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探索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当前的热点话题。然而当前高校工作队伍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认识上有误区, 并且学生也不重视。因此,必须加强观念引导,强化就业创业实训,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走校企联合的模式,才能做好就业创业教育工作。
  关键词就业创业 创业实训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正在逐步满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已经累积到了百万人以上。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①。 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雪上加霜,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就业与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的一环。
  1 就业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出席年会时指出,就业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或观念引导,它应该有全面科学的内涵。在就业压力日渐增加的今天,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高等院校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近年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需要也就不言而名。
  其次,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国民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拥有高综合素质的、具有创业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主动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应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放在首位。只有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的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只有通过就业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
  2 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有政策引导、理论指导、专题讲座、座谈会、报告会和零星创业辅导等, 但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 与在校大学生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②。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课”,但是大都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大多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帮助不大。并且一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中缺少支持大学生创造财富的价值导向,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片面,有些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有些人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③。这些存在于高校工作队伍的误区,极大地阻碍了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
  2.2 对就业创业教育不重视
  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明显不足,导致创业教育基础薄弱。正是由于起步比较迟、培养比较晚,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是对创业的理解有误,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误将在校内跳蚤市场练摊等同于创业;二是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创业最缺的就是资金,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专家指出,虽然学生的创业教育一直都在进行,学生创业的氛围距离我们设想的还有一段距离,最终能落实到行动上的创业并不多,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离自己很遥远。
  3 创业教育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观念引导
  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掌握政策,了解形势,准确定位,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取向,切合实际做出选择。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就业观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能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新观念上来;转变到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实现自主创业上来。要通过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培养积极的创业精神。学校要帮助树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典型,为大学生就业择业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把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作为转变就业观念的重点。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要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服务。
  3.2 强化就业创业实训 (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69页)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脱离实践环节。就业创业实训是学生认识社会、社会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实训,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展科研竞赛、创业交流,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举办创业现身讲座,营造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广 SYB(创办你的企业)、KAB(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广泛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给大学生多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3.3 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实施,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才。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围绕职业导航设计、实施相应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建立就业创业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主题活动、体验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全面带动和促进,培养综合能力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丰富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方式、载体,使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及特长结合起来,与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4.4 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高校可在企业创立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同时,配备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创业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过程提供辅导和帮助。校企合作模式可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创业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注释
  ①陶鹏,朱李楠,陈皓.构建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3:254-255.
  ②施险峰.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l25.
  ③刘洋.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92.
其他文献
本文对通化市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及行为进行研究,分析通化市女教师体育消费动机和行为现状。为开发通化市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市场提供依据。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正确地认识政府职能,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
分析了我国城市粪便集中处理的现状,着重探讨了城市粪便集中处理的规模、处理深度等对污水厂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实例指出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性质以及生化处理工艺等条件决定了粪便集中处理场的位置、规模和处理程度。采用初级、二级处理工艺的粪便集中处理场应配套建在以工业废水处理为主的污水处理厂附近,以实现粪便资源化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达标运行。
为解析工艺运行过程中氨氧化能力和硝化能力变化的原因,研究了冬季活性炭层上微生物的硝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冬季,当有机碳浓度不高、溶解氧充足时,活性炭层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34%,0.3、0.8、1.3、1.6 m处(自上而下)的炭层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8.3%、11.5%、8.8%。不同活性炭层上的生物量差别不是太大,均值为17.1×108个E.coli/g活性炭。亚硝化菌、硝化菌占细菌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权益遭受侵犯已很普遍,成为一种不和谐的因素,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权益遭受侵犯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大学生就业
介绍了采用螺柱焊方法将6万多颗锚固钉成功焊接在16万吨碳素煅烧窑、回转窑内壁上的情况。该方法不仅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牢固可靠,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φ22mm
2007年10月20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机器人分会、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