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白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要任务,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措施,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投资力度,大力发展粮、果、畜、菜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白水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十二五”白水县实现“双万双百”富民强县战略目标和“建设五新白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
“十一五”期间,是白水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开放成果最丰、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白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五年。农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2005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纵向比较
2005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览表(表一)
单位:元
从(表一)可以看出,白水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48.0元增加到2010年的4070.0元,五年共增加2622.0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0%,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18.5个百分点。并于2008年突破2000元大关;2009年突破3000元大关;2010年突破4000元大关,达4070.0元。
2.2005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横向比较
2000~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表(表二)
单位:元6
通过对(表二)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四大构成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2.1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来源。“十一五”期间,白水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689.0元,五年共增加1240.0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3 %,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16.0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31.0%上升到2010年的41.5%,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2010年达到47.3%。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企业快速发展,为本地农民创造了良好的务工条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工资报酬不断提高,使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增加。2010年农民从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884.0元,比2005年增加663.0元,增长3.0倍,年均增长32.0%。二是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条件。2010年白水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人均635.0元,比2005年增加420.0元,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4.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201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带回劳务收入3.0亿元,劳务经济的发展促使白水县农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2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末,白水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2005年的817.0元上升到2010年得1575.0元,增加758.0元,增长92.8%,年均增长 14.0 %。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26.9%,比“十五”末提高19个百分点。所占纯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56.4%,下降到2010年的38.7%,下降了17.7个百分比。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特点是:
2.2.1第一产业仍是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农民从一产得到的人均纯收入1451.0元,比2005年的714.0元,增加737.0元,增长1.0倍,年均增长15.2%。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87.4%,增加到2010年的92.1%,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纯收入由2005年的707.0元增加到1241.0元,增长75.5%,年均增长11.9%,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48.8%,下降到2010年的30.5%,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在农业收入中苹果收入和蔬菜收入逐年增加,苹果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533.0元,增加到923.0元,增长73.2%,年均增长11.6%。蔬菜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66.0元,增加到2010年的169.0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7%;牧业得到大力发展,农民从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80.0元,与2006年数据相比,增加94.0元,增长1.0倍;林业收入所占纯收入的比重很小。
2.2.2第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之一。2010年农民从第三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达124.0元,增长22.8%,年均增长4.2%,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2.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家庭经营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以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较为强劲,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农民因地制宜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这部分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2010年白水农民从交通运输.邮电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91.6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38.6元,增长72.6%,年均增长11.5%;农民从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得到纯收入人均30.13元,增长20.5%,年均增长3.8%。
2.3财产性收入增速有所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十一五”时期,白水县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步伐,随着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水平的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户的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402.0元,对纯收入的贡献率达29.9%,比2005年的183.0元增加319.0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7.1%,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4.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9.9%,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又一亮点。
2.4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十一五”期间,随着2005年农业税的取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实行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家电补贴、农村低保、九年义务制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的顺利实施,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对白水县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04.0元,比2005年增加305.0元,增长3.0倍,年均增长32.5%。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28.1个百分点。占纯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6.8%上升到2010年的9.9%,提高了3.1个百分点,對纯收入的贡献率达11.6%,比“十五”末提高5.0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
3.白水县与渭南全市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2006年~2010年渭南市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三) 单位:元
通过对(表三)2006年-2010年白水与渭南各县市区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3.1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五年中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1616.0元,增加到2010年的4070.0元,增加2454.0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年25.95%。
3.2从绝对值的排名来看,白水县在渭南11个县市的排名逐年在提升,由2006年的第11名,前进到2010年的第9位,前进了2个名次。见(表四)
3.3从增量排名来看,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量逐年在增多,排名也逐年在前进,由2007年的第九名到2010年的第二名,增量仅次于韩城市。
3.4从增长速度看,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速增长,从(表一)可以看出2007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在20.0%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达32.4%和26.8%,在全市11个县市区排名中均处于第一位。
白水县在2006年~2010年渭南市排名情况表(表四)
单位:元
二、白水农民增收实现跨越发展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通过对白水县2005年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分析,5年来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增速加快,但绝对数很低,与全国、全省、全市兄弟县市的相比,相差甚远,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艰巨,分析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几乎也是我县农村的唯一产业,多年来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苹果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与气候条件、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紧密相联,风险很大。林业和畜牧业虽发展多年,但经营规模很小,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民增收带动力不强,是造成我县农民收入不稳定和增收困难的原因之一。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务输出难度不断加大
据白水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县60户调查户共有劳动力162人,其中文盲及半文盲7人、小学文化27人、初中文化110人、高中文化17人、中专及以上1人,分别占总劳动力的4.3%、16.7%、67.9%、10.5%、0.6%。而在162个劳动力中仅有21人受过技能培训,参训率为13.0%。由于外出打工者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又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在外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的行业和岗位,靠下苦力挣钱,从事技术工种和搞管理的人太少,收入也相对比较低。劳务输出缺乏组织和服务,被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自发组织,大多靠亲戚、朋友介绍带出去,这些务工人员缺少组织和有效服务,带有很大盲目性。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白水县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段,干旱、冰雹自然现象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但由于我县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很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增收空间缩小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仅加重了农民生产投入的负担,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所带来的实惠。
5.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比重过小
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由于我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城镇化进程缓慢,加之国家限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破坏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逐年减弱。农民在本地就业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从企业得到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白水县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125.0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3.1%。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白水县虽有一些涉农企业,但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没有几家,大多数农户农业生产还是各自为战,不能把握千变万化的市场,市场好时一哄而上,市场差时一哄而散,不能形成稳定的特色产业,也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缺乏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造成农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带动性不强;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低,信息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70.0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6.4%,相差11319.0元,比2008年的差距还加大3446.0元,城乡差距日益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历史机遇,结合本县实际,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重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在“十一五”末实现“双万双百”富民强县战略目标。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推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粮、优果、兴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农产品品种结构,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发展果、畜、蔬、沼一体化农业生态模式。①继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我县大棚蔬菜早已形成气候,对当地农民的贡献率很大。为了使我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就要在稳粮优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棚水果和大棚香菇等,使我縣农民收入多元化。②加大生猪养殖力度,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预警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强化对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服务,搞好疫病防治。增加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使畜牧业成为我县另一主导产业。③加快发展以花椒、柿子、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提高林业收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良环境
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果园防雹网的使用率,逐步改善我县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培植发展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3.1加快发展资源型产业。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依托白水县丰富的资源,发展采矿、采石等资源型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3.2白水县农产品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对这些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
3.3要重点培育已发展起来的像宏达、安德利、昌盛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推动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合理。
4.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素质
4.1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
4.2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4.3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4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质量和效益。培养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济能人和高级技师,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效益。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
4.5努力开展劳务中介服务,搞好劳务产业,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使农民成为永久型产业工人,打造一批既能出门挣钱,又能务农的新型农民。
5.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农资价格和质量问题是农民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要加强对农资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农资限价政策,同时要严厉查处坑农害农的行为,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的行为,确保各类种子、苗木、化肥、农药等农资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6.继续加大农村扶贫力度,促进农村低收入户收入的普遍提高
低收入农户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处境艰难,是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趁现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机会,对那些低收入户采取政策上的扶贫措施,使其脱贫,减少两极分化,有利于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农村稳定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7.转变观念,以工促农,以城促乡,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7.1要走出仅以农增收的老观念,更重要的是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的新理念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7.2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增加非农收入的渠道,使农民增收具备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点,更有效地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增加农民收入。
7.3制定白水县农民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回乡创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简介:刘亚丽,陕西省白水县统计局,统计师;张高棣,陕西省白水县农技中心,农艺师。
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
“十一五”期间,是白水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改革开放成果最丰、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白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五年。农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2005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纵向比较
2005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览表(表一)
单位:元
从(表一)可以看出,白水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48.0元增加到2010年的4070.0元,五年共增加2622.0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0%,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18.5个百分点。并于2008年突破2000元大关;2009年突破3000元大关;2010年突破4000元大关,达4070.0元。
2.2005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横向比较
2000~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表(表二)
单位:元6
通过对(表二)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四大构成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2.1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来源。“十一五”期间,白水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689.0元,五年共增加1240.0元,增长2.8倍,年均增长30.3 %,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16.0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31.0%上升到2010年的41.5%,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2010年达到47.3%。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企业快速发展,为本地农民创造了良好的务工条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工资报酬不断提高,使农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增加。2010年农民从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884.0元,比2005年增加663.0元,增长3.0倍,年均增长32.0%。二是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发展劳务经济,不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条件。2010年白水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人均635.0元,比2005年增加420.0元,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4.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201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带回劳务收入3.0亿元,劳务经济的发展促使白水县农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2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末,白水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2005年的817.0元上升到2010年得1575.0元,增加758.0元,增长92.8%,年均增长 14.0 %。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26.9%,比“十五”末提高19个百分点。所占纯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56.4%,下降到2010年的38.7%,下降了17.7个百分比。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特点是:
2.2.1第一产业仍是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农民从一产得到的人均纯收入1451.0元,比2005年的714.0元,增加737.0元,增长1.0倍,年均增长15.2%。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87.4%,增加到2010年的92.1%,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纯收入由2005年的707.0元增加到1241.0元,增长75.5%,年均增长11.9%,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48.8%,下降到2010年的30.5%,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在农业收入中苹果收入和蔬菜收入逐年增加,苹果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533.0元,增加到923.0元,增长73.2%,年均增长11.6%。蔬菜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66.0元,增加到2010年的169.0元,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7%;牧业得到大力发展,农民从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80.0元,与2006年数据相比,增加94.0元,增长1.0倍;林业收入所占纯收入的比重很小。
2.2.2第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之一。2010年农民从第三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达124.0元,增长22.8%,年均增长4.2%,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2.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家庭经营第三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以交通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较为强劲,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农民因地制宜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这部分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2010年白水农民从交通运输.邮电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91.6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38.6元,增长72.6%,年均增长11.5%;农民从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得到纯收入人均30.13元,增长20.5%,年均增长3.8%。
2.3财产性收入增速有所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十一五”时期,白水县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步伐,随着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水平的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户的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402.0元,对纯收入的贡献率达29.9%,比2005年的183.0元增加319.0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7.1%,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4.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9.9%,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又一亮点。
2.4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十一五”期间,随着2005年农业税的取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实行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补贴、家电补贴、农村低保、九年义务制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的顺利实施,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农民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对白水县农民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04.0元,比2005年增加305.0元,增长3.0倍,年均增长32.5%。与“十五”时期相比提高28.1个百分点。占纯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6.8%上升到2010年的9.9%,提高了3.1个百分点,對纯收入的贡献率达11.6%,比“十五”末提高5.0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
3.白水县与渭南全市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2006年~2010年渭南市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三) 单位:元
通过对(表三)2006年-2010年白水与渭南各县市区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3.1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五年中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1616.0元,增加到2010年的4070.0元,增加2454.0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年25.95%。
3.2从绝对值的排名来看,白水县在渭南11个县市的排名逐年在提升,由2006年的第11名,前进到2010年的第9位,前进了2个名次。见(表四)
3.3从增量排名来看,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量逐年在增多,排名也逐年在前进,由2007年的第九名到2010年的第二名,增量仅次于韩城市。
3.4从增长速度看,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速增长,从(表一)可以看出2007年-2010年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在20.0%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达32.4%和26.8%,在全市11个县市区排名中均处于第一位。
白水县在2006年~2010年渭南市排名情况表(表四)
单位:元
二、白水农民增收实现跨越发展仍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通过对白水县2005年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分析,5年来白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增速加快,但绝对数很低,与全国、全省、全市兄弟县市的相比,相差甚远,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艰巨,分析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苹果是我县的主导产业,几乎也是我县农村的唯一产业,多年来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苹果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与气候条件、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紧密相联,风险很大。林业和畜牧业虽发展多年,但经营规模很小,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民增收带动力不强,是造成我县农民收入不稳定和增收困难的原因之一。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务输出难度不断加大
据白水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县60户调查户共有劳动力162人,其中文盲及半文盲7人、小学文化27人、初中文化110人、高中文化17人、中专及以上1人,分别占总劳动力的4.3%、16.7%、67.9%、10.5%、0.6%。而在162个劳动力中仅有21人受过技能培训,参训率为13.0%。由于外出打工者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又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在外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的行业和岗位,靠下苦力挣钱,从事技术工种和搞管理的人太少,收入也相对比较低。劳务输出缺乏组织和服务,被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自发组织,大多靠亲戚、朋友介绍带出去,这些务工人员缺少组织和有效服务,带有很大盲目性。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白水县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地段,干旱、冰雹自然现象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但由于我县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很难改变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增收空间缩小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仅加重了农民生产投入的负担,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所带来的实惠。
5.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比重过小
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由于我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城镇化进程缓慢,加之国家限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破坏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逐年减弱。农民在本地就业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从企业得到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白水县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纯收入125.0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3.1%。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白水县虽有一些涉农企业,但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没有几家,大多数农户农业生产还是各自为战,不能把握千变万化的市场,市场好时一哄而上,市场差时一哄而散,不能形成稳定的特色产业,也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缺乏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造成农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带动性不强;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低,信息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70.0元,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6.4%,相差11319.0元,比2008年的差距还加大3446.0元,城乡差距日益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历史机遇,结合本县实际,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重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在“十一五”末实现“双万双百”富民强县战略目标。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推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粮、优果、兴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农产品品种结构,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发展果、畜、蔬、沼一体化农业生态模式。①继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我县大棚蔬菜早已形成气候,对当地农民的贡献率很大。为了使我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就要在稳粮优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棚水果和大棚香菇等,使我縣农民收入多元化。②加大生猪养殖力度,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预警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强化对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服务,搞好疫病防治。增加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使畜牧业成为我县另一主导产业。③加快发展以花椒、柿子、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提高林业收入。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良环境
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果园防雹网的使用率,逐步改善我县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培植发展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3.1加快发展资源型产业。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依托白水县丰富的资源,发展采矿、采石等资源型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3.2白水县农产品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对这些大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
3.3要重点培育已发展起来的像宏达、安德利、昌盛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推动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布局合理。
4.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素质
4.1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强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
4.2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4.3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4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质量和效益。培养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济能人和高级技师,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效益。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
4.5努力开展劳务中介服务,搞好劳务产业,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使农民成为永久型产业工人,打造一批既能出门挣钱,又能务农的新型农民。
5.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农资价格和质量问题是农民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要加强对农资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农资限价政策,同时要严厉查处坑农害农的行为,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的行为,确保各类种子、苗木、化肥、农药等农资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
6.继续加大农村扶贫力度,促进农村低收入户收入的普遍提高
低收入农户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处境艰难,是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趁现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机会,对那些低收入户采取政策上的扶贫措施,使其脱贫,减少两极分化,有利于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农村稳定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7.转变观念,以工促农,以城促乡,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7.1要走出仅以农增收的老观念,更重要的是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的新理念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7.2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增加非农收入的渠道,使农民增收具备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点,更有效地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增加农民收入。
7.3制定白水县农民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回乡创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简介:刘亚丽,陕西省白水县统计局,统计师;张高棣,陕西省白水县农技中心,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