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一个暑假里速成

来源 :可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u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家的三个女孩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小时候,我们三姐妹之间的游戏是演戏。我总是当仁不让地扮英雄;大姐长得好看,演女特务;二姐力气大,演坏人最好。一天,我们刚看完一部革命题材电影,一进家门,二姐披着毛巾被威风凛凛地站在床头,对我说:“说,你把人藏到哪儿了?”
  “不知道。”我英勇不屈。
  “女特务”二话不说,挥枪射击。我应声倒地。一声闷响,我的头结结实实地撞上桌角,顿时血流如注。桌上的小收音机也掉在地上,壮烈“牺牲”了。妈妈闻声进屋,吓得抱起我就往医院跑,缝针、包扎,忙了大半夜。回到家,妈妈把二姐狠狠骂了一顿。我晕晕乎乎地躺在床上,觉得自己为艺术献身,特别“崇高”,心里没有丝毫懊悔之意。看见妈妈焦急的目光,我还是忍着疼,咬着牙说:“妈……如果我不行了,等爸爸回来,把他买给我的巧克力分给姐姐们吃吧。”一句话让妈妈泪水涟涟。
  我的童年记忆中,根本没有爸爸的影子。他是新华社记者,从我出生还没满月的时候被派驻国外,一去就是六年。每逢妈妈要教训我们时,只要姐妹们怯生生地说一句:“等爸爸回来……”妈妈高高抬起的手总会无奈地放下。这次也不例外。
  刚上中学,爸爸被派到香港长驻,妈妈随行。北京的家中只有姥姥照顾我们。爸妈分居十多年,第一次能携手同行,当然异常兴奋。当他们把最担心的目光投向我这个老疙瘩时,我乐开了花,心想,以后不用开家长会了。
  初三的暑假,我被选去担任中央电视台《我们这一代》的小主持人和校服模特。这是我第一次“触电”。汇报演出时,听说教育局领导要出席,我躲在大幕后,偷偷往下看。几个同学的家长也坐在台下,用笑容在脸上写满“自豪”二字,我这个主角家里却没有一个人到场。我突然很想妈妈,抱着大幕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呜呜大哭,谁劝跟谁急,哭声响彻整个后台。这时,开场铃声响起。我拽过大幕,抹去一大把鼻涕眼泪,笑容灿烂地登场了。
  三姐妹中,大姐最漂亮。她是家里所有人的骄傲,更是我的偶像。谁能不喜欢她呢?小学她是全年级第一,中学她是清华附中的校花,大学她是外交学院的交际舞冠军。无论在什么地方,她总能轻易抓住周围人的眼球。
  那年,我读高一,大姐读大三。暑假里的一天,大姐翻着报纸,突然冒出一句:“我想去应征方便面广告的模特。”我吓了一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拍广告还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我也算“触过电”的人,很权威地甩过去六个字:“算了吧,丢份儿。”二姐觉得很新鲜:“我陪你去。”第二天,姐姐们躲在屋里仔细打扮一番,出门之前严正警告我不许告诉姥姥。
  几个小时后,她们兴奋地回来,一看那样儿就知道已经得意忘形了。
  “考中了?”
  “没有。”
  “那是吃错药了。”
  “没吃药呀。”
  “那得赶快吃点儿,笑成这样不正常。”
  姐姐并没考取某广告的代言人,可那次招聘的评委中有一个是电影《摇滚青年》的副导演李童。大姐说:“她把我的地址和电话留下来了,说明天来家里取照片。”我真替她高兴:“这才够档次。”
  第二天上午,我陪姥姥上街买菜,就在这个空当,李童真的来了。家里的照片几乎都是我们姐妹的合影。翻了半天,她从中选了一张我和大姐的合影。下午,一辆奔驰200把大姐接走了。两个小时后,李童又把大姐送回来。车没走,李童说,导演看了我们的合影,让她也把我接过去看看。
  第一次坐奔驰,我真有点过意不去:这么豪华的奔驰兴师动众地来接一个15岁的小孩儿。我想,我就是个托儿,有比较才能衬托出姐姐的美丽。我为自己能有这种牺牲精神感到很满意。
  奔驰停在香格里拉饭店对面的一栋家属楼前,这里已经停了多辆各种各样的车。李童把我带上一辆大巴士,让我等着。车上有很多工作人员,有的在化妆,有的在整理道具,看来了个小姑娘,都好奇地问:“你是来干吗的?”
  “我不知道。”我一身汗湿的运动衣裤。刚打完篮球,脸没洗,衣服没换。
  “可能又是来试镜的。小小的这个角色,已经试了二三十个女孩,还定不下来。”
  我得意地想,试两三百个也没用,这个角色是我姐姐的了。
  “谁呀?”众人的议论声吵醒了躺在巴士最后一排长椅上的人。他迷迷糊糊地坐起来,显然有点火气。他一肩卷曲的长发,一副蛤蟆墨镜架在突出的鼻梁上,一张很白的脸,眉宇间两条深深的纹路好像扭打着,冷冷的样子实属另类。
  “你过来。”他指着我。
  “干什么?”我没挪窝儿。妈妈离家前,叫我不要随便跟留长头发的男人搭讪。
  “多大了?”
  “15。”我人小声大。首先,在气势上不能输给对方。
  “小孩儿还挺有性格。”他站起来,从我身边走过,一身黑色的紧身衣裤。
  一个大胡子上了巴士,聊天的人全都开始埋头工作。没错,田壮壮导演来了。
  田导演问:“你是妹妹吧。以前演过戏吗?”我不自信地摇头。“走,看他们拍戏去。”他好像是跟我一拨儿的。
  我到家时,大姐已经睡下,太对不起她了。我蹑手蹑脚地进了屋,蹲在床头。“姐,导演说,明天让我搬到剧组去。”我一脸愧疚地说。大姐睡得迷迷糊糊,说:“定了就定了,快睡吧。”钻进被窝时,我还在纳闷:姐姐那么漂亮,机会本应该是她的,怎么馅饼砸到我头上来了?
  (摘自《说出来就过时》辽宁教育出版社图/陈娟)
其他文献
不记得从哪一次开始,老同事的饭局上多了一个叫默默的女孩。她的一举一动,倒像是对自己名字的报复性打击:自来熟的超能力、抗各种玩笑打击的高柔韧性、话题发起者——饭局至爱这样的角色,有他们在,就和冷场说Bye bye。  默默总是很忙碌,席间出去听的两个电话,据说不是帮人摆平交通事故,就是替人联系采访。她对大家正在捣鼓的各类事件也有高度热情,张三正在筹备的活动她要求帮忙策划,李四公司招人她要热心做猎头。
期刊
温总理曾为重庆农民工熊德明成功讨薪,熊德明念念不忘。今年春节前,熊德明精选了3块腊肉、15节香肠,总共12斤,从云阳县城邮局寄出,地址写上: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总理(收)。  很多人为之感动落泪。大家都希望温总理吃上这些“放心肉”、“民心肉”、“淳朴肉”。我也希望总理吃上这些香肠腊肉。可是,我不由自主地翻开各种“规定”,忽然发现,这12斤肉有可能让总理为难。  从性质上划分,它们属于“以各种名义送的
期刊
小区门口有一对卖水果的夫妻,两个竹筐支起一方木板,上面的色彩随着季节不断变化。深秋时,小摊上的葡萄乌紫如玛瑙,女人对我说:“买点吧,快过季了,再吃要等明年。”男人瞟一眼老婆,显然不喜欢她的虚假广告,仰起脸认真地对我说:“有得买,冷库里存得多,啥时都买得到。”  年底,单位攒了不少废纸旧报,一个叫徐茂兵的红脸汉子上门收购。他和老婆手脚麻利地把纸箱、废纸一捆捆整齐地码在旧货车上,又操起扫帚、墩布把积了
期刊
我在芬兰留学期间,结识了好友雷默。他在首都赫尔辛基政府供职。一周前,他约我到他乡下的老家,喝他父亲酿制的葡萄酒。到了约定的这天,他抱歉地对我说:“今天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能否在考场外等我两个小时?”我爽快地答应了。  去乡下的路上,我问雷默考试的情况。他眉飞色舞地告诉我,试卷背面附有答案,答完题,考生就能估算出成绩,自己这次发挥得不错。  “什么?答案就在试卷上?”我觉得莫名其妙,“那你们一定都考
期刊
哨鹿是老满族的习俗,就是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围猎群鹿。哨鹿的秘诀全在哨子上,一只鹰骨哨,又叫人哨,是指挥猎人的;一只桦皮哨,又叫鹿哨,能模仿出鹿的种种叫声,引导鹿进入预定的区域。  哨鹿也有一些规矩,比如要请附近各屯的人前来观摩;不能用火枪,只能用标枪和绳套;不能打小鹿,猎到的鹿净是老弱病残也不行;投出的标枪要有数,投了空枪,或者猎一头鹿用了许多标枪,都不光彩。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东北下乡那会儿
期刊
我在书城正看书看得起劲,忽然被一声清脆的女高音吓了一跳。  漂亮的工作人员正在训斥一位老伯。老伯的穿着打扮和装修精致的书城多少有点不协调。他头戴一顶破边旧草帽,身穿一身沾满污垢的迷彩服,卷着裤腿,脚上穿着一双泛白的黄胶鞋,手里还拎着一杆秤。  这身打扮放在农村是相当普遍的,但在书城工作人员看来,却很另类和不雅。几个读者围过来,反感地看着那姑娘。这似乎更加助长了她的气焰,她对老伯说出了更为刻薄的话。
期刊
阿卜杜拉讲起自己的故事时,突然笑了起来,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男孩一样,眼睛大大的,充满童真。  这是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处高级监狱里。近一个月前,这名巴基斯坦男孩因为在进入阿富汗境内时被发现身上捆有炸弹而被捕。11岁的年龄,使他成为世界上年纪最小的恐怖袭击嫌疑犯。  英国独立电视台的编辑尼利问他:“你的全名是什么?”他只是摇了摇头,重重地咽了口口水,什么也没说。他是一个孤儿。  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
期刊
凯西是一个澳大利亚美女,三十出头,身材苗条,不化妆,不特别讲究打扮,眉清目秀,说话措辞讲究,音调抑扬顿挫。她住在悉尼富豪聚集的东区紧邻海边的一座豪宅里,这座宅子,来自她的父母及祖父母。  我装修房子,想做比较少见的深色地板。朋友说:“凯西的深色地板做得非常棒,你一定要去看看。”  登门拜访,讨要配方,凯西把她测试剩下的颜料都给了我。我被那栋非常低调、异常美丽的豪宅给镇住了。  你看过电影《伟大的盖
期刊
《西游记》中的唐僧完全不像个师父样。  师父什么样?师道尊严嘛。你看唐僧:白鹿怪要拿他的心肝替国王做药引子,他央猴哥救命,大徒弟满肚子冒坏水:“若要全命,师作徒,徒作师。”他连忙答应:“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他逼猴哥医活乌鸡国国王,大徒弟又使损招,要他与八戒在国王尸体旁号啕痛哭至其取药回来,他真的不折不扣号哭不止。路遇剪径强盗,猴哥打死蟊贼,救他性命,他却撮土祷告:“冤有头,债有主
期刊
从日本比赛回来,摔跤队放假,两个女选手去东四长虹电影院看电影。一个是轻量级的,18岁;一个是中量级的,17岁。她俩也就是国内前六的水平,在亚洲可排不上。  那个轻量级的选手比较清秀,倒没什么。那个中量级的理了个男孩头,就有点儿惹眼。几个小青年在旁边议论上了:“你说那是个男的还是女的?女的吧,脸上都是疙瘩;男的吧,没胡子,又没喉结……”  有个小子嘴损,说了一句:“二尾子呗!”二尾子是北京土话,阴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