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于时间的探寻,自古以来,都是以永恒为终极目标的,即希望在这种超越此在的探寻中向过去与未来无限延伸,找到起点,预言终点。就个人而言,总想预见未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这种线型的时间史中,超越了个人的,即“我”的此在,无限指向族群、人类、自然,甚至于宇宙。不同学科的智者都站在“时间”之上,流露出揭示真理的豪情。“解蔽”成了智者的人生游戏,诸多探求的结论已经很难超越。霍金的《时间简史》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自然科学的胜利,哲学家们如果还是选择自然或宇宙为研究原点,无疑是自酿苦酒。值得庆幸的是,有一些哲学家已经把“人”作为研究的原点,有意避开自然或宇宙,对人的存在作了更本质的探寻,思想方向、研究方法都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关于时间的研究也就有了新的原点,“我的时间”分析正是从“个人”这一原点出发的。
流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总是要围绕“我”去关注外界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种种。多数时候,我们对“我”以及外界(非我)的关注往往会得到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结论,给我们的选择带来错误的判断,让我们变得更迷惘。
我与非我一起构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必须引入,即“流”,现象学认为,世界是由“流”构成的,包括每个人也不是总呆在某个节点上,也是一种流的状态。我们如果能够从时、空、情的角度全面理解“流”的话,这对于我们看清与“我”有关或无关的一切要素是有极大帮助的。
由于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大多数人看世界是出于本能,这必然会产生一些错觉,特别是人习惯在某个节点上静态地观察。当然,这种习惯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这种静观的习惯,让自己逐渐学会用“流”的意识去看世界、析问题、作判断。
用“流”的意识去观察其实就是一种反思性的观察,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简单描述,一定要在描述的基础上多涉及到“情志”的反思,只有“情志”的反思与生发,才是“流”的本质力量。
每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都是由流构成的整体。一个人,有他独有的生命和情志轨迹,同时,他的独特又与一个群体构成关系,多种“流”的交汇,就演绎成一定时空的主流的事件。正如我们常用“缘”这个词来解释这种关系,它强调的是偶然与浪漫,不利于进行现象学方面的研究,而“流”就不同了,更形象也更深刻。
当我们把自己的一切放到“流”中去思考,就会变得更清醒,知道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节点,从情志的角度体验事件,从群体的角度来反观个体,从过去或未来的角度来思考此在。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唯此在的、片面地、单向地思考问题,也就能避免陷入困境,特别是自设的困境,不能自拔。
关于“流”,我想引入两个词,一个是“流水”,一个是“流云”。就个体的流来说,流水与流云所指向的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前者实,后者虚,水与云构成生命的整体,“水”构成生命的轨迹,在大地上流淌,彰显生命的姿态;而“云”则在空中漂浮,构成生命的情志。流水之态变化甚缓,千古常一;流云之态则千姿万态,变化无穷。水可生云,云可降水,相济相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既留水迹,又成云岭,两流相生,呈和谐之美;亦可两不相协,各显其态。事实上,就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来看,“水流”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了,但对“流云”的研究非常少,特别是对于流云中与水流不相干的甚至于是相悖的研究更少。并不是所有的云都能形成降水,不能形成降水的云,也即不能改变生命姿态的情志有价值吗?如果有,其价值又是什么?这一部分,事实上已经在“水流”的事件中显现出来,但人们只在“水流”中寻找答案,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切中要义。如果能从“云”的层面去研究,并引导人们从这一方面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可能会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时间流
人是由日子构成的。当“时间”演变成“日子”就与“人”或“我”构成了密切的关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从什么时候发端,人们就在这种约定中生活,繁衍着族群,创造着文化,滋生着哲学,传递着梦想。日子,一天天走过,操持着口耳相传的土语,伴随着年复一年的春秋,感受着似曾相识的忧乐,我们生活在时间大系的某个节点之上,俯仰古今与未来,这是一种自省式的观照。是人独有的,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事实上很多人,包括不同节点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生存着。
生命姿态的显性坐标是时间,我们常说时间如流水,那时间流是如何彰显生命的流水与流云的呢?简单来说,在“线型时间流”中生活的人,把日子分成过去(传统)、现在(现代)、未来(后现代),它促使人们不断地往前走,以越现代、越后现代、越后后现代为时髦,一些重要的价值维度被抛弃,忽略了自我发展的和谐性。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向古而生的,他们认为最完美的社会在过去。这些人是有渊源的智者。但这种生命姿态可能会忽略现代社会的超越性和情态性。
“环型时间流”中的人,认为生命中存在轮回,过去与未来可以互成因果,寻找存在的理由并不是困难的事,因此,生命的姿态也就变得简单,甚至是可以复制。正如有一定信仰的人,往往看世界就很简明,这种简明主要表现在情志的产生非常单纯,主观情志被主动放弃或忘却,因为时间的环型流动,所以也不会产生对未来的憧憬或恐惧。环型流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即君主年号式,可命之曰“主人时间”,相当长的历史长流是以人名来书写里程碑的。到今天,这种活在“主人时间”里的人绝非少数,对他们而言,“我的时间”只是无根的浮萍。但他们不会为此感到烦恼,因为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了这种安排。
俯仰的姿态更多的是基于情志的追求,生命姿态(流水)不是时间的全部,生命的情志(流云)必须成为“我的时间”的一部分,可称之为“时间三角流”。
这种时间流与前二者不同的是,它突出生命中隐性的部分,这些隐性的存在才是生命姿态中事件重要与否的决定者。而在生活流中作匍匐式疾行的人们,缩小了时间节点上的空间,弱化了人性境界的追求。所以在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什么是重要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点,事件与情志的因果对应关系。由一件事产生了一种情志,这件事发生在某个时间点上。比如金婚是50年的风雨同舟,50年在前后都无限延伸的时间轴上是一节,或是一点,构成50年的1年或是10年都是短暂的,这些时间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个时间点就像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位置,可以存放一座奖杯,奖励一段牵手的岁月。还会找一个地方,相对要特别一些(至于原因,我想是为了衬托其中的特別吧),带着孩子一起享受这个重要的日子,尽管孩子只是知道多了一次丰盛的或是特别的晚餐。或许这样一次与平日不同的安排会扰乱平宁的节奏(时间),但基于意义所产生的兴奋和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新鲜感会让这一天弥漫很多独特的味道,反而彰显其重要。但反过来,由一种情志引发了一个事件,就不会那么清晰地呈现在节点上,特别是由于这个事件并无特殊,可能会在“我的时间”中流失,处于不存在的状态。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情志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它可以出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节点上,一旦与我发生了碰撞,就会产生事件。 因此重要的日子,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情志体验。而“我的时间”一定是由这些重要的日子构成支柱的。“时间三角”中两个底角是过去与未来,其中落在节点上的既有主要的事件,更要有这些事件在“我”心中的情志色彩,与“我”的情志有关的色彩应该超越事件成为“时间三角”的顶角。我们甚至可以解释一种现象,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多数时候是烦恼、忧伤,从时间三角来看,可能这种情态来自过去,因为不能与事件对照,所以不可复原。也有可能来自不太远的未来,可能过几天就会发生与这种情志有关的事件。还有一种可能,是与你有关的、另外一个的情志,超越时空影响到你的情志,甚至有可能被另外一个与你十分密切的人感受到,结果事件却发生在你的身上。这种情志是如何传递与接受的,至今仍然是梦。我们现在能够可以接受的是,情志是超越时空流动的存在。
时间在线
事实上,语境与视界在大多数时候是重叠的,任何的纯粹脱离此在生活都非常艰难,此在生活,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在线方式,视觉系统拥有记录在线时间的优势。
每个人,都会有一双眼睛,这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自然界很多生命体的普遍要素。我常常会努力的去看,用我的双眼,有时会眯上其中一只,左或者是右,这要分什么事件或者是什么心情。我们常常(每天)都会看一群人或被一群人看,他(她)们的眼睛常常与我对视,有时会很遥远,隔着绿的树叶;有时又会很近,眸如点漆,黑白分明。总想我和他(她)们在一块儿,究竟看到了什么?“我的时间”的存在只有看到或被看到才能被证明,正如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实。节点上的我多数时候是处于看与被看的狀态中,而被看到在其是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存在,或者是没有出场。
“我的时间”在这样的视觉生态环境中会有意地步入一种“在线”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时间在线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令我们越来越“一体化”“框架化”。我的时间与“一体”“框架”中的事件连成“线”,这些事件构成主流社会的主体和支柱,个体的生命姿态和生命意义与之对视与重叠,这种眉目传情与相互映衬丰富了“我的时间”中的事件与色彩,进而发展到不可分割,离开了“一体”与“框架”,“我的时间”就是孤立的、寂寞的,甚至是无意义的。于是,“在线”成了一种必须。多数时候,一般人会把在线时间等同于我的时间,入乎其内,不能出乎其外,在线时间产生的情志会改变我的时间中的事件。当然,我们不排除“在线时间”与“我的时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但必须相当谨慎,不是一般的智者,很难控制自如。“在线时间”如果不产生“情志”,我的时间就不会成为三角流,如果没有类似宗教的情志替代品,那么我们就会汇入线型时间流中,很难成为“我的时间”,一旦“我的时间”强烈地感到失去自由,那其中的事件与色彩就会很容易被抛弃,“我”对“在线时间”会产生厌恶情志。而恰恰这种厌恶情志会变成“我的时间”中的真实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线时间最终会在“我的时间”中扭曲变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避免无休止地处于在线状态,力争(之所以用力争一词,是因为“我的时间”获得自由不容易)活在“我的时间”中。
时间影子
谁都无法想象,当一切的光影(时间)伴随落日褪去色泽之后,当一切的真实(事件)紧跟时空迁徙消弥距离之后,“我的时间”竟如一场春雨,让本已永恒的定格生出温暖的新叶,立在回眸的门扉之间,散发出幽幽的亲切。这里言说的亲切,我想应该是“我的时间”存在的本质,换言之,“我的时间”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我”建立联系的?我比较喜欢“时间影子”一词。那是在一次深夜喝茶时,凝视着悬浮在玻璃杯中的茶叶,我的脑海中突然涌现出一些“我的时间”中的事件和色彩,灵感一来,竟吟叹出:时间影子/像茶/慢分细品/空嗟。
在怀恋中,事件已经不重要了,“情志”成了“我的时间”的主要成分,正是由于那亲切的“时间影子”悬浮于此在的我的水杯中,让此在的我怀想那些曾经存在的意象,虽然眼前的意象已经改变,但那种感觉是不变的。童年中很多事件都不记得了,但对于童年的普遍感情都是一致的快乐,从时间三角的角度来说,“情志”超越时空,过去的时间在此在落下影子,而这一影子又指向未来的营建。
总之,拥有亲切情志的时间才是“我的时间”。
生活从朝阳开始书写真实,记忆却在余晖中洒落一地亲切。怀恋恰似归途,田间小路,牛羊成群……
我想,此刻可以饮一口香茶或是一盏老酒了。
就为“我的时间”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
流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总是要围绕“我”去关注外界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种种。多数时候,我们对“我”以及外界(非我)的关注往往会得到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结论,给我们的选择带来错误的判断,让我们变得更迷惘。
我与非我一起构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必须引入,即“流”,现象学认为,世界是由“流”构成的,包括每个人也不是总呆在某个节点上,也是一种流的状态。我们如果能够从时、空、情的角度全面理解“流”的话,这对于我们看清与“我”有关或无关的一切要素是有极大帮助的。
由于人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大多数人看世界是出于本能,这必然会产生一些错觉,特别是人习惯在某个节点上静态地观察。当然,这种习惯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这种静观的习惯,让自己逐渐学会用“流”的意识去看世界、析问题、作判断。
用“流”的意识去观察其实就是一种反思性的观察,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简单描述,一定要在描述的基础上多涉及到“情志”的反思,只有“情志”的反思与生发,才是“流”的本质力量。
每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都是由流构成的整体。一个人,有他独有的生命和情志轨迹,同时,他的独特又与一个群体构成关系,多种“流”的交汇,就演绎成一定时空的主流的事件。正如我们常用“缘”这个词来解释这种关系,它强调的是偶然与浪漫,不利于进行现象学方面的研究,而“流”就不同了,更形象也更深刻。
当我们把自己的一切放到“流”中去思考,就会变得更清醒,知道从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节点,从情志的角度体验事件,从群体的角度来反观个体,从过去或未来的角度来思考此在。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唯此在的、片面地、单向地思考问题,也就能避免陷入困境,特别是自设的困境,不能自拔。
关于“流”,我想引入两个词,一个是“流水”,一个是“流云”。就个体的流来说,流水与流云所指向的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前者实,后者虚,水与云构成生命的整体,“水”构成生命的轨迹,在大地上流淌,彰显生命的姿态;而“云”则在空中漂浮,构成生命的情志。流水之态变化甚缓,千古常一;流云之态则千姿万态,变化无穷。水可生云,云可降水,相济相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既留水迹,又成云岭,两流相生,呈和谐之美;亦可两不相协,各显其态。事实上,就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来看,“水流”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了,但对“流云”的研究非常少,特别是对于流云中与水流不相干的甚至于是相悖的研究更少。并不是所有的云都能形成降水,不能形成降水的云,也即不能改变生命姿态的情志有价值吗?如果有,其价值又是什么?这一部分,事实上已经在“水流”的事件中显现出来,但人们只在“水流”中寻找答案,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切中要义。如果能从“云”的层面去研究,并引导人们从这一方面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可能会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时间流
人是由日子构成的。当“时间”演变成“日子”就与“人”或“我”构成了密切的关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从什么时候发端,人们就在这种约定中生活,繁衍着族群,创造着文化,滋生着哲学,传递着梦想。日子,一天天走过,操持着口耳相传的土语,伴随着年复一年的春秋,感受着似曾相识的忧乐,我们生活在时间大系的某个节点之上,俯仰古今与未来,这是一种自省式的观照。是人独有的,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事实上很多人,包括不同节点上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生存着。
生命姿态的显性坐标是时间,我们常说时间如流水,那时间流是如何彰显生命的流水与流云的呢?简单来说,在“线型时间流”中生活的人,把日子分成过去(传统)、现在(现代)、未来(后现代),它促使人们不断地往前走,以越现代、越后现代、越后后现代为时髦,一些重要的价值维度被抛弃,忽略了自我发展的和谐性。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向古而生的,他们认为最完美的社会在过去。这些人是有渊源的智者。但这种生命姿态可能会忽略现代社会的超越性和情态性。
“环型时间流”中的人,认为生命中存在轮回,过去与未来可以互成因果,寻找存在的理由并不是困难的事,因此,生命的姿态也就变得简单,甚至是可以复制。正如有一定信仰的人,往往看世界就很简明,这种简明主要表现在情志的产生非常单纯,主观情志被主动放弃或忘却,因为时间的环型流动,所以也不会产生对未来的憧憬或恐惧。环型流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即君主年号式,可命之曰“主人时间”,相当长的历史长流是以人名来书写里程碑的。到今天,这种活在“主人时间”里的人绝非少数,对他们而言,“我的时间”只是无根的浮萍。但他们不会为此感到烦恼,因为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了这种安排。
俯仰的姿态更多的是基于情志的追求,生命姿态(流水)不是时间的全部,生命的情志(流云)必须成为“我的时间”的一部分,可称之为“时间三角流”。
这种时间流与前二者不同的是,它突出生命中隐性的部分,这些隐性的存在才是生命姿态中事件重要与否的决定者。而在生活流中作匍匐式疾行的人们,缩小了时间节点上的空间,弱化了人性境界的追求。所以在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什么是重要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点,事件与情志的因果对应关系。由一件事产生了一种情志,这件事发生在某个时间点上。比如金婚是50年的风雨同舟,50年在前后都无限延伸的时间轴上是一节,或是一点,构成50年的1年或是10年都是短暂的,这些时间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个时间点就像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位置,可以存放一座奖杯,奖励一段牵手的岁月。还会找一个地方,相对要特别一些(至于原因,我想是为了衬托其中的特別吧),带着孩子一起享受这个重要的日子,尽管孩子只是知道多了一次丰盛的或是特别的晚餐。或许这样一次与平日不同的安排会扰乱平宁的节奏(时间),但基于意义所产生的兴奋和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新鲜感会让这一天弥漫很多独特的味道,反而彰显其重要。但反过来,由一种情志引发了一个事件,就不会那么清晰地呈现在节点上,特别是由于这个事件并无特殊,可能会在“我的时间”中流失,处于不存在的状态。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情志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它可以出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节点上,一旦与我发生了碰撞,就会产生事件。 因此重要的日子,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情志体验。而“我的时间”一定是由这些重要的日子构成支柱的。“时间三角”中两个底角是过去与未来,其中落在节点上的既有主要的事件,更要有这些事件在“我”心中的情志色彩,与“我”的情志有关的色彩应该超越事件成为“时间三角”的顶角。我们甚至可以解释一种现象,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多数时候是烦恼、忧伤,从时间三角来看,可能这种情态来自过去,因为不能与事件对照,所以不可复原。也有可能来自不太远的未来,可能过几天就会发生与这种情志有关的事件。还有一种可能,是与你有关的、另外一个的情志,超越时空影响到你的情志,甚至有可能被另外一个与你十分密切的人感受到,结果事件却发生在你的身上。这种情志是如何传递与接受的,至今仍然是梦。我们现在能够可以接受的是,情志是超越时空流动的存在。
时间在线
事实上,语境与视界在大多数时候是重叠的,任何的纯粹脱离此在生活都非常艰难,此在生活,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在线方式,视觉系统拥有记录在线时间的优势。
每个人,都会有一双眼睛,这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自然界很多生命体的普遍要素。我常常会努力的去看,用我的双眼,有时会眯上其中一只,左或者是右,这要分什么事件或者是什么心情。我们常常(每天)都会看一群人或被一群人看,他(她)们的眼睛常常与我对视,有时会很遥远,隔着绿的树叶;有时又会很近,眸如点漆,黑白分明。总想我和他(她)们在一块儿,究竟看到了什么?“我的时间”的存在只有看到或被看到才能被证明,正如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实。节点上的我多数时候是处于看与被看的狀态中,而被看到在其是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存在,或者是没有出场。
“我的时间”在这样的视觉生态环境中会有意地步入一种“在线”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时间在线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令我们越来越“一体化”“框架化”。我的时间与“一体”“框架”中的事件连成“线”,这些事件构成主流社会的主体和支柱,个体的生命姿态和生命意义与之对视与重叠,这种眉目传情与相互映衬丰富了“我的时间”中的事件与色彩,进而发展到不可分割,离开了“一体”与“框架”,“我的时间”就是孤立的、寂寞的,甚至是无意义的。于是,“在线”成了一种必须。多数时候,一般人会把在线时间等同于我的时间,入乎其内,不能出乎其外,在线时间产生的情志会改变我的时间中的事件。当然,我们不排除“在线时间”与“我的时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但必须相当谨慎,不是一般的智者,很难控制自如。“在线时间”如果不产生“情志”,我的时间就不会成为三角流,如果没有类似宗教的情志替代品,那么我们就会汇入线型时间流中,很难成为“我的时间”,一旦“我的时间”强烈地感到失去自由,那其中的事件与色彩就会很容易被抛弃,“我”对“在线时间”会产生厌恶情志。而恰恰这种厌恶情志会变成“我的时间”中的真实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线时间最终会在“我的时间”中扭曲变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避免无休止地处于在线状态,力争(之所以用力争一词,是因为“我的时间”获得自由不容易)活在“我的时间”中。
时间影子
谁都无法想象,当一切的光影(时间)伴随落日褪去色泽之后,当一切的真实(事件)紧跟时空迁徙消弥距离之后,“我的时间”竟如一场春雨,让本已永恒的定格生出温暖的新叶,立在回眸的门扉之间,散发出幽幽的亲切。这里言说的亲切,我想应该是“我的时间”存在的本质,换言之,“我的时间”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我”建立联系的?我比较喜欢“时间影子”一词。那是在一次深夜喝茶时,凝视着悬浮在玻璃杯中的茶叶,我的脑海中突然涌现出一些“我的时间”中的事件和色彩,灵感一来,竟吟叹出:时间影子/像茶/慢分细品/空嗟。
在怀恋中,事件已经不重要了,“情志”成了“我的时间”的主要成分,正是由于那亲切的“时间影子”悬浮于此在的我的水杯中,让此在的我怀想那些曾经存在的意象,虽然眼前的意象已经改变,但那种感觉是不变的。童年中很多事件都不记得了,但对于童年的普遍感情都是一致的快乐,从时间三角的角度来说,“情志”超越时空,过去的时间在此在落下影子,而这一影子又指向未来的营建。
总之,拥有亲切情志的时间才是“我的时间”。
生活从朝阳开始书写真实,记忆却在余晖中洒落一地亲切。怀恋恰似归途,田间小路,牛羊成群……
我想,此刻可以饮一口香茶或是一盏老酒了。
就为“我的时间”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