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国内外对IT人才的需求,分析了地方院校IT类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为未来的职业选择进入这一关键的学习阶段,完成就职工作前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最终使自身具备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学科基础扎实,良好专业素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地方院校 IT类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一、前言
国家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衡量一个高等学校毕业生的优劣就看他是否具备社会竞争力。新信息技术已经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七大振兴产业之一,IT技术作为新信息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培养IT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一项基本标准和规范。地方院校如何为IT类大学生拓展求知与求职空间,如何为IT类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利用在校期间学习的这一黄金时段,充分完善自我,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广义”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国内高校IT人才的培养现状
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担负着国家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IT类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是人生里程的一个特殊阶段,带着家庭和社会的期盼,满怀对人生的未来憧憬和职业选择,进入一段关键的学习过程。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展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历史也有几十年,并投入巨资开展对IT人才的培养。由于受社会需求和就业理念的影响,现在每个高等学校几乎都有与IT人才培养的专业或学科,每年约有几十万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直接或间接从事IT技术工作,他们将主导着我国未来新信息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和育人方法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在IT人才培养结构、质量和供需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一方面,IT创新人才需求旺盛,根据调查目前我国IT人才需求仍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加,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行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推进推动了信息化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在社会需求中985和211学校的毕业生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青睐,而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部分毕业生由于实际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我国IT人才的供需矛盾仍然很大。近几年,我国许多有识之士和教育主管部分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及教学手段培养IT创新人才,如国内著名高校清华大学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简称“姚班”),山东大学成立了泰山学堂计算机取向班等,开辟和探索新的IT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由于被教育者数量有限,仅解决点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面上的问题,但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三、地方院校在校IT类大学生求知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由精英教育向普通大众教育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生源和录取状况发生了巨变。77年考生570万人,录取新生27万人,此后每年能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逐年上升,到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达108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人数都以近百分之五的速度在不断递增,地方高等院校的增速更快。同时每年都有多所学校为提升办学层次,加入到高等院校行列,到2012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685万人,全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校生规模逼近2500万人(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招生信息网)。
态度决定行动,过程决定成败。地方院校的IT类大学生由于存在个体人生观的差异,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学习主动性差异性大。普通本科批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高,自律性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存在差异。
对学生的求知状况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求知欲望高,主动学习型。能报着一颗感恩的心度过大学生活,充分认识到通过所学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来回报社会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认真,珍惜自己的求学过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求知欲望一般,缺乏学习动力型。学生本人已经认识到通过所学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但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恒心,学习态度基本端正,能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自己的未来方向不明确,喜欢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偏差,从众心理严重。
3.没有求知欲望,得过且过型。该部分学生人生观存在缺陷,缺乏责任心,本人没有任何学习欲望,学习能动性缺失,好像是在为别人学习,误认为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比自身的能力更重要,有权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进入高校的目的就是求得一张毕业文凭,在思想的深处没有摆正上大学的态度,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沉迷于网络游戏,虚度光阴。
四、提升地方院校IT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措施的实施
1.全面提升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理念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全面、科学的创新人才新理念,改变传统意识对创新人才理念理解上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可能导致思想和实践的偏差,比如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忽略教育理念、环境和手段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等等。 2.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IT产业发展的需求
IT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的壮大,IT产业内部也出现了诸多学科分支,如:芯片设计、系统设计、通信技术、软件设计、数据库开发、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等。这些变化已经深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的教育系统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导致我们现在培养的“通才”不能适应IT产业对IT类“专才”的需求。所以及时对现有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出更多的“专才”才是IT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会同浪潮集团和其他合作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及行业专家一起重新修订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3.利用新信息技术手段,创新IT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当前比较流行两种方式:一是采取在学校完成所有的课程教育即进行封闭式学校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学生在母校完成规定的课程教育,然后将学生分配到某些企业完成教学实践。这两种培养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封闭式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掌握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学生基本不和社会和用人企业接触,不了解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难以达到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容易出现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后一种就是目前较流行的学校和企业完成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学校和实践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后,学生在母校完成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后,修满规定的学分,用一年的时间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3+1或3+1+1模式。这种方式对需要进行现场操作的学生比较适用,比如建筑施工、酒店餐饮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对IT这种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学生就不太适用,会遇到下面两个方面的实际困难,首先就是如果合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学生可以通过走读的方式,白天在企业学习和工作,晚上返回学校住宿。如果学校距离企业较远,学生必须吃住在企业,企业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食宿,这样做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而且加大了管理成本。另外,学生到企业还不具备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研发的能力,顶岗企业需要拿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等到学生具备研发项目的时候,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也将要离开企业,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不明显,这也是目前企业接收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企业能容纳参与教学实践的学生容量有限,特别是名企不可能让大批的学生进入企业,结果限制了IT类学生一次到合作企业的人数,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如企业接收大量的学生,企业将变成第二个高等学校,失去参与企业实践的真正意义。
建立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互联网或视频技术完成参与企业的培训工作,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在不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内通过请企业专家介绍或观看企业录像完成,对涉及技术方面培训同样可以通过视频技术解决。比如,企业在进行某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会时,学生同样在教室内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参与讨论,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达到了学生亲临现场的效果。在校期间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为学生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对具体项目的训练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完成,等学生训练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了实际的要求,可以利用一段时间到实际企业参与真正的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实际开发项目的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五、讨论
地方院校如何提升IT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努力改变认识观念,强化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通过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办学主体学校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对一所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府来说,聆听“客户”即学生的需求同样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广义”人才,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地方院校 IT类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一、前言
国家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衡量一个高等学校毕业生的优劣就看他是否具备社会竞争力。新信息技术已经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七大振兴产业之一,IT技术作为新信息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培养IT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一项基本标准和规范。地方院校如何为IT类大学生拓展求知与求职空间,如何为IT类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利用在校期间学习的这一黄金时段,充分完善自我,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广义”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国内高校IT人才的培养现状
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担负着国家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IT类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群体,是人生里程的一个特殊阶段,带着家庭和社会的期盼,满怀对人生的未来憧憬和职业选择,进入一段关键的学习过程。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展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历史也有几十年,并投入巨资开展对IT人才的培养。由于受社会需求和就业理念的影响,现在每个高等学校几乎都有与IT人才培养的专业或学科,每年约有几十万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直接或间接从事IT技术工作,他们将主导着我国未来新信息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和育人方法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在IT人才培养结构、质量和供需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一方面,IT创新人才需求旺盛,根据调查目前我国IT人才需求仍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加,特别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行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推进推动了信息化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在社会需求中985和211学校的毕业生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青睐,而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部分毕业生由于实际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我国IT人才的供需矛盾仍然很大。近几年,我国许多有识之士和教育主管部分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及教学手段培养IT创新人才,如国内著名高校清华大学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简称“姚班”),山东大学成立了泰山学堂计算机取向班等,开辟和探索新的IT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由于被教育者数量有限,仅解决点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面上的问题,但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三、地方院校在校IT类大学生求知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由精英教育向普通大众教育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生源和录取状况发生了巨变。77年考生570万人,录取新生27万人,此后每年能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逐年上升,到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达108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的招生人数都以近百分之五的速度在不断递增,地方高等院校的增速更快。同时每年都有多所学校为提升办学层次,加入到高等院校行列,到2012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685万人,全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校生规模逼近2500万人(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招生信息网)。
态度决定行动,过程决定成败。地方院校的IT类大学生由于存在个体人生观的差异,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学习主动性差异性大。普通本科批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相对较高,自律性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存在差异。
对学生的求知状况可以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求知欲望高,主动学习型。能报着一颗感恩的心度过大学生活,充分认识到通过所学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来回报社会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认真,珍惜自己的求学过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求知欲望一般,缺乏学习动力型。学生本人已经认识到通过所学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但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恒心,学习态度基本端正,能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自己的未来方向不明确,喜欢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偏差,从众心理严重。
3.没有求知欲望,得过且过型。该部分学生人生观存在缺陷,缺乏责任心,本人没有任何学习欲望,学习能动性缺失,好像是在为别人学习,误认为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比自身的能力更重要,有权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进入高校的目的就是求得一张毕业文凭,在思想的深处没有摆正上大学的态度,丧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沉迷于网络游戏,虚度光阴。
四、提升地方院校IT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措施的实施
1.全面提升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理念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全面、科学的创新人才新理念,改变传统意识对创新人才理念理解上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可能导致思想和实践的偏差,比如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忽略教育理念、环境和手段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等等。 2.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IT产业发展的需求
IT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的壮大,IT产业内部也出现了诸多学科分支,如:芯片设计、系统设计、通信技术、软件设计、数据库开发、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等。这些变化已经深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的教育系统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导致我们现在培养的“通才”不能适应IT产业对IT类“专才”的需求。所以及时对现有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出更多的“专才”才是IT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会同浪潮集团和其他合作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及行业专家一起重新修订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3.利用新信息技术手段,创新IT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当前比较流行两种方式:一是采取在学校完成所有的课程教育即进行封闭式学校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学生在母校完成规定的课程教育,然后将学生分配到某些企业完成教学实践。这两种培养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封闭式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掌握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学生基本不和社会和用人企业接触,不了解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难以达到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容易出现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后一种就是目前较流行的学校和企业完成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学校和实践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后,学生在母校完成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后,修满规定的学分,用一年的时间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3+1或3+1+1模式。这种方式对需要进行现场操作的学生比较适用,比如建筑施工、酒店餐饮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对IT这种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学生就不太适用,会遇到下面两个方面的实际困难,首先就是如果合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学生可以通过走读的方式,白天在企业学习和工作,晚上返回学校住宿。如果学校距离企业较远,学生必须吃住在企业,企业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食宿,这样做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而且加大了管理成本。另外,学生到企业还不具备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研发的能力,顶岗企业需要拿出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等到学生具备研发项目的时候,参加企业实践的学生也将要离开企业,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不明显,这也是目前企业接收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企业能容纳参与教学实践的学生容量有限,特别是名企不可能让大批的学生进入企业,结果限制了IT类学生一次到合作企业的人数,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如企业接收大量的学生,企业将变成第二个高等学校,失去参与企业实践的真正意义。
建立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互联网或视频技术完成参与企业的培训工作,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在不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内通过请企业专家介绍或观看企业录像完成,对涉及技术方面培训同样可以通过视频技术解决。比如,企业在进行某科研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会时,学生同样在教室内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参与讨论,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达到了学生亲临现场的效果。在校期间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为学生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对具体项目的训练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完成,等学生训练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了实际的要求,可以利用一段时间到实际企业参与真正的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实际开发项目的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五、讨论
地方院校如何提升IT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努力改变认识观念,强化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通过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办学主体学校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对一所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学府来说,聆听“客户”即学生的需求同样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广义”人才,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