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学物理前概念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由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概念的局限以及由词语带来的误解进行不恰当类比而产生的与科学概念相似或相悖的理解认知,对中学生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影响.
  1前概念的来源
  前概念的来源是多样的,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对概念认识不全面以及旧知识的影响.例如,有些同学从生活现象中观察到温度高时会有地面上的水会蒸发,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在温度高时才会有蒸发现象.而事实上,蒸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液体的蒸气压小于饱和气压,蒸发就会发生.又如,通过肉眼观察,学生会认为太阳光是无色的.而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太阳光是一种由不同波长单色光组成的电磁波,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包含了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光.除此之外,对概念外延的错误认识也会产生错误的前概念.中学生对于事物现象规律的理解往往存在表面化,习惯望文生义,不擅于系统分析、深入思考,不能探究其本质,这样就会导致对概念内涵认识的模糊,进而导致概念外延的错误扩大或缩小.
  2前概念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其受教育程度、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会导致他们对科学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学生读过很多科普书籍,他们所产生的前概念可能会更接近科学事实.而有些学生仅仅凭借直观的生活现象形象地看待问题,其前概念往往就会存在一些错误成分.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都会习惯性地将新知识与之前所学的概念及所经历的经验相联系、类比,尽管所形成的前概念不尽相同,但还是体现了它的广泛性.除此之外,前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顽固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习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而且其前概念的产生是日积月累的,可以说在学生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说,要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当然,前概念的产生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可统统否定,更不能对其感到无力应对,应积极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纠正其中的错误成分.
  3解决方案
  3.1通过师生对话、设计导入式提问引出学生前概念
  因为前概念具有隐蔽性,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运用师生对话、导入式提问先找出学生潜在的前概念.导入式提问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提问,还可以用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中,设计课前实验,通过搭建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学预期目标之间的认知桥梁,帮助扫除似懂非懂的前概念障碍.
  案例1在探究做功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以下问题:
  师:小明抬着一桶水先水平运动100 m,后坐升降机匀速上升100 m,问小明前后两段做功相同吗?
  生:一样.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前后两次的力和位移都是一样的.
  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相对应受力和位移方向的关系,再引入做功的两个条件,从而消除学生之前错误的前概念.
  案例2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问题提问:
  师:人在用力推墙时,为什么墙不动,人却向后退呢?而为什么推纸箱时,纸箱却被推动了呢?
  生甲:因为墙的重力大于人的推力,箱子的重力小于人的推力.
  生乙:因为墙作用于人的力大于人作用于墙的力.纸箱作用于人的力小于墙对于人的力.
  在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并显示其前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运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或力传感器相互对拉测瞬时值来验证牛顿第三定律.证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以改变之前错误的认识.
  案例3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课程中,学生很容易认为摩擦力只起到阻力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实例,在进一步提问摩擦力仅仅只能产生阻力吗?让学生积极思考举例摩擦力作为动力的实例.例如:人走步和某些传送带.
  3.2创设情境激起矛盾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并加以教具的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矛盾,进而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改变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4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学生普遍存在着认为声音是由于碰撞、敲击、摩擦等原因而产生的前概念.教师可以运用教具并提问.为什么风吹树叶,树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而吹在……却没有声音呢?接着教师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边缘,用手按压后抬起,接着教师用橡胶棒敲击一下音叉,问:为什么手离开了直尺,橡胶棒离开了音叉,直尺和音叉还是会发出声音呢?让学生自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接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3以实验验证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
  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学生建立概念、探究规律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通过实验验证,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实验法又避免了传统说教式授课方式的枯燥、沉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出的实验结果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
  案例5例如之前提到的误解,教师就可以通过三棱镜分离太阳光的实验来消除.或者在教室里做以下实验.在教室中摆放各种颜色的花卉.当太阳光照进来时,我们会感到满眼五彩斑斓.拉下窗帘,房间立刻漆黑.此时,当我们开红灯时,我们仅能看到红花,因为只有红花反射红光,其他颜色的花都将红光吸收了.同样,打开黄灯时,我们只会看到黄花.做完这个实验我们就会得出结论:只有当集各种单色光于一体的太阳光照射时,我们才能感受到绚丽.所以太阳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所组成的.
  案例6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中,很多学生认为电阻的大小与电流和电压有关.
  教师可以连接电路,改变电压或电流大小,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计算阻值,或用万用表直接测量电阻,证明电阻的大小与加在它两端的电流电压无关,而是它本身的性质.
  比较鉴别法也是学生学习新概念、纠正错误认知的较为常用的方法.一些概念用比较法引入,可以使教学难度降低,还可以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同时,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知识相比较,让学生找到他们的相似点与差异点,使学生豁然开朗,更能较快地接受新概念.利用比较法也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案例7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时,由于受到初中物理“动滑轮的拉力是重物和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会认为向上拉的两个力之和一定等于向下的总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一组对比实验来证明.第一次将线沿竖直方向拉,此时两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之和等于总重.第二次将两弹簧测力计拉开至一定角度,此时拉力之和远大于总重.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使用条件,有效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3.4收集学生的前概念,提前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积累、收集学生不同的前概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提前做好准备.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前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师应不断整理、更新.总之,教师应努力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灵活处理学生产生的前概念.
其他文献
半圆球壳(点)与棒(面)相接触(图1),画出图中静止的杆M受到的弹力示意图。  [TP12GW158。TIF,Y#]  相信高中老师对这道作图题不会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弹力的教学,弹力的方向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样的一道题老师大多要不作为例题讲解,要不作为练习要学生完成。  可是,我发现,每次给出正确答案以后,总还是有学生会问,“N1为什么不指向圆心呢?”  回顾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准确作出判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中学生来说,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对课程总有抵触感,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扎实掌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大量新产品产生,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新产品,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
国家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需求,使学生失去学习地理兴趣和信心的教学模式。  一、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充分发挥其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其潜在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帮助其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优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作模式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由于历史本身能够提供广博的素材,因而大众的、幽默的、智慧的历史教学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根据调查,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从教经验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不愿意独自学习。很多学生喜欢在历史课堂上集体听教师讲有趣的历史知识,但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借助图书馆或网络独自学习历史知识。因为集体听有趣的东西,氛围特
记得一次美术比赛,要求选手画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水又有庙.获得第一名的是一幅有山有水但没有庙的作品,只见河水边有个小沙弥手提水桶,欲探身提水,身后是条通往深山中的小径.作者以小沙弥之实布庙宇之空白,顿觉庙宇隐藏山腰之中,既点明了主题又给人以启迪和想象的空间,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所谓物理“布白”艺术乃是将“布白”手法运用于物理教学中并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培训是促成教师专业发展和实现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核心价值切实传导的理念之维、教育先进技术有效推广的实践之维和理论实践贯通教师体认的策略之维是教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媒体工具日渐频繁地进入了教育教学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这些新媒体工具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风貌、甚至是师生关系,但同时,新媒体的应用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简单介绍了新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优势和弊端体现。在新媒体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教具的应用给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带来广泛
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毒害,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科基础薄弱。而历史学科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特点凸显了它的地位。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至关重要,既要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又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健全学生人格,而课前演讲是提升学生兴趣的一剂良方。  一、运用课前演讲的必要性  1.提供平台,提高自信。  课堂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涉及面有限,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举手的学生,这在无形中
设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在概念规律教学中使用,也可以在例题、习题、实验等教学过程中使用.总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使用.  1设问的类型与方法  1.1加(减)条件式设问  就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条件,通过加上(或减去)另外一些条件再进行设问的方法.  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减掉一个条件:“均匀”,那就是这样设问: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吗?  让学生
高中物理是在学习了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对物理学的进一步研究,知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直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让学生失去自我,让学生越来越抵触物理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创新自己在课堂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的形式推动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引领高中物理课堂走向高效。  1 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