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马铃薯新发生病害的防控措施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查弄清商洛市新发生6种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发生原因,提出了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改良土壤、实施种薯处理+沟施药剂预防+苗期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病害;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95-02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New Potato Diseases in Shangluo
  LU Shujing et al.
  (Shangluo Plant Protection and Plant Inspection Station, Shangluo 726000,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of 6 new potato diseases in Shangluo, the Census makes clear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Shangluo, and analyzes the occurrence reason, Planting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crop rotation, soil improvement,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combined with chemical control in seedling stage was implemented.
  Key words: Potato; Disease; Control strategy
  马铃薯是商洛市粮菜兼用型作物,种植面积居第2位。随着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种薯缺口较大,从外省市调运种薯成为解决生长需求的主要途径[1],导致一些新病害相继传入,黑痣病、黑胫病、枯萎病、疮痂病和粉痂病等零星发生的次要病害正逐年上升为主要病害,并在局部地区毁灭性的暴发流行,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2-3],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威胁。本文总结分析几种马铃薯新发病害发生特点和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1 调查方法
  2015—2020年,从马铃薯苗期开始到收获期结束,重点在苗期-团棵期、现蕾-开花期、收获期3个主要时段,开展马铃薯病害大田普查和重点调查。大田普查采用随机踏查的方法进行,重点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每县区选择3~5个乡镇,每个乡镇3块田,按5点取样法取样,每点调查马铃薯30株,调查病害种类、病株(叶)率和严重度。
  2 調查结果
  通过连续6年的监测调查,弄清了全市马铃薯病害种类,主要有:晚疫病、炭疽病、早疫病、黄萎病、枯萎病、黑痣病、粉痂病、环腐病、疮痂病、黑胫病、软腐病、病毒病等,其中马铃薯炭疽病、黑痣病、粉痂病、黑胫病、黄萎病、枯萎病为近几年新发生病害,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应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测与防控工作。
  2.1 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主要危害幼芽、叶片、茎基部及块茎。在商洛市发生比较普遍,一般发生地块病株率3.6%~9.7%,严重地块可达12.7%~26.8%。该病以病薯或土壤中的菌核越冬,病薯是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马铃薯出苗时开始发生,5月中下旬病害进入流行期,6月上旬达到高峰,后期侵染块茎形成黑褐色菌核,收获较早时不产生菌核,但收获后贮藏期条件适宜可产生菌核[4]。连作、土壤湿度大、播种过深或播后低温时间长发病重。
  2.2 马铃薯炭疽病 马铃薯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根茎部。全市均有发生,发病株率1.6%~17.3%,其中洛南县、商州区西北部和丹凤县北部山区发生较重,发病株率12%~25%,重发年份发病株率达30%~40%,植株提前15~20d枯萎死亡,对产量影响较大。炭疽病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种薯或土壤,病原菌多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薯、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种薯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商洛市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传播,经伤口或直接侵入,形成再侵染;6月上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多雨年份会导致植株提前枯死。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雨水过多或雨后骤晴病害发生重,田间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病害发生较重。
  2.3 马铃薯粉痂病 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收获期调查,薯块发病率3.6%~12.8%,重发田块薯块发病率15.6%~20.3%,个别田块高达50%~60%,商品性较差。该病以休眠孢子囊团在种薯内或土壤中越冬,病土或病薯为翌年初侵来源。种薯调运上远距离传播主要途径,病土、病肥、灌溉水可近距离传播。雨量较多、夏季凉爽病害发生严重。
  2.4 马铃薯黄萎病 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商洛市呈现点片发生,发生田块病株率1.8%~3.5%,个别重发田块病株率3.1%~4.6%。一般4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受害田块一般减产20%~30%,严重田块减产40%~60%。病菌主要在土壤、薯块和病残体中越冬,带病种薯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也可通过雨水、灌溉水近距离传播。低温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长期低温发病早发病重;连作、氮肥施用量大、土壤黏重、排水不畅发病重。
  2.5 马铃薯枯萎病 马铃薯花期开始表现症状,一般田块发病株率1.6%~6.5%,个别的田块发生较重,发病株率11.6%~18.3%。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入侵。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遇高温干旱,病害发生偏重。调查发现,重茬低洼地或排水不畅田块易发病。
  2.6 马铃薯黑胫病 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近几年随着调种频次增加,发病逐年加重,一般地块发病率在1.8%~5.3%,个别严重发生地块可达8.8%~12.5%,甚至病株率更高,危害损失较大。该病主要靠带菌种薯传播,一般5月上旬即可见病,之后迅速蔓延,5月多雨年份发生偏重。温湿度是影响发生的主要因素,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时发病重,前期低温潮湿后期高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   3 原因分析
  3.1 长期连作导致病害逐年加重 长时间连作使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当田间小气候环境适合时就会发生危害,故而发生逐年加重。
  3.2 频繁调种加速了病害传播 据调查,商洛市超过1/3的种薯需要从甘肃等外省市调引,种薯带菌成为病虫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使新病害传入的机率增加。
  3.3 土壤有机质减少加重病害发生 农家有机肥用量减少,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质逐年下降,化肥不合理使用刺激了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等病原菌生长,加重了枯萎病和黑痣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3.4 防控意识不强加大了防治难度 群众防控马铃薯病虫意识较差,加之这些新病害属于土传病害,发生隐蔽、防治成本高、防效差等原因,增加了防治难度。
  4 防控措施
  4.1 实施轮作倒茬 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区域实施水旱轮作效果更好。特别是要与小麦、玉米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倒茬3年以上,能有效降低黑痣病、枯萎病、黄萎病和疮痂病等病害发生。对粉痂病发生田块,轮作5年以上效果更好。
  4.2 加强种薯管理 严把种薯调引关口,远距离调引种薯时要仔细检查,确保种薯不带病菌。引导农户种植适合当地抗病、商品性好的高产品种。
  4.3 改善栽培方法 按照“氮磷钾配合,增施有机肥,规范化间套”的原则,根据试验示范结果[5],整地时施30000~45000kg/hm2优质农家肥翻犁入土,播种时再施入马铃薯专用肥(N∶P2O5∶K2O=12∶6∶12)750~1200kg/hm2或磷酸二铵300~450kg/hm2。推廣应用2行马铃薯套种2行玉米的“双套双”模式,或2行马铃薯套种1行玉米的“双套单”模式,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
  4.4 播种前预防 一是实施切刀消毒。在种薯切块时,用75%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min,多把切刀轮换使用。二是药剂处理种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和枯萎病,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薯包衣,也可选用8%咯菌腈·氟唑环菌胺30~70mL/kg种薯或70%甲基硫菌灵g/kg种薯等进行药剂拌种。防治疮痂病可用25g/L咯菌腈FS或47%春雷王铜浸种拌种或浸种。防治马铃薯粉痂病95%恶霉灵拌种,防治马铃薯黑胫病可用噻霉酮拌种。三是播种沟施药预防。播种时沟施25%嘧菌酯悬浮液,施用1.2~1.5L/hm2或240g/L噻呋酰胺悬浮液1950mL/hm2。
  4.5 苗期化学防治 在马铃薯苗期,滴灌1000亿/克枯草芽孢杆菌,或采用氨基寡糖素+杀菌剂混合灌根或叶面喷雾,杀菌剂可选择噻呋酰胺、氟啶胺、嘧菌酯或琥噻菌酮、氢氧化铜等药剂,叶面喷雾时加入磷酸二氢钾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宝功,陈光华,文家富,等.马铃薯种薯调运检疫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3,59(04):188-189.
  [2]高玉林,徐进,刘宁,等.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19,45(5):106-111.
  [3]文家富,杨雪竹,郑小惠,等.商洛市马铃薯业现状及绿色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2):68-69.
  [4]文家富,郑小惠,陆淑静,等.马铃薯黑痣病发生与田间防治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2019,65(10):75-78.
  [5]李拴曹,李存玲.商洛市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1):32-34,50.
  (责编:王慧晴)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丰富城市的园林景观,营建四季常绿、鲜花怒放的缀花草坪,设计了“马蹄金+猫爪草+夏天无+剪刀股”“马蹄金+老鸦瓣+蒲公英”“马蹄金+紫花地丁+夏枯草”等10个组合。并对马蹄金缀花草坪的建植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选址、除草、整坪、播种到养护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案,应用液压喷播机播种、整坪前灭生性除草剂除草、生长期选择性除草剂除草、合理施肥、适时修剪间苗、针对性开展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摘 要:皖槐1号刺槐是安徽省林科院发现的自然杂交优良单株,经多次反复测定和区域试验,优选出速生新品种。其侧根发达,能形成根网,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西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具有速生、干直、材质优良的特性,是园林绿化、国家储备林建设的优选树种。该文介绍了皖槐1号刺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小根段扦插育苗技术,以期为皖槐1号良种刺槐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皖槐1号;刺槐;生物学特性
摘 要:小麦栽培技术的更新对于保证小麦高产稳产至关重要。立体匀播作为一种新型栽培技术,具有高产、高效、节约成本等优势。该文探讨了小麦立體匀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对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以期为丰富小麦栽培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麦;立体匀播;光合生产;产量形成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以及人们对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重要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市场上对优质林木种苗的需求越来越大,林木种苗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该文分析了榆林市林木种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未实现全覆盖、种苗供给量过大、种苗质量整体不高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培训、加大对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利用等措施,以期为提高榆林市林木种苗生产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
摘 要:该文介绍了郎溪县涛城镇养殖业产业扶贫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养殖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围绕如何提升养殖业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增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养殖业;产业扶贫;现状;问题;对策;郎溪县涛城镇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75-02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战略部署和精准脱贫帮扶工作,进一
摘 要:为改善商洛烟区土壤肥力,促进烤烟生长发育,开展了微生物不同菌剂与不同施用量双因素大田试验,对烤烟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巨大芽孢杆菌和复合菌剂的低水平处理(A1、C1和C2)的植物学性状相对较优;(2)B4处理株高最高,平均为129.7cm,比对照高12.8%,适量应用微生物菌剂对烟株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烤烟茎围B1最大为13.9cm,与对照相比增加12.1
摘 要: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不断转型发展以及农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等事关农业生产的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与重大意义。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是十分健全,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工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力度以及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培训等,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问题
摘 要:榔榆是蒙城县主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该文综述了榔榆的育苗、栽植及抚育管理技术,为蒙城县保护和开发利用榔榆等乡土树种种质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榔榆;育苗;栽植;抚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9-0047-02  1 蒙城县乡土树种发展情况  蒙城县地处淮北平原,隶属亳州市,全县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约
摘 要:该文简述了庐江县第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现状,分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据此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参与保护意识;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农作物自然生存空间;修改现行规章,制定《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条例》;加大政策扶持,构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管理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庐江县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对策;庐江县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和谐等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景观美学、生态效益、服务功能3个方面选择18个指标因子对淮南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物种丰富度(22.43%)、空间尺度协调性(14.11%)和绿地率(9.64%)等指标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的影响较大,而景观功能多样性(0.72%)、景观可识别性(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