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本次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有效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志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怎么教”。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结论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论(概念原理的体系)。过程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方法。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得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主要想想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三、改革作业布置方式、内容,要改革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
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四、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发布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车流量调查、名字由来调查、评论足球赛事、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等文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课文课后联系起来,提出研究专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静态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动态的综合研究。收集鲁迅的故事,积累鲁迅的图像资料,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生活……通过研究、收集、阅读受到感染、熏陶,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一、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每个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分数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志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的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怎么教”。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结论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论(概念原理的体系)。过程是表征该学科的探究方法。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的培养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主要是自学生字、新词,不懂得字词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四年级预习要求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及每段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圈画重点内容。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主要想想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培养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还要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
三、改革作业布置方式、内容,要改革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
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四、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如召开故事会、新闻发布会、朗诵会、辩论会、办手抄报、展评手抄报、社区用字情况调查、车流量调查、名字由来调查、评论足球赛事、收集资料要闻等。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等文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课文课后联系起来,提出研究专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静态的接受学习转变为动态的综合研究。收集鲁迅的故事,积累鲁迅的图像资料,阅读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的生活……通过研究、收集、阅读受到感染、熏陶,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