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其必然方向。辅导员既要在职业能力标准要求下加强对职业岗位的专业学习,不断开发提升职业能力,同时,又要结合所在学校的工作实际和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不断学习了解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多专业化发展要求。
[关键词] 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多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56-02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其职业定义做出了明确界定,认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其必然方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切实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高校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在发挥其职业岗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会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主动做好学生工作,而这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多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 职业能力标准要求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在高等学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工作上的职业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三大方面。其中:
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三大块18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有6个方面,即: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有5个方面,即:毛泽东思想相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有7个方面,即: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相关知识,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的相关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困难资助、奖罚管理等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内容、知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
法律法规知识部分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学习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规定。
基于以上职业能力标准下的工作专业化建设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既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又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特征,这也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下的个人职业能力开发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加强和建设,职业标准是基础,专业建设是保证,能力开发是关键。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其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其进行专任教师或管理干部职业选择的过程。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从职业岗位发展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人才分流和能力开发的过程。因此,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来看,辅导员职业能力开发是确立发展方向、开发基础能力、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逐步发展提升的过程,具有漸进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也是引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从辅导员职业岗位发展的专业化建设视角来看,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开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能力开发的前提和标准;二是辅导员普通业务能力的开发;三是辅导员专业能力的开发,这也是最终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美国人霍兰德曾就职业选择提出了著名的“六边形模型”理论,其要旨则是要求“人职匹配”。按照霍兰德的理论,辅导员要实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领域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长为一名学生工作的专家,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兴趣和能力基础,从而做到“量才使用”。作为高等学校,则要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辅导员能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普遍开发辅导员的普通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在明确职业定位和个人能力优势的基础上,就可以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能力。
当然,从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如果只是满足于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处理,局限于具体的学生事务当中,必然会难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目标。为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不断学习钻研,不断积累提高,最终形成个人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成长为学生工作领域某方面的专家和权威,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价值也得以体现。 三 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的多专业学习诉求
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岗位设置上来看,在高等学校,除纯粹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以外,凡涉及学生的任何事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际研究等,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在工作开展中,辅导员需要其职业岗位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相关专业知识的有力支撑。
以其中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内容为例,在开展这两方面的工作时,如果辅导员缺少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就很难掌握学生出现问题的关键,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也就解决不了学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方面遇到的困难。例如:在艺术类院校,作为一名本科生辅导员,如果辅导员对学生所学的美术、设计、音乐、舞蹈、表演、传媒等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那么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就会陷入“隔行如隔山”的尴尬境地,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交心,就无法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选拔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学习背景、热心学生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延伸了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触角,从而对促进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照下,为满足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习和了解学生对象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面对市场经济和职业岗位等对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现状,特别是在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做到以市场职业岗位需求标准为导向,推进高等院校大学生专业就业素质的培养。为此,高等学校在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开發辅导员多专业学习的能力,支持辅导员提升专业学历和进修专项业务,创造更多提升其工作能力的专业学习平台,满足他们的多专业学习诉求,让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
参考文献
[1]王培君.专业化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能力开发[J].江苏高教,2009(3).
[2]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
[关键词] 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多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56-02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其职业定义做出了明确界定,认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其必然方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了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切实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高校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在发挥其职业岗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会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主动做好学生工作,而这也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多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一 职业能力标准要求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在高等学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工作上的职业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三大方面。其中:
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三大块18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有6个方面,即: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有5个方面,即:毛泽东思想相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有7个方面,即: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相关知识,大学生党团、班级建设的相关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困难资助、奖罚管理等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内容、知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
法律法规知识部分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学习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规定。
基于以上职业能力标准下的工作专业化建设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既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又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特征,这也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下的个人职业能力开发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加强和建设,职业标准是基础,专业建设是保证,能力开发是关键。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其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其进行专任教师或管理干部职业选择的过程。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从职业岗位发展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人才分流和能力开发的过程。因此,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来看,辅导员职业能力开发是确立发展方向、开发基础能力、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逐步发展提升的过程,具有漸进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也是引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从辅导员职业岗位发展的专业化建设视角来看,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开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能力开发的前提和标准;二是辅导员普通业务能力的开发;三是辅导员专业能力的开发,这也是最终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美国人霍兰德曾就职业选择提出了著名的“六边形模型”理论,其要旨则是要求“人职匹配”。按照霍兰德的理论,辅导员要实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领域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长为一名学生工作的专家,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从事该项工作的兴趣和能力基础,从而做到“量才使用”。作为高等学校,则要积极创造条件,保障辅导员能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普遍开发辅导员的普通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在明确职业定位和个人能力优势的基础上,就可以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能力。
当然,从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如果只是满足于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处理,局限于具体的学生事务当中,必然会难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目标。为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不断学习钻研,不断积累提高,最终形成个人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成长为学生工作领域某方面的专家和权威,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价值也得以体现。 三 职业能力标准下高校辅导员的多专业学习诉求
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功能岗位设置上来看,在高等学校,除纯粹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以外,凡涉及学生的任何事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际研究等,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在工作开展中,辅导员需要其职业岗位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相关专业知识的有力支撑。
以其中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内容为例,在开展这两方面的工作时,如果辅导员缺少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就很难掌握学生出现问题的关键,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也就解决不了学生在学业发展、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方面遇到的困难。例如:在艺术类院校,作为一名本科生辅导员,如果辅导员对学生所学的美术、设计、音乐、舞蹈、表演、传媒等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那么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就会陷入“隔行如隔山”的尴尬境地,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交心,就无法发现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选拔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学习背景、热心学生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事辅导员工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延伸了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触角,从而对促进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照下,为满足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习和了解学生对象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除此之外,面对市场经济和职业岗位等对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现状,特别是在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做到以市场职业岗位需求标准为导向,推进高等院校大学生专业就业素质的培养。为此,高等学校在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开發辅导员多专业学习的能力,支持辅导员提升专业学历和进修专项业务,创造更多提升其工作能力的专业学习平台,满足他们的多专业学习诉求,让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工作的“专家”。
参考文献
[1]王培君.专业化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能力开发[J].江苏高教,2009(3).
[2]王建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