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总战略,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以青海省民族地区贫困户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青海省脱贫现状进行综合系统评估,并梳理出青海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创新精准脱贫的角度提出切实摸清贫困底数准确把握瓶颈制约、严把脱贫标准提高脱贫质量、发挥独特优势培育持续产业、完善制度体系提供脱贫保障、突出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等脱贫攻坚策略。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 脱贫攻坚 青海省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国家方略。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青海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达标。2019年巩固现有脱贫成果,不断提升脱贫质量,最终完成剩余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任务,实现全省绝对贫困“清零”,为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牢了基础。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民族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和扶贫情况进行追踪调研,走村入户进行大量访谈和实地调研,探索青海省脱贫攻坚的几个重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青海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色策略。
一、青海省脱贫攻坚成效
第一,脱贫攻坚从注重效率向重视质量转变。截至2018年底,13个贫困县17.6万贫困人口已脱贫摘帽,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5364元增长到2018年的10393元,年均增长11%,是青海省投入资金最多、攻坚力度最大、脱贫成效最显著的一年。
第二,攻坚重点从全面推进向聚焦深度转变。按照三个新增要求,全力打好15个深度贫困县17.5万深度贫困人口脱贫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全面落实惠民政策,针对深度贫困群众“务工难”问题,对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家政服务、挖掘机、刺绣等多元化培训。
第三,产业扶贫从强化投入向提档升级转变。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特色扶贫产业成效显著。例如,互助县打造了特色种养殖、现代服务业、光伏扶贫、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劳务输出六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建立了10个扶贫产业园,全县除低保兜底户外,其余贫困户均有一项脱贫产业,提升了“造血”能力。
第四,民生保障实现了从补齐短板向全面提升转变。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持續加大,特别是贫困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户“一户一业”措施,贫困群众不仅有新家还有新业。
第五,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实现了从引资借力向深度合作转变。中央定点帮扶省市对口援青,为青海省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例如,湟源县与南京六合区建立帮扶协议,2017年落实援助资金1600万,完成援建项目8个,“爱心超市”顺利落成开张,通过实施扶贫志愿者计划,组织了“百企帮百村”活动。
第六,精神脱贫实现了从宣传教育向激励并重转变。坚持把扶贫扶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导工程。扎实推进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乡风文明工作。青海省建立3O00万元省级励志资金,从县级层面对2016年、2017年脱贫光荣户进行表彰,在13个县开展“精神脱贫”试点,营造了自力更生的良好氛围。
二、青海省脱贫攻坚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青海省脱贫攻坚现状进行评估,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青海省脱贫攻坚的效果,从而可以得出调研对象对脱贫攻坚的满意程度。本次调研共发放85份问卷,收回85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项目分别从政策与制度、脱贫成效、资金投入、市场预测力、带贫意愿、贫困户满意度、内生动力、产业化经营、组织机构这九方面进行设置。通过对质性编码结果分析得知,内生动力参考点数目最多,覆盖率最高,因此课题组给内生动力赋予最高权重0.23,以下依次为脱贫成效0.18、资金投入0.15、市场预测力0.13、产业化经营0.10、带贫意愿0.08、贫困户满意度0.05、政策与制度0.05、组织机构0.03。
通过调研整体感知调研对象的满意程度,由此将调研对象的满意程度划分为六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和没有体验,非常满意为100分、满意为80分、一般为60分、不满意为40分、非常不满意为20分、没有体验为0分,极差是20。表1为模糊综合评价初始表,课题组根据85份有效问卷,将指标和调查问题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矩阵,结合评价指标权重和权重程度分数,得到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65.5分,表明评价结果一般,但未达到满意。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最终得分可以得知,所调查的85位贫困群众对青海省脱贫攻坚的评价较一般满意,未达到满意的程度。
三、青海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策略
(一)切实摸清贫困底数,准确把握瓶颈制约
全面了解青海省贫困区域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效、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存在问题和突出困难,找准不同区域陷入贫困的“病根”“对症下药”,提出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一要全面调查走访,不留“死角”,不落一县一乡、一村一户,重点摸清剩余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在哪里,脱贫难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则退”的工作原则,严格按“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进行动态调整,对建档立户卡贫困户的脆弱性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对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户一策”精准指导,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二)严把脱贫标准,提高脱贫质量
一是通过产业发展道路、提供公益就业岗位、致富带头人带动、民政保障兜底等手段形成脱贫组合模式,保证青海省深度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与制约,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对贫困孤寡老人、重度残疾贫困群众、大龄单身贫困青年等“三类特困群体”综合施策, 防止一兜了之。对于贫困孤寡老人,要让他们老有所养,把农村敬老院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综合运用民政低保、医疗保险、入股分红等手段,保基本、保生活,做好托底工作;对于重度残疾人,要加强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探索建立集中托养+日间照料+邻里互助等脱贫解困机制;对于大龄单身贫困青年要提供就业岗位,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做一个有期望、有梦想的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三)发挥独特优势,培育持续产业
一是深入挖掘各州县资源禀赋,拓宽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做到“定准产业”、“找准主体”、“对准市场”三个关键。例如,同仁县积极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了拉面经济+热贡艺术+等的产业模式。二是积极探索符合青海省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例如,湟源县日月山乡大石头村,依托自身自然优势资源,利用宗家沟历史传统文化,由政府牵头与青海省王母圣地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景建设,开发建设了宗家沟景区,景区收益全部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脱贫,实现了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三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考虑实现短期脱贫目标的需要,也要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可持续产业。例如,湟源县依托半农半牧的地缘区位优势,发挥冷凉气候优势,将特色种养殖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以种促养、草畜联动,提高了农畜产品的转化率,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完善制度体系,提供脱贫保障
积极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促进青海省贫困劳动力,通过精准扶贫培训实现就业、增收、脱贫,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培养致富能人、村两委干部的重要陣地,加强扶贫队伍力量,真正发挥好扶贫培训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真正做到身到、心到。持续贯彻落实党中央东西部扶贫的重大部署,实施好帮扶项目,拓展对口帮扶合作领域,积极引进一些带动能力强、产生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到我省落户,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让贫困户在项目中收益增加收人。
(五)突出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案例访谈,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例如,互助县打造文化长廊开展集中宣讲活动解决贫困户困难等措施,通过动员部分贫困人口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来,循序渐进吸引更多的贫困户主动参与;统筹扶贫培训资源,落实好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等政策,形成“师带徒造血增智”激发内生动力的模式。例如,化隆县制定就业补助系列政策,依托拉面经济,引导带薪在岗培训,努力使贫困人口安心就业、稳定就业,打造自主择业增收、主动创业增收的氛围;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培训需求、供给“两个清单”,强化培训供需对接;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合作经营、参股分利等利益连接帮带机制,创新贫困群众的收益方式,带动贫困群众深度参与。
参考文献:
[1]崔彩周.乡村产业兴旺的特色路径分析[J].中州学刊,2018(08).
[2]刘志超.黑龙江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经济研究[J],2018(20).
[3]苏海红,杜青华.“十三五”期基于精准脱贫视角的青南藏区产业脱贫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6(08).
[4]何王芳.血站献血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02).
[5]周敏.基于模糊可拓层次分析法的物流客户满意度研究[J].物流技术,2011(05).
[6]郭晓鸣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02).
[7]段雪珊,黄祥祥.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与路径探索——第二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01). R-SA'>85份有效问卷,将指标和调查问题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 脱贫攻坚 青海省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国家方略。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青海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较大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达标。2019年巩固现有脱贫成果,不断提升脱贫质量,最终完成剩余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任务,实现全省绝对贫困“清零”,为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打牢了基础。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民族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和扶贫情况进行追踪调研,走村入户进行大量访谈和实地调研,探索青海省脱贫攻坚的几个重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青海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色策略。
一、青海省脱贫攻坚成效
第一,脱贫攻坚从注重效率向重视质量转变。截至2018年底,13个贫困县17.6万贫困人口已脱贫摘帽,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5364元增长到2018年的10393元,年均增长11%,是青海省投入资金最多、攻坚力度最大、脱贫成效最显著的一年。
第二,攻坚重点从全面推进向聚焦深度转变。按照三个新增要求,全力打好15个深度贫困县17.5万深度贫困人口脱贫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全面落实惠民政策,针对深度贫困群众“务工难”问题,对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家政服务、挖掘机、刺绣等多元化培训。
第三,产业扶贫从强化投入向提档升级转变。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特色扶贫产业成效显著。例如,互助县打造了特色种养殖、现代服务业、光伏扶贫、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劳务输出六大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建立了10个扶贫产业园,全县除低保兜底户外,其余贫困户均有一项脱贫产业,提升了“造血”能力。
第四,民生保障实现了从补齐短板向全面提升转变。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持續加大,特别是贫困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现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户“一户一业”措施,贫困群众不仅有新家还有新业。
第五,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实现了从引资借力向深度合作转变。中央定点帮扶省市对口援青,为青海省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例如,湟源县与南京六合区建立帮扶协议,2017年落实援助资金1600万,完成援建项目8个,“爱心超市”顺利落成开张,通过实施扶贫志愿者计划,组织了“百企帮百村”活动。
第六,精神脱贫实现了从宣传教育向激励并重转变。坚持把扶贫扶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导工程。扎实推进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乡风文明工作。青海省建立3O00万元省级励志资金,从县级层面对2016年、2017年脱贫光荣户进行表彰,在13个县开展“精神脱贫”试点,营造了自力更生的良好氛围。
二、青海省脱贫攻坚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青海省脱贫攻坚现状进行评估,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青海省脱贫攻坚的效果,从而可以得出调研对象对脱贫攻坚的满意程度。本次调研共发放85份问卷,收回85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项目分别从政策与制度、脱贫成效、资金投入、市场预测力、带贫意愿、贫困户满意度、内生动力、产业化经营、组织机构这九方面进行设置。通过对质性编码结果分析得知,内生动力参考点数目最多,覆盖率最高,因此课题组给内生动力赋予最高权重0.23,以下依次为脱贫成效0.18、资金投入0.15、市场预测力0.13、产业化经营0.10、带贫意愿0.08、贫困户满意度0.05、政策与制度0.05、组织机构0.03。
通过调研整体感知调研对象的满意程度,由此将调研对象的满意程度划分为六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和没有体验,非常满意为100分、满意为80分、一般为60分、不满意为40分、非常不满意为20分、没有体验为0分,极差是20。表1为模糊综合评价初始表,课题组根据85份有效问卷,将指标和调查问题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矩阵,结合评价指标权重和权重程度分数,得到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65.5分,表明评价结果一般,但未达到满意。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最终得分可以得知,所调查的85位贫困群众对青海省脱贫攻坚的评价较一般满意,未达到满意的程度。
三、青海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策略
(一)切实摸清贫困底数,准确把握瓶颈制约
全面了解青海省贫困区域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效、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存在问题和突出困难,找准不同区域陷入贫困的“病根”“对症下药”,提出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一要全面调查走访,不留“死角”,不落一县一乡、一村一户,重点摸清剩余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在哪里,脱贫难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二要坚持“应纳尽纳、应退则退”的工作原则,严格按“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进行动态调整,对建档立户卡贫困户的脆弱性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对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户一策”精准指导,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二)严把脱贫标准,提高脱贫质量
一是通过产业发展道路、提供公益就业岗位、致富带头人带动、民政保障兜底等手段形成脱贫组合模式,保证青海省深度贫困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二是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与制约,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对贫困孤寡老人、重度残疾贫困群众、大龄单身贫困青年等“三类特困群体”综合施策, 防止一兜了之。对于贫困孤寡老人,要让他们老有所养,把农村敬老院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综合运用民政低保、医疗保险、入股分红等手段,保基本、保生活,做好托底工作;对于重度残疾人,要加强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探索建立集中托养+日间照料+邻里互助等脱贫解困机制;对于大龄单身贫困青年要提供就业岗位,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做一个有期望、有梦想的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三)发挥独特优势,培育持续产业
一是深入挖掘各州县资源禀赋,拓宽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做到“定准产业”、“找准主体”、“对准市场”三个关键。例如,同仁县积极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了拉面经济+热贡艺术+等的产业模式。二是积极探索符合青海省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例如,湟源县日月山乡大石头村,依托自身自然优势资源,利用宗家沟历史传统文化,由政府牵头与青海省王母圣地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景建设,开发建设了宗家沟景区,景区收益全部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帮助贫困户脱贫,实现了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三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考虑实现短期脱贫目标的需要,也要培育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可持续产业。例如,湟源县依托半农半牧的地缘区位优势,发挥冷凉气候优势,将特色种养殖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以种促养、草畜联动,提高了农畜产品的转化率,加快了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完善制度体系,提供脱贫保障
积极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促进青海省贫困劳动力,通过精准扶贫培训实现就业、增收、脱贫,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培养致富能人、村两委干部的重要陣地,加强扶贫队伍力量,真正发挥好扶贫培训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实,真正做到身到、心到。持续贯彻落实党中央东西部扶贫的重大部署,实施好帮扶项目,拓展对口帮扶合作领域,积极引进一些带动能力强、产生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到我省落户,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让贫困户在项目中收益增加收人。
(五)突出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案例访谈,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例如,互助县打造文化长廊开展集中宣讲活动解决贫困户困难等措施,通过动员部分贫困人口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来,循序渐进吸引更多的贫困户主动参与;统筹扶贫培训资源,落实好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等政策,形成“师带徒造血增智”激发内生动力的模式。例如,化隆县制定就业补助系列政策,依托拉面经济,引导带薪在岗培训,努力使贫困人口安心就业、稳定就业,打造自主择业增收、主动创业增收的氛围;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培训需求、供给“两个清单”,强化培训供需对接;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合作经营、参股分利等利益连接帮带机制,创新贫困群众的收益方式,带动贫困群众深度参与。
参考文献:
[1]崔彩周.乡村产业兴旺的特色路径分析[J].中州学刊,2018(08).
[2]刘志超.黑龙江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经济研究[J],2018(20).
[3]苏海红,杜青华.“十三五”期基于精准脱贫视角的青南藏区产业脱贫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6(08).
[4]何王芳.血站献血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02).
[5]周敏.基于模糊可拓层次分析法的物流客户满意度研究[J].物流技术,2011(05).
[6]郭晓鸣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02).
[7]段雪珊,黄祥祥.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与路径探索——第二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01). R-SA'>85份有效问卷,将指标和调查问题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