆种,沿着容器壁埋在土壤中,豆种有的朝上,有的朝下,有的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后。目的是可以透过容器看到种子萌发和生长的过程。容器中部也种上几颗,然后用吸管滴上几十滴井水。(因为容器底部是无孔的,我们舍不得挖孔)。另外在一个小塑料花盆中也种上了一些蚕豆种,(准备为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服务);我们又仿照教材20页的内容,将黄豆种子用湿纱布贴在透明的塑料杯子里,杯底加了约一厘米的井水,几盆东西摆弄好后,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
期间,孩子们互相提醒着,轻轻地呀,别碰伤了他们。那种细心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目光、负责的精神,真让我们感到安慰。当这一切完成的时候,不管取泥的、下种的,还是淋水的孩子,都显得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有的还问:什么时候能发芽?塑料杯里没有泥,种子能生长吗?我告诉学生:注意耐心的观察,看看这些种子有什么变化。不要用手去触摸。要求学生一般每星期观察两次(利用到科学教室上课的前后),并专门注定几位同学天天观察并适时滴水。四天以后,就有同学惊喜地跑来告诉我,说是有几颗种子发“芽”了。其实,我早已观察到了,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我特地又和同学一起去进行观察,并有意指导学生观察已萌发的种子部 位,提醒他们注意还有没有其他颜色,这时学生看到除了白色,还有淡绿色的东西连着,我及时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芽”其实是种子的胚根,那淡绿色的东西才是芽,学生们将信将疑,大有一种拭目以待的神态。我内心说:咱们走着瞧。
我们鼓励孩子们,耐心观察吧,在观察中你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你一定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在观察和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又一起学习了植物的根、茎、叶、花的有关知识,并又一起做了植物向光性的准备。(将发了芽的豆苗放进有孔的暗箱中)。
3月21日始,幼苗开始破土了。3月28日,1号、3号、4号、10号蚕豆苗均出土约3厘米,7号大豆出土4厘米,而8号大豆茎已出土,子叶仍在泥土,形成弯钩状。 2号、5号仍在土中萌动,9号正在破土。有些孩子按捺不住了,问题也多了:9号子叶上怎么有点些黑点呢?2号、5号为什么长得这么慢?8号怎么了啦?为什么它们都向同一方向弯着腰呢?怎么没有泥土也能在纱布里生长呢?……
孩子们终于发问了、争论了,观察也更细腻了,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在发问和争论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也增长了。真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有能力方面的提高,都依赖兴趣。在发问、争论和观察中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原因,8号之所以一直弯着腰,出不了土,原来根部齐土处被小虫子咬伤了;5号之所以不出土,是因为播种时胚芽是朝下方摆的,子叶需在土壤中转一个身。直到4月4,5号终于破土而出了,暗箱中的蚕豆苗探出头来了。孩子们欣喜若狂,相互转告,迫不及待想打开暗箱看个究竟,同时也明白了豆苗都向同一方向弯腰的原因。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师它们能开花结果吗?这么小的地方挤得下吗?没有肥料怎么办?为什么暗箱中的生长节很长?于是,我们建议说:把他们移栽到花坛中去吧,看看结果到底怎样,孩子们一呼百应,小心地把它们种到花坛中,同时也种下了孩子们的希望。
写到这里,我们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就把它作为本文的结尾吧: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快乐则是知识的萌芽。
【作者单位: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