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引发人类思考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问题,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碳排放,开展了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逐渐优化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
在工业化進程中,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节制地使用煤炭等化石资源,造成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逐渐意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提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以较小的能源成本实现高产出的发展模式,权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安徽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庄贵阳率先阐释低碳经济的内涵,并说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节能减排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科学院的定义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研究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绿色GDP的实现。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低碳的关键在于经济,经济的核心是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正是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产业等行业占所有产业的比重,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需实现低能耗、低碳排放等目标,逐渐向低碳化转型。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经济快速增长,GDP从1995年的181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300亿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达到14.3%。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徽省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与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32.26%下降到2011年的13.1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36.46%上升到2011年的54.31%,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到2011年保持稳中有升。安徽省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逐渐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1990年以前安徽省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95年安徽省实现GDP为1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84亿元,第二产业660亿元,第三产业566亿元,比重分别为32.3%、36.5%、31.3%,第二产业比重进入第一位,呈现“二、一、三”格局;到2000年,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5.6%、36.4%、38.0%,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三、二、一”格局;2005年,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8.0%、42.0%、40.0%,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二、三、一”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引领了安徽省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到2011年末,安徽省GDP实现15300亿元,以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亿元,增长4.03%;第二产业增加值8309.38亿元,增长17.96%;第三产业增加值4975.95亿元,增长10.58%;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17%、69.26%、26.57%,已形成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分析
安徽省产业结构历史的演进过程分为:重工业时期(1952~1978)、调整时期(1980~1989)、升级时期(1990-至今)。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表明,产业应从“一二三”到“二三一”或“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动态演进过程。然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在历史中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再根据需要进行产业调整,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在安徽省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正走向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先导的新的发展阶段。
安徽省现阶段处在一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不合理,存在着经济增长呈现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特征。总体上,安徽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相对滞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土地出现荒漠化。而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低科技利用率更不宜于产业内部资源消耗率的降低,会对全省生态农业产生破坏。对于第二产业,工业增长依然依靠重工业拉动。重工业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对环境破坏性很大。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劳动力主要转向生产率较低的社会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这类效率较高的产业发展仍然缓慢,且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不高。
三、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低碳化
传统农业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资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传统农业称为“高碳”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逐步调减效益不高的粮油作物,扩大效益相对较高的大蒜、蔬菜和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种植、养殖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业,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管理。
(二)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工业低碳化
在低碳的大环境下,工业能源的利用效率对实现工业低碳化的目标影响较大。工业的低碳化,需从各个环节进行低碳,淘汰落后生产产能主要针对高耗能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钢铁、水泥、煤炭、电石行业的调整是通过建立大型的企业集团促进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采用固碳、节能等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依赖,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消耗的增加,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
(二)更新服务理念,实现服务业低碳化
鼓励服务业低碳化,促使低端服务业向高端化服务业延伸和渗透,利用现有的服务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式,包装传统服务业,打破行业垄断,改变传统服务业高消耗、技术落后的现状,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参考文献
[1]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 2009.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0.
[3]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
【关键词】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
在工业化進程中,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节制地使用煤炭等化石资源,造成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逐渐意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提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以较小的能源成本实现高产出的发展模式,权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安徽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庄贵阳率先阐释低碳经济的内涵,并说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节能减排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科学院的定义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研究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绿色GDP的实现。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低碳的关键在于经济,经济的核心是产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正是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产业等行业占所有产业的比重,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需实现低能耗、低碳排放等目标,逐渐向低碳化转型。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经济快速增长,GDP从1995年的181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300亿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达到14.3%。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徽省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与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32.26%下降到2011年的13.1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36.46%上升到2011年的54.31%,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1995年到2011年保持稳中有升。安徽省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逐渐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1990年以前安徽省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95年安徽省实现GDP为1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84亿元,第二产业660亿元,第三产业566亿元,比重分别为32.3%、36.5%、31.3%,第二产业比重进入第一位,呈现“二、一、三”格局;到2000年,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5.6%、36.4%、38.0%,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三、二、一”格局;2005年,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8.0%、42.0%、40.0%,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二、三、一”格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引领了安徽省进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到2011年末,安徽省GDP实现15300亿元,以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15亿元,增长4.03%;第二产业增加值8309.38亿元,增长17.96%;第三产业增加值4975.95亿元,增长10.58%;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17%、69.26%、26.57%,已形成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分析
安徽省产业结构历史的演进过程分为:重工业时期(1952~1978)、调整时期(1980~1989)、升级时期(1990-至今)。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表明,产业应从“一二三”到“二三一”或“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动态演进过程。然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在历史中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再根据需要进行产业调整,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在安徽省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正走向以第二产业为中心、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先导的新的发展阶段。
安徽省现阶段处在一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不合理,存在着经济增长呈现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特征。总体上,安徽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相对滞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土地出现荒漠化。而农业产业结构中的低科技利用率更不宜于产业内部资源消耗率的降低,会对全省生态农业产生破坏。对于第二产业,工业增长依然依靠重工业拉动。重工业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对环境破坏性很大。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劳动力主要转向生产率较低的社会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这类效率较高的产业发展仍然缓慢,且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仍然不高。
三、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一)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低碳化
传统农业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资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传统农业称为“高碳”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逐步调减效益不高的粮油作物,扩大效益相对较高的大蒜、蔬菜和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种植、养殖及绿色农产品加工制造业,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绿色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管理。
(二)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工业低碳化
在低碳的大环境下,工业能源的利用效率对实现工业低碳化的目标影响较大。工业的低碳化,需从各个环节进行低碳,淘汰落后生产产能主要针对高耗能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钢铁、水泥、煤炭、电石行业的调整是通过建立大型的企业集团促进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采用固碳、节能等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依赖,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消耗的增加,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
(二)更新服务理念,实现服务业低碳化
鼓励服务业低碳化,促使低端服务业向高端化服务业延伸和渗透,利用现有的服务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式,包装传统服务业,打破行业垄断,改变传统服务业高消耗、技术落后的现状,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参考文献
[1]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 2009.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0.
[3]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