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大地相信美国正在没落或者中国实力在崛起,都将导致冒险和危险的政策
编者按: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两大盛事让中国进一步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之下。在更大的背景之下,目前余波仍然未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缺陷。
“与众不同”的中国,目前快速的发展能否持续下去?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应该承担怎样更大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转型和世界变局的这个节点上,思考这些问题显得尤为有价值。为此,本刊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邀请了一批国际著名人文学者,写下在这一时刻对于中国最敏锐的观察和最直率的建议。
邓小平曾在联合国大会上宣称,“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但是印度、欧洲和美国有很多人对此并不确信。
外国人对中国实力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未来的判断。在美国的一次民意测验中,44%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只有27%的人准确选择了美国(其实力三倍于中国)。
与此同时,尽管大部分对中国实力的推断都是基于其GDP的快速增长率,中国还拥有其他显著的、使其可能成为大国的资本。
它的人口四倍于美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军队、约200枚核武器,以及先进的航空技术和数字空间运行能力(包括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
在软实力资源方面,中国仍然缺乏能与好莱坞抗衡的文化产业,大学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够。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对美国软实力贡献巨大。
不过,自从胡锦涛主席“十七大”讲话以来,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努力来提升其软实力。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令人着迷,中国政府因此在全球各地开设了数百家孔子学院来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还调整了外交策略,更多地使用多边协议来缓和世界对它的恐惧心理,减少其他国家联手制衡这个崛起中大国的可能性。
因此,虽然中国拥有过人的大国资本,但对于那些仅仅基于GDP增长速度和政治修辞做出的关于中国的推断,我们必须挣怀疑态度。
中美两国对彼此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双方都有一部分人愿意将对方看成是敌人。需要指出的是,夸大地相信美国正在没落或者中国实力在崛起,都将导致冒险和危险的政策。
中国在经济上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其政策的核心还是集中于亚太地区及国内经济的发展。虽然她的经济模式(所谓的“北京共识”)对于一些国家有号召力,但还远远不具有全球意义。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国内外的决策者都应当牢记,如果我们相信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信念可能最终会成为冲突的根源。如果双方都相信自己有一天会与对方兵戈相见,并为此进行军事部署,另一方则会将此看成是自己最大担忧的验证。对双方而言,这种情形将是一个巨大损失。
要达到可与美国的实力和资源并驾齐驱,中国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且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方面的障碍。
中国GDP真相剖析
在21世纪初,如果以PPP(购买力平价)来衡量,美国经济总量是中国的两倍;如果以官方汇率来计算,则是三倍多。但所有此类的比较和推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不全面的。
即使中国的GDP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这两个经济实体也只是在规模上相当,在构成上并不平等。中国仍然拥有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并将开始面临计划生育延迟效应带来的新的人口问题。再者,一个国家在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可能会出现增长率放缓。
如果我们假设在2030年之后,中国的增长率为6%而美国是2%,那么中国的人均收入要想赶上美国,则要等到21世纪下半叶。
人均收入是一个经济体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准。换言之,中国傲人的增长率与其人口数量相结合,将肯定会在某个时刻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这是中国令人折服的实力,但与平起平坐并不相同,况且美国也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止步不前。这也并不能证明中美两国里杞人忧天者关于战争呼之欲出的预言。
再者,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线性预测也会产生误导。一个国家在经济起步的早期阶段,从技术进口中受益之时,前景总是显得一片大好;而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层次时,增长率则会放缓。
除此之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转型过程中的严峻挑战,包括国企效率低下、社会不平等扩大、人口大规模迁徙、社会保障系统缺失、腐败以及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
中国不大可能以外汇储备为博弈砝码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在全球最大出口国的排行榜上从第九位跃居到第一位,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一些观察家得出结论说,因为中国在外汇储备中持有巨额美元资产,它可以以抛售手中美元外汇相威胁,逼迫美国就范。但如果中国这么做,将降低中国所持外汇份额的价值,并导致中国商品难以进人美国市场,进而给中国经济造成莫大损害。经济体之间的互相依存是对称的,而非任何一方实力的体现。如果中国试图使用其金融实力为博弈砝码,也许可以使美国屈膝就范,但同时也会让自己跌倒在地。
此外,虽然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它在用自己的货币向海外放贷、增加自己的金融影响力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在中国形成一个深入且开放的债券市场(市场中利率由市场面非政府决定)之前,大概只有很少人会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
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经济腾飞,而非军事崛起
这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快速的经济增长对于国内政局稳定来讲至关重要。他们专注于经济增长以及他们称之为“和谐”、不会扰乱其增长的国际环境。但人们经常将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描述为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要求对中国实力予以更多的承认。
有美国人担心说,中国意欲“在短期内取代美国成为东亚霸主,在长期内将挑战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超级大国的地位”。即便这是对中国意图的一个准确看法,我们也应该怀疑,中国是否具有军事实力来使这个想法变成可能。
再者,中国领导人将不得不疲于应付周边国家的各种反应。
中国的军事态度如果太强硬,这一区域的周边国家可能会结成一个对抗性联盟。这个联盟将会同时削弱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佩尤(Pew,美国一家调查公司——译注)最近对全球范围内16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发现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的经济腾飞,而非军事崛起。
“如果中国的主要角色是经济大国,则受访者很可能既赞成中国的崛起,又喜欢美国。而如果受访者主要将中国看成是一个不断崛起的军事大国,则他/她的亲美情绪将常常意味着不赞成中国的崛起”。
中国不太可能成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对等的竞争者,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在亚洲范围内挑战美国。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冲突的威胁。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接受了中国实力的崛起,并且邀请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参与到国际体系中来。
亨利·基辛格已经观察到,中国正在国际体系中要求更多的承认,而不是颠覆整个体系。
考虑到美中两国在未来都将面临的全球问题,我们能从合作中获益良多。在各自的国家里,都应该避免“冲突不可避免”的这种看法。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相对良性的美中关系未来,是双方都愿意看到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编者按: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两大盛事让中国进一步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之下。在更大的背景之下,目前余波仍然未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缺陷。
“与众不同”的中国,目前快速的发展能否持续下去?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应该承担怎样更大的历史使命?在中国转型和世界变局的这个节点上,思考这些问题显得尤为有价值。为此,本刊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邀请了一批国际著名人文学者,写下在这一时刻对于中国最敏锐的观察和最直率的建议。
邓小平曾在联合国大会上宣称,“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但是印度、欧洲和美国有很多人对此并不确信。
外国人对中国实力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未来的判断。在美国的一次民意测验中,44%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只有27%的人准确选择了美国(其实力三倍于中国)。
与此同时,尽管大部分对中国实力的推断都是基于其GDP的快速增长率,中国还拥有其他显著的、使其可能成为大国的资本。
它的人口四倍于美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军队、约200枚核武器,以及先进的航空技术和数字空间运行能力(包括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
在软实力资源方面,中国仍然缺乏能与好莱坞抗衡的文化产业,大学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够。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对美国软实力贡献巨大。
不过,自从胡锦涛主席“十七大”讲话以来,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努力来提升其软实力。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令人着迷,中国政府因此在全球各地开设了数百家孔子学院来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还调整了外交策略,更多地使用多边协议来缓和世界对它的恐惧心理,减少其他国家联手制衡这个崛起中大国的可能性。
因此,虽然中国拥有过人的大国资本,但对于那些仅仅基于GDP增长速度和政治修辞做出的关于中国的推断,我们必须挣怀疑态度。
中美两国对彼此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双方都有一部分人愿意将对方看成是敌人。需要指出的是,夸大地相信美国正在没落或者中国实力在崛起,都将导致冒险和危险的政策。
中国在经济上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而且其政策的核心还是集中于亚太地区及国内经济的发展。虽然她的经济模式(所谓的“北京共识”)对于一些国家有号召力,但还远远不具有全球意义。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国内外的决策者都应当牢记,如果我们相信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信念可能最终会成为冲突的根源。如果双方都相信自己有一天会与对方兵戈相见,并为此进行军事部署,另一方则会将此看成是自己最大担忧的验证。对双方而言,这种情形将是一个巨大损失。
要达到可与美国的实力和资源并驾齐驱,中国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且中国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方面的障碍。
中国GDP真相剖析
在21世纪初,如果以PPP(购买力平价)来衡量,美国经济总量是中国的两倍;如果以官方汇率来计算,则是三倍多。但所有此类的比较和推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不全面的。
即使中国的GDP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这两个经济实体也只是在规模上相当,在构成上并不平等。中国仍然拥有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并将开始面临计划生育延迟效应带来的新的人口问题。再者,一个国家在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可能会出现增长率放缓。
如果我们假设在2030年之后,中国的增长率为6%而美国是2%,那么中国的人均收入要想赶上美国,则要等到21世纪下半叶。
人均收入是一个经济体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准。换言之,中国傲人的增长率与其人口数量相结合,将肯定会在某个时刻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这是中国令人折服的实力,但与平起平坐并不相同,况且美国也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止步不前。这也并不能证明中美两国里杞人忧天者关于战争呼之欲出的预言。
再者,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线性预测也会产生误导。一个国家在经济起步的早期阶段,从技术进口中受益之时,前景总是显得一片大好;而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层次时,增长率则会放缓。
除此之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转型过程中的严峻挑战,包括国企效率低下、社会不平等扩大、人口大规模迁徙、社会保障系统缺失、腐败以及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
中国不大可能以外汇储备为博弈砝码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在全球最大出口国的排行榜上从第九位跃居到第一位,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一些观察家得出结论说,因为中国在外汇储备中持有巨额美元资产,它可以以抛售手中美元外汇相威胁,逼迫美国就范。但如果中国这么做,将降低中国所持外汇份额的价值,并导致中国商品难以进人美国市场,进而给中国经济造成莫大损害。经济体之间的互相依存是对称的,而非任何一方实力的体现。如果中国试图使用其金融实力为博弈砝码,也许可以使美国屈膝就范,但同时也会让自己跌倒在地。
此外,虽然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它在用自己的货币向海外放贷、增加自己的金融影响力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在中国形成一个深入且开放的债券市场(市场中利率由市场面非政府决定)之前,大概只有很少人会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
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经济腾飞,而非军事崛起
这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快速的经济增长对于国内政局稳定来讲至关重要。他们专注于经济增长以及他们称之为“和谐”、不会扰乱其增长的国际环境。但人们经常将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描述为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要求对中国实力予以更多的承认。
有美国人担心说,中国意欲“在短期内取代美国成为东亚霸主,在长期内将挑战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超级大国的地位”。即便这是对中国意图的一个准确看法,我们也应该怀疑,中国是否具有军事实力来使这个想法变成可能。
再者,中国领导人将不得不疲于应付周边国家的各种反应。
中国的军事态度如果太强硬,这一区域的周边国家可能会结成一个对抗性联盟。这个联盟将会同时削弱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佩尤(Pew,美国一家调查公司——译注)最近对全球范围内16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发现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的经济腾飞,而非军事崛起。
“如果中国的主要角色是经济大国,则受访者很可能既赞成中国的崛起,又喜欢美国。而如果受访者主要将中国看成是一个不断崛起的军事大国,则他/她的亲美情绪将常常意味着不赞成中国的崛起”。
中国不太可能成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对等的竞争者,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在亚洲范围内挑战美国。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冲突的威胁。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接受了中国实力的崛起,并且邀请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参与到国际体系中来。
亨利·基辛格已经观察到,中国正在国际体系中要求更多的承认,而不是颠覆整个体系。
考虑到美中两国在未来都将面临的全球问题,我们能从合作中获益良多。在各自的国家里,都应该避免“冲突不可避免”的这种看法。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相对良性的美中关系未来,是双方都愿意看到的,也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