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几乎每一两年都要被传一次死讯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地球出现生命以来,经过三亿八千万年,才开出一朵仅供观赏的玫瑰花;又经过四个地质代,人类才使自己有别于祖先直立猿人,唱歌比鸟动听,懂得为爱而死。”——是啊,我们都知道,时间是塑造一切美好的秘诀,但同时摧毁一切。就以马尔克斯为例,尽管他曾写出《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不可思议的煌煌巨著,但自从72岁之后患上淋巴癌和老年痴呆症,记者和粉丝们除了每年想着想着就似是而非地悼念他一次,在微博上点根蜡烛,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表示对他的热爱?似乎,他究竟真正去世与否,反倒成了一件最最无关紧要的小事。
从1983年到2013年,村上春树跑了33次马拉松,同时像一个最为刻苦用功的匠人坚持写作。据说,每当开始写一部小说时,他无需闹铃在凌晨四点即起,专心写上五六个小时。大概只有对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保持自律和节制的男人而言,以刻苦努力换著作等身,变老的痕迹才让人不是那么容易觉察。同理可证的自然还有我们国家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及常有新作问世的苏童。
聪明如苏童,不仅全然否认时光的催逼,反过来拥抱和赞美时光所沉淀的阅历,他说:“对于一个男性作家来说,50岁是一个好时光,在江南和北方,人一过55岁有种种苍老的迹象,我也很怕,这几年我有一种紧迫感,因为50岁写长篇小说,不像20多岁的时候写《米》,写《我的帝王生涯》特别轻松,可以容忍自己所有的错误。青年期创作,血气方刚,泥沙俱下,它有好处,也有坏处。他不会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所以我的早期的长篇小说带着有些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当然,时光的残酷并不是你闭上眼睛不承认就不存在。虽然大多数男作家们也愿意自欺欺人地将其隔绝于心灵之外,然后紧闭心门,抵死保护内心深处那个小男孩。无论实际上时光是如何侵袭,他们都宁可相信寄寓于自己躯体中的孩子永不老去,永远是Neverland上空自由飞翔的彼得潘。王朔在9月份缺席女儿的婚礼,所有人都表示能够理解,用陈丹青的话说:“我知道今天王朔为什么不来,他扛不住,他没有勇气站在这儿,外界把他说成一个模样,其实他是现在这个模样。”什么模样呢?痞子或者流氓,这种称呼更适合放在那种有着邪邪痞气的男孩头上,而绝不会用来称呼老泪纵横头发灰白体态发福的父亲,后者便是王朔不愿意正视的模样。
保持笔耕不辍大抵需要耐得住寂寞。保持纯文学的纯度值得称颂,但如果稍有不慎,往纯文学里掺上一点点时代的浮躁,被人诟病即是分分钟的事。余华那张发福的脸,在今年新作《第七天》出版后可谓饱受批评。余华到底是余华,就是拿浮光掠影的微博段子串一串也能串得很好看,但一边吃着余氏串烧一边怀念很多年以前对《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感动,你不禁想哼出王菲《致青春》的歌词: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从盛宴到串烧,我们于是明白了时间。
不知道是不是在每个男作家心底里都明白这个道理:必须以忘我的写作抵挡变老的焦虑,忘记肉身和大地,否则,趁早转行,赚点钱也好,赚点名也好。要知道,变老的焦虑再勾兑上对自我的质疑,那可是要人命的。连才子冯唐都要不遗余力在微博上转发女粉丝和书的合影照片配上雷打不动的“今宵欢乐多”,卖书吆喝赚得不亦乐乎,不免让人鼻酸和唏嘘:他还真是担心活着活着就老了。在冯唐眼里“小说没入门、短文小聪明”的韩寒倒是对自己的斤两洞若观火,自从参透文章和文学是两码事,对自我的定位渐渐从昔年的文学小天才转而为公共知识分子,不再强求自己写小说,今年出的书《一个:很高兴见到你》都是在着力打造团队旗下的女作者,自己力不能逮、无法坚持写下去,利用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名气包装几张新面孔算是做了点和文学沾边的好事。郭敬明就更不用说了,及早转战电影行业,主攻90后粉丝群,目标可是星辰大海,写作于他只不过是另一个秀场。
时光残酷,我们应该庆幸至少有十本书可以给人安慰。即使我们爱过的这些男孩都老了,还有那些随着年华增长而愈加优雅和睿智的女作家呢,在女作家们笔下,所有残酷都得以被磨砺得温润而美丽,而“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爱丽丝·门罗《侵犯》)
从1983年到2013年,村上春树跑了33次马拉松,同时像一个最为刻苦用功的匠人坚持写作。据说,每当开始写一部小说时,他无需闹铃在凌晨四点即起,专心写上五六个小时。大概只有对这样数十年如一日保持自律和节制的男人而言,以刻苦努力换著作等身,变老的痕迹才让人不是那么容易觉察。同理可证的自然还有我们国家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以及常有新作问世的苏童。
聪明如苏童,不仅全然否认时光的催逼,反过来拥抱和赞美时光所沉淀的阅历,他说:“对于一个男性作家来说,50岁是一个好时光,在江南和北方,人一过55岁有种种苍老的迹象,我也很怕,这几年我有一种紧迫感,因为50岁写长篇小说,不像20多岁的时候写《米》,写《我的帝王生涯》特别轻松,可以容忍自己所有的错误。青年期创作,血气方刚,泥沙俱下,它有好处,也有坏处。他不会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所以我的早期的长篇小说带着有些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当然,时光的残酷并不是你闭上眼睛不承认就不存在。虽然大多数男作家们也愿意自欺欺人地将其隔绝于心灵之外,然后紧闭心门,抵死保护内心深处那个小男孩。无论实际上时光是如何侵袭,他们都宁可相信寄寓于自己躯体中的孩子永不老去,永远是Neverland上空自由飞翔的彼得潘。王朔在9月份缺席女儿的婚礼,所有人都表示能够理解,用陈丹青的话说:“我知道今天王朔为什么不来,他扛不住,他没有勇气站在这儿,外界把他说成一个模样,其实他是现在这个模样。”什么模样呢?痞子或者流氓,这种称呼更适合放在那种有着邪邪痞气的男孩头上,而绝不会用来称呼老泪纵横头发灰白体态发福的父亲,后者便是王朔不愿意正视的模样。
保持笔耕不辍大抵需要耐得住寂寞。保持纯文学的纯度值得称颂,但如果稍有不慎,往纯文学里掺上一点点时代的浮躁,被人诟病即是分分钟的事。余华那张发福的脸,在今年新作《第七天》出版后可谓饱受批评。余华到底是余华,就是拿浮光掠影的微博段子串一串也能串得很好看,但一边吃着余氏串烧一边怀念很多年以前对《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感动,你不禁想哼出王菲《致青春》的歌词: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从盛宴到串烧,我们于是明白了时间。
不知道是不是在每个男作家心底里都明白这个道理:必须以忘我的写作抵挡变老的焦虑,忘记肉身和大地,否则,趁早转行,赚点钱也好,赚点名也好。要知道,变老的焦虑再勾兑上对自我的质疑,那可是要人命的。连才子冯唐都要不遗余力在微博上转发女粉丝和书的合影照片配上雷打不动的“今宵欢乐多”,卖书吆喝赚得不亦乐乎,不免让人鼻酸和唏嘘:他还真是担心活着活着就老了。在冯唐眼里“小说没入门、短文小聪明”的韩寒倒是对自己的斤两洞若观火,自从参透文章和文学是两码事,对自我的定位渐渐从昔年的文学小天才转而为公共知识分子,不再强求自己写小说,今年出的书《一个:很高兴见到你》都是在着力打造团队旗下的女作者,自己力不能逮、无法坚持写下去,利用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名气包装几张新面孔算是做了点和文学沾边的好事。郭敬明就更不用说了,及早转战电影行业,主攻90后粉丝群,目标可是星辰大海,写作于他只不过是另一个秀场。
时光残酷,我们应该庆幸至少有十本书可以给人安慰。即使我们爱过的这些男孩都老了,还有那些随着年华增长而愈加优雅和睿智的女作家呢,在女作家们笔下,所有残酷都得以被磨砺得温润而美丽,而“生活的要义,哈里告诉劳莲,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他的人性。”(爱丽丝·门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