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广西沿海地区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地级市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广西沿海地区 新农村建设 对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广西沿海地区系指目前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地级市,总面积为20361km2,占广西总面积的8.6%,总人口为579万人(2006年末数据),占广西总人口(4961万人)的11.67%,三市2006年的GDP总和为576.6亿元,占广西(4801.98亿元)的12%,大陆海岸线1595km。目前广西正在构建由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4个地级市组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大力推进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指南宁到新加坡陆上经济走廊为一轴,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两翼)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如何立足于自身实际,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进行大量实地考证的基础上,对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对策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1.农业基础较好,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广西前列
广西沿海地区的地形主要为滨海平原和滨海丘陵,而且江河纵横,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长期以来是广西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广西最富庶之地。2006年广西沿海三市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5%,北海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429元,在广西14个地级市中居第一位,钦州市为3405元,居第二位,防城港市3172元,居第四位,从总体上看广西沿海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高,居广西前列。
2.确定了相应的试点村
广西沿海三市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各县区都确定了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如北海市确定了社内、塘仔两个试点村;钦州市确定了清湖、三娘湾两个试点村,并由市领导牵头,每个市领导还联系一个示范村,一个贫困村和一个中等村,23名市领导分别联系三娘湾、莲塘、逍遥、平岭、清湖、八仙、三隆、木麻根、大湾、江表、板坪、板铺、漂塘、三海、企石、安金、那桑、新桥、邓阳、福明、土地田、苏村、洞利等23个示范村,这23个村各有特点,分布在全市的两县两区,有一定的代表性。防城港市也确定了有生、通心坝、交东、鲤鱼江、大河、民生、万德等村作为试点;这样在广西沿海地区三个地级市的各个县区都有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这些村都是广西沿海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特色较鲜明,基础设施较好的村,进行试点后这些村的面貌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3.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较好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广西沿海三市建立了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基地的培训,使广大的农民能掌握相关的实用技术,加大了农民的谋生能力,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钦州市的灵山县,该县的17个建制镇都建立了镇一级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并以中心校为基地,使85%以上的青壮年农民都有培训机会,让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中心校真正成为集培训、实验、示范为一体的基地,由于培训基地建设较规范,使农民在培训中受益,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农民收入增加较快,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较小,城乡差距大
广西沿海地区三个地级市,总辖12个县区,116个乡镇,但目前除了少数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可圈可点之外,绝大部分的农村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加上近年来沿海三市都是以工业化为突破口,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的力度不够,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因广西沿海三市原属广东省管辖,到1965年7月才正式从广东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这使广西沿海三市的风俗习惯、语言和广东一样,农村劳动力到广东打工没有语言和风俗习惯障碍,能快速融入广东社会,目前广西沿海三市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力,绝大部分都到广东打工,现阶段打工成了广西沿海农民的首选,这就造成了该区新农村建设无人建的格局,因此城乡差距较大。
2.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后劲不足
广西沿海地区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种果业,靠海的农村主要以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为主,乡镇企业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方式也是传统的生产方式,从生产方式上看,广西沿海地区和广西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广西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加上纬度低,作物生长期长,因此沿海地区的种植业的收入相对较高,而且到广东打工比广西内陆地区方便,因此农民的年均纯收入相对较高。但农村的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投入不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
广西沿海三市的人才严重滞后,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广西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数居全国倒数第五位,而广西沿海三市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较低,钦州、北海、防城港分别是118人、272人、237人,分居广西14地级市的第十三位、第四位和第五位,北海、防城港相对较高,其原因是改革开放后,这两市引进了不少高学历人才,改变了原有的受教育结构,但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61人)。由于人口总体上受教育程度偏低,使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也弱化了人口在城镇的生存能力,因此在广西沿海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严重匮乏,极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地方政府的主导力度待加强
目前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不够重视。广西沿海三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工业基础极端脆弱,原来维持政府系统运行的财源也是以农业税为主,但农业税取消后,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任务是如何解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吃饭问题。因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一般不能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而且还要政府增加投入,政府本身又没有财力,因此地方政府无法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培植财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度不足。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构建符合广西沿海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广西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各村的比较优势不同,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自然不相同。目前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笔者考证可归纳为“生态型新农村(发展果园、沼气池、种植业等生态农业为主)、养殖型新农村(以海水养殖、猪、家禽饲养等专业化养殖为主)、旅游型新农村(以本村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产业型新农村(创造条件招商引资,发展村办企业,以产业立村)、技术型新农村(利用本村的能工巧匠资源和技术,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竹编、皮革精加工、工艺品制作等)、劳务输出型新农村(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技术,如建筑工程技术,然后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将劳务输出的收入来建设新村)、特色型新农村(立足本村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发展矿产开采、矿产加工、砖厂、水果加工等)”等7种模式。广西沿海地区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本村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目前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
目前广西沿海地区的农村还停留在自然的发展阶段,村民的建房大都以祖宗的宅基地为基础,而且还保留建新房留旧房的习俗,政府无法对各村进行科学规划,建筑的布局无法做到整齐划一、村容整洁规范。因此今后应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所有工作要按照规划展开,并根据发展的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在制订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分类制定,根据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方案,并在现有基础上按照规划要求开展综合整治,做到一村一策,量力而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
3.注重培养本土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广西沿海地区农村人口多,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目前虽建立了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但各县区的发展不平衡,加上实用技术型的教师缺乏,培训效果不理想,而且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外出打工的技能,本土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乏力。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切实做到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做到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要掌握1门以上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80%以上的农民要掌握1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广西沿海的新农村建设从本质上讲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建设模式,归根结底是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农民来建设,农民群众始终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培养本土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懈努力的方向。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文件)颁布之后,广西沿海三市政府也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但事实上广西沿海地区的农业目前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则更远。笔者认为广西沿海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才合乎广西沿海地区农村的实际。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生产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培育壮大相关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所有农户增收。二是利用广西沿海地区的水果资源和香料资源优势,开发果汁、罐头、香料等系列产品。三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利用各村的资源优势,如竹编工艺、皮革加工制作工艺等,结合各村的资源特点,设计开发相关产品,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整合现有的农业机械装备资源,组建机耕机收专业服务队,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五是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加大农村旅游业开发力度,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通过发展旅游业转移部分农村劳动力。六是发挥广西沿海地区气候资源优势,做好“一地多种、一水多养、一山多用”的综合立体开发模式,实现农业经营多样化。此外还要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
5.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工程、生活能源工程、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广播电视、通讯设施等。目前广西沿海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政府因财力紧张又无力加大投入。基于这一情况,可采用分块投入模式,即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由政府投入;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建设项目实行政府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户自主参与的非公益类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予以实施。总之通过政府引导、搞好服务,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主动建设美好家园,在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使广西沿海地区的农村逐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关键词] 广西沿海地区 新农村建设 对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广西沿海地区系指目前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三个地级市,总面积为20361km2,占广西总面积的8.6%,总人口为579万人(2006年末数据),占广西总人口(4961万人)的11.67%,三市2006年的GDP总和为576.6亿元,占广西(4801.98亿元)的12%,大陆海岸线1595km。目前广西正在构建由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4个地级市组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并大力推进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指南宁到新加坡陆上经济走廊为一轴,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两翼)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如何立足于自身实际,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进行大量实地考证的基础上,对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对策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1.农业基础较好,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广西前列
广西沿海地区的地形主要为滨海平原和滨海丘陵,而且江河纵横,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长期以来是广西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广西最富庶之地。2006年广西沿海三市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5%,北海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429元,在广西14个地级市中居第一位,钦州市为3405元,居第二位,防城港市3172元,居第四位,从总体上看广西沿海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高,居广西前列。
2.确定了相应的试点村
广西沿海三市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各县区都确定了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如北海市确定了社内、塘仔两个试点村;钦州市确定了清湖、三娘湾两个试点村,并由市领导牵头,每个市领导还联系一个示范村,一个贫困村和一个中等村,23名市领导分别联系三娘湾、莲塘、逍遥、平岭、清湖、八仙、三隆、木麻根、大湾、江表、板坪、板铺、漂塘、三海、企石、安金、那桑、新桥、邓阳、福明、土地田、苏村、洞利等23个示范村,这23个村各有特点,分布在全市的两县两区,有一定的代表性。防城港市也确定了有生、通心坝、交东、鲤鱼江、大河、民生、万德等村作为试点;这样在广西沿海地区三个地级市的各个县区都有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这些村都是广西沿海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较高,特色较鲜明,基础设施较好的村,进行试点后这些村的面貌都发生了较大改变。
3.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较好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广西沿海三市建立了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基地的培训,使广大的农民能掌握相关的实用技术,加大了农民的谋生能力,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钦州市的灵山县,该县的17个建制镇都建立了镇一级的成人教育中心校,并以中心校为基地,使85%以上的青壮年农民都有培训机会,让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中心校真正成为集培训、实验、示范为一体的基地,由于培训基地建设较规范,使农民在培训中受益,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农民收入增加较快,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较小,城乡差距大
广西沿海地区三个地级市,总辖12个县区,116个乡镇,但目前除了少数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可圈可点之外,绝大部分的农村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加上近年来沿海三市都是以工业化为突破口,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的力度不够,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因广西沿海三市原属广东省管辖,到1965年7月才正式从广东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这使广西沿海三市的风俗习惯、语言和广东一样,农村劳动力到广东打工没有语言和风俗习惯障碍,能快速融入广东社会,目前广西沿海三市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力,绝大部分都到广东打工,现阶段打工成了广西沿海农民的首选,这就造成了该区新农村建设无人建的格局,因此城乡差距较大。
2.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后劲不足
广西沿海地区农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种果业,靠海的农村主要以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为主,乡镇企业严重滞后,农业生产方式也是传统的生产方式,从生产方式上看,广西沿海地区和广西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广西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加上纬度低,作物生长期长,因此沿海地区的种植业的收入相对较高,而且到广东打工比广西内陆地区方便,因此农民的年均纯收入相对较高。但农村的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投入不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
广西沿海三市的人才严重滞后,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广西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数居全国倒数第五位,而广西沿海三市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较低,钦州、北海、防城港分别是118人、272人、237人,分居广西14地级市的第十三位、第四位和第五位,北海、防城港相对较高,其原因是改革开放后,这两市引进了不少高学历人才,改变了原有的受教育结构,但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61人)。由于人口总体上受教育程度偏低,使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也弱化了人口在城镇的生存能力,因此在广西沿海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严重匮乏,极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地方政府的主导力度待加强
目前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新农村建设不够重视。广西沿海三市是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工业基础极端脆弱,原来维持政府系统运行的财源也是以农业税为主,但农业税取消后,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任务是如何解决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吃饭问题。因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一般不能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而且还要政府增加投入,政府本身又没有财力,因此地方政府无法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培植财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度不足。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构建符合广西沿海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广西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各村的比较优势不同,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路径自然不相同。目前广西沿海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笔者考证可归纳为“生态型新农村(发展果园、沼气池、种植业等生态农业为主)、养殖型新农村(以海水养殖、猪、家禽饲养等专业化养殖为主)、旅游型新农村(以本村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产业型新农村(创造条件招商引资,发展村办企业,以产业立村)、技术型新农村(利用本村的能工巧匠资源和技术,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如竹编、皮革精加工、工艺品制作等)、劳务输出型新农村(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技术,如建筑工程技术,然后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将劳务输出的收入来建设新村)、特色型新农村(立足本村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发展矿产开采、矿产加工、砖厂、水果加工等)”等7种模式。广西沿海地区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适合本村特点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是目前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
目前广西沿海地区的农村还停留在自然的发展阶段,村民的建房大都以祖宗的宅基地为基础,而且还保留建新房留旧房的习俗,政府无法对各村进行科学规划,建筑的布局无法做到整齐划一、村容整洁规范。因此今后应按“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所有工作要按照规划展开,并根据发展的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在制订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分类制定,根据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方案,并在现有基础上按照规划要求开展综合整治,做到一村一策,量力而行,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
3.注重培养本土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
广西沿海地区农村人口多,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目前虽建立了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但各县区的发展不平衡,加上实用技术型的教师缺乏,培训效果不理想,而且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外出打工的技能,本土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乏力。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切实做到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做到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要掌握1门以上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80%以上的农民要掌握1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广西沿海的新农村建设从本质上讲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建设模式,归根结底是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农民来建设,农民群众始终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培养本土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懈努力的方向。
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文件)颁布之后,广西沿海三市政府也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但事实上广西沿海地区的农业目前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则更远。笔者认为广西沿海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这才合乎广西沿海地区农村的实际。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生产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培育壮大相关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所有农户增收。二是利用广西沿海地区的水果资源和香料资源优势,开发果汁、罐头、香料等系列产品。三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利用各村的资源优势,如竹编工艺、皮革加工制作工艺等,结合各村的资源特点,设计开发相关产品,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整合现有的农业机械装备资源,组建机耕机收专业服务队,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五是立足旅游资源优势,加大农村旅游业开发力度,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通过发展旅游业转移部分农村劳动力。六是发挥广西沿海地区气候资源优势,做好“一地多种、一水多养、一山多用”的综合立体开发模式,实现农业经营多样化。此外还要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
5.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工程、生活能源工程、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广播电视、通讯设施等。目前广西沿海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政府因财力紧张又无力加大投入。基于这一情况,可采用分块投入模式,即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由政府投入;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建设项目实行政府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户自主参与的非公益类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予以实施。总之通过政府引导、搞好服务,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主动建设美好家园,在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使广西沿海地区的农村逐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